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验(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本文共1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验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杭州市瓶窑中学 徐波

自从体现全新教学理念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中英语新教材诞生后,英语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套新教材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高中英语新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吹进了一股新风,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道路。

一. 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思想的认识

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目标语的语言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师和课堂教学作用以外,教材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合适的途径。因而,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之时,必须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精神,搞清楚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途径。

通过一个学期的使用,我们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有如下的认识:

第一,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的语言活动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者和实践者。而教师则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就如老教师常常说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如果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岂不是成了观众或听众了。所以我们课内课外都需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现和发挥。

这套教材强调有意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所设计的大量听说读写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基础。教材还提供了各种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个人,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在活动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所添加的游戏,歌曲,采访,角色扮演(games, English songs, interviews, role plays)等练习与任务型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在语言实践中发展,巩固和增强综合语言能力。

第二, 倡导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模式。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可操作的,有明确目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英语交际的成功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本套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易于教学操作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时,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甚至完成某个项目。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二,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体验。

尽管这套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提要进行补充或删减,对教材的难度,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但“难教”还是我最大的切身感受,原因主要有:

学生方面

新教材容量比较大,起点比较高,对我所任教的农村普通中学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学生连音标都不认识,单词都不会读,所以在课堂上开不了口。还有听力,部分农村学生对英语不够重视,也不够感兴趣,不配备耳机或复读机,又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仅仅靠课堂来锻炼听力,效果不是太明显。况且新教材中有几个单元的听力难度偏大,所以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还有些学生对英语简直一窍不通,所以连上课基本的指令用语都搞不清楚。有时候布置一项任务,能完成的总是少数学生。因而,教学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自身方面

作为一名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新教材的使用对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但因为不熟悉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也有限,所以在教授新教材,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每个单元的相关话题都是非常时代感和生活化的,所以需要教师相当大的知识面。课堂语言活动也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灵活,教师需要相当强的组织能力。这些都给我们新教师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困难总是有的,但办法会更多。

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学校强调的是狠抓基础。每个单元整理出一些重要的单词,词组与句型,要求学生背诵与默写。这些词组与句子的数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让每个学生都储备一定量的单词,这样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与阅读水平。毕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英语的听说读写活动都是无法开展的。词汇是基础,所以应该从抓词汇入手。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准备书本上的内容以外,还必须掌握许多其它的本领,如英语口语的灵活性与得体性,丰富的知识面,幽默机智等等。在工作之余,我们就应多看多听英语节目。为了保证课堂上的交流效果,我们需要随时调整上课发问的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特别是要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他们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当然我们平时还需多读书看报,需要了解先进的教学观念,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从新教材中学到了许多教学思想,也具有了几分教学体验,虽不深刻,但也是今后工作的起点。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要真正教好外语,教师还必须在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就是外语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外语教学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我相信,如果能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就一定能取得不断的进步和突破的。

篇2: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指导思想的再认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93年以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初中英语新编教材(JEFC)以其崭新的教学思想、丰富有趣的内容和有机的编排体系受到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欢迎,其优势已在经过初中一轮教学后的高一学生身上看到。和往届的高一学生相比,他们的听说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普遍得到加强。过去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现象得到初步矫治。以后,和初中教科书相衔接的高中教材(SEFC)正式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了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种发展很不平衡,高中教学效果远不如初中的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和挑战,许多教师心有余悸,放不开手脚,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的观念亟待改变,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不少教师对新教材了解和研究不够,特别对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缺乏研究,加上传统的教法根深蒂固,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是左右为难,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研究新教材,特别是研究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握好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运用能力(gramma tical competence);2.社会文化运用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3.语篇运用能力(discours e competence);4.策略运用能力(strategical competence)(Canale & Swain, 1980)。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口头上,也表现在书面语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去,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外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点,不太注意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外语教学中大面积的“聋哑”。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外语教学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结果是语言知识点越讲越深,越讲越细,语言学习成了语法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限制。这种缺少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相反,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不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何以进行听说读写?何以交流信息?但是,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言语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练习或实践的过程,这就好比弹钢琴,知道指法而不练习,肯定学不会弹钢琴。

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语言的输入量,采用循环式教学的方法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新教材在语言输入量方面大大超过了旧教材,而且这种输入是立体式的,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丰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自然接触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旧教材的一个明显缺陷是语言知识复现率低。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出现一次,难得再见,力求一步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违反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做法,使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学习效率低。新教材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教学方法,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步让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语言项目。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教师并没有领会这一点,词汇和语法往往讲得太多,而且要求过高,输入多少就要求输出多少,使不少学生难以对付,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感到课时不够用,不免要让学生多做作业或加班加点。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很重要,一定要贯彻实施,同时,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为当务之急。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group work,classroom 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单一的讲解型向教练性或导演型转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严峻挑战。

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阶段侧重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情感,互通信息。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有口头上的,也有书面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在技能培养方面的单一性,重视全面发展。课文以单元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有四项技能的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只重视口头语言。其实,新教材的读写训练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正是新教材的特色。比如,pre-reading,note-making,summary writing,等等,这些都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初中课本中听说训练的比重大些,它恰恰反映出语言学习的规律,而高中教材加强了读写技能的训练,符合教学大纲所阐述的阶段侧重的原则。

五、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就不能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正如英语新教学大纲所说:“掌握语法有助于语句结构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新教材中有许多有关中外文化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扫除语言中的文化障碍,为学生参与未来的国际交际、增加民族间的理解打下基础。同时,在外国文化的参照下,反思中国的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价值观。新教材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素养。许多课文选用了人类社会关心的主题,如:人口、环保等。它们内容新颖,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3: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上) (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九月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英语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英语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英语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高一英语第一单元中加入了丰富的图片和录音,从学生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际出发,开辟了高中英语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文字说教,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高学英语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英语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还要利用绚丽多彩的英语音像(既语言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英语中充满了美,英语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高一英语第十单元“The World Around Us”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动物图片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各类动物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上新颖的题型设计,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改革后的新教材里有许多新颖的题型设计,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材料。

如,在教高一英语第九单元“Technology”时,书中有一练习要求学生设计(design)自己的手机。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上黑板画出自己设计的手机,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当场描述自己的手机。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以此来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通过这类活动家,学生既提高了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的“WARMING 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 STUDY”、“INTEGATING SKILL”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英语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英语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上)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高中英语新教材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广西百色高中 黎 评

[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高中英语新教材在2003年的全面使用,进行任务型教学实践,找出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型教学法更显必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依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创造性地对新教材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分组 互动 任务型教学

新时代,新观念,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播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育部,)。目前,对于如何进行任务型教学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方法,而新教材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具有现实意义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法作为理论依据。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的主张,以利《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外语课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法又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忽略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往往进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取和模仿,学生的语言活动只限在听和读方面,而缺乏进行“说”的机会,这违背了英语语言教学活动的初衷。

一般情况下,班级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班级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其中以外语教学更为明显。因为外语课上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而许多国家的语言教学大多实行小班制。由于受到生源众多师资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地区还无法实现小班制。而传统的教学法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发言机会少得可怜。现在许多学校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五、六十人,要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基础各异的学生们进行外语教学,特别要进行语言互动交流,难上加难!老师通常情况下也只能管住学生的笔头,而顾不了学生的口头训练了。最终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一讲到底,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从而忽视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学习语言过程和方式的关注。于是导致了课堂效率偏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教师的付出很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了,最终导致“哑吧英语”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质量的外语人才又如何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呢?在班级中进行分组,实施互动任务型教学将能克服大班制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弊端。

为了比较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使各小组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比性、竞争性,我们从高一(2003级)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中考英语科入学成绩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档次,按层面“上-中-中-下”、“上-上-下-下”等方式进行分组,按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为了使各个小组活动能比较顺利地展开,让组内学生推举性格相对外向的、号召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起到带头、记录员的作用。在分组中要做到男女同学的合理搭配,避免男女一边倒的现象,只要教师指导启发得当,“男女搭档,困难不用别人帮”的俗语在学生活动中也是适用的。同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为他们今后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小组活动,可以以组为单位排座位,每隔一段时间让组与组之间进行调换。分组活动是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更有效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而不是为了开小灶搞小团伙。各组之间是友好的竞争关系,竞争只是为了共同提高,教师要在这一方面作正确的引导,避免组与组之间产生矛盾而影响班集体的团结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力求既成为任务的分配者、指导者,又成为任务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首先,老师是任务的分配者和指导者。任务的分配就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根据教学需要,任务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异的),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触发他们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每个学生就进入了 “参与任务”的环节。如笔者在讲授高一Unit18 New Zealand之前即对学生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配,要求各小组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新西兰的各种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在下一节课上warming up之前派一名代表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发言,代表本组展示他们资料的收集成果;同时从本课的内容及目标要求出发,指导他们收集的资料应该与新西兰的历史、风俗、动物以及特色资源有关,避免他们收集的资料过于广泛以至偏离了本单元的总体要求。

其次,老师是任务实施过程的组织者与监督者。当每个成员收集到各种资料之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的资料进行筛选、汇总、讨论,最后形成本组的资料成果,再推举本组的代表作好发言的准备工作(可以实行轮流制),在课堂上代表本组进行资料成果展示,与其它小组进行对比。笔者在本单元第一节课引入warming up 之前先让各小组的代表轮流进行发言。为了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在发言结束之后让各小组经过讨论选出参与本次发言活动的最佳选手3名(看情况可以选出更多),最后经过英语科代表、学习委员等学生的直接统计下,产生排名等次,老师进行宣布并做好记录,作为日后对小组阶段性评判的成绩依据;最后,老师针对学生们所发言的资料,结合warming up提供的内容材料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零散的内容材料更有一个统一的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把warming up 一节课的内容拓展得更宽更广更丰富。其中,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监督者。实践证明,学生收集来的资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要广泛,比课本中提供的教学内容更加齐全、更具有教学价值性和实用性。经过这种实实在在的语言活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已经演变成了学生语言的互动交流课,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体味到了集体力量的巨大,参与团队活动的快乐,并能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和探讨性,使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形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体念英语语言交流情景的舞台。

在接下来的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阅读(Reading)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多样地进行精心设计,始终坚实使用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再拿上听力课这一环节作示例吧,在以往,许多老师一直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一两遍录音,然后就课本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讲解,一节课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了, 好象听力课再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动脑筋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了。其实不然,听力课完全是可以让学生互动起来的。如笔者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听录音材料一至二遍,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就各自听到的信息汇总到小组里,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然后再听第三遍(最后一遍),给他们一点时间进行第二次讨论,进一步完善他们各组的内容材料(可以用笔头记录),最后派代表就听力内容进行口头发言。最后由老师就听力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对整个听力材料有全面的了解。整个过程还是采取了象Warming up 课堂中的做法,进行轮流发言、投票表决、记录排名等步骤;在这中间学生即可以得到听力训练,又可以有笔头、口头练习的机会,使乏味的听力课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语言综合训练活动课。老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依然只是一个组织者与监督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地位。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如今学生们不仅对听力课,而且对笔者所上的所有课堂教学均感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与兴趣,笔者也体味到进行这一教学活动的兴奋与快感,并能像学生一样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所担任的班级无论在段考、期考或各种竞赛中总体成绩在同类班级中均较为突出,学生的个体成绩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目前,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已经在笔者所在的年级全面展开,并形成我校一个专门研究英语新教材教学法的重要课题,同时该课题被我市批定为市级B类科研课题,我们将利用三年时间(高一至高三)针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跟踪记录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利《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乃至为高中英语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这种教学法更侧重于对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组织、指导与监控,而不只是关注其学习目标和结果;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因为老师的“放开手脚”而真正地投入到多方面的、广泛的语言互动交流之中,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最大机会的发展。它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也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工作原理,转变以往教学的主体地位观念,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的主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把英语教学建立在人际交流的真实情景下,使得语言教学更具实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任务的完成过程;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形式更加丰富;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机制等等是我们英语教学实践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

参考书目:

1、国家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5月

5、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会性 2003年

6、姜建军 “对中学英语教学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年第8期

篇5: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新语言现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新的高中英语课本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语言现象,令执教者十分惊讶。有些教师甚至把这些新语言现象作为错误在课堂上向学生予以纠正。究竟是教材编写有误,还 是我们的认识有偏差,这是应该弄清楚的。

下面是笔者学习新教材的一些新语言现象的体会。

1. Well,it‘s getting late.I must be off now.Nice to meet you.(SBI,P1)

有人认为,“Nice to meet you”应该改为“Nice meeting you”或“Niceto have met you”。理由是见

面应说“Nice to meet/see you”,分手应说“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 have met you”。

固然,“Nice to meet/see you”常用于见面,但也可用于分手。此时意为:It was nice to meet/see

you.=It is nice to have met/seen you.=It isnice meeting you.

