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孙娟
【摘要】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教师能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活、持之以恒地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持之以恒的语文知识和应用水平的积累,学生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篇2: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发现初中生的作文有生搬硬套、矫揉造作、内容空洞的问题。这都说明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作文锻炼。要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作文锻炼,就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写作文。学生在自主地写作文的前提下能锻炼写作水平、发掘自己的文章不足、自觉地努力学习,通过持之以恒地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然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写日记,他们觉得每天要做的功课已经很多,如果还要抽出空来写日记,实在太累了。因此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写日记时,学生常常会敷衍对待教师的日记作业,他们打心眼里把写日记当作包袱。怎样让学生愿意自主地写日记,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写日记当作写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一、用日记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
学生不爱写日记,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常常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什么素材可写,自己无话可说。如果学生根本没有素材写,那么即使勉强让学生写日记,他们也只会用凑字数的方式应付初中语文教师交待的写作文的任务。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从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想法着手,比如让学生每天想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情。然后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愿望、自己实现愿望的情况。
比如有一个学生曾经很想去桂林旅游但是父母不同意,他百般说服自己的父母,父母还是不同意。此时学生把自己的焦虑写在日记中,认为自己想去旅游的目标一定是无望了。如果学生一直不会面对自己的生活、不会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就不会热爱生活。一个不热爱自己生活的学生又怎样在作文中写出生动、详实的内容呢?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学生与家长好好地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既能好好读书,也不放弃实现去桂林的愿望。如果父母不同意,那么即使自己攒零花钱也要去。学生通过引导树立生活的'信念会慢慢变得爱生活,就会觉得自己身边随时都有写作素材。在教学初中语文苏教版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教师布置学生写自己见到过的特色民俗风情,这位学生就将自己去桂林旅游的见闻写到作文中。
二、用日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堆砌材料、描述事件,却不喜欢说明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说明一些观点,也都是从其它的范文上抄改过来的,抄改的观点让他们的观点描述极其空洞。教师引导学生写日记时,要引导学生除了会生活以外,还要会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比如有名学生写日记时,写他身边发生一桩事情。说他们家的风俗是每年回老家,小辈都要给长辈磕头。有一次有个十岁的城市孩子回老家由于城市没有下跪磕头的习俗,所以那个孩子不愿意行磕头礼,只愿意以鞠躬的方式表示祝福。一众亲戚指责这孩子没有家教,孩子的母亲愤然带孩子离开老家。学生仔细观察完整件事情的始末,这件事就是未来学生写作的好素材,然后学生在描述事情的始末之余,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文的一个重点:学生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内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观点?自己为什么这样认为?教师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在后面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生的观察与反思,这件事成为学生心中记忆深刻的一件事。这名学生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至爱情亲》时引导学生写作文,学生就把这件事当作作文题材写,写得内容深刻、观点清晰。
三、用日记的方法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记录生活
初中的学生心理思维还不成熟,他们内心感情丰富、富于幻想,但是又不够独立、成熟。学生内心希望有人能真正跟自己沟通、能明白自己的心声,成为自己的知己好“朋友”。学生在写日记的时候,常常会注意自己写的日记有没有得到反馈。如果学生发现自己认真写的日记教师仅仅只是圈几个错别字,或者只是写个“阅”字,学生觉得自己写的作品没有得到反馈、自己的心声没有得到观众,他们也就不会再认真写日记。反正无论自己写得好或者不好教师也不会关注。然而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写的日记教师不仅认真看过了,而且还在日记之后以平等的立场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的事情、分担痛苦的事情、给予帮助和建议,学生会觉得自己写日记不仅仅是写作文,而且能通过写日记的途径交到一个心灵上的知交好友。有了这个感情的“支撑”,学生就不会把写日记当作负担,而会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愿意每天持之以恒地写日记。
比如有名教师在教授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的作品《故乡》时,有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喜欢看鲁迅的作品,认为他写的作品很生涩,很枯燥,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这名教师在后面说:“阅读文学作品就像品菜,一道经典的名菜也有人特别喜欢吃,有人不喜欢吃。这无关这道菜的好坏问题,是每个人的味口问题。你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你认为经典的作品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教师通过与学生沟通,就能让学生持之以恒地用日记锻炼写作水平。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教师能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活、持之以恒地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持之以恒的语文知识和应用水平的积累,学生能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篇3:网络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之前的十年中,我和许多同行一样,感到写作教学中一些显而易见却又很难解决的问题:学生生活面狭窄,孤陋寡闻,作文题材单调,老生常谈;作文批改,效率低下,想让学生参与,较难操作;作文评讲,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泛泛而谈,学生印象淡漠;总之,学生怕作文,老师也怕作文。20以后,随着校园网的投入使用,我在写作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大胆改革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有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觉。下面就简介有关做法,望方家指正。
