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记号的溪随笔,本文共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有记号的溪随笔

有记号的溪

这条溪被称作甘溪,一定是在明正统二年以后的事,甘氏家族定居到这条溪水边时,就把自己的姓氏也安给了溪,这有点霸道,江河万古流,这水成溪成流之时,甘氏还不知道在哪?怎么甘家人一来就给它赐姓。可万万也想不到,甘氏这一唐突的指止,居然还得到当时古田县府的承认,在《玉田县志》中记为“龙漈甘溪”。静静思考,这样也好,给溪水做个标记,让千年以后的人捧起溪水时,会知道很早很早以前,这条流域生存繁衍着甘氏家族,会给哗哗流水增添一些历史波痕。

这条溪流的源头在文笔峰,天造地设,这条溪水择西而流,直到小梨洋才东流而去。流域不是太长,充其量不过二十公里,但甘氏在这条溪畔繁衍了二十多代。

溪流永远是柔弱与顽固的纠缠,律动与静穆的相守。顽固不化的河床和溪中的.顽石,不知迎送过多少的水流,直到今天还是一种情怀,“呵护柔弱是种天职,让水流远,大爱无疆”。两岸青山,四季容妆,目送万般溪水,带去落英,捎去秋叶,看着流波的律动,而自己痴痴坚守在两岸。

溪水进村之境,总显得平缓,在山间田野,是瀑、是潭、是滩、是濑,把水的所有脾气都隐藏在山野怀中,山与水才是天地间最佳的绝配。溪流对于村庄就是慈母,不管多大的村,不管多老的村,永远只山水孕育的小儿郎。于是,溪水总是把自己最平和的一面留给村庄。

甘溪漂流就是在这祥和端庄小梨洋村前的母亲河上,全长近三公里。甘溪一到这个地界,收敛了所有的喜怒哀乐,慈母般和颜悦色地对待甘氏家族守在水尾的这个村子。最体贴的话是留在这里,最重要交待留在这里,最宝贝的信物也是留给这个村。因为出了这村,这溪就不姓甘了。她把几百年甘氏上祖修来的好福报,国家栋梁之材,清戍台名将甘国宝带到了这里出生。

一发远古的念想,一柱恋母心香的点燃,坐在皮筏艇上漂流,犹如年少时投入母亲的怀抱,无忧无虑,随性嬉耍,即使有惊也无险,享受着与甘溪重遇的快乐。我用船桨划着自己的激情,哪怕皮艇在溪水打转,那就是我的眷顾。

我在溪水徜徉中,看到竹影,树影,还有花影、人影,可就是看不到村庄的影子,我在寻找,溪水也在等待,漂流的速度有了情感,我想用溪水洗去乡村的岁月蒙尘,能看到如水一样透明的村子,溪水也想搂住村庄的影子,想在轮回里还能回到这甘溪。

村庄里的人,看着溪流中的漂流,感觉有点新鲜,自己曾经浮水,那是游泳,是赤身与水泡在一起,虽然漂流在母亲河上足有一个多钟头,可那是隔皮隔心的亲近,只是一个客气的邂逅。

至于这一方的山水,许多人会讲出很多名堂,讲出许多故事,沿溪有:“半月沉江,仙人琵琶,金钟罩地??”等八景竞秀,村里出过官居一品的提督,但这些故事都如水上漂流,一漾一漾,沉浮在岁月中,一样是这方山水的客人。复述写在书上的故事,相传村里传说,都不能证明你读懂了村子。村里哪眼泉水最甜?哪一个角落蛙鸣最响亮?哪一片地阴气最浓郁?哪个地方常出现鬼火,等等,能道得一清二楚,再淌到这溪水中,水流漫过脚踝,就能像医生把脉一样,诊断出你的血液里是否流淌着这方水土的基因。

我舍筏登岸,溪水依然往前流淌,留恋只是情感,不是觉悟。但我依旧情绪,逆流而上,用目光去阻挡水的流动,可水流就在眼皮底下轻松而过,闭上眼,想用黑夜一样沉重的色彩来阻止,哗啦啦水声依旧在流,情感终究无回天之力,该走的还是被流走,留下的依然能留下。

