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决策中的迷信,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决策中的迷信
-8-20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作者:曾荣光
在企业的决策正出现不确定性时,迷信就成为弥补决策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手段
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生意惨淡,入住率不到5%,投资者已经准备撤出,管理层请来了宋韶光先生―香港最有名的风水先生之一。宋先生让这家酒店更换了天花板的颜色,在大门顶上悬挂一面反光镜,并把酒店外的旗杆重新排列,他还要求在酒店前面建一座喷泉,喷泉里面造9条龙。
酒店高管不是像西方企业那样,在经营困难的时候聘请一位管理顾问,而是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出谋划策,这似乎与扭转失败的生意毫无关联。但这个例子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诸如看风水这类迷信的做法,仍然是中国企业界商业活动的重要部分。
据报道,香港许多企业界大亨在破土动工或投资之前,都要听取风水先生的建议。新加坡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99名受访者中,2/3的人承认他们的企业咨询过风水先生。一些迷信的做法甚至蔓延到了西方商业世界。西方企业的高管,比如德累斯顿投资银行(Dresdner Kleinwort Benson)、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以及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都被曝曾经聘请风水先生。为了探寻“迷信与决策”这一话题,我们在香港和新加坡访谈了15位风水先生和57名在管理决策中从事过“迷信活动”的中国管理者,有了许多有趣的发现。
迷信与决策
在现代社会,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情通常会被视为“非理性”。比如风水先生认为,安然公司的LOGO看起来很不稳定,这是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看,很难将LOGO与企业倒闭联系起来。一位受访者坦承,他的迷信做法与其在MBA所学的课程是相悖的。
迷信与决策看似矛盾,但似乎又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互补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迷信是人们将思想、恐惧和潜意识投射到外在世界中。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迷信起到填补知识空白和减少焦虑的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同,迷信行为被视为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而企业的决策正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因此,迷信成为弥补决策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手段。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会,人们高度重视规避风险。当面临高不确定性时,很多人都难以做出重要决定。采访中,80%的受访者在描述自己的迷信行为时都提及了不确定性问题。一位受访者说:“ 所有人都知道明天甚至下一个钟头将发生什么都是不确定的,不在控制范围内。但在情绪上,我仍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我的决策能力……寻求神灵的建议可以帮助我更多地了解未来,带给我安慰。”
这个观点符合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迷信帮助人们减少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提供额外的信息来源
大约3/4的受访者表示,在缺乏足够的信息做出决策时,迷信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当你雇佣一个人时,可能没有足够信息去判定应聘者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更糟的是,你根本不知道应聘者的品性。”一位相信“相面术”的受访者说,因此他试图通过应聘者的面部特征去判断其品性和能力。
另外一位受访者是企业主,她说,在提拔员工担任重要职位之前,她都会到寺庙问神。“虽然共事多年,对员工的性格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判断也许还是不正确,毕竟,有些人很会掩饰。但不管他们的演技多么精湛,上天都会知道他们的真面目。”她说。
与信息不完备相比,认识不足也会导致决策的不确定性。一位受访者是某银行的外汇部门主管,他说:“来自不同渠道的、有关某种货币未来走势的经济数据经常互相矛盾―有的数据表明会升值,有的则表明会贬值。因此,当我研究了各种数据之后,反而很难预测某种主要货币的走势。这时我会去请教风水先生,虽然我并不会完全依赖他的建议做出决策。”
此外,冲突也会导致决策的不确定性。一家制造企业的CEO的经历,说明迷信可以解决冲突―“7年前,我的公司决定开设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生产基地。我们瞄准了两个城市:上海和成都。两个城市各有千秋。我的下属对此争论不休,难以决断;家族成员和我的意见也不一致…… 那真是一段痛苦的日子。我变得越来越焦虑,不能再推迟投资,因为香港的许多竞争者都已经在内地建立了生产基地……我于是询问一位密友的意见。他向我介绍了一位香港相当有名的风水先生……这位风水先生建议我去上海投资,我立即听取了他的意见。”
冲突通常让人犹豫不决,因为难以取舍。在这种情况下,迷信打破了僵局。
迷信真的有效吗
迷信能提供信息,帮助决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迷信提供的信息真的有效吗?
