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论晋文化的导游讲解艺术论文,本文共3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论晋文化的导游讲解艺术论文

山西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更是举不胜举。这些瑰宝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览。然而艺术宝库之内涵,文物古迹之珍贵,如果没有导游员富于知识性、艺术性的讲解,游客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些珍贵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甚至还会产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晋文化,并能把这些知识艺术地讲给客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员,其导游讲解,才是成功的导游讲解。

一、全面认识晋文化

晋文化,指历史上发生在三晋大地的全部具有文化蕴涵的事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其一,远古性及原始性。远古时期,山西省尤其晋南地区,就是原始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三晋大地上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层。180多万年前左右,山西芮城西侯度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的文化痕迹。其二,政治性。战国时期的晋文化以法家文化著称,三晋大地成为法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成长的摇篮,为秦国统一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代封建王朝进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略。其三,融合性。历史上三晋大地是中原和北方进行民族交往的天然通道,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其四,先进性。晋文化在时代转换中总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由宗法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晋文化以礼乐文化与法家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和道德精神,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商贸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活跃在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形成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引领了时代潮流;19世纪以后,晋中出现了现代金融业,山西票号名冠海内外。他们的金融理念,至今仍散发着煜煜光芒。

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晋文化支撑起山西各地历史景观及文物古迹的精神内涵。随着山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晋文化也逐渐形成自身的八大文化品牌,分别是华夏之根、佛教文化、黄河之魂、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和太行神韵。这八大文化品牌借着导游员具有艺术性的讲解,宣传着山西。

二、创新晋文化的讲解

在山西旅游界有这样的说法:“三流导游讲传说,二流导游讲历史,一流导游讲文化”,实际讲解过程中,确有很多导游给游客讲各种传说故事,结果游客记住的也仅仅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而对于景点中所包涵的文化却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该景点的奇妙之处。

作为一名山西导游,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宣传晋文化的重任,绝不是照本宣科地给游客们背诵一遍关于某景点的讲解词便告终,而是要自己首先广泛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深度,其次要注意讲解艺术。

(一)具备渊博的知识。

晋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以大同地区的各个参观点为例,其内容涉及佛教、古建、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讲好这些景点,绝非易事。曾有优秀的导游说过在介绍景点时不把客人讲到听不懂的地步,那就不是一个好导游。所谓让客人听不懂,并非让客人听得云山雾罩,而是要使导游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超过客人,然后再对客人不明白的内容加以解释和说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上狠下苦功。

(二)善于确定主题

经常有导游在讲解时,拿着自己准备的一套内容“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讲解对于纷繁复杂的晋文化内容来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讲解效果的。要善于针对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特点的游客,选取不同的'晋文化导游专题。如宗教文化、根祖文化、建筑艺术、晋商文化等内容,而不同的专题又需不同文化重点。例如,对于晋商专题的讲解,就有诸多方面可以选择,可以讲晋商的发展史,可以讲晋商精神的内涵,亦可以讲晋商的精英人物等等方面。

(三)善于挖掘晋文化内涵

对于选中的题目,导游人员要善于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为游客,特别是专业学术团体讲解景点中某些内容和问题时,导游应在大量事实及论据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解。这不仅会引起游客浓厚的参观兴趣,同时也会赢得游客对导游由衷的尊敬和信赖,促进导游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关于寺院的大门为何叫“山门”,“山门”?本应叫“三门”,是寺院三座大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亦即“三解脱门”的总称,表“涅架”之意,?后因名寺古刹多建于风景秀丽的山麓下,加之“三门”形状酷似“山字”,故“三门”?后被称为“山门”。

(四)善于借题发挥

晋文化积淀深厚,导游在讲解中对于所见景物,如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晋文化的潜在价值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导游要准确把握晋文化导游的切入点,善于借题发挥是讲解的关键。在晋中地区坐落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晋商大院,这是晋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象化、可观性的晋商文化,导游在讲解中要善于借助这些向游客讲解晋商文化,多角度展示山西民俗及文化内容,从而让客人多角度了解晋文化。

晋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传播晋文化,导游人员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创新,把晋文化讲深讲透,从而促进游客更好地了解晋文化,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导游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建,侯毅.关于晋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物世界,.2.

[2] 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0-223.

篇2: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艺术论文

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艺术论文

摘 要: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四塞之国”。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关中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汉唐艺术体现了宽容自信、热情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国式审美 关中人文 汉唐艺术

引言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学子,能够根植于这片沃土来研习艺术,无疑是幸运的。也许是这片土地太具神秘感了,对于我来说熟悉和陌生经常会交织在一起,如果把关中大地比拟成一个人的话,他必定是具有多面性的。这种丰富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他历经了十三个王朝漫长的洗礼,然而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其鲜明个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秦、汉、唐四朝。