村弄里的鹅,昂首阔步,摆出本性,在追赶着行人时,追回了村弄的记忆;几声鸣叫,叫出了几分诗意,铺石巷弄光滑的石面闪出地里透出的时光,透亮着古韵的光茫;残破的老屋,相互支撑的柱子和木板熏透明清时期的烟火色,这些在与我对视中,相互怜悯,相互惋惜,彼此挽留。

太阳落山,残阳铺水,甘溪又要在静穆夜里,流去看不见的溪水,流来第二天的清流。甘溪,做过甘姓家族记号的溪,仿佛要流出新的韵律。

篇2:西溪印象游记随笔

西溪印象游记随笔

西溪古镇,位于江苏省东台市西郊,古运盐河畔,系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素有“先有西溪,后有东台”之说。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建镇,隶属于扬州府海陵县(今泰州市),直至清乾隆33年,建东台县,西溪始属东台。

来到西溪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西溪胜境”四个大字金光灿灿,一股千年的古韵扑面而来。牌楼两侧,一副主联“唐塔破云天泰山寺香客盈门听黄海四时涛声百里,晏溪控胜地犁木街商民接踵看西城八景风雅千年”写尽西溪的古今;一副副联“古塔古桥古寺古往今来存古韵,先民先贾先贤先忧后乐作先声”道尽西溪的风韵。

漫步于泰山景观大道,青石路面镌刻精美的云水图案使人犹如漫步云端,耳畔传来泰山护国禅寺的悠悠钟声和梵音禅唱,通圣桥下,晏溪河水汩汩流淌,丝丝细雨随风拂面,鼻端飘来阵阵仲春草木的清香,仿佛慢慢步入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画卷。

泰山寺前,三桥并驾。中间是通圣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桥长22米,拱高5。5米,桥宽5。2米,砖石结构,拱形单孔。近水的基座上巨型条石两面相对,如同一双慧眼,阅尽世间的风云变幻,桥栏和桥面均由青砖筑成,一身青黛,古朴沧桑。跨越晏溪河,紧接泰山寺。经过此桥,即可入寺拜见儒释道诸教之圣祖,修身积善,至臻圣贤,故名通圣桥。两边分别是通贤桥和通善桥,善、贤、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先哲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走过三桥,即走过了历史,走过了人生。

西溪自古寺院众多,泰山寺是苏北最大的寺庙之一。门口一对石狮镇守山门,山门青墙黛瓦,大红拱门,门头题“泰山护国禅林”六个金色大字。寺内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宝殿和碧霞宫四座正殿。大雄宝殿后有座土山叫天妃山,碧霞宫就建在山上。碧霞宫飞檐翅角,金碧辉煌。一楼供奉着东岳大帝的女儿泰山神女碧霞娘娘,故寺庙称为泰山寺,殿内三尊碧霞娘娘,锦衣彩带,神采奕奕。二楼供奉的是千手观音,慈眉善目,法像庄严。释道两家同住一楼,令人扼腕赞叹,啧啧称奇。

泰山寺更有“一寺五庙”之说,民间传说在西溪遭遇洪灾之时,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神农,关公,岳王,华佗,鲁班诸神化为普通农夫、工匠、医生帮助灾民治病救灾,重建家园,百姓为感念诸神恩德,在寺内立像供奉,四时祭拜。诸神同居一寺,尽显“法海圆融”。

西溪遗存丰富,“西溪塔影”为东台八景之一,说的是古运盐河边上的唐塔——海春轩塔。海春轩塔,位于西溪泰河北侧,建于唐修于宋,为“内唐外宋”、“塔抱塔”结构的两层砖塔,迄今己有1380余年。相传唐代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渔民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便有海难发生,给渔民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之人,每见此景,总是伤痛不已,但又无力相助,只好嘱咐尉迟敬德:“今后如有出头之日,定要在这里建座塔,塔上点起大灯,让渔民出海能辨清方向,少出人命事故,这才是你的为人之道啊!”尉迟敬德答道:“孩儿定谨遵母命。”后来,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果然出人头地。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准奏。所以西溪百姓称此塔为“孝母塔”、一称“尉迟塔”, 又称“镇海塔”,共七级八面,高二十一米,塔的宝顶为铁覆盆、相轮、铜葫芦组成,用“锋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起到导航作用。