关于迷信,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迷信的做法毫无意义。例如,从科学的角度看,修建一个9条龙的喷泉与酒店入住率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如何提高酒店的入住率呢?在这种情况下,迷信显然提供了无用的信息。基于这类信息做出决策,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一种可能则是,迷信是有效的超自然力量。例如,9条龙的喷泉确实能够提高这家酒店的入住率,而这种因果关系超出了科学解释的范畴。正如一位受访者所强调的:“科学毕竟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受访者都引用了自己的一些“神奇经历”来支持对迷信活动的信仰。
但也有很多受访者在“迷信”方面吃了亏。一名受访者表示,他听从了风水先生的建议,投资自己知之甚少的行业,损失了一大笔钱。回首往事,他非常后悔当初没有进行客观分析就盲目投资。大约80%的受访者都有依赖迷信而做出过错误决策的经历。
其实,无论迷信提供的信息是否有效,它都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那就是使管理者从正常的决策过程中分心。如果上海那家酒店的管理者很重视风水先生的建议,他们就会忽略检讨自身管理的原因,比如研究自身的服务质量、竞争者的服务水平以及上海酒店行业的发展情况等等。约 1/3的受访者由于过度依赖迷信活动而忽略了自己的分析,
迷信成为压力管理战略
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通常会延长决策过程,导致适得其反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在新加坡的中国企业家认为,企业的成败是命运决定的。换句话说,迷信可以是一种压力管理战略。约40%的受访者得益于迷信活动带来的心理安慰。其中一位,每当遇到棘手的商业问题时就去请教神灵。虽然有时候这种“建议”无法运用到决策中,但每次对神灵诉说难题之后,她就能平静下来并以更理性的方式来评估这些难题,不再那么情绪化,能认真倾听下属的意见,与他们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采访中,两位风水先生告诉我们,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安慰客户:“我必须确保我的客户走出我的办公室时,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但这种“心理抚慰”并非没有代价。迷信的非理性化和决策的理性化会造成认知失调,这正是心理焦虑的另一个来源。大约1/3的受访者承认,曾经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认知失调。“当我告诉我的财务教授,在分析评估投资项目时,我更多地依赖上天的旨意而不是现金流贴现分析时,我感到很羞愧。”一位受访者说。这种半信半疑者最容易受到认知失调的折磨―他们不愿意说自己不相信迷信,但不也愿意承认自己相信。
除了认知失调,迷信活动还会在群体决策时带来焦虑。一名来自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这样告诉我们:“根据风水先生的推算,去年是我们行业的不景气之年,应该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最好维持现状。这时我的一位同事发现了一个收购机会,需要大量的投资。按照通常标准,收购目标企业是一桩好买卖,因此大多数同事认为我们应该这么做。虽然我并不完全相信风水先生的意见,但要做出与之相悖的行动,仍然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敢在会议上清楚表明风水先生的这项建议,因为这样会显得我不够理性甚至像异类;我竭尽全力用其他理由来反对这个项目。不幸的是,这些理由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最终我还受到了嘲弄。”
而那些坚定的迷信信仰者则并不介意告诉同事这些建议来自迷信的渠道。一名企业主在会议上宣布一个决议,他会直接说:“这是我的风水先生给出的建议,你们觉得怎么样?”更为复杂的情形是,团队中几位同样坚定的迷信信仰者凑在一起时,他们的决策信息会彼此矛盾。这样产生的争论往往不了了之。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管理者本人并不迷信,但他们会利用迷信方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企业有时候参与迷信活动是为了满足迷信者的需要。西方企业,比如花旗银行,聘请风水先生的一个原因是:如果你想与中国人打交道,让他们成为合作伙伴、顾客或员工,那么忽视了风水先生则后果堪忧。
一位企业主描述了他是如何屈服于他的迷信同事,以减轻他们的恐惧感:“我们一年前将办公地点搬到了现在这里,只因为这一个原因:风水。我们的旧办公室非常好。直到两年前,它的旁边竖起了一幢新楼。那幢楼是一座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它的一个尖角正好指向我们旧办公室的中心。坦率地讲,虽然我也不喜欢它,但并不觉得这非常糟糕。然而,大约过了一个月,我们的一位经理人员死于一场交通意外。人们把他的死因归结于那幢新楼,因为它破坏了我们的风水。虽然我认为这仅仅是巧合,但仍然聘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察看情况。为了让人们安心,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改变了办公室的平面布局。说实话,这种变动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幸的是,随后另一位经理人员遭遇了严重的疾病。于是公司所有人―除了我―都一致认为,是那幢新楼彻底破坏了我们的风水。我别无选择,只好将公司迁址。迁址的成本大约是200万港元……我仍然想强调,迄今为止,我依然不相信风水这一说。”