一、利用网上资源,建立学生个人素材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许多高中生,他们过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学生生活的单调直接导致作文题材的狭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已成了他们永恒的题材。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每当写作,不少学生挖空心思,结果还是老一套。只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才能使他们左右逢源,洋洋洒洒,如叶圣陶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经常让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走出校门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是很不现实的。而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无穷的网上资源,真可使学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如在校园网服务器上为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就更能为学生系统的积累写作素材及教师进行管理带来方便。例如,我校校园网投入使用后,我发现多数学生有时间宁可上网,也不去读些课外书。我就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丰富个人的积累。还特意在服务器上为所教班学生每人开设了一个文件夹。让他们把上网时所看到的有所感触的材料复制到个人文件夹内,以备查看。个人文件夹内由学生自己再分门别类建下一级子文件夹,如政治、经济、文艺、体育等等,其中必须有一个个人作品文件夹。个人文件夹全部设置为共享。同学间可以互相访问、交流。每隔一段时间,我逐个打开学生个人文件夹,根据他们下载资料的数量、内容及个人作品的情况给予评定和指导。一年下来,我发现学生写作不再是老生常谈了,从疯牛病的传播到人类基因的解密,从北京申奥成功到沪深股市激烈动荡,从“9.11”恐怖袭击到中东冲突升级。这些时鲜的话题也时时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是前所未有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学生开阔了眼界,贴近了生活,因而写文章时自然觉得有话可说。文章的质量逐渐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利用网上资源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一定要注意管理,否则可能会因自制力欠强的学生而带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服务器上最好锁定一些严肃的、学术性的网站以供学生浏览。同时要引导学生深思慎取,绝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建立学生个人素质库应以鼓励为主,要使他们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从面形成一种积累的习惯,师生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绝不能放任自流。二、创设虚拟社区,学生参与批改、讲评1.作文批改批改的目的在于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揭示写作的规律,启发学生进一步提高读写能力,调动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传统的批改方式工作量很大,教师费时费力,占据了相当部分教学时间,而效果却并不佳。学生拿到本子,往往是一看分数了事,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为什么这样批改,没有认识到批改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导致的。而运用网络技术,在校园网上创设虚拟社区,将学生的作文以帖子形式放在网上,教师就能自如地进行全面浏览,然后进行重点批改、典型批改,同时可很方便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相互批改。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评论文章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例如,我所教班学生前年都通过了办公自动化中级考核,文字录入速度较快,都能熟练地在网上下载上传。于是,我班的写作就进入“无纸化”,学生的作文都放在服务器上的个人文件夹内,并且复制一份到校园网主页虚拟社区下的学生写作专栏内。学生写作专栏内设置学生作品、作品等级、批改意见、评论等级四项内容。每次作文之后,我在粗略浏览全班作文的基础上,选择上、中、下三种类型有代表性的作文
5、6篇进行精批细致,把带有普通性的问题综合起来。然后组织学生上网互批。学生批改前,我先明确批改的要求、重点、标准和任务。为了使他们充分掌握,做到心中有数。我先叫学生参看教师批改的情况。在批改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学生完成个人任务后,也可以给其他文章给评论、打等级。最后由教师组织,分组浏览批改的情况,再集体给文章评论打级,并对批改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为接下来的讲评作好准备。每堂作文批改课,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因而思维活跃,印象深刻。一年下来,学生所作的评语一次比一次成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创设虚拟社区让学生在网上互批作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作文的大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做好示范工作,指导学生要到位。再次要发扬教学民主,同时要注意管理,要强调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学生的'批改情况要及时把握。最后还要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2.作文讲评讲评是每次作文的总结,是作文结果的反馈。讲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反应的结果,进而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已作文的优缺点,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由于教师批改费时,讲评与写作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写作文的印象已淡漠;再加上学生一般不参与批改,讲评时学生也无发言权,只是教师一人泛泛而谈,把每次作文的优劣作一般介绍,至多读几篇代表作进行分析比较。因此很多同学感觉模糊,甚至感到评讲与己无关。其结果可想而知,讲评对学生实际帮助不大。而在校园网上创设虚拟社区后,学生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看、互批,学生参与了,批改效率大大提高,作文讲评就能做到趁热打铁。并且学生可以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他们就能参与讲评,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论能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写作的欲望,激发再创作的热情。例如,上面我讲过组织学生在网上互批的情况,这是整个过程的一环,在这基础上,我就会组织学生上讲评课。讲评课一般由五部分组成:首先组织学生共同欣赏几篇代表作;其次由作者谈写,作的心得体会;然后浏览同学或教师对此所作的批改意见,组织大家自由发言,对批改意见进行补充、修正、评价;接下来由学生推荐作品让大家浏览、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指出普遍性的优缺点,归纳成几条经验教训,找出作文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BBS上立即展示。由于学生熟悉作文且能直面所讲的文章及其批改意见,因而印象深刻。开放、参与、民主的氛围经常使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有时思维的激烈碰撞时常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实,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发展。