据《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东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海和导航,故名为镇海塔。唐大历年间,淮南盐运使李承奉命开挖盐河,游览宝塔时,吟诗一首:“东设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春潮旺,皆由此塔来”,海春轩塔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海春轩塔的航标作用已完全消失,但千年古塔矗立泰河之滨,塔影绰绰,伴泰山寺晨钟暮鼓,梵音禅唱,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老人,于历史长河中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幻。

西溪人文荟萃,尤以“三相”著名。“三相”是指北宋年间朝庭先后委任在西溪盐仓的三任盐官,他们是晏殊、吕夷简和范仲淹。他们在西溪创下了业绩,先后入京担任宰相,史称西溪三相。西溪盐官中连续产生三位名相,纵观中国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

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在任时,在西溪的小巷里写下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曲《浣溪沙春恨》让西溪声名远扬。晏殊还在西溪创建了西溪书院,为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西溪书院在明代时已有相当规模,不仅有充栋千篇的`典籍书藏,而且有傍水而立的书斋学舍。陈宣《过西溪书院》诗:“精舍潇潇枕水傍,红尘飞不到沧浪;寒光夜月清光淄,帘卷西风爽气凉。充栋千编储典籍,盈囊百咏富文章;道真共羡哜嚅久,源委深深意味长。”西溪百姓在他离任后将西溪书院改名为晏溪书院。将旁边河流称为晏溪河,至今未变。

吕夷简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晏殊离开西溪后的继任者,后居宰相之位。在西溪任上他种植牡丹十数株,且品种有异,吕夷简一日月下看花,情不能已,写下《咏牡丹》一首:“异香深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吕夷简离任后,西溪百姓在他种植牡丹处建牡丹亭,表示对他的怀念。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史称“范文正公”。公元10,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作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范仲淹初到西溪任盐仓监时,有人劝他不要到小地方做税官,范公笑而答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范仲淹留在苏北的丰碑,是一条捍海堰,即现在的“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提出了修复捍海堰的建议,朝廷采纳以后,任命他为兴化令,并且“总其役”。修堤伊始,海潮不断冲击,冲垮了初堤,淹死民伕多人,腾子京率军队来救援民工,并组织百姓共商修堤大计。后范仲淹汲取百姓智慧,向海中撒稻糠,潮汐过后,海边留下稻糠遗迹,连为潮线。范仲淹令离潮线一丈筑堤,终获得成功。后世为纪念范仲淹的丰功伟绩,将此堤命名为“范公堤”。

后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被贬邓州,腾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应腾子京之邀,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向世人展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

西溪,从远古款款走来,镌刻着唐宋的风采,览胜西溪,面对唐塔、宋寺、老街、青砖,历史的喧嚣似去似来,诗人的身影亦远亦近,古镇的声韵且长且远。站在宋城墙头,俯看流淌的时光,追寻先贤的足迹,你定能感受到一个唐宋的西溪,一个人文的西溪,一个多情的西溪。

是的,西溪是护国禅寺“一寺五庙”的西溪,是“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西溪,是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西溪,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西溪,是那个风韵贯古今的西溪。

篇3:旅行随笔:沙溪之行

沿着环洱海的公路,终于抵达了向往的沙溪。

我想找那座古戏台,有影子的。

在古镇的街道上走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没有停止的意思。雨水如水袖般轻轻拂过,带来丝丝爽意。场院中,一棵槐花树逐渐映入眼帘。一个北方人竟在南方与槐树来了个不期而遇。

这枝丫上新生的槐花实在可爱,经历了凡尘浮世的洗礼过后,更显剔透,含着澄明与坦然,觉得宁静。几个游客绕着粗干慢悠悠的走。抚摸着树干经年累积的纵横沟壑,捡拾起地上即将落叶归根的槐花,感慨到草木荣枯,皆是时间无声的力量。

槐树旁有位美术生正执笔速写,苍劲有力的槐树枝下简单勾勒了一个戏剧行当的轮廓。戏台就在背后,这坐立不动的戏台竟因这寥寥数笔有了灵性。顺着看去,戏台安然地静坐在槐树的身旁。想象着以前的戏班子在这一方小小舞台上唱戏,而戏台下的空阔空地上,黑压压的坐满了人。精彩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拍手叫好。遇到情深义重时,留下一声声喟叹。又或者,没有演出时,戏班子里的花旦在槐树下唱上一出,伴着优美的身段,转身一个投袖,花瓣闻风而起,随着水袖旋转着,又像是被施了法,水袖落地,星星槐花便随着落在花旦的肩头,幽幽花香萦绕满沙溪。皑皑如雪的槐花铺满地,闪着银光,到底是六月飘雪,还是七月飞花?