虽然做出搬迁的决定是由于同事的迷信思想,但对于企业主来说,这一决定是恰当的。虽然无法证明是否因为风水不好而导致了两位经理人员的灾难,但同样也不能证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迷信的这种特性,它通常不能通过科学的过程加以证实或证伪。同样的,要改变一个人的迷信信仰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这家企业的员工持续保持这种恐惧状态,随之而来的生理变化将给员工的身体带来影响,引起溃疡或其他健康问题,从而降低工作绩效。从这个意义上看,搬迁办公地址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迷信活动对于决策的利与弊,如表1所示。利弊信息不稳定性方面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应对不稳定性信息有效性的概率不确定难以判断风水先生的“水莲”扰乱正常决策过程心理不确定性方面减轻不稳定性带来的焦虑半信半疑者的认知失误群体决策中,半信半疑者的焦虑群体决策中,坚定信仰者与非信仰者之间的冲突关于迷信的忠告
显然,迷信并不能保证成功。如果你热衷于探索迷信对决策的价值,我们有以下忠告。
占卜界没有任何认证体系,因此难以判断风水先生的合格程度。咨询一位不合格的风水先生将是一场噩梦。不要犹豫,问问你的周围,声誉好的风水先生是通过口碑相传的。如果有可能,尽量阅读他们的著作,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有意义和有否实质性的内容。
选择一家寺庙请教神灵则更为简单直接。首先,去找香火最旺的寺庙,一条黄金法则就是:预测能力越强的神灵,所在的寺庙香火就会越旺。最佳的例子就是香港 祠。
由于迷信建议可能是无效的,并且也没有方法预先知道其有效程度,因此仅仅依赖这种建议来做出决策是相当危险的,因此三角交叉检视法(Triangulation)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先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客观分析,仅仅把迷信建议当做额外的补充信息。另外,即使是在迷信范围内,也应该多寻找一种意见。一个受访者说,当他做出重大决策时,通常会求助两个迷信来源:风水先生以及神灵。只有这两者的意见一致,据此决策时才会觉得宽心。
在群体决策时,管理人员应该坦言自己的态度是否受到迷信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并且详细说明迷信建议的来源和渠道,这有助于大家敞开心扉,评价这种迷信建议的价值,减少组织内的潜在冲突。当人们毫无保留地讨论迷信时,基于迷信决策的风险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估,降低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此外,一个得到组织认可的迷信决策比偷偷摸摸提出来的迷信决策看起来更合理。
篇2:迷信
迷信
迷信mí xìn[释义]①(动)基本义:指信仰神仙鬼怪等。
②(名)指盲目的信仰崇拜:破除~。(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迷〔信篇3:决策中,品味幸福
决策中,品味幸福
管理者?主要责任人?法人代表?对领导一词的涵义,人们的看法往往莫衷一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三中校长付正义看来,领导就是决策者,即在充分谋划的基础上,确定事情的发展框架,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作为学校的领导――校长,职责是制定学校的发展决策,并于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人格的魅力。
“决策不能太空泛,那样教师会很难做。但也不能过细,太细的话教师就没有了自主发挥的空间。”谈及自己的治校经验,付正义说,学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校长必须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决策,以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学习氛围的生成。相对而言,在这些因素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成长。
