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本文共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

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白话译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

《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元璟)

《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元璟)

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篇2: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下文的内容是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阅。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 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 18 米)。左边为祖庙,右 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 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从课堂老师的讲解 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 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 构和笔直的街道, 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 《周礼考工记》 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 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 《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 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 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 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 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 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 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 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 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篇3:《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原文及翻译

作者:周公旦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凡析干,射远者用埶,射深者用直。居干之道,菑□不迆,则弓不发。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薄,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瘠牛之角无泽。角欲青白而丰末,夫角之本,蹙于脑而休于气,是故柔。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征也。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畏也者必桡。桡,故欲其坚也;青也者,坚之征也。夫角之末;远于脑而不休于气,是故色。色故欲其柔也;丰末也者,柔之征也。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深,深瑕而泽,紾而抟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凡昵之类不能方。凡相筋,欲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则其为兽必剽,以为弓,则岂异于其兽,筋欲敝之敝,漆欲测,丝欲沈,得此主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析干必伦,析角无邪,斫目必荼。斫目不荼,则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夫目也者必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恒由此作,故角三液而干再液。厚其帤,则木坚;薄其帤,则需,是故厚其液而节其帤,约之。不皆约,疏数必侔,斫挚必中,胶之必均。斫挚不中,胶之不均,则及其大修也,角代之受病,夫怀胶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凡居角,长者以次需,恒角而短,是谓逆桡,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恒角而达,譬如终绁,非弓之利也。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挍;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恒角而达,引如终绁,非弓之利也。挢干欲孰于火而无赢,挢角欲孰于火而无燂,引筋欲尽绝无伤其力,鬻胶欲孰而水火相得,然则居旱亦不动,居湿亦不动。苟有贱工,必因角干之湿以为之柔,善者在外,动者在内。虽善于外,必动于内,虽善亦弗可以为良矣。凡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长其畏,而薄其敝,宛之无已。应下柎之弓,末应将兴。为柎而发,必动于閷,弓而羽閷,末应将发。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维角常之,欲宛而无负弦,引之如环,释之无失体。如环,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参均。角不胜干,干不胜筋,谓之参均。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上工以有馀,下工以不足。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卢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合灂若背手文。角环灂,牛筋贲灂,麋筋斥蠖灂。和弓毄摩,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覆之而干至,谓之侯弓。覆之而筋至,谓之深弓。

文言文翻译:

弓人制作弓,取用六材必须依照季节。六材都具备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弓]。干,以求射得远;角,以求箭速快;筋,以求箭射得深;胶,以求弓身结合紧密;丝,以求弓身牢固;漆,以求弓身能经受霜露。采取干材的质量标准分七等:柘木为上等,檀木次一等,屎桑又次一等,橘木又次一等,木瓜又次一等,荆木又次一等,竹子最次。凡选择干材,要颜色赤黑而[敲击的]声音清扬的:颜色赤黑就木质坚韧,声音清扬就木理条顺。凡剖制弓干,为求远射的要[反向]利用干材的曲势,为求射得深就要用直材。处理干材的方法,剖析干材时[锯]不邪,制作的弓就不会扭曲。

凡选择角,秋季宰杀的牛角质厚,春季宰杀的牛角质薄;小牛的角直而润泽,老牛的角不直而干燥;久病的牛角里就会受伤而洼陷不平,瘦瘠的牛角不润泽。角要颜色青白而末端粗大的。角的根本处近于牛脑而受脑气的蒸润,因此比较柔韧,柔韧因此要它具有自然弯曲之势,颜色发白,就是弯曲之势的征验。角的中段常附在弓隈处,弓隈处必然弯曲,弯曲因此要所附的牛角坚韧,颜色发青,就是坚韧的征验。角的末端远于牛脑而不受脑气的蒸润,因此比较脆,脆因此要它柔韧,角的末端粗大,就是柔韧的征验。角长二尺五寸,兼有三色而纹理无瑕疵,叫做牛头上又戴着一牛。凡选择胶,要红色而干燥的。干燥的胶,裂痕深而有光泽,裂成的纹理呈圆形而有廉棱。鹿胶青白色,马胶赤白色,牛胶火赤色,鼠胶黑色,鱼胶白而微黄,犀胶黄色。凡黏附类的东西都不能[同胶的黏合力]相比。凡选择筋,要小筋成条而长,[筋端的]结要大而润泽。小筋成条而长,[筋端的]结大而润泽,有这种筋的野兽一定行动迅疾,用[它的筋]制作弓,[射出的箭]难道会同兽的迅疾不同吗?筋要捶打得熟之又熟,漆要清,丝要像在水里[煮练时的颜色]。