利用校园网虚拟社区评讲作文,教师首先要了解批改情况,其次要让交流心得体会的同学有所准备,再次要注意组织安排,既要酿造开放、平等、参与的气氛,又要防止七嘴八舌乱作一团或在网上乱发帖子。三、畅通发表渠道,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心理学研究证实,成功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变得更坚强自信。学生的文章得到发表,就能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体会到价值被肯定的感觉。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写作的最好激励。以因特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又为学生作品的发表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和更便捷的途径。自从我运用网络手段进行写作教学以来,学生写作的劲头越来越大,文章数量及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每位学生平均每月写3篇文章。我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向文学性、教学性或综合性网站投稿,也推荐他们通过电子信箱向报刊杂志投稿,还想方设法把一些后进生的得意作发表在校园网上。一年多来,所教班学生在各类网站、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52篇,其中于晓明同学一人就发表了16篇,有数位学生成了学生会、团委的“笔杆子”。成功的欢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动力,写作不再成为他们的苦恼。“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写作教学,确能改变“慢、费、差”的局面,使写作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用时行的话来讲,那真的很酷!网络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篇4: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针对学生没有英语写作基础,写作无从下笔的特点,笔者将合作学习原则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合作,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写作动机和兴趣.
作 者:张晓兰 ZHANG Xiao-lan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0031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22(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英语写作 写作水平 写作动机 写作兴趣篇5:合作评改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合作评改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合作评改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江苏省滨海县秉义初级中学 姬四海
作文教学难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如何有效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所应当关注的方向。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合作评改法改变以往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背景、实施原则与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合作评改法实施背景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合作评改法是相对于教师直接评改的一次创新。过去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师评改学生习作费时耗力,而学生对于评改结果关注也不足,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作文等第,只是简单地将错别字订正了事,对于教师精心批阅的评语、指出的问题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作文评改成效低下。合作评改法是在这一状况下提出的一次改进,让学生通过合作模式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揣摩、学习技巧、借鉴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合作评改法实施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初中作文评改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地位,开展合作评改,需要在难度上逐步加深,在教学流程上逐步引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一模式开展作文评改,从而降低学生参与这项学习活动的难度系数。
2.合作开展原则。合作评改法顾名思义是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共同完成评改任务。在这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独立思考与评价的作用,同时对于其中的一些难点,还要放在小组和其他形式的载体中进行合作研究,提高评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直接交流原则。合作评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评改者与原文作者进行当面的交流,对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也指出相应的意见。这样的方式类似于教师作文评改的面批,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效果。
4.吸收借鉴原则。每一位学生在参与自主合作评改的过程中,要学会将他人的写作经验技巧吸收为自己的写作经验,这一点是合作评改法设置的初衷。学生在对他人的写作经验技巧进行分析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理解,将其中可借鉴之处内化为自己的技巧。
5.收效结合原则。教师在运用合作评改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同时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要发挥抽阅、点评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相应的点拨,对于学生评改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抽阅点评的方式在全班进行相应的辅导,从而达到提高评改效果的目标。
三、初中作文教学中合作评改法实施要点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开展合作评改法,要紧扣住教学目标与出发点,以及学生学习基础、教学目标要求等方面,深入思考、科学组织,保证这一活动提高成效。
1.科学确定合作评改的频率数量。运用合作评改法进行习作评改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评改,其只能作为一种探究尝试,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确定运用自主评改方式的习作数量较为考究,原则上自主合作评改的习作篇目应当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刚开始运用这一方式的班级,可以以百分之三十的下限为标准,待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后,可以上升至百分之五十的上限。
2.指导学生按照步骤有序地评改。在自主评改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技巧指导,要让学生的评改具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活动。较为妥当的方式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评改指导计划,要求学生按照订正错别字――寻找病句――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表现手法与写作特色――评价选题立意、中心思想等五个步骤进行,按照这样的步骤逐层深入地对这一篇文章进行分析感悟和解剖,达到抓住实质、突出中心。在后两个环节的评改中,学生还应当与小组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共同协助,发挥集体的智慧。
3.借助小组进行评改结果的确定。完成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自主评改之后,学生需要对这篇文章的等第与评语进行评定。为了提高评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笔者要求学生将最后环节放在小组之中进行,逐个交流自己的初步意见,对文章的等第以及将要撰写的评语进行说明,确定文章等第的依据是什么,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各是什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讨论,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等第能够与文章的实际状况基本吻合,所撰写的评语也能够实事求是地对文章进行评价,同时突出对文章特色提炼与不足指点两个方面。