对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付正义非常注意提高教师的3个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并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教学目标意识和师生情感意识。而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创建了三级备课体系:一级备课是单元学习,通过老教师讲课、做中心发言等形式,勾勒出中心框架,让新教师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二级备课是课时性备课,明确某节在单元中所占的地位,以及此节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三级备课是反馈矫正,放大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或教师普遍意识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实际上,绝大部分学校都很强调备课,但有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脑子里没有框架意识,最终形不成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三级备课体系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及时发现和总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做到自身水平的稳步持续提高。”
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彼此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和配合,那么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了改变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科,甚至千方百计“抢时间”的现状,学校实行了班级教导制度。付正义告诉记者,以前,提高班级成绩和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来承担,这给班主任带来了很大压力。其实,教育学生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科任老师也应该配合。班级教导制度就是力求实现全方位教育:如果科任老师发现哪个学生有问题,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班主任发现学生有什么难处,科任老师也应该协助解决,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一科落伍也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升学。
对于好校长的概念,付正义坦言,三级备课也好,班级教导制度也好,最主要的还是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不到这一点,就算不上一个好校长。只有紧张而富有激情的团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并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与职业认同。如果每个教师的目标不一致,学校很难有大的发展。“其实,治校与带兵打仗是一样的道理,不能靠权威式的强行灌输,只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情动人,以身作则,通过校长影响老师,老师影响学生,最终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为什么有时候一些工作落实不到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校长的思想在传输的过程中丢失了信息,以致到学生那里变成了神经末梢。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意图顺畅地贯彻下去,校长应该使教师明白、理解并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果敢的性格,更要有人格的魅力和交流的艺术。”
此外,一名好校长还应关注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以及学生的意见。对于校长来说,自我感觉好,并不是真正的好。大家都不关注,说明学校没有发展。社会各界经常提意见或建议,其实并不是件坏事,相反越关心越说明学校发展有后劲。在付正义的心目中,管理学校,更注重的是理,而不是管,即理清各方面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教师的提高服务。做到了这些,便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的作用。
“为这三者服务蕴涵着教育者的使命,体现着教育者的自身价值,以及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无法达到最完美,可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幸福的、美好的、快乐的。”付正义说。
付正义小档案:1981年9月至1984年,在海拉尔四中任数学教师,1984年至1994年,在海拉尔三中任教师、政教主任、副校长,任海拉尔七中校长兼书记,至今任海拉尔三中校长兼书记。最喜欢的格言:有教无类。
篇4:迷信成真
迷信成真_初中记叙文
小时候,大家都说:“谁踩井盖谁倒霉!”我也跟着瞎喊,心里却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每次遇到井盖,不是小心翼翼绕过去,就是一个猛劲跳过去。谁要是一不小心踩到了,就要让另一个人给你拍两下肩膀摸一下头,这就是解开“魔咒”的方法。大一些时,才想起这只是哥哥姐姐们编出来蒙小孩的,便不再信这个了。每天照样踩在井盖上快乐地玩。
可是这天,我又开始信这个说法了。因为在路上踩到了一个井盖,并在上面玩了半天,所以,我倒霉了,相当得倒霉。