2.Yang Mei:How do you do?I’m sorry.I Know only a little English.Ihave

some difficulty in pro nouncing some of the words in English.

Sara:No,you‘re doing fine.(SBI,P9)

多年来部编英语教材中从未出现fine作副词用法,而只出现fine作形容词用法,因此见到“you’re doing

fine”感到别扭。实际上fine作副词,表示”好“、”顺利“等意思也是

常有的。例如:The machine works fine(=well)if you oil it.He‘s doing fine(=well)in

school.That will suit me fine(=well).

3.Yang Mei:I’d like to study medicine and become a doctor.

Sara:Right.Nice meeting you,Yang Mei.Bye.(SBI,P3)

有人认为此处Right 应改为All right。事实上不改完全正确,用right表达all right之意的用法不乏其 例:

A: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visit?

B:Well,I‘m on holiday.

A:I see.And do you have any relatives over there?

B:Yes,my sister.

A:Right.A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stay?

(见《英国会话》P184)

A:Do you want escudos(葡萄牙和智利的货币单位)?

B:No,sterling(英镑)please.

A:Right.There you are,sir.…

(见《英国会话》P206)

高一(下)课本第1页上也有right表示all right之意的用法:

Sharon:I’ve got a pain here.Just here Ouch!

Dr Yang:Right Let me examine you.

4.Dick:Do you have to feed plants like you feed chickens?(SBI,P17)

不少资料上说like只作介词而不能作连词用,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此句中的like应该改为as。其实,这种观

点是片面的。在英语口语中,like可以作连词,意思相当于as,引导方式状语从句。例如:

Do it like,tell you.

They didn‘t do it like we do it now.

5.Next Friday we are visiting the new car factory in this city.(SBI,P24)

How long are the travellers staying in this country?(SBI,P75)

长期以来,中学课本对延续动词的进行体表将来用法极少涉及,一般语法书也只谈及某些短暂动词的进行

体可表将来,所以一些教师对这两句中延续动词visit和stay的进行体表将来感到困惑。

进行体表将来多见于短暂性动词,但是象dine,work,sleep,stay,play,do,have,wear等延续性动词的进行体也可表示将来。例如:

They’re having a holiday next Monday.

What clothes are you wearing tomorrow?

在现代英语中,特别是在美国口语中,凡能够表示预先计划或安排的动作的动词,无论是短暂性的还是延 续性的,都可以用进行体来表示将来。例如:

I‘m told you are going away.Are you travelling very far?

I’m reading a paper tomorrow.

This afternoon I‘m teaching some of our scouts how the compass works.

6.I suggest that you don’t ask him home for the vacation.(SBI,P55)

过去许多参考资料皆执一词:suggest表”建议“时,其后宾语从句谓语要用(should)do形式。本人认为

这条规则现在应该全面地表述为:多用(should)do形式,也可根据时态呼应或具体情况采用其他形式。例如 :

I suggested that she might come to my office and have a talk withme.

I suggest that the door is painted light blue.

这样我们便能理解新教材中suggest后为什么用了you don‘t ask…这样的谓语形式。

7.A:I was going to play volleyball on Monday,but I can’t now.

B:I‘m sorry./Bad luck!/What a pity!(SBI,P56)

关于交际常识有些书上有这样的表述:听到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或不能践约之类的话时,不能说I’m so rry,而应该说:What a

pity/shame!/Bad luck!

如有这样的单项选择题:

A:I‘d like to go with you,but I’m busy with my examinations thesedays.

B:________

A.I‘m sorry. B.Really?

C.What a pity! D.Never mind.

(给出的正确答案为C,而将完全正确的A项定为错误答案。)

此外,有的书上还对”I’m sorry…“的使用作了这样的说明:它用来表达歉意;应答对方告知的不幸、不

悦、生病之类的事。现在我们还应该添上一条:应答对方告知的一些听来有失望感的话。这样我们对这句话的

使用场合就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新课本所出现的这种新语言现象就能理解和接受了。

篇6: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由高一英语新课程教材引发的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普通高中英语自从去年下半年起采用了新的教材,其特点是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教材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除了能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在授课时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方法。

根据具体的实践,本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设置了“热身练习”(Warming up)、“课前阅读”(Pre-reading)、“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等新栏目,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敢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该教材努力倡导探究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任务型”活动素材,其中有许多“任务”(Project)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集体合作和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

多媒体教学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而高中英语新课程容量大、知识面广,包括各个学科的内容, 所以更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

例如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二册第十六单元的阅读课。课文的内容是关于Franklin著名的风筝实验。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实验,但具体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有关Franklin的背景资料,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我上网查找Franklin的背景资料及有关风筝实验的具体描述。在课堂上便增加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Franklin的伟大贡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知识面。案例如下:

Pre-reading

1、learn about some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之一是‘科学家’,所以在本堂课的一开始我便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去猜测到底这些信息是在描述哪位科学家。屏幕上出现有关 Laite brother, Madame Curie, Stevenson, Albert Einstein 四位科学家的资料及照片。信息是一条一条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2、抛出问题“what does the next scientist look like”,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双击女孩的图片,片刻后会出现Franklin的很多动画肖像。学生对Franklin 的了解首先从视觉上得到满足。而这一点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才有的效果。

3、再提出问题 “. when and where was Franklin born?”

“when and where did he die?”

引出Franklin 一生的主要功绩。在阅读材料时给一个任务:“After reading, can you tell what Franklin is? ” 学生会讲出 printer, musician, inventor, economist and scientist 教师再补充 philosopher and statesman 帮助完成这个任务。

接着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一些与Franklin 有关的物品。

T: To honor what he did in economy, people put Franklin’s portrait on the bill

(show the bill)

T: As an inventor, Franklin invented a lot of things.

( Ben Stove, Bifocal , Lighting Rod, an musical instrument)

点击“ on show” 可欣赏到Franklin 弹奏此乐器时的情景。

4、再提问“As a scientist, what is Franklin’s most famous experiment?”

此问题便顺利地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引申法。每教完一篇阅读课文之后,都要设计一个话题,这些话题是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是课文内容的引申,在授课时,如果不重视,这部分内容往往很容易被忽略。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好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例如在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课文上完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We all know the animals are in danger.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grow up? Why?

通过讨论上面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课文内容得到了升华。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如果不学会探索、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英语教学与科学知识的教学有所不同,但对待知识和能力的态度上,却是颇有共性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应是密切结合的,两者应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同样能力也不能替识。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知识就是僵死的东西;没有知识为基础,所谓能力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英语能力,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已,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传授知识,不只是“解惑”,而是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帮助和推动学生接受英语训练,从训练中获得能力。大纲提出“教学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那么,学生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体现呢?

1.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新教材每一课都有小组活动,如学生之间对话,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就能发现这些活动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即团队精神。在合作中,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在新教材第13单元healthy eating的warming-up 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有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让他们讨论他们平时吃的食品是否是垃圾食品。讨论时,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本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最后评出发言最精彩的小组。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内在潜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因而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即单一传授性方式对待学生,而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充当主角,让学生去讲,我只作必要的补充和引导,这样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导作用。这样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去学。

三.反思与体会。新英语教材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教材,我深深的感到通过使用本教材,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发挥的同时,教师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即师生共同得到了发展。面临新世纪,教师肩负的任务更重了,但是本人认为,只要树立信心,更新观念,方法得当,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篇7: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整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瑞安市玉海中学 刘丽霞

[摘要] 电脑的发明及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从创办开始就一直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成为教学的常规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学科 整合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与环境。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提倡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设定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增进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高一英语新教材(下)unit 14 Festivals,period 3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过程

“The Birth of a Festival”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Ⅰ、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

﹡ Know something about Kwanzaa,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stival, the aim of creating such a festival etc.

﹡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能力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earching、gaining、consulting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s well as other abilities.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情感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aim of creating festivals.

2) 学习任务

﹡ 课前:学生分小组查找有关Chinese Spring Festival 和Christmas 的资料,整理并呈现书面报告。

﹡ 课上:教师通过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以生生编对话、学生合作讨论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

﹡ 课后给出网站,自由查找一个节日,写一篇有关节日的文章。

Ⅱ、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节日比较感兴趣,也喜欢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再加上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Ⅲ、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以flash<>导入新课(上该课时正值情人节),轻快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Today is Feb,14th

Ss all know that Feb,14 is Valentine’s Day. So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Valentine’s Day ?

What do lovers usually do on that day?

How does Valentine’s Day come from?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说明:通过情人节自然引出西方的节日,flash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气氛,为课文的处理做了铺垫。

Step 2 Pre-reading

T: 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the world. Which festival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ina? How about in the west?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It is as important as Christmas in West.

Get the Ss to repor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Time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4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On Dec. 25th

Preparation Cleaning, hair cut, buying new clothes and so on Cleaning, buying presents, 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etc

Special food New Year Cake, dumplings candies, cookies

Presents Foods,fruits,clothing, etc Christmas decorations,drinks,fruits

Activities Meals, visits, Family reunion,meals

Purpose Saying goodbye to the old year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Question :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说明:通过比较两个重要的节日,让学生把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报告出来,使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对Chinese Spring Festival和Christmas 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问题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为创设节日的意义讨论埋下伏笔。

Step 3 Reading

1.Skimming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festival-Kwanzaa.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to African Americans. I have divided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Para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reating Kwanzaa

Part 2 Para 3-8 seven principles

Part 3 Para 9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Kwanzaa

Part 4 Para 10 effects of creating festivals

说明:通过速读,概括每部分的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及速读的能力。

2.Scanning

1) Part 1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1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o created Kwanzaa? In which year?

Why did he create Kwanzaa?

What characteristics did the African first fruit festival have?

2) Part 2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2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What are the seven principles?

After Ss answered,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think about a question,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Get several pairs to report.

下面是有些学生的观点:

S1: Unity, if we don’t unite together, we can’t do anything.

S2: Purpose, because purpose can make us do better.

S3: Creativity, we can’t live without it.

S4: Faith, we should have belief in our mind.