可是啊,那戏班子,那花旦,如今又身居何处呢?这戏台落满了灰尘,早已没了生气。动人心魄的花香也和曾经辉煌的戏剧时代一样殆尽。他们说总有一颗星星会陨落,在这里,总有一些唱词,一些着装上色的身影会消逝吧?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像是某种莫名的情愫无处安放,又像是看见那旦角扶着鬓角远望着她的时代渐渐离去……

将所有情绪打包带走,准备离开这座古镇,这棵槐树,这方戏台。

就在乘车出城门楼时,眼前忽然出现一抹色彩,几个穿着戏服的小姑娘,在一棵矮矮的槐树下,不顾点点细雨,正莲步轻移,兰花指轻挽。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寻遍。在幽闺自怜。”

公众号:北京九中霁月文学社

篇4:我的青春里有记号作文500字

青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时光,而我青春正好。若能在这样特殊的时光留下特殊的记号号,该有多好!

———题记

人生之路,已是十四个夏了。沉淀在心中的不是一次次小成就,而是一摞本子,载满了我青春的记号,有的已经时隔几年了。

不知何时,我拥有了上学以来第一个烦恼:怎么写文章?先从一句话练起,感觉异常艰难,而后来越写越长,反倒容易了许多。自那时起,我便与写作打起了交道。记得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我一口气写了七千字的文章,让妈妈惊喜不已。当思路打开了时,写作就不是件难事了。

上了初中后,小学的日记本足有二三十本的样子,放入柜中珍藏起来。随之迎来的又升了一级,为随笔。自打升初中后,从未间断过,记下了一笔又一笔的记号。

这记号是我独有的,它代表我的风格,表述了我的心情,描绘我的青春。因为有了记号,才有了对过去、对儿时的清晰记忆,因为有了记号,才对我的'青春有了记录。

有人说青春是看不见的,可我偏要抓住它,写下记号,令它真真切切的属于我。那不是一张张老照片,也不是一次成绩单,更不是一页页同学录,而是我一笔一划,写于纸上,刻于心中,绽放在方格里的文字。以笔写心,才是最真实的青春啊!

很幸运,我记下了自己的记号,就好像脚印一样,一串串。播种下的种子终会有收获之日。记号会在青春之树上慢慢发芽,且生生不息。

篇5:有关于作文随笔

沉湎与文字,只是把梦想堆砌,无边的思绪在指尖流溢,挥洒出朵朵心莲。眷顾的年华,藏在夜里细细咀嚼,随意铺叙,在浅浅岁月流光之中,铭刻一段心音。

《史记》,我们都明白这部伟大大的著作,鲁迅曾高度评价过它,“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一位有理想的人——司马迁。他曾被捕入狱,受尽屈辱,甚至已经打算自杀,可理想最终使他坚持了下去,于是他忍辱奋起,历时十八年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著作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备受人们推崇。

从司马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圣一个人的重要性。若他无想写一部史书的理想,恐怕他的才华就会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心愿也将成为遗憾,他受过的屈辱也不会被人们熟知,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惋惜。可见,理想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战胜苦难,使人在困境中逆风飞翔,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一个精彩的人生。

写过的信笺迹痕,或多或少会被时间遗忘,被心搁置,如同一些人,一些事,但我却始终如一,最自在勇敢的,依然是那云卷云舒,素心素笔,自乐安然。风淡,旧寒依依,一念舍得,一念放下,一切尤自心定。有了离意,懂了心思,便用时间矫正思想,用守望迎接虔诚。

人生三态:生存,生活,生命。每种状态,或多或少都被繁华与喧嚣的现实所影响,所纠结。有的人徘徊着,有的人困惑着,有的人一如往昔继续着悠悠生活。无论是哪种状态,在人生不断抵达的过程中,只要清醒就行,只要宁静就好,只要希望在心就好。于此一生,似曾相识,却又是与众不同。这一世,不可代替,不可复制,不可重新来过。独一无二的人生华年,每一季节都是有颜色的,既已知晓,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生活。

篇6:有关于作文随笔

时光轻转,流年翩然,几重岁月,微笑浅淡。我知道,这一切状况与心绪有关。曾经的执念,是不懈坚持,渴望生花之妙随心而舞,在指尖落定。所谓永远,到底有多远?重山之外,念意悠悠,漂泊零落又添悲凉,何以为期?