得此六种弓材都完好无瑕,然后可以制作优良的弓。凡制作弓,冬季剖析干材而春季用水煮治角,夏季治理筋,瞅季再用[胶、漆、丝]三种材料[将干、角、筋]组合在一起,冬寒季节固定弓体,隆冬冰冻时检验漆纹是否剥落。冬季剖析干材就比较容易治理好,春季煮治角就较易使角柔韧,夏季治理筋就不会紊乱,秋季再用[胶、漆、丝组合干、角、筋]三种材料就坚固而严密,冬寒季节固定弓体张弦时就不再变形,隆冬冰冻时检验。

漆纹就皲易确定环形的漆纹是否符合要求,[到下一年]春季再安上弦,就是整整一年的事情了。剖析干材必须顺着[木的纹理],剖析角[也要顺着纹理]不要斜,砍斫[干材上的]节疤必须徐缓。砍斫节疤不徐缓,等到弓使用长久了,[缠在弓干外的]筋就会代干受到损坏。木节必然是坚硬的,坚硬的东西在里面磨它外面的筋,筋之所以鼓起而不附干,常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因此角要煮治三次而干要煮治两次。[弓干中部的]衬木过厚干木就过于坚硬,衬木过薄就过于软弱,因此[弓干]要多煮治而适当地加衬木。[弓干上]要缠束丝绳而不遍缠,缠束的疏密必须均匀。[弓干的]砍斫要十分精致而且[厚薄]必须调匀,施胶必须均匀。砍斫[弓干]不精致不调匀,施胶不均匀,等到弓使用长久了,角就会代干受到损坏。胶在里面而磨损角,角之所以折断,常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凡处置角,角长的安置在弓隈[而短的安置在弓箫]。隈角过短,[就会受箫角的影响而向相反方向弯曲],这就叫做逆曲,这样拉弓就无力,射出的箭就不能疾行。隈角过长,那就譬如弓始终系在铋上一样,[影响拉弓射箭],并非对弓有利。弓的隈角与箫角交接处用力方向不同,因此射出的箭能迅疾;在弓把处两侧贴附有骨,因此射出的箭能迅疾。隈角过长,拉弓时就如同弓始终缚系在秘上一样,并非对弓有利。

用火煤制弓干要熟而不要过熟,用火煤制角要熟而不要烤烂,拉筋要尽量伸展而又不要[拉断纹理]损伤它的力度,煮胶要熟而所用水火恰到好处,[这样制成的弓]放在干燥的地方不变形,放在潮湿的地方也不变形。

假如有低能的工匠,必然会趁角、干潮湿[易燥]时进行煤制,[只图]外表好看,而变化的因素隐藏在内,即使能做到外表好看,内部必然发生变化,外表再好也不可以成为良弓。凡制作弓,峻要方而拊要高,隈角要长而蔽角要薄,即使拉弓不停,也都能与弦的缓急相应[而不疲软]。

拊低的弓,箫一应弦[承受拉力]拊就将变形。作为拊而变形,必然会使驸角与隈角相接处变动。作为弓而[拊角与隈角]相接处[因变动而]宽缓无力,箫一应弦[承受拉力整个弓体]都将变形。

弓有六种材料。要使干强有力,而拉弓时顺如流水;要使弓体固定而防止变形,拉满弓时[弦与弓臂之间]符合三尺的距离;角要能撑住弓干[以增加强度],拉弦时[不发生邪曲而]不能正对弦;拉弓时弓体弯曲如环,松手放箭时弓体不变形,仍弯曲如环。

材料优良,工艺精巧,制作适时,叫做三均;角与干相应,干与筋相应,叫做三均;衡量弓的拉力又符合三均:三个三均,叫做九和。符合九和标准的弓,角与干相称。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蚪,上等工匠用之有余,下等工匠用之不足。

制作天子的弓,合九弓而成圆;制作诸侯的弓,合七弓而成圆;大夫的弓,合五弓而成圆;士的弓,合三弓而成圆。弓长六尺六寸,称为上制,高个子的人使用;弓长六尺三寸,称为中制,中等身材的人使用;弓长六尺,称为下制,低个子的.人使用。

