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11种不合理信念,本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生活中11种不合理信念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他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有些人称他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他认为之所以我们被很多事情困扰,关键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是我们看待问题本身的态度,正是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使得我们产生非理性的认知和情绪困扰,久而久之,最终造成情绪障碍。所以,艾利斯告诫人们要克服我们在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下面是我们生活遇到的最普遍的不合理信念: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

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做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艾利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艾利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责备与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事情更糟。所以对犯错误的人,要做的是接纳、帮助他,使之不再犯错误,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价值,对其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歧视态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艾利斯认为,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只要我们尝试改变自己有关的非理性思维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6、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

艾利斯认为,考虑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计划如何避免,或思虑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如何补救,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过分忧虑,反而会扰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艾利斯认为,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所以,理性的人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8、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艾利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经历的多寡、闻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价值而拒绝他人的帮助,反而是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是我们时时事事都依赖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在大多数时候,他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艾利斯认为,无可否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就可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关心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但我们无须为别人的困难与不安感到难过,需要的倒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早日走出阴影。

11、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

艾利斯由此创立了情绪ADC理论来帮助人们战胜不合理信念,所谓情绪ADC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自己进行辩论和说服,来达到纠正不合理认知,产生合理正确的认识,以此消除情绪困扰。在情绪AD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

笔迹心理分析:阿里巴巴马云

爱,是让自己被爱的计谋

艳遇面前你还保留几分理性?

篇2:父母拥有的10种不合理育儿信念

家庭不好教育会致使孩子成长不健康的压力与阻力,使父母与孩子都纠缠在不合理信念带来的烦躁、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最后造成不良反应,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建构。

心理学家埃利斯总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甚感其有道理。所以,我联想到现在的儿童教育中,许多家长经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第一种:孩子必须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尤其是被学校的老师喜爱和赞许,他才是一个好孩子。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总按别人的标准的衡量孩子。倘若家长坚持这个信念,可能费尽心思,强压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其结果必然是失望,沮丧和受挫。而孩子犯错误、不完美是正常的,但他们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父母、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

合理信念:孩子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孩子是受欢迎的。

第二种:我的孩子应该是全能的人,即能在音乐、美术、外语、舞蹈、算术等等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而某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孩子也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若家长坚持这个信念,他就会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过分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永远当个无法实现目标的失败者,家长也是自寻烦恼。

合理信念: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其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第三种:孩子不能做错事,否则就一定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既然没有完人,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因此不能因一时的错误,而将犯错误的孩子视为“坏孩子”,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所以,家长要根据错误的情况区别对待,不将孩子推到对立面。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犯错误,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父母亦非完美,也会犯错,更何况孩子?

合理信念:孩子犯错误后,要让孩子知道被爱、接纳、理解,如何不犯类似的错误。

第四种:我的孩子必须上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否则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能成功,关键在于你的孩子如何对待它。未来,孩子的生活和事业上,遭受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困扰,焦虑情绪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合理信念: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是有可能的,没有什么可怕的,成才并非只有一条路。

第五种: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变坏了,都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不是我能控制的。

外在因素对孩子是有一定的影响,外界因素并不直接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不觉得孩子的幸福感。能伤害孩子的,是家长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看法、不正确的理念,能伤害自己孩子的还是自己。孩子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使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其关键是你怎么给孩子示范的,否则,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的陷阱。

合理信念: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看法,那么社会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第六种:教育孩子,那是社会和老师的事,我只能为孩子提供吃喝拉撒睡。

逃避虽然可暂缓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时间一长,问题便会恶化或连锁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你逃避自己教育孩子的机会,只是暂时摆脱了情绪困扰,但不能真正解决孩子成才的问题。如果你想摆脱孩子教育的责任,那么你还不如不要孩子。古语说的好,子不教,父之过。

合理信念:只要认真对待,在孩子的教育中,我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困难和责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

第七种:为了防止孩子学坏,孩子应该事事听我的,要不然就是不听话。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有一定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的观念,只会使孩子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头脑清醒的父母,对孩子的危险是要关注,以便在发生的时候,尽可能避免。但如果过分担忧孩子,未免显得庸人自扰,让自己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我井中月提醒大家,我们不要有控制孩子行为、思想的欲望。

合理信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是从我们身上学到的。与其管教孩子,还不如先管教自己。