给黑暗一缕曙光,是否会撕裂黑暗的结界?给理想一点时间,是否会完成理想的目标?太多时候,黑暗限制了理想的脚步,时间成了撕裂黑暗的曙光。社会的压抑,未知的迷茫,甚至是事实的打击,都成了所谓的黑暗。

理想就应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许理想的种类太多,不一样的人也有不一样的理想。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我们在追求,追求自己精神上亦或是心中的目标。但总是不尽人意,一来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二来时间还不够。理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空话。

想过放弃,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但又不想放弃,因为理想是精神上的追求心中的渴望。纠结了太多,却是否想过在纠结的时候,已经选取了错过。被刻意选取的错过是什么?是飘过。我们在不经意间飘过了多少理想,只是因为纠结。如果坚定自己的理想,用时间去行动,是否会少几次刻意的错过?

本来静心,却又忧心。一笺心语一生梦,怎奈,这丝丝寂寞,冷暖红尘,都在指尖。人生四季,多少情感辗转,相遇、别离,美好、悲凉,冷冷暖暖,只如云烟。多少忧伤,在指尖下流走,划满了心酸。是否,思索太多,会觉得迷惘?是否,执念过深,会觉得心累?

这一半春花,一半秋月,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一半喧嚣,一半沉寂。生活总是这样跌宕起伏,此生彼长,来来往往,看似无常,却是有常。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差,我们不也每天都矛盾地向前走吗?人活一世,不仅仅是来过,有所留念过,而是要没有白来,没白活,没白过。活出了自己所喜欢的方式风格,就是最好的活法。

篇7:有关于作文随笔

念一些人,写一方字,温一壶山水,我期盼着有一日,也能够拥抱暖阳,轻轻地聆听一草一木低语,只愿安静些,再安静一些。有些记忆在心底轻轻打捞,仿佛于眼前,就可以细细斟酌一句一字,如此随性随心,如此简简单单。归于本真,素心素颜,素笺素笔,安之若素。走进淡泊,走进心灵宁静,如此静静煮一壶静好,与心底潺潺对酌,与岁月对语,如此想来甚好!

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点点滴滴的努力给理想铺平了路。每一次小成功都为理想迈进了一步。每一次失败,都告诉我们一些教训,反方向来说为下一次成功带给了经验。不要觉得失败是可怕的,长远来看,正是失败才有了成功。

时间在流逝。如果安于现状,就会乐不思蜀。理想需要时间不代表我们能够挥霍,我们能做的是珍惜时间,去为理想拼搏。

然繁华三千,众生芸芸,谁可逃脱岁月如流的洗涤,谁可跳跃七情六欲的侵蚀,终也是在婆娑之中牵强起舞,晨暮依旧,而过往悄然行走于光阴一旁,一左一右,以一种节奏渐行渐远。听风数雨的日子,有人懂得便好。

很多时候,人生的喜怒哀乐,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说;岁月的雨雪风霜不是不深情,而是不在意。只是,渐行渐远的生命中,也需要融入百般滋味才能够成其丰富与厚重,隽永与深邃,生命的旅途,或许才会清风盈然,花香鸟语满心。

篇8:有关于作文随笔

当秋雨催熟了果实,时光催长了年岁。细细品来,所谓的静,就是忙碌身影与淡泊气韵的相得益彰,是诗余旧景,落花飘零。纵使是夏末秋初,鸣蝉依旧声声,日光流火,心头仍然会存在着些许令人心惬的凉意。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人们为之要一生去奋斗的,过程中必然有艰辛,但艰辛中更多的却是欢乐,追逐理想的完美,不在于结果,重要的是过程。人生的完美,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有结果固然可喜,失败也也要从中找到原因,继续奋斗。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就是一片空白。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并非生下来就是超出常人的天才,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带给他们力量,使他们的人生充满光辉,绚烂多彩。