4.相互进行直接的评改信息反馈。在文章等第与评语撰写结束之后,评改者要与原文作者进行见面,进行直接的交流反馈。评改者首先要向作者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对其存在的问题,包括错别字、病句等进行辅导,帮助作者尽快将作文修订出来。对于文章选题立意、间架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足还要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文章的构思水平与表现能力。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评改者还是文章作者,在写作技巧的领悟方面都会有所收获,评改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
5.教师抽选适当的文章进行点评。在学生开展合作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抽取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阅,原则上可以抽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习作,对学生自主评改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每一次习作所抽取的对象应当交叉开来不重复,以便于教师了解整个面上推进情况。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还应当选取合适的时机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评改能力。
综上所述,合作评改法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次创新,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分析借鉴良好平台,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篇6: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推广, 音乐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基础性的培养与提升作用。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有利于学生提升音乐教学内容的兴趣, 对学生自身的节奏感, 记忆力等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本文针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势律动; 初中音乐; 教学;
引言
音乐这门艺术对人类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 感受音乐这门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教养。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声势律动教学法是通过人类肢体发出的声音, 将音乐与舞蹈进行一定的结合, 提升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掌控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声势律动教学对学生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一、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 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项目, 节奏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掌握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进步。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动作韵律感, 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将人体作为最基础的乐器, 将人类的跑跳、行走作为最基本的节拍进行学生节奏感的挖掘训练。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节奏敏感时期, 四肢与身体较为协调, 敏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在节奏感的掌握上处于一个最佳学习年龄。声势律动教学法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音乐的节奏感, 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与创造力
声势律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培养。音乐学习离不开识谱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的过程中, 将自己所记忆的乐谱与身体的自然反应相结合, 学生在这种自然反应的作用下, 激发了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同样培养了学生在声势律动学习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展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提升作用。
(三) 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逐步增强, 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声势律动教学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维持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 改善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舞台。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教师可根据此首歌曲选择学生进行演绎,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基础上, 展现自身以声势律动为基础的歌曲演绎, 加深爱国意识的培养。声势律动教学法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接受所学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将音乐节奏感与律动感通过人体逐步展现, 激发学生对于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师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用身体进行表达与阐述,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其次, 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情感节奏较为强烈明显的音乐作为范本, 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对于音乐情感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 有利于学生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同理心的培养。
(二) 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要注意的便是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通过识谱教学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有一个最根本的记忆支点, 对音乐表现手法与技能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与展现的内容。之后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法,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加强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点的记忆与积累, 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 深度掌握自己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声方式, 节奏掌握以及视唱练习的指导, 同样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根据文中分析所得, 教师对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节奏感, 培养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教育手法的创新与发展, 同样有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 (22) :206.
