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风韵犹存-风韵犹存的故事-风韵犹存的寓意-风韵犹存的意思,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风韵犹存是什么意思
风韵犹存的意思: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
英文解释
still retaining one's graceful bearing [manner];keep one's charm;look still attractive ;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常和半老徐娘连用
〖近义词〗 风姿绰约
〖反义词〗 人老珠黄、老态龙钟
〖灯谜〗风韵犹存(打三字俗语一) 谜底:老相好
篇2:风韵犹存-风韵犹存的故事-风韵犹存的寓意-风韵犹存的意思
【成语】风韵犹存
【拼音】fēng yùn yóu cún
【简拼】fyyc
【近义词】风姿绰约
【反义词】人老珠黄、老态龙钟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成语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 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常和半老徐娘连用
【例子】虽然此女子已过不惑之年,但仍风韵犹存。
【英文翻译】still retain a graceful bearing
【谜语】诗歌绕梁三日
【成语正音】韵,不能读作“yún”。
【成语辩形】犹,不能写作“尤”。
【产生年代】近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3:风韵犹存拼音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风韵犹存这个成语的出处为《淞隐漫录》,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的`体裁与题材仿照了《聊斋志异》,将取材范围延伸至欧洲、日本等地区,文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的所见所闻。
在该书中,作者曾写道:“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篇4:历史故事: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s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性苦闷。萧绎少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褒义词用。
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落井下石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文激动地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小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儿,咱们死也得死在一块!”这一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你这个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挤下井,还往井里扔石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大便宜。这号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风义举,多少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炼为典故“落井下石”。
篇5: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成语解析
【拼音】:xú niáng bàn lǎo,fēng yùn yóu cún
【简拼】:xnblfyyc
【解释】: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近义词】:林下风韵 风风韵韵
【反义词】:人老珠黄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中年女性
篇6: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历史典故
徐娘指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南史》:“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因用以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 徐昭佩是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萧绎的偏妃,萧绎当时为湘东王,手握重兵镇守江陵。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的江陵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女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
湘东王萧绎自幼爱好文学,对政治了无兴趣,更受他父亲的影响,身着布衣,饮食惟豆羔粗粒而已。正当梁武帝在建康城西设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学论文的`时候,萧绎也在风光旖旎的江滨,天天与文人雅士谈玄说道。 徐昭佩美丽,聪明,长于诗词,正值花样年华,加上热情如火的禀性,正是需要爱怜的时候,虽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然而却始终撩不起萧绎的情兴,为此她悒郁寡欢,不知如何自处? 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接受丈夫的生活方式,试着打入丈夫的兴趣圈子,因此她一改常态,淡妆素抹地去参加丈夫的诗酒之会,经常与萧绎左右的文友酬对,从而使她的精神领域与情感生活,得到了相当程度开展与疏解。
尽管她的美艳,她的才情,已经得民了客观的肯定,然而萧绎仍然丝毫不为所动,于是徐昭佩更激越地在她的夫妻生活中投下一副猛药,故意在化装时只化半边脸庞,时人称之为“半面装”。 一个女人搽粉,抹胭脂,涂口红只及半边脸庞,想想看那是个什么样子,不但是糟踏了自己的美貌,更是有意虐待别人的视觉。而徐昭佩则是要借此渲泄她心头的愤怒与不平,甚至用以来羞辱萧绎。
侍女们生怕徐妃的这一狠招,会使王爷大起反感,甚至会在盛怒之下弄成可怕的后果。但徐昭佩却要侍女们放一千个心,她说:“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只不过是逐出宫会,眼不见心不烦。这样也好,与其维持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倒不如另外择人而嫁。”谁知萧绎的修养确实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明明知道徐昭佩故意要意他生气,却视若无睹,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就这样又过了若干年。 当年梁武帝以“天心不可违,人心不可失”为由而当上皇帝,灭了南齐,开始也注意励精图治,观政听谣,访贤举滞,悉罢女乐;尤其自奉俭约,衣食简朴,为听取民情,更设傍木肺石,使下情得以上达,于是到处出现一片升平气象。但他老人家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尊信佛教,相传现在和尚头上留戒疤,就渊源于梁武帝。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被赎身再为皇帝,除了天天诵经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讲经说法,常常夜以继日,一连讲上七、八天才告一段落。那时全国僧尼只几全国人口的一半,仅建康一地,便有佛寺五百余所。梁武帝再也没有统一中国,澄清天下之志。国事多流于形式,终于酿成候景之乱。
侯景本是北朝东魏中原地区的太守,因与东魏宰相高澄有隙,以河南之地来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梁武帝三下五下,又使反复小人候景转过来反梁,对侯景的叛乱,开始梁武帝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何能为?吾折鞭以答之。”但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圣,成了梁元帝,徐昭佩被册封为贵妃。