坐上“超颠”牌校车,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来到学校。“呼,空气真新鲜!”刚刚下过雨,空气好得很,我不禁深呼吸。我跟宇打着雨伞,踮着脚走在积水很深的地方。有谁会料到我今天会这么倒霉呢?连右眼都没跳一下。
第一节课上英语,老师都来了,我还没准备好书,所以急急地拉开书包拉链,取出英语书,正准备把拉链拉上,这时候,出事儿了。因为太急,老师又在一旁催促着,所以右手中指第二关节下面,划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伤虽小,可有伤的地方正好是经常活动的,所以很疼。这事,可以说是“倒霉事件”的领头龙。
课间,前桌史梓浩对我喊:“助理,你的`抹布掉地上啦!”抹布挂在我课桌旁边的小挂钩上,很容易就会掉下去。“哦。”我应了一声,忙低头去捡掉在地上的抹布。我弯下腰,伸直了胳膊,好不容易才拿到抹布,我想很快的把手拿上来,可没想到……“啊!”我尖叫一声,手腕蹭到了课桌角上,红了,掉皮儿了,破了。我一个劲儿地吹伤口,希望伤口可以奇迹般的马上痊愈,不过那当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时,我已经意识到了“倒霉”的存在,所以,往后的所有事我都做得小心翼翼。
课外活动快要结束时,我赶紧往自己的位置上走。路过丁晓可的位置时,我的腿被他的椅子后面的钉子划得“负伤”了。“咝——”“嚯,真疼!单脚跳着继续往前走。
“我真不服,我今天干吗这么倒霉!”心里想着,第四个倒霉事不请自来:于昊华拿着一把尺子在我胳膊上划了一下,刚开始还不是很疼,心中还暗自庆幸:“幸好不疼!”可过一会儿再看看胳膊,发现被于昊华划过的地方很红,很突出,在胳膊上形成一个有趣的弧线。这事,可以当作是“倒霉事件”的“虎尾”。
没想到,迷信也能变成真的呢!并且龙头虎尾一应俱全,想想也知道我有多么倒霉。
篇5:迷信议论文
儒学本来是很纯朴的人学,是不讲“怪力乱神”的,但到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出,儒学便有了一些神性了。当然,儒家讲天,自孟子便有,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类,但将其系统化、完善起来的还是董仲舒。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掌握着人的生死祸福,一切人必须顺应“天意”,敬畏“天殃”,否则必将招致严厉的惩罚。可是,天这位大君又是不惯于办理人间俗务的,于是便由他的儿子来做他在人间的代理,“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谓“天子”,即人间的皇帝是也。
在董氏儒学里,天通过行仁、施德、用刑来对待他的子民,只是他的这些牧民之策,都要经过他的儿子DD天子的手来落实罢了,倘要落实得不好,他则用灾异来表示他的愤怒和惩罚,“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当然,这一套理论细究起来有些怪异。比如皇帝是天的儿子,要代行天职、教牧百姓的。可是如果“天子”不太听话,没有好好地履职,弄出一点让天不高兴的事来,天就要来教训一下“天子”。这教训不是让“皇儿”撅了屁股,打上几板子,或是踢上几脚,而是用“天灾”“异象”来惩罚、来威吓。天灾,即洪水、地震之类;异象,则是日蚀、月蚀之类。但这类天灾祸的往往不是住在深宫里的皇帝,而是那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百姓。这位“大君”,他的儿子不听他的话,他不打他的'儿子,却是打起他儿子的儿子了。这岂不有点儿怪异?
不仅怪异,这一套理论,如果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来看,可谓之迷信。然而,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看,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划进迷信的地盘里去。所以,在这里作为有点神性的学说,是不是迷信不是重要的,重要是要将其作为信仰来对待。比如说,作为天的代理人DD天子,倘若真诚地信仰这个学说,敬天畏神,“爱民如子”,小心翼翼地“替天行道”,免去上天这位大君的“灾异”惩罚,对于人间百姓岂不是一件幸事?
可惜得很,独尊儒术的天子们,虽然朝廷之上设宴讲经,朝堂之下以儒取士,也设了天坛、地坛之类的祭坛,四时祭拜,似乎虔诚得很,但祭过之后呢?大多还是声色犬马,沉浸在人间的欢乐里,并没有将这学说培养为精神的信仰,时时面对上天谨言慎行,处处依照天道行仁施德,以民生为要,理政养民,以至于中国的历史里,更多的是仁德不足而盘剥、刑罚有余,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最后,使得上天这位大君,只好不断地换“儿子”代他行职,自汉以下,让数十姓的人做过人间的皇帝,直至帝制的倒掉。
儒学毕竟是中国主流的学说,甚至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所以,董仲舒的这一套“天人感应”说,不仅仅是教导“天子”,也润物无声地落到了民间。比如人们常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以及“天打五雷轰”之类。但仔细考察,这些让人心存敬畏、保持良善的话,常常是劝喻或警醒他人的,比如自己遇到了他人的迫害,最后的抗争就是:苍天有眼,老天会看见的,老天会惩罚的。可落到自己的信仰上呢,祈求的则是与上天的通融,比如某人觉得生意上有些不顺,或者职位升迁得有些慢,于是便请了一位“通人”指点,发现原来是“西南角上少了块石头”,或是“东北角上缺了些水气”,总之是要改一改。于是付出一笔不小的款子,改宅扩院,增山添水。或者是用了大堆的金钱从“通人”那里“请”来一个物件,时时携带等。本来是精神上的焦虑与祈求,经过这样的转换便化为了物的通融,无须再谈精神上的信仰,行动上依然是恣意妄为,等待的却是上天恩赐的收获。这一类行为,有形有势,看起来是迷而信的,其实只是用了信仰的大旗,去做投机的生意。