[2]史琦.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 2 (05) :168.
[3]张萍.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 (05) :166-167.
篇7:Brainstorming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厦门市内厝中学 杨延从
摘 要:Brainstorming理论,作为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通常以一个特定话题为切入口,并以谈论与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形成思路,从而拓宽学生想象和思考空间,集思广益,诱发集体智慧,激活学生的创意与灵感。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一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在过程设计中,如何重视写前的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语言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Brainstorming理论 写作教学 组织形式 过程设计
一.理论概述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现已成为国外新近流行的一种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使用Brainstorming这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集中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集思广益,激活其头脑中各种相关的图式,比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它通常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教师作为指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思维,并以谈论与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形成思路;然后在激活的想法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实践证明,Brainstorming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思路为:
1.激活(stimulating):教师根据事先计划好的写作训练内容,提出话题或任务,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
2.蓄势(retaining):学生在被激活的知识图式中搜索有关的素材,使它们像暴雨过后的峡谷一样,涓涓细流汇集起来,蓄势待发。
3.爆发(storming):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大脑中刚刚组织起来的话语像山洪般爆发出来。
4.抑制(checking):每个学生的叙述时间不宜过长,有时可在他们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停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激励他们下次爆发速度的加快;二是可以给更多同学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5.诱导(inspiring):在学生叙述有困难时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当全部内容呈现完毕时,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下笔成文,以强化记忆与运用。
二.组织形式
Brainstorming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只有精心组织好,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1.精心选题。在选择写作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主题要具备可操作性。不能选择那些冷僻的、学生不太了解的内容。2)主题的面要适当。有时可化面为点组织活动,如围绕话题“Keeping pets”进行brainstorming时,可将其分为“Reasons for keeping pets”和“Reasons against keeping pets”两部分以cluster的形式进行呈现。
2.个人思考
写作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好的文章来自于高质量的思考。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大约3-5分钟的时间对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思考。在这几分钟内,新的想法或早已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被激活;但是这些想法还只是无序的“原材料”,需要在小组以及全班讨论中进行加工。
3.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通常是配对活动和四人小组活动。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把彼此的想法清晰化和条理化,并用英语口头表述出来,或用纸、笔记录下来。教师此时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可以参与个别需要帮助的小组的讨论。
4.全班活动
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把每个学生或小组的发言要点通过板书或投影呈现出来。如果有的学生用英语表述某个想法时感到困难,可以允许其先说出中文,然后向全班同学或老师求助。如果某个想法遇到了挑战、也要允许学生对修正这一想法提出新的观点。
5.i + l原则
这是指在讨论的基础上要略有提高。学生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不全面,未能将某一项目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教师可用口述、投影、板书等形式适当扩展开来,剔除无关的内容,照顾一下中下层面的学生,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6.书面写作
全班进一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想法进行评价、评论、比较、对比、重组和归类,选出最重要的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再让学生分头写作。
三.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用词造句,由点及线。
写作应从词和句练起,记忆新学的词和词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中记忆。通过口、笔头造句练习,模仿课本例句造句或做替换练习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
1.词组归类法
若以“Talking about school subject”为话题写作,教师可将词组套入以下句型,“be good at; enjoy; prefer...to; be interested in”等,让学生进行Brainstorming操练。
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单句练习,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
2.易混词辨别法
一些单词与不同词搭配后貌似相同,其实具有截然不同的词汇意义,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辨别记忆。如单词all意思单一,但却可以组成许多新词:above all, after all, all alone, all along, all but, all out, all up, all at once, for all, in all等;再如not a bit与not a little 意思是截然相反的,应通过分组讨论,加以分析比较。
3.语言点投影法
大量的语言知识点需要以题型出现并进行分析、讲解和归纳。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语言点习题,然后归纳要点,形成知识链。。
4.一句多译法
相当多的词语可套用多种句型表述同一意思。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集思广益,避免写作思维中“卡壳”的现象。如出示He arrived in Sydney. He began to look for a job. 让学生通过以下句型进行改写-as soon as, immediately after, on + n, v-ing, hardly…when,no sooner....than等。
5.句型分析法
句型是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书面表达的关键。在句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本族语的正迁移作用,注意英汉结构比较,减少汉语式表达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错误句型的辨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第二阶段:连句成文,线面融合。
对篇章进行Brainstorming训练是课堂活动的灵魂。教师只有精心组织好,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而精心选题就显得至关重要。选择写作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主题要具备可操作性。不能选择那些冷僻的、学生不太了解的内容。2)主题的面要适当。有时可化面为点组织活动。
1.主题呈现
教师先呈现图像(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手段),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大约3-5分钟的时间内对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思考,激活新的想法或早已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接着,教师采用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并提供以下关键词:cartoon(漫画), straighten(扶正).