3) Part 3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3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y did Dr.Karenga decide the dates one day after the Christmas?

How do African Americans celebrate Kwanzaa?

4) Part 4

Get the Ss to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find out what effects will bring by creating a festival.

(以上答案见课件)

说明: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后转入细读每一部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讨论题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Step 4 Summary

1) Watch the video to revise what we have learnt

2) Do “True” or “False” statement

1. Kwanzaa is a very old festival.

2. The word Kwanzaa means first fruit in Swahili.

3. Kwanzaa is based on old African festival.

4. Kwanzaa is celebrated on the same day as Christmas.

5. People who celebrate Kwanzaa light a candle for each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6. Creating festivals help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economy.

(答案见课件)

说明:通过“True” or “False” statement, 使学生巩固所学书本知识并能正确判断有关Kwanzaa的内容。

Step 5 Post-reading

1) Interview

Ss work in pairs, playing the roles of a journalist and an African American, make an interview. Then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interview.

Model: J- journalist A- African American

J: Good morning, I’m from Ruian Daily. I’d like to know about Kwanzaa. May I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A: Sure

J: When was the Kwanzaa born?

A:……….

说明: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们把已有的语言知识转化成口头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能力。

2) Comparison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 compare Kwanzaa with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In which way are they similar and how are they different?

3) Discus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ny cities are creating various festival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for example, Ruian Bar Culture Festival, Shangdong Weifang Kite festival. Our school will hold the second Campus Culture festival…….What effects do these festivals bring? Good effects or bad ones?

Divide the Ss into two groups, one for good effects and one for bad effects.

To encourage them the teacher will give one point to a piece of effect.

下面是学生的观点:

Good effects Bad effects

Develop the economy A waste of money

Help understand each other A waste of time

Keep the culture alive Bring pollution

Share the happiness make some people tired

…… ……

说明:通过这两项活动,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Step 6 Homework

1) retell the text

2) read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history of Valentine’s Day”

3) Write a festival including :a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b the reason for its creation

c the principles of the festival

d the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Consult the website: www.holidays

说明:要求学生把自己整理的有关节日的资料组织成一篇文章,批改后

可以将优秀的上传到玉海中学网站,对学生的写作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促进。

三、案例思考

1.Internet 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新,趣味性强等特点,但有时也不乏垃圾。所以教师必须课前提炼信息并把相关网站提供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2.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叫学生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节日的有关信息,几乎全体学生都有去找,再加上提供了网站,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了,信息量多了,也愿意去做了。

3.网络教学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宽札节和春节及圣诞节的异同,说出创建节日的好处及坏处,学生利用已找到的资料,节省了比较的时间,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5.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与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追求教学的最优组合。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多样化,具有层次性,给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合学习的开放的语言环境,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跟上现代教育的需要。

篇8:欣赏、体会高中英语新教材语言之美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欣赏、体会高中英语新教材语言之美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语言特点,并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欣赏、体会这些优美语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教材 语言特点 欣赏 体会

于9月开始试用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而笔者以为其最显著持点之一则是阅读材料中那些生动、鲜活、耐人寻味的语言。它们或优美、或表达地道、或结构严谨、或有一定的哲理性而富干感染力。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通过新教材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欣赏新教材富有特色的语言。精美的语言如同美妙的音乐,体会、欣赏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给他们带来感情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综合英语素质。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弃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欣赏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美。通过对新教材前三册的教学,笔者认为其阅读材料中的语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1结构严谨,用词简练、精彩

如:The birth of a festival ( Book 1 B,Unitl4)中就有许多结构对称,意义深刻的句子,现举几例:... many African一Americans families get together to greet the new year and think about the past . We must remember our past and build our future.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who we are,remember where we come from,and share our hopes for a happy future ..As we celebrate them,we make new history and develop our culture…对仗工整,用词简单却含义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He collected information,studied it,did experiments and learnt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farmers(Book 1 B,Unit 19,Farming and gardening)划线部分动词的使用简练而又恰当,丝毫不拖泥带水,却把贾思勰对他所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的执著与热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表达方法。

2包含着人生哲理、含义深刻

新教材前三册阅读材料中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比比皆是,可能是编写者有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一些人生启示、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吧。如Where someone is born 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what he or she grows up to be. (Book 1A, Unitl2,Harry Potter)A smile can help us get through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ind friend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Book IB, Unit 21,Body talk)Everyone has his or her special skills and interests,and only by discovering what we do best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Book 2A, unit 1,Making a difference) Living with cancer has made me realized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us to take every chance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Book 2A .Unit 7,Diagnosed with cancer)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当学生大声诵读这些句子时,很自然地,他们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和老师简单的说教相比,笔者以为现在的高中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这种书面的教育形式。

3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对比中外文化

如:When you see two spoons,the big one is for the soup and the small one for the dessert .At table,you should try to speak quietly and smile a lot,but do not laugh all the time .The custom of toasting in some parts of China is to finish the drink at once,but Westerners usual-1y take only a sip (Book 1 A,Unit 6,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又如:The thumbs up gesture,meaning ”great“ or “good job” in the US,is rude in Nigeria but in Germany and Japan it means the number one.(Book 1 B , Unit21, Body talk)这样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对西方的风俗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以此增加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并且也扩大了其知识面。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给学生介绍更多的相关西方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新教材有不少阅读材料运用了明喻、暗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启发了学生的联想并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如下面是含有明喻(simile)的句子:He talks to him and treats him as a friend.(Book I A,Unit 1 , Chuck’s friend)They are like bright and warm colours in the middle of greys and shades.(Book 2A, U-nit 4,Songs and poems)I now think of my cancer as a gift.(Book 2A, Unit 7,Diagnosed with cancer)It looked as if she were dead(Book 2A,Unit 8,DR ABC)…以下是包含暗喻的句子:There she saw a wall of water that was quickly advancing towards her(Book 1 A , U-nit 4, The rescue)Knowledge is power.(Book2A, Unit 1,Making a difference) They tied pillows on top of their heads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shower of rocks.(Book 1A, Unit 10, Under the volcano)…下面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The sight of it awoke the scientist in my uncle to go and see it from closer at hand(Book 2.A, Unit 10, Under the volcano) Something told Captain Mac Whirr that the Nanshan was lost .The hurricane...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Book 2A, Unit 10,Typhoon)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发现明喻、暗喻与拟人的特点(如: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者同时出现的一种比喻,其常用的喻词有as,like,as if , as though等;暗喻中本体和喻体直接结合,而不用喻词做“搭桥”…等。)并分析它们出现在文章中有什么妙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着运用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给作文添加文采。

5包含语法知识

例如:It is on this arable land that farmers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hina(Book 1 B , Unit 19)这一句是典型的强调句。Only in that way will we be ready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life. (Book 1B, Unit 13, We are what we eat)则是典型的倒装句。而it is one thing to write a letter,another to write history,one thing to write to a friend,another to write for the public.(Book 2A,Unit 10)既包含一个固定结构(it is one thing to…,it is another thing to…),又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another前省略了it is,其后省略了thing。至于含有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等高中阶段重要语法项目的经典句子在课文中更是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欣赏这些句子的基础上,再来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欣赏这些课文中具有特色的句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是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做法和途径。

1.有效背诵,体会语言的优美

笔者以为,欣赏这样的好句子,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一遍课文录音,再翻译一遍朗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课后熟读、背诵直至完全吸收,变成“我的语言、我的句子”,在口笔头表达中灵活运用,这才是欣赏的最终目的。English poetry(Book2A,unit4)中的Reading poetry in English also opens the door to finding new ways of expressing yourself in Chinese. Finally, poems and literature can be brid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or as MuDan wrote: Quietly , we embrace In a word lit up by words.学生背诵后,不仅能深刻领会诗歌的优美和作用,并能激发他们去了解,阅读英文诗歌,提高其诗歌修养。还有如Chuck's friend (Book 1A, unit 1)中的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an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Friendship helps us understand who we are,why we need each other and what we can do for each other,笔者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对朋友和友谊的精湛描写,在日常写作中也能加以应用,增加文采。

2.媒体辅助,体会语言的精确

在教学中,借助CAI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眼、耳、口等一起参与感知的活动,从而增加刺激的强度,让他们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进行观察阅读、讨论、争辩、质疑,促进学生去感知、理解、分析语言文字,探究新知从而增强语感。如Typhoon(Book2A,unit10,intergrating skills)是一篇关于台风的记叙文,里面对巨浪,海水的描写都非常精确,如Captain MacWhirr 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 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 advancing towards them. It raced to meet the ship. The Nanshan jumped. With a tearing crash, 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 as though the ship passed under a waterfall.还有风暴,如The hurricane , 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 但学生因为没身临其境,对此难以有切入体肤,渗入心田的体会。为此在学习此文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龙卷风中的电影片段,再呈现几副飓风图片,使学生切真切地感知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确。

3.创始情景,体会语言的内涵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因而,读者要真正地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那就必须通过想象。而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舞台。Born dying(Book2A, unit7, reading),介绍的是艾滋病患者小华的故事。课文中描述了她如何积极面对AIDS的态度(My life may have to be short, but there’s no reason why it can’t be beautiful)以及她的心声和愿望(If I wer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have a job, I would choose to be a doctor, helping these AIDS patients. 及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an AIDS patient a hug. That is the best way to show that you care and that we don’t have to feel lonely.)所用语言非常贴切。学生因对艾滋病没多少了解,而且又远离艾滋病,对小华的愿望并不能很好领会。碰巧学习这一单元正赶上世界艾滋病日,十二月一日,笔者让学生在这一天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艾滋病患者生活的真实情境,然后四人一组,为艾滋病患者做一件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易于发挥想象。有的写倡议书,呼吁大家关爱患者;有的手工制作红丝带,有的表演艾滋病患者的梦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基本能深刻理解课文,将课文的主旨以及内在的东西挖掘得更生动、更深刻。

4.扩大阅读,体会语言的丰富

在让学生学会欣赏,体会教材的语言之美后,鼓励学生们扩大阅读,能让他们在大量的、真实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中去阅读、感悟名家名作和其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奉献给世界英语学习者的“书虫”,一直是笔者推崇的课外读物,从而让他们体会语言的丰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A.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B.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2A.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一册(下).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9: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培养二十一世纪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高中英语新教材蕴含着现代人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等鲜明特色。本文就如何结合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了自己实践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观念 思想情感 道德教育

“育人德为先。”德育教育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遍及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时候,应把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因此,作为中学主要学科的英语老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新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挖掘的空间, 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实践的一些体会。

1.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目标方面,不能把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完成教材内容,抓好“双基”训练上,而要把语言教学、培养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统一起来;在教学视角方面,不能单纯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出发,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学科教学,应包容学科的双基,对学生思维、品格的发展等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借鉴西方重个性、重民主、重科学等方面的合理成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强求学生只接纳纯道义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不强求观点统一,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辩正地看待和接纳别人的观点。

2、挖掘教材,充实新教材中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能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更何况高中英语新教材提供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思想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其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对教材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思想受到很好熏陶。以目前的高一教材为例,第七单元课文“A CITY OF HEROES”是一篇描写文。描写历史上发生在圣彼得堡城的两大事件---- 19俄国革命和1941年圣彼得堡保卫战中城市文化的遭遇反映出城市的伟大。结尾部分用形象的比喻“Today Peter the Great on his bronze horse can once again look out over the city he built.” (今天骑着铜马的彼得大帝又能俯瞰他的城市了。)指出了圣彼得堡城的伟大主要在于它有团结、勇敢、坚强、自豪的人民作后盾。借此机会教育学生:

*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 Difficulty gives in to a strong-willed man.(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 If we are united, brave, and strong, w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坚强、勇敢、团结的人可以克服一切。)

又如第十单元课文“ARE WE ENDANGERED?”介绍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强调人类不应只顾眼前利益,做些类似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的蠢事。当地球只剩下人类自己,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当地球只剩下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课文教育、鼓励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覆水难收。)

3、转变教学方式

1) 重视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教材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教材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中学生接触的知识或传媒相当广泛,在某些知识、甚至观念方面可能比老师更前卫。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因此,教学上需要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氛围中,道德人格互相感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从纯知识教学到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

学生面对外来文化,是全盘拒绝,全盘接受,还是选择接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审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吸收其合理成分。因为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散发着不同的道德理念。只有理解这种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吸收其精华。正是这个特性,使文化呈现出情景性和视角的多维性。如对老师、长辈呼其名,在西方国家体现一种尊重,但在我国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西方是性开放文化,但却有悖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凡此种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的习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会批判地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成分。

3)联系实际,多方位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那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推想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the Olympic Games”为例,介绍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情况。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著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 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is the mark of the Olympic Games?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Olympic games? Why?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 talk”和“topic 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言传身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人者先育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学会学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赶上时代步伐,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平时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建设理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实践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随时捕捉教学信息,了解当代教学动态,使自己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

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等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职业是以人格感化人格的职业,教师以身立教,对模仿性、可塑性强,真假是非、美善丑恶的辨别能力不强,需要引导、教育的学生来说,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从老师的身上看到该如何做的影子。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品质每时每刻都在熏陶、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勤业的工作态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宽厚待人的处事态度,尊重、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努力按陶先生要求的那样,做“真善美的活人”,要使“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格长城’。”所以,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的境界,收到育人的效果。

总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做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候,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教书的同时更不忘育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精心安排、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1期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

3.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章兼中 “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2期

篇10:浅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的策略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英语新教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都注重了自己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他们逐步从应试教育的外语教学观转变到了素质教育的外语教学观;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教学实践. 学生也 感到新教材图文并茂,教师授课方法多样,课堂实践性强,活动量大,而且生动有趣,因而喜欢上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然而,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如:

1.教材编写好,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可教师们却感到有点难以驾驭。比如,每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多,涉及了对话操练、阅读训练、知识讲解、语法复习、听力练习等等,使得老师教学总是忙忙匆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 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因而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规定任务。

2.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进,但却让老师们感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凌乱,不扎实,语法知识不成体系,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的东西要被世人所接纳,都需要时间和过程。英语新教材也不另外。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都还在困惑和徘徊中,他们对原统编教材以及自己多年来所编写或积累的教辅资料依依不舍, 加之目前中学体制一般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而初、高中教师的分段教学或分层教学,使得一脉相承,体系连贯,结构合理的初、高中英语新教材在使用上无法实现观念、方法和手段上的衔接,这难免会给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

然而,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它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激活了人的思想,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新教材中话题、结构、功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又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更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搞好自己的教学。而这一切,并非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都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这无疑是对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一种鞭策。

当然,新教材也有它的不足。 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而课时数不增反减,这无疑会让教师感到教学相当匆忙,多数教师经常是带着不踏实的感觉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教学。加之新教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系统归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紊乱,语法框架欠缺。然而这都不是主流,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英语新教材,真正将课改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良之处,扬长避短,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如何才能真正的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呢?

一、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改进阅读教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也加大了阅读量,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靠补充课外材料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更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种认为现在的英语课时安排,仅能进行精读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其实正是因为课时有限,我们才更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中的阅读教材部分精泛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教学中的那种紧迫感和对教学效果的不踏实感才能得以解脱。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精泛有序,这样可以缓解因平均使力带来的匆忙,也会使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从而大大加大了学生的语言实践量;二是要做到让知识在精泛教学中得以系统化, 也就是说,先通过精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随后启发学生使知识系统化,最终让学生在泛读教学中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学内容太多”的感慨,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师们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的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是用好新教材的保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切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术权威”。教材的大容量安排并非让教师多讲。恰恰相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多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人生的领导者,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平均用力,有的可精读,有的则应泛读。练习应选做,甚至可换掉较为浅显的问题,代之以具开放性、激励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语法知识不够系统,是新教材的一大不足,但我们也可以克服。比如在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可及时进行系统归纳,再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切不要在几个单元之后才进行总的复习。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创新,同时融入课改的精髓,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篇11: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优化阅读教与学的方法, 实施课文整体教学, 精读, 泛读和课外自读相结合, 从量和质两方面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实现培养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的教学目标,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全面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一、优化阅读教学可以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高中年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 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语学习上, 他们不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有的内容, 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优化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差异和学习要求。大量而有效的阅读能提供最大的实践量; 能利用最好的实践环境; 能从实践中取得最大的乐趣。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理解程度(即阅读理解)和读速快慢(即阅读的速度)两个方面, 欲达到大纲提出的每分钟读60个词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或训练时, 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不要读出声音, 要默读。

2.不要动嘴或用手指(铅笔)指着所读的每行文字, 而用手来带动眼睛向前移, 手指在词下移动, 眼睛跟着往下看。

3.不要左右摇头, 默读时只需移动眼球。

4.扩大视距, 逐句、逐段的读, 不要逐字读。

5.根据上下文或常识猜测词义, 不得已时才查词典。

6.关注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等信息点, 既抓大意又抓细节。

7.时而先去研读阅读理解思考题(即采用逆向思维式)会有助于读得更快、更好。

8.在阅读文章的开头或扉页上记下阅读开始与终结的时间, 算出阅读速度。

9.最后评价, 看正确理解率是否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平均数70%以上。

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阅读事半功倍。在阅读中要根据所读材料的题材、体裁采用相应的方法, 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综合的。常用的英语阅读方法有: 快读(fastreading)、慢读(slow reading)、精读(extensive reading)、泛读(intensive reading)、查读(scanning reading)、略读(skimming greading)、细读(careful lreading)、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并使用整体阅读法SQ3R(Survey Questions Read Recite Revise)在自己的阅读之中。

三、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是优化阅读教学的主体

阅读课文具有双重功能(Dual function)使学生既通过课文学习英语语法、词汇、句型,又学习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

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

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 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

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

四、大量而有效的泛读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内扩展

语言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是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 主要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 掌握语言越好。而语言知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仅起“监察”作用。因此, 语言学习的研究者特别重视增加量, 认为每天坚持10~30分钟的泛读, 让学生读那些能吸引他们的材料, 对于掌握语言极为有益。关于泛读, 大纲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 单单通过教材上的阅读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大纲要求“除课文外, 补充阅读量应达到30万字左右”。从教学实践看, 泛读, 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大量而有效地泛读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1.通过大量阅读, 扩大词汇量和常用表达法。

2.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深化并巩固旧知识。

3.大量阅读配合说写训练,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4.题材广泛的读物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 对提高文化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大有好处。

在进行泛读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实验的做法是学生坚持每周一节课做为泛读训练--完成与教材配套的“阅读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下列要求:

1.充分利用精读(阅读课文教学)所学的知识及技巧进行独立泛读, 从而获取信息。

2.归类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出错误倾向, 了解自己的思维状况。

3.参加班、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训练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4.自觉建立自己阅读速度, 正确率以及错误分析档案, 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五、自读是优化阅读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欲达到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 仅靠课堂内阅读课文的整体教学和大量有效的泛读也是不够的,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提出阅读要求: 要进行适当的检查课外自读, 课上快速检查效果,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通俗、难易适度、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 还有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 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阅读中复习巩固课堂所学英语知识,提高熟练掌握英语的程度。在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时, 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做到:

1.定时、定量自读教师指定内容(每周1--2小时,每天坚持读一篇英文)并做好有关自己的速度、正确率的记录。

2.对一般生词进行独立猜测, 对于关键词查词典, 扩大知识量。

3.坚持写读书笔记、日记或周记, 坚持在每日的值日生报告中对前一天所读内容进行“自由谈话”(Free Talk)训练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只有学生养成了长期的、自觉的阅读习惯, 他们就会肯读--喜读--会读--善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只要我们坚持优化阅读教学, 实施阅读课文整体化、交际化教学,进行大量而有效的泛读训练, 开展好课外阅读, 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跨世纪的英语“四会”人才。

篇12:面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松门中学 吕旭红

高中英语教材又有了新一轮的试用,在原有基础上,它增添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整体提高人文素养。教材还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起原有教材,这套教材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能够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选材涉及面广,音乐、体育、名人、艺术、语言、饮食文化等无不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而,一学期下来,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生动有趣,题材广泛,设计周全,另一方面却感到无从着手。特别是在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教师每天忙于应付知识的传授,很难顾及到能力的提高。我们都认为教学时间不够,到了后面几个单元,舍弃了warming-up、speaking 、pre-reading,直接进入到阅读。“走马看花”,一带而过;甚至加班加点赶进度,而学生根本没有学习建议的尝试和综合技能的训练。面对期末考试,心中忐忑不安,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根本没底。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直面问题,否则,下一学期的教学还是会一团乱麻。谨以此文,给出一些想法,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适当给教材定位,加以取舍

新教材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多源化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但我们得和我们自己学生的水平相结合,不必对教材中所有的内容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则,在课时数不见增加的情况下,只会发出“教材内容太多”的叹息。这一学期我们大多数教师就犯了这样的毛病,导致进度远远落后于课时。

下一学期,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进行取舍。例如,有些warming-up, speaking ,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我们不必着重训练。课后的有些Integrating skills,可作为泛读材料,不必花两节课时间既让学生了解内容,又要掌握知识点和语法点。因为我们通过精读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自己可以在泛读中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课后的有些练习过于易,或过于难,我们可选做,而不必每道练习都作详细地讲解。定语从句在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一定、要花时间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做到这一些,我们应立足于初中教材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校在让教师上高一英语之前,应组织教师对初中的教材进行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适当给学生定位,对学习内容加以取舍

大班化教学中的学生难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一刀切,要求全部学生掌握相同的内容,根本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对教学内容加以取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上“Sports”这一单元时,男生往往喜欢运动,一般乐于学。我们应抓住时机,让水平差的学生掌握典型句型和词组;中档水平的学生再加上复述课文和课后练习;“吃不饱”的学生可再补充读物《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中的unit 6“ Football”,给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读了之后要写一篇短文,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培养能力。有些学生喜欢上网,我们可投其所好,向他们提供一些英文体育网站的网址,让他们去取其所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师需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新教材既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如unit 5 “The Silver Screen”, unit 7 “Cultural Relics”和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 等等;又涉及到了自然科学技术,最典型的是unit 9 “Technology”。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求我们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各个分支有广泛的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授英语时高屋建瓴,胸有成竹,才能发掘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把课上活讲透。

在第一点中提到,教材需取舍,要创造性地使用,我们急需提高课程整合能力。在授课中为了达到“易教易学”的效果,我们需把每个单元的相关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新教材题材广泛,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它们有密切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有较高的课程整合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时代感角色定位。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学术权威”。当我们有些教师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时,学生已经遨游于网络空间了。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有些领域我们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应虚心向各个学科的老师请教,避免在涉及各学科知识时出洋相,出错误。我们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在教育观念上、知识结构上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地自我进修,自我提高。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给英语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对我们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只有具备适当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才能设法做到把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带入课堂, 英语教师应当有基本的制作ppt演示课件和htm网络课件的能力,还应当有基本的网上冲浪的能力,能够顺利浏览网页,下载各类文件,收发电子邮件,参加各种论坛的讨论活动;我们还应当有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我们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时俱进。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其优势