人生路上,别人只是匆匆过客,真正的主宰是自己。或许,我们不必过多地去关注别人的生活,也请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更不要忘了生命原本也是有快乐的。那就给自己一个最美的微笑吧,好好爱世俗,爱身边的人,也好好爱自己。因为,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飘雨飞雪,都是生命中不可弃的曼妙风景。抛开所有羁绊,丢掉过多浮华,沉淀心性,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让自己的生命从此柔美从容,轻盈自由。有一种人生叫淡然自若,有一种生活叫怡然芬芳,有一种态度叫宠辱不惊,有一种幸福叫随遇而安。

篇9:有关于作文随笔

你我皆为凡人,生于世间,终日奔波劳苦,却一刻也未曾清闲。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你说生活可爱吗?如若你爱,哪里都可爱;你说世界可恨吗?如若你恨,哪里都可恨。生活本身又有何错之有?只不过是我们一开始就将生活看错,欺骗了自己。

如今的学生,并不明白学习是为何,似乎一生下来学习便是理所应当的。学习必然重要,它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修行。学习本是自觉地,神圣的。可如今的教育体系给“学习”二字蒙上了一层不薄的阴影。厌学症成为学生通病,抄袭作业,上课走神,糊弄老师等也不在少数。至于为何学习,相信多数家长也不甚明白,只明白学习能吃饱饭。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考试所缚束,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去学,只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只是为了免去家长的白眼,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这种变质的学习,可谓悲哀,也可谓必然!

相信爱出者才能爱返,相信福往者才能福来。心若有爱,生活也会别有洞天,丰盈多姿;心若有爱,才不会计算付出的多与少,计较收获的得与失;心中有爱,才能够温暖和摆脱尘世间所有的忧伤与苦痛,才能令那些枯燥乏味的生活充满情趣和意义,让自己彰显生命的光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红尘中,一厢痴情许了谁?洗尽铅华岁月,心依旧如止水一般清雅从容,在这如水的光阴里,慢慢归于本心。事事随风,一切随缘,淡淡看过万千风景,浅浅回眸过去,淡如云!回赠岁月如心如镜。

只觉得,尘缘如梦,梦醒无踪。静静独行,看一季落花妖娆了青葱岁月,恬淡了世间所有浮华,濡染了过眼云烟。就在念与不念之间,莞尔一笑,身后已经学会云淡风轻。有些话,就只能止于唇齿,有些痛也只能掩于一世流年。

篇10:有随笔散文

有随笔散文

我是偶然的一个存在,原本是个“无”,也原本一无所有,但自从有了肉身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有了许许多多的“有”。

父母是天生的我之“有”,更恰切地说,是他们有了我。他们创造了我,养育了我,爱护着我,无偿地给予我许多“有”,让我健康成长,使我幸福快乐。我还顺理成章地有了父族的亲人,母族的亲人,这些人成为我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对象、交流对象。

以后,我学习有了老师同学,工作有了领导同事,我进入社会,还有了朋友。我结婚,有了妻族的很多亲戚,有了儿女,以后还会有儿女亲家的一帮子人。这些“有”不断地延伸开来,不断扩大着范围。

这些“有”,既是实体,也是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不可缺少的网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指标,因为这是我的社会。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没有它,是孤立的,无援的。有了它,是有情的,有爱的,有助的,却也是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应付的,有时候还是令人烦恼的。

我渐渐多起来的“有”在一定的时候会渐渐减少,以致于“无”。比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一些朋友、同学、同事不再联系了,没有关系了。可是他们又“无”得不彻底,还会留下一些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会时常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若隐若现。

我的“有”既以物质的形式呈现,也以精神的面貌示人。我的生存、我的发展,需要物质,因为物质第一性。人生在世,吃穿住行用,需要许多的“有”。有了食与衣,能够解决温饱;有了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居乐业。有了一定的交通工具,能够出行方便快捷;有了锅碗瓢盆,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尽管睡觉只需要一张床,可是房子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尽管看的书很有限,可是书架上还在不断地增添,不知道何时方休。有了电脑,可以沟通世界;有了电视,可以丰富人生;有了音乐、绘画,可以提高境界。旅行,唱歌,阅读,写作,还有各种活动,我的精神世界不能短斤少两,所以“有”是无止境的。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我需要的“有”也要日新月异。