T: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
S1: The son and the mother.
T: What did the son do in Picture 1?
S2: The son tried to help a little girl up
T: What about his mother?
S3: His mother stopped him and said, “Don’t do that. Otherwise others will think it was you who knocked her down.”
2.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人或四人一组,并让他们根据所呈现的Picture.1和关键词进行讨论;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和互为师生等。其形式有小组成员一人根据图画提问而其他人抢答、轮答;小组内和组际交流看法、观点以及互相纠错,小组内帮差;小组互相检测以及组际或组内竞争等。然后各组成员分别讲述图中的要点,最后,各组再根据其他组同学的反馈意见和教师的讲评进行修改,口头形成文章的第一部分的要点综述。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的发展,以同样的方式完成Picture.2的内容研讨:
T: What happened later?
S4: One day the son saw a oil bottle fall on the floor.
S5: And he just let the fallen oil bottle be.
S6: What’s his attitude?
S7: He seemed to take no notice of it
T: How did his mother feel at this?
S8: She felt very surprised, specially when she heard what her son said.
S9: Say what?
S10: He said: “If I had straightened the bottle up, you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I did it.”
3.全班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代表表述两幅图内容讨论结果。这时,学生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不全面,未能将某一项目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教师可用口述、投影、板书等形式适当扩展开来,剔除无关的内容,照顾一下中下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评价、评论、对比、重组和归类,选出最重要的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Main points: ●(the son) ○(the mother)
●1:The son tried to help a little girl up.
○1:His mother stopped him because she was afraid that others would think it was he who knocked her down.”
●2:The son said: “If I had straightened the bottle up, you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I did it.”
○2: The mother was surprised to see her son just let the fallen oil bottle be.
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该现象进行评论,活动时又回到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及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层层筛选,总结提炼,形成各组的总结性发言。
S11: How do you find the mother?
S12: I disagree with what the mother did in the story. I think parent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ir children.
S13: They should not only care for their children’s health, but their minds.
S14: Do you agree with the way the son did it?
S15: No, I don’t. He should know it is a pleasure to help others who are in trouble. It’s wrong for him to echo the views of others. He must think it by himself.
S16: And what do you think?
S17: We live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a big family for all of us. Everyone should do something good to build up our country.
S18: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conclusion, sir?
T: Yes, Good will be rewarded with good, and evil with evil.
这样就构成一个“多维互动、合作分享、动态体验”的课堂教学景观。
4.确定写作框架
学生在积极想象、讨论探究和概括总结后,教师应适时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总结出该篇书面表达的写作框架,使学生把激活了的言语交际转化为书面交际。
5.书面写作
根据上述提纲和框架,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后一个学生说出的话必须能和前一个学生的话连贯起来),并适当用板书呈现。再让每个学生将作文完整地写出来。这样一来,促进学生完善写作构思内容,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以及正确使用规范的表达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共享写作资源的收获和喜悦。
师生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形成了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Do you understand this cartoon? Let me tell you. One day, the son wanted to help a little girl up, but his mother stopped him and said, “Don’t do that. Otherwise others will think it was you who knocked her down.” Another day, the mother was surprised to see her son just let the fallen oil bottle be. “If I had straightened the bottle up, you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I did it.”