电脑网络技术把“活生生”的英语带进了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录音机,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的大信息、动感强、多趣味和高效率,展示了其强大的优势。在新教材中,每单元的“Reading”和“Integrating Skills”既要获取文化信息,又要拓宽语言知识,让教师筋疲力尽,顾此失彼。而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解决教学时间和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提高效率。例如,在讲授”Harry Potter”时,我们从网络上下载了同名电影进行剪辑,上课时播放,学生对Harry Potter 有了感性认识。在“Table Manner at a Dinner Party”授课时,我们下载了西方餐桌上餐具的摆放和人们聚餐时的礼仪,使学生对课文一目了然,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但有时我们没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内容,仔细体会编者的意图,将英语课上成了“图片展示课”或是“音乐欣赏课”。在这里不得不提及备课组的重要性。

五、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力量,发挥群体力量

相对于新教材 ,我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总体上明显滞后,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备课组长的牵头下,引入新的教学观念,领悟教材的思路,强化教科研机制,向学校行政部门要求必要的参考资料,争取进修和与兄弟学校的机会。组内同志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共享和合作”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体现。

参考书目:《英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篇13: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探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文篇幅较长,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完整的情节。这样的课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材料。教师们在这一阶段通常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オィ保逐句串讲法--先教生词,而后从头至尾逐字逐句串讲课文。遇到关键词语、习惯用语、重点句型、新的语法项目就逐一加以解释、举例、引申、比较。2.重点讲解归纳法--先让学生在认读单词的基础上预习课文,划出重点以及自己的难点。教师将情况收集起来之后,加以分析、整理、归类,再予以重点、难点的突破式讲授,最后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全文。3.句型操练法--从课文各段中提取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句型、词组,指导学生使用已学语言知识,进行造句、替换等练习,然后以这些句型为核心,加以发挥、补充和扩展,最后将分散的句型串连成篇,达到贯通全文的目的。4.设疑问答法--教师设计出各种有关课文的问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查漏补缺,在解决课文内容的同时解决知识点的结构和应用问题。

オタ挝氖紫扔ψ魑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赞美,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体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它是同传统的“块块教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更新的教学观念。它集串讲法、重点讲解归纳法、操练法和问答法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上述方法的机械相加。它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オタ挝恼体教学同步法的基本程序是:

オヒ弧⒊醪桨盐照体

オゾ咛宓淖龇ㄓ校

オィ保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基本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大致弄清课文的篇章结构,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部分扫除理解语言材料的障碍。

オィ玻课内视听。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相当肤浅。这时候教师利用放录音、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或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以英语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课文背景知识和故事梗概。要尽可能恰到好处地重复、循环使用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组和句型;重点词组和疑难之处,特别是较为抽象的表达方法,应随时板书下来,使之在黑板上形成整个故事的文字脉络。这时候,静止的文字和活生生的语言已经融为一体;鲜明的直观形象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进行重复的刺激,从而使课文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完整的图像。上述过程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复读课文,处理、解决他们理解方面的长句、难句,或回答课后问题(此过程可用一课时)。

オザ、精读

オピ谡飧鼋锥沃校阅读由初步和复读进入列组和精读;理解由表层向深层发展;教学要求从了解课文整体内容转入到掌握语言结构。其基本原则是:相对全面(不是面面俱到),重点突出;详略有序,难易有序(一课时)。

オト、再整体

オバ睦硌Ъ业难芯勘砻鳎要认知一个问题,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课文整体教学正是沿着这一序列进行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整体部分再整体。

オァ霸僬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复现:课文内容整体复现;词汇句型综合复现;语法知识重点复现。

オィ保课文内容整体复现的手段:

オ(1)听录音。通过声响对学生大脑皮层再次进行刺激,使逐渐淡化的整体形象变得明朗清晰。

オ(2)复述。根据课文的基本线索,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复述的方法最好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模仿,形成双向刺激(这一要求可做为上一节课后的家庭作业)。

オ(3)图表归纳。按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归纳成多层次的图表,配以简单的说明,使复杂的课文看起来一目了然。

オィ玻词汇句型综合复现及语法知识的重点复现一般采取操练的方式。一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设计出词语释义、语法填空、多项选择、句型转换、连问成句、英汉互译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再则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的习题及学生配发的练习册搞好综合复习。

オニ摹⒆⒅厥导试擞

オピ擞檬峭庥锝萄У淖钪漳康摹=谈学生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オノ颐遣挥Ω冒选霸擞谩苯鼋隹醋鹘萄Ч程最终阶段的任务,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应该贯穿于课文整体教学的始终。从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理解,到第二阶段的语言知识操练,直至第三阶段的三个“复现”,都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但这种运用,大多是机械式的模仿,未能达到活用的程度。因而,在完成前三个程序后,集中进行一些口、笔头练习和综合性训练是必要的。

オフ庵盅盗返闹氐阋放在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上:

オィ保指导学生写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的摘要,或对其缩写、改写,以培养理解能力。

オィ玻精选课外读物,计时速读答题,以培养阅读能力。

オィ常给主题句和关键词,要求连词(句)成篇,或根据范例模仿作文,或给条件作文,以培养写作能力。

オィ矗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评价性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自己设问互答,以培养交际能力。

オビ捎诮萄Ы度的限制,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组织开展上述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难易梯度,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分课交叉实施。

オハ低忱砺凼潜臼兰腿四十年代开始崛起的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特征的横向科学。它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心理、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达到了“系统哲学”的高度。我们对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的设想和实践就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篇14: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

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1] [2] [3] [4]

篇15: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研组 李旭峰

一、阅读课的目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读者实现心理满足的复杂的心理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交际手段之一,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的原则

1.注意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4.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的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Madame Curie一课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居里夫人的百折不挠、献身于科学的崇高精神;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

三、阅读课的模式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义,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2.背景介绍,课文导入 这一环节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3.阅读 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型,如回答问题、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归纳中心、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学生完成。

5.归纳总结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黑板上,可以成为复述课文的依据。

6.再读 消化文章的内容,加深印象,体验到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7.讨论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离开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巩固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发挥想像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篇16: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激趣 纳新 活用

-----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warming up课的处理

摘 要:本文针对使用新编高中英语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处理单元首项教学内容warming up部分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灵活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着重讲叙了笔者在处理教材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目的,采用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对教材的删除、补充、替换、调整以及改编等,以求有效的利用教材和发挥教材的作用。

关键词: 热身,游戏,竞赛,灵活,媒体,拓展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从秋季开始,新编高中英语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也开始试行使用了。作为一名教育改革前线上的教师,笔者有幸接手高二的教学,与新教材有了两年的亲密接触。在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本套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无论是教学理念、编排体系、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与突破。本教材图文并茂、题材新颖、思想先进,注重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而“warming up”作为单元首项教学内容,也是新单元知识的导入部分。因此,处理好warming up 部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 结合其所学的语言材料和导入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景,化“静”为“动”,游戏“热身”

我们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物,只能给学生以认知,而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是真实的环境中。由于受到课堂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来完成我们的语言学习。而这中虚拟的情境如果能以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效果要比简单的情境设置要生动有效得多。虽然是高中生了,学生的童心尚在,一个小小的游戏,哪怕是字谜都能让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能让学生更愉快地接受知识。在面对NSEFC Senior 2A Unit15 Destinations 中的warming up提出的让学生想象自己得到一张免费的环球旅行机票,要求他们沿途观光的五个城市并说明原因以及画出飞行路线这一教学要求,我根据当时五一节临近,设立了一个家庭讨论出游计划的任务游戏,在小组活动中分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act out的时候完全融入自己的角色,而且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旅游的准备事项以及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都引入进来,达到了较好的热身效果。而在处理NSEFC Senior 2A Unit8 First Aid时,在讨论了书本上的六幅图片,让学生了解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后,我也让学生分小组游戏,设计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意外受伤以及其急救措施。

结果,学生把游戏场景设计在了运动场,寝室,教室,街上以及生活小区等等,非常形象而生动。虽然对于一些语言的表达还有待提高,但是他们的那股创意和热情,也值得好好的褒扬,更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好的方法。

在NSEFC Senior3 Unit9 Health Care的warming up中,考虑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我,很少想到要先帮助别人,于是我并没有简单的按照教材上的图片叫学生讨论书上的五种求助情景。而是先问学生“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ame cross difficulty in your life?”让学生先有了求助的意识。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大写的HELP,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DRABC的形式,以猜词的方式来说出HELP的内涵意义,即HELP这四个字母各代表什么,并用自己所给的词定义HELP。一个小小的新型猜字游戏,难度不大,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关于帮助、感恩、情感的一些词汇都一一被击活了。他们纷纷列出了如H代表hand、heart、helpful等,E代表enthusiastic、eager或emotion ,代表lead、lend、loan等等,而P代表patience、perfect等。而学生更是从这些词组里定义出help :“Lend others a hand with emotion and patience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真是把这些词用绝了!从这个小小的游戏中,学生既复习了词汇,又训练了学生定义事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帮助别人的意识,为处理课本上的图片和讨论做了铺垫,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的使用游戏,把游戏用于相应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英语,感受英语的环境,在游戏中练习英语句型,记住英语单词,就会给学生一个英语的快乐环境。

二、挖掘学生已有知识,辞“旧”迎“新”,竞赛“热身”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合理处理教材内容,使其更适合教学需要。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提前,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很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以复习、提高、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起点,巧妙地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例如小竞赛,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材在Fact and Fantasy的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以下有关科学事实的问题: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earth and how high is it?/What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and where is it?/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on earth and how long is it?旨在使学生初步区分科学与幻想的不同。然而,有些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如果教师让他们回答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反应很可能是沉默不语。笔者认为,教材编者设计这些问题的并不是测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而是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常识的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话题练习英语表达。为此,我将这些问题改成12个选择题,并采用《幸运52》里的抢答竞赛的方式来激活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①The highest mountain on the earth is _______

A. Mount Tai B. Mount Qomolangma C.the Alps

②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is in_________.

A.the Indian Ocean B.the Atlantic Ocean C.the Pacific Ocean

③The longest never On the earth is_______.

A.the Changjiang River B.the Amazon C.the River Nile

④It is about________ kilometers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A.380,000 B.560,000 C.750,000

⑤It is ________ kilometers from the earth to the sun.

A.150,000,000 B.160,000,000 C. 180,000,000

……

教师将这些题目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抢答后确定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口头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将练习重点转移到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上来。最后通过抢答和练习,学生了解了相关科学事实,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作出判断,并概括出符合科学实际的几个特点:

①They are about real things.

②People know them as a theory.

③They are proved by science.

④People can’t make them up.

