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蒋捷《女冠子·元夕》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蒋捷——《女冠子》元夕
【年代】:宋
【作者】:蒋捷——《女冠子》元夕
【内容】: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要。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作者】:
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竹山词》。
【注释】:
宝钗楼:此处泛指酒楼。
琉璃:此代指灯。
蛾儿:原为妇女头上饰物,此代指妇女。
灺:蜡烛烧剩的部分。
砑:碾压。
【赏析】:
此词作极力渲染昔日京都元夕之繁华、热闹,以反衬今日元夕之冷落、凄凉。与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蒋捷表现出更加深沉的哀痛罢了。
篇2:蒋捷《女冠子·元夕》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蒋捷《女冠子·元夕》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女冠子·元夕
蒋 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 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B项3分,选C项2分,选其他项不得分。【解析】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2.(6分)【答案】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每点2分,共6分。)
【解析】下阕“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正相一致,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简析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 。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情韵兼胜,沉痛感人。
篇3:女冠子・元夕,女冠子・元夕蒋捷,女冠子・元夕的意思,女冠子・元夕赏析
女冠子・元夕,女冠子・元夕蒋捷,女冠子・元夕的意思,女冠子・元夕赏析 -诗词大全
女冠子・元夕作者:蒋捷 朝代:南宋 体裁:词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更向天公借?剔残红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 ①蕙:香草名。
②宝钗楼:宋时著名酒楼,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③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④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译文】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去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赏析】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宋代最热闹的节日,但是国破家亡后的元宵,对词人来讲,则是别有一番滋味。两宋时期,国破家亡,这一节日也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南宋初和宋亡后许多词人借咏元夕抒感旧之情,有许多名篇。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即属这种情况。本篇就是为悼念宋亡而作的作品。本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开头六句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个花香四溢,月光皎洁,灯光耀眼,乐声鼎沸的闹元宵的生活图景,声色光影俱全。“而今”二字陡转,点明前面所写乃昔日故国的节日风光。以下几句直抒时是世非,繁华已成过去,作者早已心灰意懒的情态。下片描写当今之冷索寞,“问繁华”二句,希望故国的繁华还能恢复,但毕竟是一去无迹。于是只在梦境中重见,并打算将其写成“闲话”,表示对故国的眷恋、凭吊,这当是唯一的方式。末二句却听到邻女唱南宋盛时著名的游元宵词。令他在辛酸中也略有欣慰之意。感情十分复杂,词情也极婉曲隽永。
篇4:《女冠子·元夕》蒋捷词作鉴赏赏析
《女冠子·元夕》蒋捷词作鉴赏赏析
【作品介绍】
《女冠子·元夕》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 。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情韵兼胜,沉痛感人。
【原文】
女冠子1·元夕
蕙2花香也。雪晴3池馆4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5上,一片笙箫6,琉璃7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8,那时元夜9。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10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11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12。但梦里隐隐,钿车13罗帕14。吴笺15银粉砑16。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
1女冠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词内容多咏女道士。今存词中,小令始于温庭筠,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平仄韵换协,下阕平韵。长调始于柳永,双调一百十一字,仄韵。
2蕙:香草名。
3雪晴:雪止天晴。
4池馆:池苑馆舍。
5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6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7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8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9元夜:元宵。
10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11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12灺(xiè): 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
13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
14罗帕: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15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16银粉砑(yà):碾压上银粉的纸。
【白话译文】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创作背景】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赏析】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一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过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名家点评
伯可词名冠一时,有上元宝鼎现词,首句“夕阳西下”。蒋竹山捷同时人,作女冠子词咏上元,结句云:“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其推重当时如此。 (《雨村词话 》清李调元撰·卷二)
蒋捷女冠子:“羞与闹娥儿争耍。”耍字叶霜马切。此类略举数 (《左庵词话》清李佳撰·卷上)
【作者介绍】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5: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篇6: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试题:
(1)有人说,本词下片的“笑”表明词人的情感有了变化,你认为是否有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2)词人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写出两点并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有变化。“笑”前写词人面对着昔盛今衰心情黯淡,心灰意懒,兴味索然。(2分)而此时听到邻家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触动内心,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笑”。(2分)∥有变化。“笑”前写词人面对着昔盛今衰心情黯淡,心灰意懒,兴味索然。(2分)而此时却听到邻家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触动内心,感到少女不知亡国恨,内心有一丝不满,甚至愤恨,故而“嘲笑”。(2分)∥没有变化。“笑”前写词人面对着昔盛今衰心情黯淡,心灰意懒,兴味索然。(2分)而此时却听到邻家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触动内心,感到少女不知亡国恨,内心感到非常的黯淡凄凉,故而还是黯淡凄冷地笑。(2分)
(2)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法:①对比手法:将昔日元宵夜的热闹、繁华与今夕的冷落进行对比;将梦中元夕夜的繁华和今夕的冷清进行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家国破亡的伤感。②虚实结合:虚写指联想到的昔日元宵夜的热闹、繁华和梦中的`元夕夜的热闹;实写指今夕的冷清,心灰意懒,邻家女孩的唱歌,虚实结合,表达了亡国之悲。③借景抒情:词中借往年元夕夜绚烂的灯、熙熙攘攘的香车美女、流光溢彩的夜景,写出了昔日的繁华;借今夕疏落的灯盏、蜡烛的余烬、孤独的词人,传达出今日的冷清,从而表达了亡国之悲,破国之痛。④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直接描写今夕的冷落、邻家女孩的唱歌和间接描写昔日元夕夜的繁华,表现了昔盛今衰,抒发了亡国之痛。〔答出两点给满分(每点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女冠子・元夕创作背景: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篇7: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隆5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字词解释:
①蕙:香草名。
②宝钗楼:宋时著名酒楼,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③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④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⑤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篇8: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蒋捷所创作的一首词,描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原文: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隆5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字词解释:
1.女冠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词内容多咏女道士。今存词中,小令始于温庭筠,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平仄韵换协,下阕平韵。长调始于柳永,双调一百十一字,仄韵。
2.蕙:香草名。
3.雪晴:雪止天晴。
4.池馆:池苑馆舍。
5.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6.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7.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8.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9.元夜:元宵。
10.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11.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12.拢xiè): 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
13.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
14.罗帕: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15.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16.银粉砑(yà):碾压上银粉的纸。
篇9: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创作背景:
南宋亡国后, 蒋捷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这首词作者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和内心感情活动的抒发,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篇10: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一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隆5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过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相关推荐:
霜天晓角蒋捷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少年游蒋捷阅读答案 翻译 诗歌赏析
篇11:女冠子·元夕原文及赏析
女冠子·元夕原文及赏析
原文: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
①蕙:香草名。
②宝钗楼:宋时著名酒楼,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③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④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⑤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翻译: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赏析: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在百姓心中,元宵节也最重要,最热闹。蒋捷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词中寄寓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之情。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一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地方更有五色琉璃制成的灯。灯市的壮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即江城随之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以“笑”而已。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更多推荐
蒋捷《女冠子·元夕》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