凡制作弓,各因使用者的形貌性情而定。胖而矮,性情宽舒而举动徐缓,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劲疾的弓,劲疾的弓配以柔缓的箭。刚毅而敏捷,暴躁而迅疾,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柔缓的弓,柔缓的弓配以劲疾的箭。如果人的性情柔缓,他的弓也柔缓,箭也柔缓,[射出的箭]就不能迅速中的,而且不能深入。如果人的性情急躁,他的弓也劲疾,箭也劲疾,(射出的箭]就不能谨慎命中。

弓体向外弯曲的弧度大,向内弯曲的弧度小,称为夹、臾之类的弓,利于射犴侯和弋射飞鸟。向外弯曲的弧度小,向内弯曲的弧度大,称为王弓之类的弓,利于射革甲和椹板。向外和向呙弯曲的弧度相同,称为唐弓之类的弓,利于深射。

九和的弓没有漆纹,其次筋、角都有漆纹而深藏在内侧,又其次[筋、角的表面]都有漆纹而较稀疏,又其次仅角[当隈里的地方]没有漆纹。[弓侧表里]漆纹相合处就像人两手背相合一样[纹理相应]。角上的漆纹如环状,牛筋上的漆纹如麻子纹,麋筋上的漆纹形似尺蠖。

调试弓之前先要拂去弓表的灰尘并抚摸检查弓体是否有毛病。检查弓体而只有角好,叫做勾弓;检查弓体[不仅角好]而干又好,叫做侯弓;检查弓体[不仅角、干好]而筋又好,叫做深弓。

篇4:周礼原文及翻译

周礼原文及翻译

《周礼》是儒家经典,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周礼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阅读吧!

周礼原文及翻译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包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渔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信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竖倍寺人之数。

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四人、奚八人、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三人、奚八人。

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译文】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冢宰,让他率领下属,而掌管天下的治理,辅佐王使天下人各本分。

治官的属官有:大宰,由卿一人担任;小宰,由中大夫担任;宰夫,由下大夫四人担任;[还配有]上士八人,中六人,众下士三十二人,府六人,史十二人,胥七二人,徒一

宫正,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

庖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土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胥十人,徒一百人。

外饔,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胥十人,徒一百人。

亨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五十人。

甸师,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渔人,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十六人。

腊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由上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由中士二人担任。

疾医,由中士八人担任。

疡医,由下士八人担任。

兽医,由下士四人担任。

酒正,由中土四人担任,下土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由奄十人担任,[还配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由奄五人担任,[还配有]女浆十五人,奚一百五十人。

凌人,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由奄二人担任,[还配有]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由奄二人担任,[还配有]女盐二十人,奚四

幕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幕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由下士一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八十人。

大府,由下大夫二人担任,上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八人。

内府,由中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由中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由中大夫二人担任,下大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上士八人,中土十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由上士四人担任,中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由下大夫二人担任,上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由奄上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史二人,徒八人。

阉人,王宫每门设四人,御苑中离宫也每门四人。

寺人,在王的正内,共五人。

内竖,人数比寺人多一倍。

嫔九人。

世妇。

女御。

女祝四人,(还配有]奚八人。

女史八人,[j丕配有]癸十六公。

典妇功,由中土二人担任,下土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徒十二人。

典枲,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由奄一人担任,女御二人[兼领其事],[还配有]奚八人。

缝人,由奄二人担任,女御八人[兼领其事],[还配有]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由下土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史一人,徒四人。

篇5:论《周礼・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

论《周礼・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

《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考工记》色彩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作 者:李亚明 LI Ya-ming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总编室,北京,10008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9) 分类号:H131 关键词:考工记   色彩   刺绣   词语系统  

篇6:《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文言文

作者:周公旦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望而眡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望其辐,欲其揱尔而纤也。进而眡之,欲其肉称也。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眡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察其菑蚤不龋,则轮虽敝不匡。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蒿。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是故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以其围之阝力捎其薮。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幅。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扤,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足也,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尬В揉辐必齐,平沈必均,直以指牙,牙得,则无槷而固,不得,则有槷必足见也。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参分寸之二,谓之轮之固。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侔以行山,则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于凿。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是故规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县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故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轮人为盖,达常围三雨,桯围倍之,六寸。信其桯围以为部广,部广六寸。部长二尺,桯长倍之,四尺者二。十分寸之一,谓之枚,部尊一枚,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凿端一枚。弓长六尺谓之庇轵,五尺谓之庇轮,四尺谓之庇轸,参分弓长而揉其一,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蚤围。参分弓长,以其一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纮,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