“有”不是凭空就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必须为一个个“有”去拼搏、去奋斗、去殚精竭虑,有时候还可能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地与人争斗或斗争。当一个“有”在了囊中之后,另一个“有”又引自己蠢蠢欲动。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希望能填饱肚皮;温饱不成问题了,还想奔小康;金榜题名了,还得出人头地;人五人六了,又希望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总有理由为自己膨胀着野心的生命找到冠冕堂皇的词语。

有了一定的名声了,还想再大一些;有了一定的地位了,还想再高一些;有了一定的'财富了,还想再多一些。我们就这样在追求“有”的过程中慢慢消耗了年华,也扼杀了自我。

明知道这些“有”总有一天都将化为乌有,就是有些“有”能够传给子孙,是否就一定对他有好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给子孙留下许多“有”,也许会害了他们,一个不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能不劳而获的人,多半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况且,是我所喜的,不一定就是他乐意接受的;是我珍藏的,可能他偏偏不屑一顾,弃如敝履。

我赤裸裸地来,生不带来,本就无;也将赤裸裸的去,死不带走,也归于无。从无到无,这中间充斥着许多的“有”,这些“有”是不是显得多此一举,荒诞可笑?

当然不可笑。人活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得有无数的“有”支持着,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会空洞,不会虚无缥缈。有了“有”,我们每个个体生命才有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凭附,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

“有”了,最重要的是要适可而止。知足,我们的生命才因为没有过重的负荷而轻松,也才能真正活得真实、健康和快乐。

篇11:清明随笔有哪些

又就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就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就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就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就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就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就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

篇12:因为有你随笔

因为有你随笔

有一些人活在记忆里,刻骨铭心;有一些人活在身边,却很遥远。如果清风有情,那么明月可鉴;如果落花有情,那么流水可懂;如果流星有情,那么星空可睹。抹不去的,是幽幽萦绕的孤单;解不开的,是袅袅缠绕的前缘;斩不断的,是缕缕交织的思念;转不出的,是汩汩而逝的流年。

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爱情,可以回到原点,却也不像从前……

流去的水,是谁的思念。汇聚成海,那是无边的彷徨。春去秋来,又来一年。

我的等待,何时才是终点。

冬,我对你的爱从没停止过,你也许体会不到爱着你却被你无视的心痛,因为你从没有把我的爱,放在心上,也许在你的心中从不会有一个微小的`我吧。

能否为我保留一份真情,我为你留下一生的真意。纵使时光流逝,也无法改变对你的真心依恋。也许你会在不经意间就忘记了我,而我爱你,却像一棵树一样扎根于我生命的深处。

冬,因为有你,我才会一直在这里,因为有你,我才会体会到离别伤痛。明谢生命有你参与,笑纳我的邀请;曲终人散却写不下不会结束的结局。

冬,从我决定喜欢你开始,就没打算停下来过。你知道吗?从我开始爱你时,就没有想过放弃,一切皆是因为有你。在看得见的地方,我会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的地方,我的心也会和你在一起。

冬,我没有办法向你承诺我会一辈子对你好,因为我们总会有别离。可是,我想告诉你,只要我们在一起一天,我就会把我能给的,最好的,全部给你。而以后,或许我再会对另一个人好,但是对她的好都是依照我曾经给过你的。因为,你在我的心里——无可替代。如果爱上你也算是一种错,我深信这会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错,我情愿错一辈子……

蓦然回首,原来你当初的样子早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使随着时光流逝热情会变淡,但是爱你的心总会不经意间被你撩拨。也许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滴泪。想好好的守护你,只为你那单纯的笑容。

冬,你可知道,因为有你,我把自己的世界装扮成你的世界;因为有你,我把自己丢掉把你装在我的心里。如果我不在乎了,你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都触动不了我的神经;如果我不在乎了,你就是走在我心门之外的无关之人;如果我不在乎了,我可以尘封所有的回忆,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可是我做不到,我竟是那么地在乎你。

冬,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有无尽的思念;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有无尽的挂念。你可知道,我是多么地喜欢你,多么地在意你,多么地深爱着你。

冬,我一切的选择,都是因为有你。

冬,因为有你,我才愿意选择回来。

冬,因为有你,我才愿意选择在这里。

冬,因为有你,我才愿意选择等待。

更多推荐

有记号的溪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