第八种:孩子必须依赖我,所以要按我为他设定的目标、模式、理念去发展。

虽然孩子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别人,但过分夸大则可能使自己失去独立性,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能力。而过分夸大依靠的必要性,很可能让孩子放弃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失去自主性而导致更大的依赖,产生不安全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有好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处理,孩子不可能事事依赖别人。有这种观念的人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中是很难生存的。另外,家长这样做,也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合理信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属于我们,父母只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你,但不能代替你生活。

第九种:孩子只要学习不好,他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出息。

过去的成绩会对现今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孩子自己要不要改变,如果他有强烈的愿望想改变自己,总可以找到机会改变的反过来,如果自己认为自己被贴了标签,不可改变,也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也许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但这并不等于一无是处,要发掘自己孩子的长处,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合理信念:过去的成绩已成历史,但并不决定现在和将来,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

第十种:我为了孩子的未来,应该关心孩子的一切,并要为他的不足感到担心、焦虑

关心孩子这是有爱心,可过分投入孩子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却使孩子自己的问题更糟。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奉献者,为孩子操心,确实是父母应该做的,但过分地为孩子“呕心沥血”,就会伤害了自己,孩子不仅不会领情,还对孩子无积极意义。

合理信念: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表示关心和付出,但最好根据孩子的实际兴趣、需要进行提供。

故此,艾利斯认为,人们有许多的情绪反应和困扰,都是自找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神经症,都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人们难免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支配,而且毫不考虑地接受了它们。父母首先要对引发情绪的事件重新评估,改变原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承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困扰、不协调只是彼此的意见不合、看法不一致,并不是大难临头。

生活中不合理信念还有很多,你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也一定不快乐。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是艰难自我教育的过程。若你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信念,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当你有一个好心境,就能真正意义上理解孩子,有效去熏陶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篇3:11种不合理的婴儿早教方法

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

注解: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掐灭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断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2、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说:搞得到处是;饭都冷了……妈妈喂!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们说:宝贝,我们上医院,打点针就好了!大夫,用点好药!

注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直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让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医疗创伤,让世界多了多少耐药菌和不治之症。

4、孩子想要自己洗碗,我们说:别把衣服弄脏了;水这么冰;别把碗打碎了……

注解: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戏的劳动,因为你,愉快的劳动变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缩,毫无阳刚之气。

5、孩子上学了,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懂不要乱讲……

注解:孩子不敢问为什么,怕老师说,怕同学笑话;孩子只知道接受、从众,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单亲家庭婴儿早教不可马虎

6、孩子说,爸妈,我长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说:好孩子,你读好了书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

注解: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女)子汉的机会就这样被你熄灭在萌芽状态,成长为一个畏缩的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7、孩子学习不好,我们说: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么也不要做,为什么连书都读不好,你真是丢尽了我们的脸!早知道……

注解:在孩子心里,他们看不到爱,他们认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罢了。

8、孩子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想到感恩,他对你们说:爸妈我爱你们,你们辛苦了!我们说:爱什么爱,你拿什么来爱?读好书,听话就是最好的爱。

注解:爱原来就是这样的功利、现实和残酷!爱的种子没有开花就已凋谢;爱的能力还没形成就被打击。

9、孩子学习很好,脾气也很坏,懒得出奇,我们说:没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无所谓。

注解:我们忘记了,一个人先要成人才能成人的道理,我们舍本逐末,把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任意地践踏。

10、孩子真的是终于是长大了,他个子比你大,可是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也不想干,他吃你没商量!这时我们黔驴技穷了,我们说:等他成了家,有了老婆孩子就好了,可是你至于发现麻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注解:欲诉无人能说,悔,肠子都悔青了!或者干脆做个“祥林嫂”。

11、或者他文凭比你高、钱赚得比你多,可是孩子跟你没话说,甚至不着家,我们说:这是代沟,孩子跟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注解:可是,你难道没有反省过,这是多么的悲哀:我们辛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只有义务,却缺少温情!我们原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我们原本可以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快乐,让自己幸福的。

篇4:复杂世界中的11种简单心态

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众声喧哗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

约翰。奈斯比特是未来学家,同时也是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你怎么才能够预测未来呢?奈斯比特的哲学是在复杂中寻找简单。

基本上,我们生活在两个原则之间,第一条可以概括为“惟一不变化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或者“惟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确定的事情”,这一条承认了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第二条正好相反,理性的人生活在简化的思想观念中,文化和知识等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帮助我们形成了常识,让我们活得简单,不至于在极端的复杂性中疯狂。