然而萧绎仍旧习不改,依旧以读书属文为乐,动辄与文武百官讲授老庄的道经,久久不倦。徐昭佩仍然是深宫寂寞,芳华虚度,这时她已经年近不惑了。 萧绎对后宫佳丽均不屑一顾,于是宫人们纷纷找寻情感出路,
徐昭佩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终于按捺不住。她找到一位眉目俊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时还自遮遮掩掩,后来居然公开来往,每当萧绎在龙光殿上与群臣大谈老庄之道时,也正是徐贵妃与暨季江在深宫内苑中尽情欢乐的时候。 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徐娘老矣,犹尚多情。”或者回答:‘’徐娘虽老,风韵犹存!”后世形容中年妇人的风情不减,常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便是由此而来。
暨季江的轻薄话很快传到了梁元帝萧绎的耳朵里,奇怪的是他仍然无动于衷,左右的都为之愤怒不已,但也无可奈何; 梁元帝久滞江陵而不还旌建康,使得与梁国接壤的西魏大起恐慌,因为江陵靠近西魏,以为萧绎是要进攻西魏,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向江陵用兵。根据西魏的估计:梁元帝萧绎跃军沔南,还旌建康,乃是上策;退保子城,峻其陴谍,以待援军,乃是中策;若难以移动,据守江陵,乃是下策。经过周密部署,西魏大将于瑾领军五万直追江陵。
其实连老婆都不爱,老婆偷人连醋都不会吃的皇帝,哪里知道什么上策、中策、下策,他纯粹是沉浸在老庄之道中。等到西魏大军围困江陵,他尚且集合百官大谈老庄之道,及至敌兵攻城甚急,他登城近视敌情,还口占一诗,群臣中竟然也还有唱和的人,迂腐如此。不由人不浩叹。南城已陷,火光冲天,萧绎来到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烧古今图书十四万多卷,又用宝剑狂坎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那徐昭佩呢?她在后宫之中紧紧拥抱着情郎暨季江,原以为海枯石烂,此情不移,不料暨季江听说都城已被攻破,在此紧要关头毫无留恋地挣脱了情人的拥抱,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
徐昭佩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恰好萧绎来到她的身边,徐昭佩发疯似地抱住她的皇帝丈夫;是悔恨,是求助,说不清的感情一齐涌上心头。拼命地摇晃着梁元帝萧绎。良久以后,梁元帝萧绎冷冷地问道:“那人呢?”’徐昭佩无言以对。萧绎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尚有何待?” 徐昭佩心碎了,泪也干了,在晨鸡初唱,魏兵大举入城之际,自缢于宫苑中的葡萄架下。
篇7: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成语解释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成语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成语简拼: XNBLYYC
成语注音: ㄒㄨˊ ㄋ一ㄤˊ ㄅˋ ㄩㄣˋ 一ㄡˊ ㄘㄨㄣ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作宾语、定语;用于中年女性。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 当代成语
英语翻译: A beautiful woman in her middle age still remains her charm.
篇8:风韵犹存,掩不了千年文明作文
风韵犹存,掩不了千年文明作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光彩照人的贝壳等着人们去寻找!-----题记
命运,轮回几千年。其间不断涌现出众多有所作为的大人物。军事、科技、文学、政治……。然而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人,却屈指可数。被奉为圣人的更是寥寥无几。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逝世时,享年73岁,被安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随后这片土地被后人奉为孔林。他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在周游列国时,给各路诸侯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并大力推广儒家思想以供后人效仿。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几千年的光阴足以让成百上千的伟人被后人遗忘,能够流芳百世的人又有多少?孔圣人是其中一位。
不论是在科技卓越的今朝,还是在文明璀璨的往昔。自《论语》问世以来,深受其益的人不计其数。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是哪一章、哪一段,甚至是哪一句都十分浅显易懂,大到治国之道小到持家之法,都包含在其中。所以才会成为莘莘学子的必修之课。但即使孔子如此优秀,也会犯错。所以儒家思想仍然会存在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最令我不解的地方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致意思是君主就是君主,不能有不符合身份的言行举止,臣子就是臣子在君王面前不能够有逾越的地方……。这则道理如果放在现在,一定做不到,因为在如此开放的现在,不论是70、80、90、甚至是00后对自己的父亲都像是对待最亲密的朋友一般,推心置腹不带任何惧色。可是若将这等其乐融融的景象放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乃至孔子面前,他一定大怒到两道剑眉都立起来了:“如此放肆,成何体统!实有辱身份。”可是不论他犯了怎样的错误,但在教育事业上孔先生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上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如果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东西,不论在科学的角度是对与错都会被人们流传下来,成为又一段佳话。我们在知识量丰富的如今,在众多精粹中,仍然看得到,《论语》的影子,由此也可见的孔夫子对后人、对文学的影响之大。
不过至于孔夫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影响,也正是我想要探究的事物之一,在世界名人之中能够和孔子齐驱并进的人,大多都是现代的,各个国家杰出的领袖,那么孔子又是怎样能和跨越了几个世纪的人们相比较呢?
众所周知的孔夫子是教育家,他的理想是想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千世界。但是为了实现大千世界,最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可是在科技那么不发达的.时代要想推广一种思想,要面对的不止是国家领袖不同意,不支持。最重要的还是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可以见得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当然,全靠孔子一个人完全不可能,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但是,现代的有些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甚至是压抑个性的发展。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儒家教育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这个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其实,不论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孔夫子的教育思想都会被重视,被推广。想必他若实在天上,也不会想到他会如此有影响吧!
圣人——孔子。
更多推荐
风韵犹存-风韵犹存的故事-风韵犹存的寓意-风韵犹存的意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