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科学事实的特征,为后面的科学事实与科学幻想之间区别的比较打下基础,并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说的训练。

学生对一些世界的记录总是感兴趣的,但是他们真正能了解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并不多,所以处理NSEFC Book3 Unit1 的warming up中的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用抢答的形式,通过猜测的方式来确定答案。而且在教材的基础上我有扩充了问题的数量,补充了许多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他们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有新的了解,也激发他们发现和了解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1. The largest library is in ______. A .USA B. China C. Canada

2. The shortest living man is _______. A. 30cm B. 57cm C 67cm

3. The longest hair is ________. A.5.15m B. 5. 90m C.5.00m

4. The longest mountain chain(山脉) is ____. A. HuangShan B. Alps C. Andes

5. The biggest hamburger is in _______. A . England B. China C. USA

6. The longest cigar(雪茄) is in _______. A. India B. Mexico C. Cuba

7. The longest hand is ________. A.26.9cm B. 20m C.30cm

8. The highest waterfall is in _______. A. England B. Venezuela C. Germany

9. The coldest village for living is in _____. A . Russia B. USA C. Canada

10. The film ______ cost the most money A. Matrix B. Titanic man C Spider

11. The least element in the world is ______. A. Ra B. Po 钋 C. At 砹

12. The most ancient tree is in ________. A. China (Zhejiang) B. Austria C. Italy

13. The smallest robot is ______. A.2cm B.1cm C.0.5cm

14. The deepest lake is _____in ____. A.1,637m, Russia B.2,688, Canada

15.The largest cave is in _______. A. Singapore B. Iceland C. Malaysia

在课堂中加入一定的竞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对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热烈民主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

三、整合教材,化“繁”为“简”,灵活“热身”

我国外语界老前辈张士一说得好:“教科书无论编得怎样好,决不可能完全适用每个教师所有的特殊教学情形,全在于教师自己运用他的教学法来变通这教科书,这就是教材的活用。” 在NSEFC教材中的warming up部分有的在内容上有些过分注意语言项目与单元话题的联系上, 在强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选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现有的认识范畴,导致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 对教材中原离学生生活或一些难度过大、起点过高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毫不吝惜,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

例如:在对NSEFC Book3 Unit 7 A Christmas Carol中的warming up 进行教材处理时,考虑到教材所提供的四幅 Dickens作品中的图画学生根本就不熟悉这一情况, 我直接删除了这一部分,改用一些与圣诞有关的图片和一个问题Which of them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Christmas?来激活学生以有的关于圣诞的知识,并把Pre-reading中的三个问题提前来讨论:

1.How is Christmas celebr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2.What Christmas songs do people sing?

3.What do you know about Santa Claus? What is his role?

由于这几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难,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临近圣诞,话题时新,他们的热情很快被煽动起来,这时我又地抛出问题“Why is Christmas so famous?” 在总结学生的答案的同时,教师还补充上“It lies in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 When it appeared, some Christmas customs began, such as get-together, exchanging gifts, the ceremonial dinner and ‘Merry Christmas’ ”由此自然过渡到教材中本单元的主题上,从而引出Charles Dickens 及他的生平、作品、风格等基本情况的介绍,灵活而顺利的完成了warming up 的教学目的,并有效的吸引了学生对reading 部分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本单元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巧用媒体,添“情”加“感”,轻松“热身”

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神经,更可以在轻松幽雅的氛围中让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喜欢在课堂上选择一些适合课堂主题有能让学生轻松的音乐。在学习NSEFC 2A Unit6 Life In the Future 时,针对每个人对于未来都有过美好的畅想,于是我提问:“Have you ever thought what would you be when you were a child?”,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发表意见。他们小时侯的梦想都很单纯,无非是成为什么家之类的,课堂顿时充满童趣。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童年的回忆,我不失时宜地放了一首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要求学生完成填空。歌曲不难,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后都会心地笑了,也许歌曲里唱的他们也曾经历过吧。有了感情共鸣的铺垫,下面教材中图片的讨论又是学生在电影里常见的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未来世界的东西,课堂教学目标便顺利而轻松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已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及要为自己新的梦想而更加的努力了。

NSEFC 2A Unit4 A Garden of Poems 的教学中,我也使用了多媒体并在教学中加入了音乐,针对学生对西方的诗歌比较陌生的情况,我以一首歌《月满西楼》(李清照的词)来引入课文,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刚好讨论中国的古诗词的契机,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的诗人及诗歌。然后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搞笑的打油诗来导入打油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打油诗的特点----funny and humorous 后,进入教材中打油诗(limerick)的学习,让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中的含义。最后,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听歌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熟悉了另外的一首工整的英语诗同时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首英语歌曲《Right Here Waiting》,并让他们探讨英语诗歌的格式和韵律。这一衔接,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诗和歌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又让学生在品味、欣赏、跟唱中自然融入诗歌氛围,激起探讨诗歌的兴趣。在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加强了学科的联系性,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难度,让师生能轻松的完成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它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给学生创设一个设疑激趣、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空间,也给教材带来增大容量、突破难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NSEFC Senior 2A unit 7 Ling With Disease 中我采用多媒体,扩充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让学生对爱滋病有了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并在最后引入歌曲《爱的奉献》使课堂再次达到高潮。

五、深化教材,追“根”究“底”,拓展“热身”

在上文提到的NSEFC Senior 2A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 一单元中介绍了一些爱滋病的知识以及爱滋病患者的故事,在warming up部分爱滋病常识测验,通过八个判断题检测学生是否了解关于爱滋病的常识。

1. Only bad people get AIDS.

2. I can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by swimming in a pool, holding hands or kissing someone with HIV.

3. In 2oo2, there were 42 million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the world.

4. People who have not injected drugs do not need to get tested for HIV.

5. If I had HIV, I would know because I would feel sick.

6. HIV/AIDS is difficult to cure.

7. People who have HIV look different from everyone else.

8. It is safe to b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living with HIV/AIDS.

对于这些基本的常识,学生经过讨论都能完成。为了是学生对目前医学界有挑战性的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一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爱滋病的危害及爱滋病患者的一些图片,让他们对爱滋病有一种畏惧心理,接着用 guess and say 的方式,要求学生将另外一些图片中的爱滋病传播的途径表达出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那些日常生活的途径如using the toilet seat,eating food with Aids patients,donating blood,hugging,shaking hands,swimming 等并不会传染爱滋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也让他们将刚才的畏惧心理放下,自然的接受和爱滋病人的交往。我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于是向他们展示了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以及 a Red Ribbon----an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HIV and AIDS awareness,防治爱滋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了所有的这些书本上并未涉及的知识后,让学生讨论他们能为防治爱滋病做出些什么。这样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生的热身,也进行了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最后,为了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组织他们齐声唱出《爱的奉献》,让课堂达到最后的高潮。

两点反思:

1.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因此对热身课教学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深的了解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所以要适应教育改革,教师不但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更要及时地充电,让自己处于时代的前列,才能适应时代的教学。

2. 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中warming up这部分的教学,相信所有的一线教师都在探索之中,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面对新教材,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的活化教材,必须结合自己任教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学会活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新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第二、第三册)

3.黄伟秋,“巧用‘warming up’教学项目” 《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12期

4.《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 志鸿优化设计丛书

篇17: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日益深入。笔者以时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特点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性进行潜心探索,从课堂教学的有关方面展开论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板书、教学体态语、课堂交际的强调、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课堂的结束技艺等等。强调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创造性 、效果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通常把凡是涉及教学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称为广义的教学艺术。狭义的教学艺术则是指在课堂教学某个方面教师所运用和体现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一切教学艺术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没有艺术就没有进步。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现在我主要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堂导入、提问、教学板书等,专门讨论有关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如何运用有关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讨论有关取得最佳效果的创造性教学实践。

一、课堂导入艺术

精彩的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坚实基础。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引人入胜的开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注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以下列举六种导入方式:

1、实物导入

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生活中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或精美的图片就比较直观和具体。书本、图片、报纸、地图、玩具、歌曲磁带、生活用品等是相当好的教学实物。课堂导入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相关的实物,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平板的内容形象化,由浅入深,从表自里地导入课文。

例如高中英语第一册Lesson10(American English)的教学可以美式英语标准发音磁带或美式英语口语磁带为教学辅助实物,选取其中一个对话以听的方式导入;必要时让学生以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稍作对比,即可达到形象、清晰、一听即明的效果;相当抽象深奥的英英、美英口语区别就易迎刃而解。与此类似,第5单元可带小树试种,学生演示、表述;第7单元以观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图片引入;第11单元以实物磁带John Denver的美国乡村歌曲Take me home,country road引入Lesson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以实物火引入,第18单元以项链、第21单元以马克思肖像、第22单元以英国地图。高二第1单元以米老鼠和唐老鸭玩具、第4单元用几份报纸,如China Daily、第7单元挂加拿大地图、第9单元以白色污染照片引入、第23单元用手机、电话实物引入。教师要注意选取典型素材,紧扣主题,同时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做到简短扼要。

2、问题启发

通过一系列连贯问题,用以复习前一课内容,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并诱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新课。问题的设计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问题的内容是思才可解、激发学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在学生答不出某处时,教师要及时以提问形式启发提示。以疑激思,善问善导就是关键。我们来看相关教案Lesson31of Book III[一个意志坚强的人]The teacher asks: What was the boy doing one day? What was his trouble? Did the write offer to help him? How?( 作快速对答复习)Would the boy be able to repay him one day? (以此构成悬念)再连续提问:Would they meet many years later? If so, could the writer recognize the young one? What is your opinion?激发学生联想,然后打开课文快读并回答:What happened to the writer when he was sailing to Europe on a ship? Why was the ship in danger? Who saved the whole on board at last? How? Did the captain know the writer? Why?从而展开全文。另外如:

在一次看图作文训练课的教学中,我以连环问题:What can you see?使学生知晓图片主要人物、明确人称及写作要求;问When did this happen?/What was she doing? /What did she do then ? 提示她们注意相应的时态要求,且写下图中各语言点或相应的表达;How did she do that? Why? 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连贯。开讲虽然只有几个问题,但对全文写作却有很大的作用。

3、实例导入

从生活中提取的实际例子具体形象且通俗易懂。通过实例导入来化繁为简、达到客观有效,并且能鼓励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例子要求被精心设计,紧紧围绕话题,迎人入胜。如:高一第6单元用上到附近工厂报喜鸟集团参观一事让学生作口头表达通知;吸烟危害健康的例子被用于高二第2单元[请勿吸烟];OK、Victory For You等手式和点头、摇头、摆手可用于第3单元[身势语];身边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例子可引出第9单元[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这几个实例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现代生活中电脑的各方面用途还可应用于高二第17单元[未来生活];让学生过目不忘的一则广告可用于高三第5单元[广告];工蜂跳舞的例子可引入高三第22单元[蜜蜂]。

4、故事导入

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引子。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故事的情节紧扣文章主题。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情境来启迪学生。在高中,哲理性强的、科学性强的故事更受欢迎。如: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故事可用于高一第二单元[在实验室];林肯的故事可用于Unit13 Abraham Lincoln;高二第8单元就可用上某人经历的某次急救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可运用到高三第一单元的教学。

5、演示导入

通过几个学生的表演或演示幻灯、播放短剧或影片等导入新课。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演示的内容要求直观、易懂;第二、内容能为课文材料服务;第三、教师控制好时间,把握好时机提问或切换到课文;第四、引导学生观察,及时切换。来看一看:高一Unit4 Travel , Unit7 Earthquakes, Unit13 Abraham Lincoln, Unit17 Nature, Unit23 Rescuing the temple可以影片引入;高二Unit1 Disneyland, Unit5 Charlie Chaplin以短剧或学生表演导入;高三第10课可以澳大利亚风光片的短时播映导入;第13、19单元分别用上美国、新西兰介绍片。这些素材依靠教师平时收集和认真的积累,有条件的还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另外,从网络上搜索图片和资料也是一种好办法。