篇6:职场决策中的领导艺术
职场决策中的领导艺术
高质量决策过程的最后一点,是关于人,这也是决策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因为无论如阿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最终还是由参与决策的人员来完成,其中领导更为重要。
首先必须对参与决策过程的人进行简单的分类,以区分他们的责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决定者是可以分配资源的人:
第二种是支持者,又可分为两类:可以肯定、坚持决策的人和可以否决决策的人:
三是参与者,也可以分为两类,知识丰富,备受信赖,但又没有直接利害的人,或者对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有清晰认识的人。
所有的决定最终都是人做出来的,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人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决定者就是可以分配资源的人。如果可以分配资源的人同时也是获得资源和掌握资源的人,当然是力上加力,最简单了。有的时候,获得资源的人或者掌握资源的`人太忙了,就请别人分担他的决定权。
需要强调是,在决定过程中,除了决定者,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另外两种人,即支持者和参与者,否则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成功地执行。
让我们看一个我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解读一下这三种人在决策中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IBM每年开一个三天约有十万人参观的电脑展览大会,要花近千万美元,IBM全球主席每年都来给大会做开场演讲。,作为新上任的亚太区市场总监,我要探求有没有比这三天大会更好的方法,来达到我们绩效的目标,因为千万美元是很大的一笔资源。
我自己要先做一个决定,要不要在第一年新上任的时候就来询问这件事情,要不要坚持日本必须在考虑了其它可选方案之后再做决定。这个决定可能影响深远,我必须清楚,虽然我是决定者,我有勇气去重新分配资源,但是还要讲究方法,我需要知道谁是我的支持者,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否则我不能成功地执行我的决定,最终成为悲剧性的英雄人物。
在IBM的矩阵式管理框架中,我需要争取两位支持者,一位是负责整个亚太地区的总裁,那一年刚好是位日本领导,过去是IBM日本的总裁,在日本商业界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年盛会都是他站在台上介绍IBM全球的总裁来给演讲的。所以对他来讲,这个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惯例。如果他反对改变日本这个惯例,我就算坚持改了,今后的执行也相当有问题,我跟他的关系也会变得恶劣。但是如果他同意我们去创新、去改革的话,我就很好办事,我可以更没有阻力地去要求日本的团队创新。第二位就是现任日本的总经理,现任日本总经理对日本的市场最关心。这个三天大会在日本享有盛名,已惯例了多年,是成功的因素等等,要改变这一惯例他是非常不放心的。我也需要他支持我的决定。
所以,当我要求日本团队想出至少三个创新的、本质上不同的可选方案的同时,我立刻跟这两位领导约了单独谈话。时间的选择很重要,我必须在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先去跟他们沟通,如果我等到有一定进展了再去找他们谈话,他们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
我和这两位领导沟通的内容是简单的,同样的。我先恭维他们,对他们过去的成功和这三天大会的成功都表示赞赏和肯定,接着我说,作为新上任的亚太区市场总监,总是希望能够更突破,更超越。所以现在我正在跟我们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我们的)日本团队探讨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然后把6项目标列出来请他们过目,并问他们有没有需要增减或者修改的。实际上,这洋洋洒洒的六项目标非常冠冕堂皇,是不可质疑的,没有人会反对。
最后,我说,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共同的目标,我现在正在开始和我们的团队共同探讨有没有更好的可选方案达到这6项共同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可选方案来达到这6项共同的目标,您会反对吗?这两位非常专业、有经验的领导不可能说他们会反对创新,但是他们心理上会觉得不放心,所以这两位领导分别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这个我们当然可以考虑,我们可以再商量。这虽不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但至少表示他们不会反对创新。如果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再商量、再讨论。