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谓之参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在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参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饰车欲侈。 辀人为辀。辀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辀深四尺,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轴有三理:一者,以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軓前十尺,而策半之。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小于度,谓之无任。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参分其兔围,去一以为颈围。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今夫大车之辕挚,其登又难,既克其登,其覆车也必易。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是故大车,平地既节轩挚之任,及其登阝也,不伏其辕,必缢其牛。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故登阤者,倍任者也,犹能以登,及其下阤也。不援其邸,必緧其牛后。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是故辀欲颀典,辀深则折,浅则负。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辀欲百无折,经而无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目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良辀环灂,自伏兔不至軓,七寸,軓中有灂,谓之国辀。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注释

翻译

轮人制作车轮,砍伐[用作毂、辐、牙的]三种木材必须依照一定的季节。三种木材具备之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车轮]。毂,要使它利于车轮的转动;辐,要使它直指[车牙];牙,要使它牢固紧抱。轮子即使磨损坏了,毂、辐、牙也不松动变形,称之为完美。远看车牙,要能够[从中间向两旁]均匀地下斜;走近来看,要着地面积小:这没有别的什么可取法,只有取法于圆[才能做到]。远看车辐,[向牙的一端]要削得较细小;走近来看,要[每根车辐的]粗细都很均匀:这没有别的什么可取法,只有取法于平直[才能做到]。远看车毂,要像凸出的大眼睛;走近来看,要缠革的地方显出毂端的木棱:这没有别的什么可取法,只有取法于紧固[才能做到]。看车牙的绠处,要绠内侧的蚤安得很正。观察辐的蕾和蚤[成直线相对而]没有不齐,那么即使轮用坏了也不会变形。

凡砍伐毂材的方法,必须刻记下树的背阳面和向阳面。向阳面的木材纹理较密而木质坚硬,背阳面的木材纹理较疏而木质柔软,因此要用火烘烤背阳的一面,而使木质变得与向阳面一样[坚硬],那么毂即使用坏了木材也不会缩耗[而致使裹在上面的皮革鼓起]。毂小而长[辐间的距离]就狭窄,大而短[车轮]就不安稳。因此用轮高[六尺六寸]的六分之一做牙围。牙围的三分之二加油漆。度量轮两边白油漆以内的长度而从中折分,用以作为毂的长度,又用毂的长度作为毂的周长。依照毂的周长的三分之一挖除毂心而为薮。把毂的长度分为五等分,去掉二等分就是贤的周长,去掉三等分就是轵的周长。整治毂一定要它直,[毂上所刻的]篆的排列一定要正,毂上所涂的胶一定要厚,所缠的筋一定要稠密,所缠裹的皮革一定要紧紧地贴附着毂干。[在此革上先涂丸漆,丸漆干后再用石块打磨],打磨之后,皮革显出青白色,这就叫做好车毂。把毂长分成三等分,使二分在外,一分在内,[在这两者之间的地方]安置车辐。凡辐,度量(毂上]凿的深度来确定辐的宽度。辐宽而凿浅,辐就会因此而摇动,即使有好的工匠,也不能使之牢固;凿深而辐狭小,就会使辐牢固有余而强度不够。因此度量辐的宽度以作为蕾宽的尺寸,[而蕾端则削成尖笋状],那么即使有重载,毂也不会折断。把辐长分成三等分而[把靠近牙处的]一等分[的内侧]削得细小些,即使遇有深泥,辐上也不会黏泥。把股围长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骰的围长。用火烤煤做辐的木材必须使它们一律笔直,把辐材沉入水中,入水的深度要均平如一。辐要直指牙[凿],使蚤与凿密合,无须加楔子就会牢固了。如果[蚤与牙]不能密合,就要加楔子,楔子的末端一定会[从牙践地一边的凿眼中]露出来。六尺六寸高的轮,留出三分之二寸宽的绠,这就可以称得上轮子牢固。

凡制作车轮,行驶在泽地的[轮牙践地的一边]要削得较薄,行驶在山地的[轮牙的上下]要厚薄均等。[轮牙践地的一边j削薄而行驶在泽地,就像用刀切割涂泥一样,因此涂泥不会黏附车轮;[轮牙上下]厚薄均等而行驶在山地,就是用圆厚的轮牙仃驶在山石上,因此轮子即使用坏了,也不会使凿孔两侧的牙磨损变薄而致使凿中的辐蚤松动。凡用火烤燥牙材,朝外的一边木材的纹理不断绝,而朝内的_连不挫损,两旁也不肿出,叫做善于用火。用规测量以观察轮子圆不圆,用矩测量以观察[辐与牙相交处]是否成直角,悬垂线以观察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用水来测量[两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用黍来测量[两毁的毂孔]以观察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称量两轮以观察它们的重量是否相等。因此[所制作的轮子]可以经得起圆规、曲尺、水、垂线、黍、称的检验,[这样的工匠]就可以称之为国工了。