这两条是你逃脱不掉的,但是你又不能走极端,你只能选择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位置。不承认第一条,你早晚会在低概率事件上摔得很惨;不承认第二条,你会生活的不快乐,因为人的头脑还只能处理相对简单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奈斯比特这样的预言家的位置。上个世纪80年代初,约翰。奈斯比特以《大趋势》一书奠定了其趋势学大师的地位,在书中成功地预见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们每日浮沉于信息横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可以观察的趋势,但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众声喧哗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

以上就是奈斯比特的新著《定见》的目的: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观念,抛弃不合时宜的心态,掌握全球未来新趋势。

在《定见》中,奈斯比特整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告诉读者如何建立11个定见、如何将这11个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

究竟什么是定见呢?奈斯比特认为就是帮助其预测未来的心态,所谓心态本来是很复杂的事情。但是奈斯比特偏偏能总结出11个定见。这种化繁为简的本事,就是奈斯比特在“两个原则”之间的选择。

那么11个定见究竟是哪些呢?你可以很简单的记住:

变化中的事物大都有章可循;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要关注统计数据;尽情想像,错了又何妨;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很简单吧。简单就对了,这里认真讨论一下第一条定见,“变化中的事物大都有章可循”,这是所有定见发生的基础,我觉得也是奈斯比特预测的基础。尽管奈斯比特有预测失败的可能,但是他预测的方法是比较正确的。

奈斯比特认为,媒体有炒作“变化”的天性,在信息时代好像“变化”加快了,有人叫嚷“未来XX年的变化将超过过去1XX年的变化”。但是奈斯比特却认真地指出,生活中的主要常量都没有改变。

大部分企业都处于稳定状态;商业操作,也就是买卖的基本要素以及为了盈利而生存的目的,在40多年来没有太多变化。无论手机能否看电视,网络能否通电话,改变的只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它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改变,家庭和工作都还是最重要的常量。

因此,要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你就少不了“定见第一条”,你要学会区分:要素与修饰、规则与技巧、趋势与风尚、突破与改进的不同。

出处:中华工商时报

篇5:复杂世界中的11种简单心态

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

复杂世界中的11种简单心态

。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众声喧哗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

约翰。奈斯比特是未来学家,同时也是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你怎么才能够预测未来呢?奈斯比特的哲学是在复杂中寻找简单。

基本上,我们生活在两个原则之间,第一条可以概括为“惟一不变化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或者“惟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确定的事情”,这一条承认了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第二条正好相反,理性的人生活在简化的思想观念中,文化和知识等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帮助我们形成了常识,让我们活得简单,不至于在极端的复杂性中疯狂。

这两条是你逃脱不掉的,但是你又不能走极端,你只能选择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位置。不承认第一条,你早晚会在低概率事件上摔得很惨;不承认第二条,你会生活的不快乐,因为人的头脑还只能处理相对简单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奈斯比特这样的预言家的位置。上个世纪80年代初,约翰。奈斯比特以《大趋势》一书奠定了其趋势学大师的地位,在书中成功地预见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们每日浮沉于信息横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可以观察的趋势,但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众声喧哗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

以上就是奈斯比特的新著《定见》的目的: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观念,抛弃不合时宜的心态,掌握全球未来新趋势,

在《定见》中,奈斯比特整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告诉读者如何建立11个定见、如何将这11个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

究竟什么是定见呢?奈斯比特认为就是帮助其预测未来的心态,所谓心态本来是很复杂的事情。但是奈斯比特偏偏能总结出11个定见。这种化繁为简的本事,就是奈斯比特在“两个原则”之间的选择。

那么11个定见究竟是哪些呢?你可以很简单的记住:

变化中的事物大都有章可循;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要关注统计数据;尽情想像,错了又何妨;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很简单吧。简单就对了,这里认真讨论一下第一条定见,“变化中的事物大都有章可循”,这是所有定见发生的基础,我觉得也是奈斯比特预测的基础。尽管奈斯比特有预测失败的可能,但是他预测的方法是比较正确的。

奈斯比特认为,媒体有炒作“变化”的天性,在信息时代好像“变化”加快了,有人叫嚷“未来10年的变化将超过过去100年的变化”。但是奈斯比特却认真地指出,生活中的主要常量都没有改变。

大部分企业都处于稳定状态;商业操作,也就是买卖的基本要素以及为了盈利而生存的目的,在40多年来没有太多变化。无论手机能否看电视,网络能否通电话,改变的只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它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改变,家庭和工作都还是最重要的常量。

因此,要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你就少不了“定见第一条”,你要学会区分:要素与修饰、规则与技巧、趋势与风尚、突破与改进的不同。

更多推荐

生活中11种不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