一、关中的地域与人文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四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关中本是一个极富战略色彩的说法,意为四塞之中。四塞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关中周围大小关塞甚多,历代亦时有损益。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这四关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族居地和墓陵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谈到文化离不开历史,关中的历史几乎就是陕西的历史了。从东到西,都有着悠久的过去。关中是中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源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有了文明。渭南的大荔猿人和龙山文化遗址;西安的蓝田猿人和半坡、姜寨遗址;宝鸡的北首岭遗址都是黄河流域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体现,展示着这片土地五千年前的辉煌。周秦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部的历史,也基本都是围绕着关中而展开。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局面中,有两次是以关中为基础完成统一的。秦汉和隋唐都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又以关中为基础统治天下。在这段历史当中既有残酷、血腥、闭关自守,也有温情、宽厚与兼容并包。

二、汉唐文化艺术特点

汉唐文化是中国文化繁荣阶段的代表,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向上精神的一种象征。汉代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辨证期,西域的开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拉开了序幕。丝绸之路使汉文化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世界文化给予极大的冲击。而唐代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唐盛世时期,首都长安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对外开放”。作为文化的代表汉唐艺术所体现出的是更多的是宽容与自信并存。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关中大地上孕育的汉唐时期的雕塑就是中国式审美的典型表现。

1. 浑然天成的统一

即艺术的整体感,大到汉唐墓园的整体构思营造,小至每一件雕塑作品的刻画都是始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氛围之中。或因山为陵、或以墓冢形还原祁连山千余年前硝烟滚滚的战争场景,都是在营造一个整体的气氛,在这种整体感的统领下再依靠感觉和理解出发,通过取舍、夸张、变形甚至抽象,用写意的手法突出每一个对象的特征,使每一个局部都和整体产生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些动物的描绘看似与陵墓所表现的整体无关,但恰恰正是它们活化了自然环境,赋予陵墓一种天然气象,象征性再现墓主征战建勋的环境,这不仅在形式上是一种创新,于当时流行的形式之外另辟蹊径,而且在陵园造型艺术观念上也是就一种突破,它已经在原来的厌胜辟邪寓意上增加了再现生前环境、表达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新层次。

2. 简洁风格与非凡气度

尽管汉唐时期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但其艺术风格却是简约自然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没有泯灭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在汉唐时期的石雕中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塑语言是并存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概括简约的艺术风格,相反其多变性使雕塑空间更具充分的自由性。如霍去病墓石雕所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对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使石兽的造型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唐代对动物、人物的刻画都是出于一种崇尚丰满、健美、刚强的造型审美心态,崇尚力的凝聚形象。形式在写实状貌的基础上刻意追求丰满强健的'形象感染力。素有“东方第一狮”美誉的顺陵走狮是唐陵石雕成熟期的作品,其造型雄伟,气势磅礴,眉宇间无不体现出威镇环宇,昂首天外的雄风。大气至极却有细腻有佳,而这种细腻并不复杂,恰到好处,使得石雕具备了统一大气的完美气质。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

3. 含蓄的感情表达

把艺术当作传情达意的手段,重视立意也是汉唐艺术的一大特点——寓情于景、于物,象征性的艺术处理给予了观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汉霍去病墓前对各种猛兽动物的描绘,早已超出了具体表现的人或兽的本身,他们造就的不仅是祁连山这个自然环境。而最终想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祁连山所代表的一代名将霍去病坚韧的性格和他所创建的丰功伟绩。

再来看看作为霍去病墓群雕的主题性雕塑——马踏匈奴,那蜷缩双腿,蓬乱须发,左手握弓,右手持箭,还要垂死挣扎但又面露无奈表情的匈奴人被那坚实有力,气宇轩昂战马不可一世的踏于脚下,悬殊的抗衡场面不正是在深刻的揭示正义力量坚不可摧的主题思想吗?看那神态机警而威猛的吊睛白额大虎,顶部花皮紧蹦,肢爪强劲有力,长尾巴搭于背部,将猛虎在等待猎物前的小心与谨慎表现的淋漓尽致。石雕巧妙的运用了石块本身的起伏变化以及纹理特征准确的勾勒出猛虎雄健丰满的体魄。特别是动势的准确把握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人石棱中”的意境充分展现在观者眼前。

然而用于传情的载体,唐人在赞美大自然的同时更注重于洋溢着自我的豪迈。唐代在汉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加以继承并发展。唐陵石雕结束了东汉以来墓前石雕多样性表现的造型倾向而将其引向全面程式化。石雕设置寓意已由前代的神灵护卫变为犬马群臣,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新时代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以人作为主题的回归是大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汉唐艺术代表了热情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民族精神。成就于他的是关中大地这片沃土,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今天的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研读那些曾经由冰冷变的炙热的顽石。尽管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所带来那股势不可挡的民族霸气,感受那用创造性、兼容性和自信心打造的博大的胸襟。予以学习、予以生活、予以自省。

篇3:人文景观导游讲解与旅游文化审美整合

人文景观导游讲解与旅游文化审美整合

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和人文旅游资源多层次的内涵,影响着人文景观导游讲解内容,赋予了人文景观导游讲解实景描述、背景介绍和引导认知三个方面的功能.

作 者:付岗 FU Gang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3(2) 分类号:B832.3 F590 关键词:人文景观   导游讲解   实景描述   背景介绍   引导认知  

更多推荐

论晋文化的导游讲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