在我的坚持之下,日本团队和我邀请的两位外来专家一起做脑力激荡,我刻意没有参与脑力激荡的过程,最终日本团队想出了很多在本质上有差异而且创新的想法,经过客观推理之后,我们就带着选择的方案去寻求上述两位日本领导的支持。
因是他们所信任的日本团队想出来的新点子,即使他们心里有些不安,也没有理由反对,所以他们就支持我们试一年,然后看情况再决定。那年,新的方案效果很好,达到了所有的绩效指标,省了一半的钱,一半的资源。之后,日本就没有再开过那种十万人三天的大会,而是选用了许多小的不同的方法,以比以前少的资源来达到同样的目标。这原本看似不可改变的惯例从此就改变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邀请的参与者有两种,外来的异类和有经验的过来人。外来的人知识丰富,与项目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他们的角色就是来挑战我们原来的想法,提出一些所谓的天花乱坠的奇思异想,来激发原来团队突破传统,探索任何的可能。外来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他们的方案可能不切实际,无法执行,他们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井。因此,我们还需要第二种人,即有经验的过来人。过来人多半比较保守,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冒险,而且喜欢收集肯定证据,证明他过去的经验是有道理的,他们可能有许多误区和陷阱。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还是需要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不听老人言,可能会吃亏在眼前。这两种人的脑力激荡的结果,加上客观推理,就产生了一些有创意又可行的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我自己也非常讲究领导的艺术,既有对上的也有对下的,很难讲某种风格更好,重要的不是领导风格有几种,而是一位有效的领导需要有多种风格。我们每人都有天生的倾向和风格,风格就像是颜色一样,没有对错和是非,但是有配与不配的讲究,有好看不好看的结果。不要觉得风格就是自己的人格,不可改变。亲和的人未必需要亲和到底,强制式的人也该有亲和的时候。如果是在同样的场合、同样的时间、对同样的人要运用同样的领导风格,否则就不公正。但关键在于,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样的人要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这样才是最有效的领导,才能最有效地领导团队达成目标。
责任编辑:unjs.COM
篇7:迷信的作文
我有一个乡巴佬奶奶。她一张圆圆的脸上长满了雀斑和皱纹,小小的鼻子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看上去很像文化人,其实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巴佬。
我的奶奶至今还是迷信呢!一次我发烧,妈妈忙着给我冲药,而奶奶却拿起一个小镜子,用一个五分钱硬币在镜子上点了好多下,嘴里还喊着死去的祖先的名字“爸”,“姨”,“叔”,“舅”最后在“叔”这个字上,硬币立在镜子上了。奶奶又喊:“叔,不要缠着孩子,给你饭吃。”于是她抓了一把米和一把茶扔向窗外。可是我的病还是不见好转,妈妈在拼命地找药,冲药。奶奶也急了,把所有的迷信方法全部用出来了。几天后,我的病好了,奶奶自豪地说:“看,我的办法多有效。”其实是我吃药的功效。
还有一次,我的小弟弟夜里睡觉总是哭,奶奶说他是被吓着了,便拿了个生鸡蛋立在碗里,乞求神灵保佑小弟弟,不要让他再哭了,可是小弟弟还是哭个不停。
这就是我迷信的奶奶。
篇8:迷信的作文
那个星期一,那个黑色星期一,我永远也忘不了……
星期一,我和往常一样早早的到了学校,放下书包,交完作业,就和同学一起谈论一些事情了。我走到张梦楷的位置旁边,和他们聊起天来。当我们有说有笑时,张梦楷把我拉到一边,“我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呐!”张梦楷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我想和王李天还有你聚焦。”当我一听到这句或,我的心仿佛一下子坠入深谷:“绝交!为什么!我绝不同意!”我和王李天、张梦楷是最要好的兄弟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怎么能说绝交就绝交。王李天来了,看到我们在谈事,他也凑了上来,我马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字不差的告诉了王李天,王李天听了之后顿然失色:“为什么啊!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要绝交啊!”张梦楷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星期六的时候,我去方岩求了签,签上写着我会被自己的朋友占便宜,所以我要和你们绝交。”“迷信!你除非再抽一次签,如果还是抽到原来的那根签,那我们就绝交!”我生气的说。“那怎么可能。再说……”张梦楷依然坚持着要和我们绝交。
那一天,我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一颗最真挚的心。
更多推荐
决策中的迷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