6、以警言妙语、字谜或习语开讲

新课伊始,教师用上一英语名言、妙句,可有一语中的、发人深省的妙用。若是一字谜,也会有相当的益处。这样的开讲既能激发兴趣,又不乏艺术感。而被采用的内容须符合文章主体,易读易懂,易被学生接受。有关建议例子如下: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可适用于Unit8 Book III , Lesson30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适用于 Unit3 Book II Body Language [体态语];威廉.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Virtue is bold,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 [美德是大胆的,善良从不是胆怯的]与习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可被用于高三Lesson 41威尼斯商人的导入。习语Hot potatoes!适用于Lesson81 of Book I。在上语法课讲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们还可以采用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take[奉献总比索取高尚];It is easier to say than to do it[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引用得好:一则生动,二则实用易记。

二、课堂提问艺术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发现新内容新问题,并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及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等。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迎出学生的言语反应、激发他们的思维,完成教学任务。出色的提问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状态,还能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同时不断培养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力求围绕以下几点:

1、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需要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使学生有好奇心。同时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他们的心智,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定向于课堂的中心概念和内容上。如高一Lesson13 :教师通过问一些一般疑问句Are you busy today? 再问一些特殊疑问句或较难回答句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about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Will you play basketball today?此时抓住学生好奇心,问: Do you have any plans? 若有些人一下子难以回答,则提示性问:Where are you going? Who will go together? How are you going?从而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大致定向于此,再通过问题逐层深入。

2、提问要有相当的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等于给学生提示思考方向、思考主题,能扩大思维广度、增加思考层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如高一第25课(一个人谈自己在地震中的感受)教师若问What did Carl tell to Wangbin? 许多学生很难答出这个大问题;换成What did he say?过渡到 What did he hear? What did he feel? What did he see? 根据此对话课特点,启发他们抓住动词分解大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旧带新、同类启发、直观诱导、重点突破、演示启迪等方式进行。要注意的是:启发性提问要抓住话题、把握整体、突出重点、连接铺垫,发挥想象、画龙点睛。

3、注意思维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特点

提问要有连续性和一定的跳跃性。连续、合理的提问能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紧扣课堂主题,培养流畅的语感。人物的动作变化或心理变化、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或空间变化等是我们要抓的提问线索。在培养学生思维连贯性的同时,适当培养其思维的跳跃性。如:高一第50课[林肯]问 Who was he? Where and when was he born? When did he become President of the U.S.? Was he elected President for a second time? Why? When did he die? Where did he die? Why did the slave owners do that?总体问题呈连续深入趋势,加大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而文中所问的两个Why?的问题就是考虑到提问的跳跃性。使用适度的跳跃性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透析文本的力度、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提问与反馈

紧抓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伴随提问过程的要素,我们凭此来调控教学。通过抓提问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理解程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教学、检查教学。而教师的言语反馈、行动反馈、语言反馈都是学生所注意到的,是对他们答题的反应、对他们的评价或是帮助解题的有利信息。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我在上Book Ⅱ Lesson 59 A famous detective 福尔摩斯时,发现学生对课文故事相当了解,但对部分细节理解未到位。如:在夜间该女孩的叔叔通过墙孔放出毒蛇到女孩房间,我问:What did Holmes do at that time?时,学生回答不完整,再问:Why did Holmes do that ?发现反馈的信息较为单一:to beat the snake .实际为: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我抓此反馈,借助图片,调整问题如下:What was in his right hand ?(A match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To give light; 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 / What was in his left hand ?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5、课堂提问贵在导疑

长期以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式一直被我们运用。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课堂导疑,即引导学生质疑。导疑是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向、导趣、导法、导馈等法同等重要的。学生对某事物的理解是适合他们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学生质疑,表明他们已深入思考;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他们的提问要在教师适当的控制下进行,要始终围绕着话题。我通常采用提供线索提问、扩散性话题提问等。如:在高二Lesson 62 阅读课的细读环节中, 我以oceans、the Mediterranean、coral beds、the Dead Sea等设置问题线索,要求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向其他同学提问。

6、导向性提问要以课文背景为依据

导向性提问是紧扣文章主题的,它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使自身合乎逻辑、深化主题、连贯自然。例如:高一(下)Unit17 Nature , Lesson 65 . 教师问:Where are the students going? Why are they going to London? Why not New York/ Why aren’t they going to Japan? The answer is included in the topic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It returns from England.” Another question is why are they going by bike?( Why aren’t they going by train or air?) ……To save money / to collect money.备课者必须先想到书本编者的意图及一定的课文背景,拓展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导向性的提问就发挥了积极的课堂效用。

7、提供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示范启发她们,采取讨论、扩展和运用的方式变换形式,保证她们有较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讨论,并且让她们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有不同的意见才有更多的参与,有相当的胆量与实践才有相应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发展言语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这方面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能发挥学生主观见解、要创建良好的发言或讨论气氛、要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合适时间。如高一第9课[美式英语]教师在课文处理到细读高潮时,可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English ? Which do you prefer ? Can you give your reason ? 引导他们各抒己见。高一下册第18单元[项链]故事的结尾可让学生续写;第19课[工作]中间的公司董事会讨论可化成学生的讨论。机会在于教师的细心挖掘和学生的及时把握。

三、课堂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表达、突出要点重点或解释说明而写于黑板的文字或符号。它可包括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两部分。板书有以下的几个作用:辅助理解;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口语表达、概括、复述、想象等能力;教师规范的书写等做法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板书的艺术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规划

如何分布板书的各个区域是板书规划的中心话题。我们可根据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的不同,把黑板分成要点区和提示区;还可增加图示区和生词区。从目前看来,较常见分布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把要点区放在中间,提示区放于其下方;二是放要点区于最左边,提示区和图示区放于中间和右边。不论如何,板书内容要少而精、分布清晰而一目了然、主次分明且恰到好处,切不可随意书写、拖沓冗长。

2、呈现过程

教师要让黑板上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一块一块地完成,就好比一张画卷,逐层展开。大黑板上挂小黑板不可取,黑板上课前已满满地写好也不可取,这是结论板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板书的时机要选择好,要紧紧扣住课堂进程,出现应及时有序。如一堂写作示范课:板书从写词组和句型到写句子,到嵌入连接,再完成全篇写作。此中,板书就要求清晰扼要、连贯自然。

3、书写速度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好书写速度。最好能做到边讲边写、边写边问、边答边写。写得太慢就容易浪费时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写得太早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

4、重点强调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有如下表现方式:把被强调的内容写成双线字,如WTO,或者明显比其他大如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或者增加下划线等。我们也可以使用箭头表示;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色彩鲜明的更能突出重点所在;或打破常规,造成不平淡的局面或不平常的字体走向。

5、表现形式

板书表现出层次性,才有更强烈的艺术感。目的在于使内容更形象直观,我们就要使设计更巧妙、美观。典型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以故事文体为主、或人物介绍,可采用要点摘录式;中心开花式--以一个内容为中心向四围扩展,(如高二Lesson82Music 的部分板书);链式连接分流式(常用于说明文、议论类);横向纵向比较式;简笔表现式,等。

四、教学体态语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经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体态语交流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和言语交流是同样重要的。体态语主要包括脸部表情、眼神、身姿、手势、及外表修饰等。例如,用微笑、点头、挥手、拍手等可表示赞同;以皱眉头、轻抚脑袋表示有疑问;用摇摆头部、摆手表示不对或不同意;师生视线平行接触为尊重、表示对某一内容的兴趣;走向某人并躬身,则表示聆听、关切。体态语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一方面艺术性呢?

1、把握课堂体态语的四大特点

它与言语在信息交流中有互补性,言语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而体态语起着次要和辅助的作用、但它的这一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具有真实性特点,矫揉造作的动作和表情是很不受人欢迎的、且对教学不利;它具有情境性特点,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得到正确的暗示;它是连续表现的,一堂课自始至终在传输,所以对学生有相当的激发作用。

2、注意它的运用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让他们充分理解体态语的表达含义;适当地对体态语的表现进行控制是对教学有利的,要繁简适度、恰到好处;要得体明了、直观形象;要端庄大方、陶冶情操。

3、注意一定的运用技巧

例如眼神:目光中要充满信心和对学生的关爱,用和谐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短时的凝视提示开小差的学生,用感到困惑的眼神启示学生思考。又如表情:用微笑创造鼓舞、表达赞同、击退羞怯、调节情绪。另如身势与举止:尽量采用正面姿态,行走和谐,端正有力,并根据教学进程而在教室内移动、不能只停留在讲台桌旁;松散则另人厌恶,放任则失风格。如仪表,该是朴实整洁、轻松愉快、和善文雅。

五、课堂交际的强调艺术

通过课堂有效的交际是我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创的术语。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一是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二是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三是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四是能知道语言出现的或然率:是现实常用的,还是罕见的个人用语。课堂交际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起来的。如果课堂上缺乏师生彼此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反馈,那么该课堂交际是无效的。如何做有效的课堂交际呢?关键在于我们抓住交际的以上特征,实现对交际的强调:

1、真实性

我们称之为Real Communication。真实的交际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正因其真而更有说服力、实用性,会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创设真实的语境、或利用实物,回答或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应真实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尽管遇上一些学生的不完整英语Broken English,但说无妨。从敢说到会说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以后的实践中,他们会不断地纠正并完善。

2、随机性

Something happens by chance.随机性的语言比矫揉造作的语言更有交际价值。语言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学生在接受和利用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处理各语言信息。教师可通过交际用语随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情感化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交流情感的工具。为了使语言情感化,我们就需要在用语、语调、语速上下工夫,让学生更身临其境、使学习某内容的情绪更易被感染。如两个句子: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与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receive和 take 就有相当大的区别,后一句中的词体现向别人索取。又如一个句子Jim came here at ten this morning to get back his money. 我们如果把特定的重音落在 Jim上就表示强调人物,在here上表强调地点,at ten 重在几时,this morning 何日,get back何事,money则重何物。一个句子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交际。

4、连贯性

教师要通过“穿针引线”,保持交际的连贯性。因为连贯性强的交际活动可引导学生有效、迅速的理解课文、主体内容,有利于培养她们的语篇概念,乃至交际更到位、更流畅、更准确。那么,必要的提问、词汇或句型提示、连贯的图表等都会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输入。

5、节奏感

必要的停顿是控制课堂节奏的基础。教师的语言节奏感要强,再通过对表达节奏的控制,交际过程的控制,实现课堂交际的节奏性变化。这样,语言的表达才不会平淡,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不会乏味,课堂语言与生活语言才不会脱节,学生会倍感轻松、易于接受。

6、双向交流性

单向性的表述不属于交流,交流就应该是双向性或多向性的。双向性的交流表现在: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教师与部分、教师与个体,学生之间。必要时让学生多说而教师少说,让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表达、参与交流。如:高二第9单元,问“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arth?”;Unit17 of BookII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可带来学生许多可爱的想法或丰富的回答。由此,既发展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表达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原则也就更突出。

六、课堂气氛的调节艺术

课堂气氛是我们对一堂课成功与否评价的参照之一。课堂气氛如果调节地好,学生就更乐于学习、勤于回答或提问、积极地思考,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因此课堂效率通常会比较高。我们不妨通过如下做法:

1、设疑

对新事物有疑有问是人们学习新事物的第一起点。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才能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沉规,变“注入式”教学为“群言堂”式。以疑问激发学生思维,触动灵感,活跃气氛,渐入课堂佳境。

2、隐藏

隐藏是指在使用一些直观教具、或提出某一要点前采取暂时隐藏教具或要点的活动。隐藏教具方式在初中英语教中应用较为广泛;而高中只要以要点暂时隐藏为主。下面以直观教具为例:展示该物前,可问I’ve got an interesting thing here today. Do you want to guess it? What can it be? 另外隐藏某一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方法,例子如下:高一第30课,教师提问学生对该句子的理解The land along Changjiang River was becoming crowded.有人答:There were many plants.又有答:They were many trees. 有答There were many villages. 教师可先隐藏There were many people living there.这一正确答案,通过隐藏答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阻止

阻止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短时限制。适当的阻止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如:对开课后复述复习课文等的限制是学生不能看书复述;要求某一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时,阻止提示;某生独立发言时,阻止干扰;独立解题时,阻止讨论。但学生全体讨论时,教师要放开内容、活跃气氛,不能阻止。

4、限时

予限定的时间要给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即为限时。课堂环节要紧凑,课堂气氛才会调节起来。限时则能紧凑。限时常用于阅读课教学中的限时阅读、听力课中的听前快读、限时答题等。限时长短的依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难度和学生能力的把握。一堂课限时要适当,次数可相应控制。

5、强调热点、强调任务

为调节气氛,我们可通过热点,激发情绪;强调任务,落实目标。热点问题是相当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疑惑性,又能辐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之处。在高中课本中,我们可见许多热点问题:第一册Unit3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Unit7地震、Unit9电脑、Unit10运动、Unit11乡村音乐、Unit13种族歧视、Unit17保护自然、Unit19工作、Unit23保护文物、第二册unit2吸烟的危害、Unit9拯救地球、unit14卫星、unit17未来生活、Unit23电话第三册Unit1Unit8勇气、Unit4世界粮食,等等。

6、不乏幽默、不乏乐趣

幽默的教学让人倍感轻松。在学习中,学生所体会到的乐趣有一部分源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幽默表现。这也是愉快教学的必备一步。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准备;更好的是紧抓时机、即兴发挥。我曾记得高一时一课,一次抓住学生回答而紧扣话题的提问:Lesson 14 A Travel Diary ,T: Who makes the smoke? S1:Someone smokes there. T: Does the writer see sb. smoking in the forest ? S2: Er… T: From the plane? (在森林里的不是什么人在吸烟,而是许多人在烧毁树林),学生们笑了。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世界上大片的森林正在被人为地毁坏;那是多么残不忍睹的。

七、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

教学应激属于教学机智的范畴。课堂上某些学生的反应具有突发性特点。教师通过应激艺术,及时、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采用应激技艺要巧妙、灵活,联系英语教学、不脱离生活实际。如:一次教师提问What is your favorite ?一女生回答Singing. 教师于是邀请该生唱一首歌。很显然教师意图是想抓教学机智,发挥应激性;可是,学生由于紧张而说不出话,停顿了较长时间后,她唱了一曲中文歌。如果教师点出歌名,如 Fly your kite Yesterday Once More Jingle BellsDo-Re-MiLemon Tree 等,那么学生就可能唱出了英语歌曲,课堂气氛就会更好。教学应激是不能离开英语课堂语言、不能没有方向和缺乏度的把握。

应激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有时学生答错了并非是坏事。正如人们所说Correct answers do not always stand for everything。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另有意见或未完全掌握,都可能导致错误的产生。教师可通过他们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发挥应激艺术,及时准确地解决困难。

八、课堂的结束技艺

在完成课堂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即课堂结束阶段。精心设计一个“言犹尽而意无穷”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系统地概括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内容提炼升华。下面,让我们来看几种方式:

1、复述归纳式(Retelling)

学生根据教学板书或相应提示复述所学内容。每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内容可以化为一人描述式,第二课阅读文章可视为故事复述或其他文体复述。教师通过学生的复述,归纳重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复述内容可有相应的板书,如课文的中心动词、人物动作的变化、地点变化、时间变化等等。

2、设疑讨论式(Questioning)

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该堂课、点化中心、且为学习下文做好连接。这一方式宜放于每单元的第一课与第二课间的链接,每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课间。我们所设置的疑问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高一Lesson74 ,before the end of the class, we ask the students “Would Ms King lose her job? Why why not?”; “What may the company do then?” 学生运用本课内容进行讨论,同时也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又如Lesson26 Earthquakes We can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Can we stop earthquake ?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houses from being badly destroyed?” 第一问利于复习地震的成因,第二问利于诱发学生思维“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从而预示下文。

3、练习巩固式(Practice)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有必要通过紧扣课堂内容的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可以是相关语言点的选择题、课文内容填空题、完型填空题、续写故事题、类似课文的写作题等。

4、类比描述式(Telling)

在教学结束阶段要注意课内知识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类比描述式是指留给学生余地,让他们根据课文类似情况描述、畅谈自己的经历。如:高一第7单元,学生谈类似经历,以标题The Fire; The flood ; The Earthquake 等展开与课文相类似的话题。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艺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鼓励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查资料,以网上搜索或开展访谈、访问的形式开展实践学习。尽量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要简要概括、紧扣主题,要首尾呼应、发散拓展。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坚决围绕一个原则:以话题为中心,以语言规律为基础,以交际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

以上内容为笔者十余年的教学体验,是结合近来认真的研究探索、以及领导和教学同仁的谆谆教诲,形成的研究成果。我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陈 琳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6月版

李静纯 《教学艺术讲座》 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 5月版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月版

篇18: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想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一点感受。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总之,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学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审美和陶冶情操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19:高中英语的学法点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习语言是一种体力劳动。

进入高中以后,大家发现高中英语的难度加大了。在同等分值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分 数落差 非常明显。事实也确实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初中是基础阶段, 是以书本为基础,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学得到位就可以获得很理想的成绩,但是高中阶段英 语学习的要求要高得多,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进行大量课外知识的扩展。下面我就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高中英语的学法。

一、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因素

1.悟性(天资)。学习任何一门新学科都需要天资。良好的悟性是任何人都渴望和需要的。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就是语言天才。他一生基本上会说、写欧洲绝大部分语言。

2.勤奋。勤能补拙是真理。学习语言应该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它需要坚强的

毅力和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就是胜利。能将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是有毅力的人。

3.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了悟性和勤奋,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会使你的英语学习过程事半功倍、成效卓异。外语学科是个工具学科,学习它的目的是帮助不同语言表达者互相沟通,以达到相互交流目的。

4.词汇量和知识面(包括任何年级的学外语的学生和其他人)

巨大的词汇量是学习英语的命脉。充足的词汇量加上一定语法知识,那么做高考题几乎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托福考试都可以应对自如。所以我说,“单词最宝贵,语法价也高,听说先铺路,本领节节高”。单词的背诵是个大难题。但是单词的获得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渠道的磨练获得。

5.广泛的知识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高考应试本身就有“综合“项目。而我们英 语这个工具学科更是无所不涉及。这就要求我们能把我们已经学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应用到英语 中来,而通过学英语也可以学到别的学科中所学不到的知识。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

二、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要想高效率,高质量学好英语,就要全方位的去学习。高中三年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将 英语学好的。英语学习可分为:听、说、读、写、演、唱、译、背八个要素。其中听、说 在先,读、写、译、背是主要巩固途径。这八个要素缺一不可。有一位外国专家说;We list en to learn and learn to listen.汉语意思是:我们先通过听来学,再学会听。在这里,我 们只要回忆自己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清楚语言的学习要旨:学习语言就要遵循语言的习得过 程--听、说、模仿、读。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要有“三动”,即:心动、眼 动和嘴动。根据调查和我个人亲身体验,发现听来的信息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长,记忆效果最 好,并能同时促进自己的说话能力。天生的聋子之所以不会说话就是因为他听不到别人说, 听不到自己说。由于没有外界语言的剌激,才导致自己没有说话的能力。现在人们说要学习“文盲英语”,(会说不会写),这种提法虽然有一定局限性,对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够现实,但是任何人在 学习语言中都要经过这个过程。儿童在上学前通常在书写上不够成熟,听说过程占据他交 流和习得进程的绝大部分,但是,三岁的孩子能够完成基本的交流,而且在这个“文盲期“ 之后,他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我观察到:多数在听和说方面好的学生,他们的读、写也好。 即使他们初期成绩不突出,但这样的学生成绩提高起来比其他的学生快,且后劲十足,即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更好。而我们目前普遍做法的结果是:高中学生交际能力尚不能胜过英语国家的几 岁顽童。盲目的追求分数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这种违背规律去做事的方法,自然 受到规律的惩罚。无限的“重复”是语言习得的命脉。急功近利是要失败的。我们要做的就 是优化这个“重复“过程。

三、高中英语学法

1.建立良好的自学体系。所谓自学就是自己能够确定信息源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和 自己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学包括预习。预习的过程可以是这样的:通看全文、找

出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熟悉单词、预学语法;质疑难题、等待听课。

2.重视阅读。阅读是学习英语最关键的步骤,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大平台。它可以帮助你增加复习生词的几率、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完形填空能力、辅导自己的

习作能力,增强语感(语感的形成是靠听、重复和阅读来的),并能积攒妙趣横生的句子,使你写作时得心应手,信手拈来。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整体篇章,不要将精力放在语言本身。要加强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即同一时间内看多篇、反复看,而不是精看一篇。先提高水平和实力,精看是后期的事情。但很多人不这么做。他们是从头 到尾,一字不差的看完。遇到生词就查字典,遇到难的句子就翻语法书。这样的方法适合高 水平的学生,适用作研究,因为他们有余力,有时间去扩展,去获得更大的提高。阅读时要限时,定向目标,读前要预测其内容。

3.大量的演练习题(忽略习题形式)。刚入高中的学生一定要多做题。先以数量和速度为主,之后归纳总结、求精。这样就保证了“重复”、增加了熟练程度,久而久之,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会逐步提高。

4.学习语言点的方法。先记住它的基本用法(一两个),然后逐渐扩展。学习知识点(如某个单词)时,要通过例句来记,不要只记框架结构。以完整的情景记忆外语知识是最有效的 方法之一。

5.“疯狂英语“和“文盲英语”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们的精髓就是“重复和实践“。游泳是通过亲自下水实践学会的;骑自行车也是亲自上车学会的,

外语的学习也是如此。

6.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

将该语言学好的。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尽快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政治、军事、艺术等方面到深奥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7.抓住课本,打好基础。该背诵的好段子、句子要背诵,因为“理在书中,题目在书外”。

四、应试心理

1.技高人胆大。充足的知识和能力能使一名考生自信地走向考场。高考总是青睐实 力的人。而知识欠缺就会使你心虚。因而经常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每一个语法项目或者交际用语,都可以在基础词汇的协调下专攻专练而取得效果。但是,也像治病一样,手术之后主要是休养。后续巩固是至关重要的。同类题目可以多做一些,直至熟 练为止。没有知识欠缺才是制胜的根本。

2.自救工程(不是家教)。自己用心的去研究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及时请教老师,有问题 必须解决。

3.检查自己已经做过的试卷。错的地方不能再错。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用心去做,相信同学们都会取得进步。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英语高级教师ビ⒂锝萄凶樽槌お]

更多推荐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验(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