I disagree with what the mother did in the story. I think parent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ir children. They should not only care for their children’s health, but their minds. They should let their children know it is a pleasure to help others who are in trouble. We live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a big family for all of us. Everyone should do something good to build up our country.
四.体会与反思
1.动态角色
这种互动性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它可分启动、展开、深入和结果等阶段。第一阶段,教师是设计者,根据学生、语言材料和教师自身等因素,设计活动的形式、语境和任务。第二阶段,教师主要是组织者,他们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主要是活动的参与者,师生始终是平等关系,也可进行角色互换。第三阶段,教师主要起学习促进者作用,诱发学生参与运用学习的欲望,促使学习活动的深化;而学生应是问题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第四阶段,教师是评价者和观赏者,他们积极评价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持续发展;而学生不但是成果的呈现者和报告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
2.合作共享
合作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填补信息差;二是处理信息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资源共享。活动实施中,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均有利弊,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想法,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想法;鼓励善于利用别人的灵感丰富自己的想象(在这个阶段,建议和意见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从而解决“参与率”与“资源量”之间的矛盾。
3.人文环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环境,包括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本身所隐含的环境。如,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列出所有学生提出的想法;要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见解要简单明了,一次发言只谈一种见解;鼓励比较内向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意见;对小组及个人多给些正面评价,及时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总之,Brainstorming重视写前的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能使写的行为配合“想”的过程,并把“想”的成果体现在纸上。实践证明,这种写的准备性程序的训练是有效的,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和培养其写作的能力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imited,
[2]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王松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兼论Brainstorming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8):18-20.
[4]潘菊荷. 初三英语写作教学的任务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8-10.
[5]夏谷鸣. 正确把握英语课堂教交互活动的走向-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之一[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6):15-17.
篇8:合作写作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合作写作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合作写作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文/孙国华
摘 要:作文是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以后走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学生十之八九对应用文畏之如虎,教师也绞尽脑汁。在现代人才市场规格的推动下,“合作写作”的开展对教师和学生在应用文教、学中有药到病除的效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设计师和评审专家,充分掌控课堂,明确学生任务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在规定的共同任务下充分合作与交流,以让学生取长补短,集集体智慧,创优秀应用文,让学生各自的优点特长发挥到了极致,也让差生找到了兴趣和信心,发挥优生传帮带、展现自我特长的信心,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整体得到提高。
关键词:应用文;合作交流;兴趣;能力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文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教师也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过多年的应用文教学尝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其中合作写作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合作写作是指小组或某一群体为完成共同的写作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学生的课堂写作参与面,提高课堂写作的效率,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我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施合作写作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任务,安排时间
小组合作写作是小组协同探究的过程,明确写作任务是探究的先决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有具体的写作内容指向。一般来说,合作的内容应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写作形式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难,可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增强,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例如,在教学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应用文训练“便条”时,必须要抓住便条的特点写。学生必须明白:便条的要求是什么?这时,把学生两两分组,互相寻找毛病,互相纠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合作写作关注写作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探究、分析、补充和归纳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适量的时间安排是合作写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给予合作时间,要根据问题的数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地估计。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写作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不仅要精心设计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二、教师参与,小组合理分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写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应当积极地加入到活动中去,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写作中的示范和组织作用。学生在合作写作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写作进行现场观察和适当指导,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及训练的收获。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让学生从敢写到学写再到会写。
三、科学把握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机
实践证明,任何写作训练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在其适用的情境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小组合作写作的时机安排是否恰当,对写作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下列几种情形下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常常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当学生个人独立写作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或仅靠个人的思路写出的内容不全面时。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需要学生动手写作,通过写作体验自己去发现、总结规律。而这种规律的获得常常是反复写作的结果。这时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完成整篇写作,显然是办不到的,也是局限的。如果分组训练,将每组写作的内容进行分工、整合、归纳,就可使写作时间得到保证,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2.当学生独立写作思路出现困难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引导方法与学生对思路的确定和展开的关系很大。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写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奇思妙想,写作形式新颖别致并且应用文效果独一无二,就会促进学生对写作思路的创新和个性的形成。如,在尝试“总结”类或介绍类应用文写作训练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基本的写作顺序、结构模式和常规的写作内容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别人应用文中的写作结构和思路,也可用自己创新的结构和思路,甚至想象出教师指导之外的写作内容,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好内容,小组再把内容整合加工,一篇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优秀应用文就诞生了。