轮人制作车盖,盖柄的上节围长三寸,盖柄的下节围长增大一倍,为六寸。用盖柄下节的围长作为上面盖斗的直径,盖斗的直径为六寸,盖斗[下的柄]长二尺。盖柄的下节比上节长一倍为四尺而又加一倍[而为八尺]。一寸的十分之一叫做枚。盖斗的上部高出一枚,【盖斗周围]安弓的凿孔大四枚,凿孔的上边留出二枚,凿孔的下边留出四枚;凿孔深二寸半,(凿孔内]减于凿口处二枚,凿孔顶端宽一枚。盖弓长六尺,叫做庇轵,长五尺叫做庇轮,长四尺叫做庇轸。把弓长分成三等分,而把[靠近盖斗的]一等分用火烤燥[而变得平直]。把弓股的围长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弓蚤的围长。把弓长分成三等分,以[靠近盖斗的]一等分作为高出[而平伸的]部分。近盖斗的'部分要高而宇曲、的部分要低。近盖斗的部分高而宇曲的部分低,雨水就流淌得快而且流得远。车盖过高就难以通过宫室的大门,车盖过低就会遮住人的视线,因此盖的高度设计为十尺。好的车盖上即使不蒙幕、不用绳栓系幕,[车子]横驰在垄亩间盖弓也不会脱落,[有这种技艺的工匠]就可以称之为国工了。

舆人制作车箱,使车轮的高度、车箱的宽度、车衡的长度,三者如一,叫做三称。把车箱的宽度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车箱的纵长。把车箱的纵长分成三等分,一等分在前[作为车轼短边的长度],二等分在后[作为安置车輈和较木的长度],用火燥制车轼。用车箱宽度的一半作为轼高的尺度。用车箱纵长的一半作为较的高[出于轼的尺寸]。把车箱的宽度分成六等分,用一等分的长度作为轸木的围长。把轸木的围长分为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轼木的围长。把轼木的围长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较木的围长。把较木的围长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轵木的围长。把轵木的围长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树木的围长。[凡车箱上所用之木],圆木圆得符合规,方木方得符合矩,立木直得符合垂线,横木平得如同水平,直立之木如同[从地里]生长出来的,纵横相交之木如同附着为一体。凡处置造车的木材,粗大的木材不要同细小的木材相并而用;粗大的木材倚附于细小的木材,细小的木材就会折断,用力拉时会把细小的木材拉断栈车的车箱要向里收,饰车的车箱要向外张。

輈人制作輈。輈有三种高度,轴有三项要求。国马的輈[下距轸]高四尺七寸,田马的輈[下距轸]高四尺,驽马的輈[下距轸]高三尺三寸。制作车轴有三项要求:一要光洁好看,二要经久耐用,三要利于旋转。[輈]在前轨之前的长度为十尺,而马鞭的长度是它的一半。凡承受重力的木材,承受车箱重力的[钒木],把輈长分为十等分,用一等分作为钒木的围长;[两轭之间]受力处的衡木,把它的长度分为五等分,用一等分作为它的围长。如果[围长]小于这个长度,就叫做不胜任。把左、右两轸木间的宽度分为五等分,用一等分作为轴的围长。把輈长分为十等分,用一等分作为当兔的围长。把伏兔的围长分为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輈颈的围长。把輈颈的围长分为五等分,去一等分就是輈踵的围长。凡用火烤輈木,要顺着木材的纹理而弯曲的弧度不要太深。现在大车的辕低,上坡感到困难;就是能爬上去,也容易造成翻车。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辕直而不弯曲的缘故。因此大车行走在平地上,车辕平衡适于任载,到上坡的时候,不向下伏压车辕,就一定会悬勒牛脖子。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辕直而不弯曲的缘故。因此大车上坡,虽然要加倍用力,还是能够爬上去;到下坡的时候,不拉住大车的后边,牛后的革带一定会兜勒牛的臀部。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辕直而不弯曲的缘故。因此輈要很坚韧。輈弯曲的弧度过深就会折断,过浅就会倚负[而磨压马的股部]。輈[的弯曲弧度适中]如同水下注一般就会使车的行驶便利而又平稳,便利而又平稳就经久耐用,[輈的曲直]调和[乘车人]就安稳。

輈要有一定的弧度而不致折断,要顺着輈木的纹理[糅曲]而不[使纹理]断绝。想要使车前进的时候同马想前进的意思正相应,想要使车后退的时候又能符合人的意思而后退,【前进和后退都能随心所欲,十分便利],整天奔跑不息,在车左边的尊者也不会感到疲倦;行驶几千里,马也不会因为马蹄开裂受伤而畏惧;成年驾车,衣下的裳也不会磨破:这只是因为輈的曲直调和的缘故。[輈的曲直调和]就能助马用力前进,即使马力已经用尽(想停下来],輈还能促使马前进好几步。好的辑上漆饰的环形纹理,在伏兔的前边、不到前轨约七寸的地方,前钒内能保持这漆饰的环形纹理[长久不被车箱底板磨灭],就可称之为国輈。轸的方形,以象征地。盖的圆形,以象征天。轮辐三十根,以象征日月[三十日合宿]。盖弓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龙旃饰有九存,以象征大火之次[的尾宿九星]。鸟旃饰有七存,以象征鹑火之次[的星宿七星]。熊旗饰有六脖,以象征[参宿中]伐星[的六颗星]。龟旒饰有四旃,以象征营室(与东壁连体构成的四颗星]。弧旌上画有枉矢,以象征(形如张弓发矢的]弧星。

篇7:周礼夏官司马原文翻译

周礼夏官司马原文翻译

小司马的职责掌管……凡小祭祀、小会同、小飨礼、小射礼、小征伐、小田猎、小丧事,都负责掌管其事,如同大司马[掌管有关事项]之法。

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大功,司勋藏其贰。掌赏地之政令。凡赏无常,轻重□功。凡颁赏地,三之一食,唯加田无国正。

司勋掌管六乡赏赐土地的法则,以[赏赐的多少]体现功劳的大小。辅成王业之功日叫做勋,保全国家之功叫做功,有利民生之功叫做庸,勤劳定国之功叫做劳,为国制法之功叫做力,战功叫做多。凡有功劳的人,就书写他的名字和功劳在王的大常旗上.f死后]就在冬季祭祀宗庙时让他配食,司勋向神报告他的功劳。大功劳,由司勋收藏功劳簿的副本。

掌管有关征收所赏赐田地的赋役的政令。凡赏赐田地的多少没有一定,赏赐的轻重依据功劳的大小。凡所颁赐的赏地,[国家收取]三分之一的租税。只有加赐的田地国家不征税。

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纲恶马。凡受马于有司者,书其齿毛与其贾。马死,则旬之内更,旬之外入马耳,以其物更,其外否。马及行,则以任齐其行。若有马讼,则听之。禁原蚕者。

马质掌管评估马的价值以成交,衡量[和购买]三种马:一是戎马,二是田马,三是驽马,都有一定的'毛色和价格。用大绳拴系悍劣的马[加以驯养]。凡从马质那里领受马的,记录马的年齿、毛色与马价。如果马死了,是在十天之内死的就要原价赔偿,十天之外死的就要将马耳上缴[以便验证死马的毛色],依照死马的皮肉骨骼的价格加以偿还,二十天以上死的就不赔偿了。

马将远行,就要[告诉领取马的人]根据马的任载能力调剂马的负担和行程。如果有[因买卖马而]而争讼的,就受理听断。禁止[一年]两次养蚕,[以免伤马]。

??

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营军之垒舍,量其市朝州涂,军社之所里。邦国之地与天下之涂数,皆书而藏之。凡祭祀,飨宾,制其从献脯燔之数量,掌丧祭奠□之俎实。凡宰祭、与郁人受斝历而皆饮之。

量人掌管营建国家的法则,划分天下的国家为九州,丈量[将营建之国的]国都的城郭,丈量国君的宫室,丈量市、朝、道路、里巷、宫门和沟渠。营建采邑也这样做。丈量驻军处的壁垒、营房,丈量军中的市、朝、[市、朝]周围的道路和军社所在之处。各诸侯国的土地和天下的道路数,都记载而加以收藏。凡祭祀或用飨礼招待宾客,确定随同献酒时献上的干肉或烤肉的多少和长短。掌管设大遣奠的牲肉和从葬于墓的牲肉。凡举行祭祀,同郁人一起接受[王举以授给的]最后一辈酒而都饮下。

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而掌珥于社稷,祈于五祀。凡沈、辜、侯、禳,饰其牲,衅邦器及军器。凡师田,斩牲以左右徇陈。祭祀,赞羞,受撤焉。

小子掌管祭祀时进献豚解的羊牲、体解的羊牲、盛于豆的切肉。掌管对[新建成的]社稷坛的衅礼,对[新建成的宫室的]五祀的衅礼。凡举行埋沈、胡辜、侯禳之祭,负责洗刷所用的牲。用牲血涂[新制成的]邦器和军事器械。凡出征或田猎,斩杀牲以巡示左右军阵。祭祀时,协助进献祭品,(祭祀完毕]接受所彻下的祭品。

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若牧人无牲,则受布于司马,使其贾买牲而共之。

羊人掌管羊牲。凡举行祭祀,就洗刷羔羊。祭祀时,宰杀羊牲,将羊头拿上堂(献入室中]。凡举行衅庙礼,供给所需的羊牲。接待宾客,供给按礼法所当供给的羊。凡举行沈埋、船辜、侯禳、衅祭和积柴燔烟之祭,供给所需的羊牲。如果牧人那里没有[符合要求的]羊牲,就从司马那里领取钱,派手下的贾人去购买羊牲而供给所需。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爟。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

司爟掌管用火的政令,四季变更国中用以取火的木材,来防救时气造成的疾病。春三月开始用火烧陶冶炼,民众都跟着烧陶治炼,秋九月熄灭陶冶的火,民众也这样做,到时候就施行可以放火烧荒的命令。凡祭祀,[在祭祀结束时]就行祭燧礼。凡国中有失火的,或有擅自放火烧野草的,就有刑罚加以惩处。

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士、庶子及其众庶之守,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食,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唯是得通,与国有司帅之,以赞其不足者。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号戒。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

掌固掌管修筑城郭、沟池和篱落等阻固,分派士、庶子和役徒守卫任务,设置兵甲等防守器械,分拨守卫所需的财物合理发给守卫者食粮,[可以根据需要]役使民众,征用他们的材物器械。凡守卫者[都从掌固那里]接受约束的法纪,而使守卫所需财物器械得以调度流通,[但必须是]有必要调动的兵甲役徒和财物,只有这一部分才能够流通,并与有关官吏率领着,以帮助守备薄弱的地方。白天耍三次巡视守卫处。夜里也这样做,夜里还要三次敲击鼜鼓并发出注意警戒的呼号。凡建造都邑,就为之修筑阻固,并颁授守卫之法。凡王国和都邑的边境处,都开有沟渠和沿沟栽种的树木作为阻固,都城的四郊也是这样。民众都有守卫和修筑阻固的职责。如果境内有山河,就借以修筑为阻固??

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

司险掌管九州的地图,以遍知各州的山林、川泽的险阻,而开通其间的道路。在国都[郊野之地]设置五沟、五途,而种植林木,作为阻固,[阻固处]都设有守禁,而使道路通达。国家有变故,就设藩篱阻塞道路而禁止行人,用下属守卫要害处,只有持旌节的人才可通行。

篇8: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原文及翻译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原文及翻译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公子再拜稽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旄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何以报?”王曰:“虽然,不穀愿闻之。”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子玉曰:“然则请止狐偃。”王曰:“不可。《曹诗》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邮之也。夫邮而效之,邮又甚焉。郊邮,非礼也。”于是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译文

重耳一行到楚国去,楚成王用周王室待诸侯的礼节款待他,宴会上献酒九次,院子里陈列的酒肴礼器数以百计。公子重耳想要推辞,子犯说:“这是上天的意志,您还是接受吧。一个逃亡在外的人,竟用国君的`礼节来进献,身份地位不相等,却像对待国君那样陈设礼物,若不是上天有灵,谁会使楚成王有这样的想法呢?”宴会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够回到晋国当国君,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公子重耳跪拜叩头说:“美女、宝石和丝帛,您有的是。鸟羽、旄牛尾、象牙和犀皮革,贵国的土地上都生产。那些流传到晋国的,已经是君王剩下来的,又叫我用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虽然这样,我还是想听听您怎样报答我。”重耳回答说:“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愿

避开君王后退九十里。要是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鞭子和弓,右边挂上弓囊箭袋,奉陪您君王较量一番。”

令尹子玉说:“请杀掉晋公子重耳。不杀的话,一旦他回到晋国,必然会对楚军造成忧患。”楚成王说:“不行。楚军有忧惧,那是我们自己不修德的缘故。我们自己不修德,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如果上天保佑楚国的话,谁又能对楚国造成忧患呢?如果上天不能保佑楚国,那么晋国的土地上,难道就不会出现其他贤明的国君吗?而且晋公子为人通达又富于文辞,处在穷困之中,却不肯逢迎谄谀,又有三位卿相之材侍奉他,这是上天在保佑他啊。天意要叫他复兴,谁能够毁掉他呢?”子玉说:“那么就请把狐偃扣留起来。”楚成王说:“不行。《曹》上说:‘那个人呀,不能久享优厚的待遇。’这是指责一个人的过失。如果明知是错的再去仿效,那就错上加错了。仿效错的,这不符合礼啊。”正在这时晋怀公从秦国逃回了晋国。秦穆公派人到楚国来召请公子重耳,楚成王便用厚礼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篇9:《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翻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翻译: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翻译:(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翻译: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翻译: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翻译: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翻译: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谈到学生学习的偏向,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不知道。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这四类偏向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不同。教师带班上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这以后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翻译:优秀的歌手,教人唱歌,只需要起一个头,定一个音,就可以让听歌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唱起来;优秀的教师,教人学习,只需要做一个点拨,定一个方向,就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辩。优秀教师的的教学语言,虽然简约,但是却能明白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容易理解;虽然义理幽微,但是却能讲解得浅显生动,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所使用的比方很少,但是却能讲解得十分恰当,让学生容易懂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深入的思考探索下去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翻译:君子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实际,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的掌握感到困惑疑难,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感到简单易学,君子还了解学生个人资质的差异,各人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了解了这些学情以后,君子才能够根据具体实际,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当好教师。只有能够当一个好教师的人,才能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能够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了,才能够做一个统治者。所以说,做教师,就是学习做国家统治者的一个必由步骤。因为这样,所以选择教师人选是不可不慎重的。古书上说:“古代圣贤的君王都把教师选拔当作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翻译: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翻译: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翻译:只会记诵书本,靠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事先背好答案,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来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才组织学生讨论,一定要深入下去,倾听学生的思考;学生心里有疑难,想问可是又没有能力表达不知道如何提问的时候,这以后老师才在讨论交流中导引学生;讨论交流中导引了,学生暂时还是不明白,即使暂时放弃,应该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翻释:优秀的铁匠,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先学凿打的技术,在穿孔拼补弥合皮革中,锻炼打铁的腕力和技能,然后再学习冶补铁器,这样就会学得容易一些了;优秀的弓匠,也一定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习用柳条编制箭袋,练习煣曲竹木的技术,然后再学习制作弓箭,这样做起来也就不会太难了;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驾车的马正好相反,它会先被拴在马车的后面,先适应驾车的环境和道路,练习驾车的技能,以后驾车就不会惊慌了。有学识的人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中的所体现出的学习道理,就可以去实现自己做学问的愿望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翻译:古代的学生对于老师是非常尊敬的,他们总是善于从许多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鼓点,并不在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乐调以内,但是如果没有鼓点来调节,在音乐演奏时,各种乐调就不会和谐;清水,并没有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但是,如果不用水来调和,各种颜色就不会鲜明耀眼;求学,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五种官员,但是如果不学习不更新知识不与时俱进,国家各行政部门的官员就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就没有业绩;教师,并不是你需要遵照五种丧服礼仪去尊奉的亲戚,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实施教育进行传承与维护,五服之间的亲戚,就不可能亲密和谐相处。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翻译:君子认为,德行最高的人,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不止只限于能够担任某一个官职;普遍的真理,包容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只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需要订立契约就能够坚守信用;最懂得因时制宜的人,出入进退,能屈能伸,善于改变自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选择。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去切实的抓好教育倡导尊师重道了。古代尧舜禹三位伟大的帝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首先从源头开始,先祭祀河神,然后再祭祀水的归宿,去祭祀海神。这种做法正是我们所说的重视根本,教育先行的道理啊。

篇10:《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篇11:《学记》原文及其翻译

《学记》原文及其翻译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用以)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压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维。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学境界中的难易甘苦等种种情况,才能知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不同思想倾向和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多方面灵活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凭借(老师)来学习成为君上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赏析

《学记》的作者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 之必速。”

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 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 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 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 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 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 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餋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 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 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餕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 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 及时施教。具体包括二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 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 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 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

”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记》强调”学不哺等“,其主要意思 包括:一、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 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但是,择友又必须要 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 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更多推荐

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