四、加强学生写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语文底子差,完不成写作任务,在小学、初中几乎都不教应用文的,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则更是“写作”的冷落对象,害怕写作,把小组合作写作的任务目标推给个别较好的学生,自己长期得不到个性锻炼,并产生了自卑和依赖心理。因此我认为,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并且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写出了东西再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与修改。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可避免在合作过程中由组内优等生唱独角戏,提高整个合作小组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写作训练方式追求的是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它不仅是一种写作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只要真正地把握其内涵,多元化地常态开展,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和能力提高,就能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向现代素质教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 贵州省岑巩县中等职业学校)
篇9:情感教育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运用情感教育的'理念,从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这一角度,分析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接近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将认知与情感统-起来,把知识和思想观念融进情感,进而内化为能力、价值观和信念,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 者:席晓丽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分院,海南・三亚,57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应用写作 情感教育 教学改革篇10: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它的多变性和实用性一直都是吸引广大学者的重要因素。初中数学作为学生们掌握此学科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学生们打好数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所有科目中,数学科目往往是学生们成绩划分的分水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都会在此学习科目的成绩上有所体现,所以教师在这段时间所需要做的工作就变的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分析,制定一套详细可行的教学方案,来避免学生在此重要阶段因为不能及时的掌握数学知识而掉队,从而导致学生们之间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简单分析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初中生;基础素质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当下是一种较为广泛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响应素质教育体制,来高效的帮助初中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分层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教材的详细掌握,来达成学生们的成绩全面进步的目的`。因为一些教师使用分层教学法,使学生们的成绩有效提高,所以被很多教师关注且使用。为了让其能发挥更高效的作用,对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改进。
一、让教师充分了解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学校都只重视升学率而忽略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也是当前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对我国教育一直有较差的影响。目前,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很多学校把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民主化的教育对初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弥补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很多缺点。那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是锦上添花,分层教学法就是素质体制下的新兴产物,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效攀登和新开创的分层教学法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我国的大部分初中教师并没有很了解分层教学法,以致于分层教学法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扩展。分层教学法的一些分层练习、指导和评价的特点并没有被大部分教师所熟知,这也导致此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止步不前。因此,学校应该着重于此办法的推广和使用,让师生都充分了解分层教学法的优点。此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让分层教学法充分合理运用的重要前提。
二、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开创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学习情境,这样既能够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也能够通过此来和学生们成为共同学习的朋友,以最融洽、和谐的氛围来让学生们学习知识,也能让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想法。例如在学习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如何证明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的办法,这一类型的数学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独立完成证明此题的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解题的特点和问题。然后针对其解题技巧和方法,将学生更好地分层,并制定特定的方案来让学生的成绩提高。
三、教师应合理使用分层教学法中的各种形式
分层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其中有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和分层评价。分层练习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学生们的基础能力来进行划分,然后通过教师的系统性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或者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练习的范围也应有所差异。基于学生基础较差的,教师可以来制定一套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来使学生充分巩固基础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的因式分解‘x2+5x+6’,这种较为初级的因式分解属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练习此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而稍微有些难度的题目,例如‘x2y2+9xy-20’此类型的题目较为繁琐,可以相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其次,分层指导主要是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做到因人制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主要依据合理流动,适当调位,这样可以使学生充满学习干劲,奋起直追。最后,分层评价就是对学生的表现适当的进行表扬,让其再接再厉,努力考出更好的成绩,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热情,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应当为其加油鼓劲,让其充满自信,绝不放弃。分层教学法中,此三种形式能够充分w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能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是因我国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并因其高效而被广泛使用。而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好的前提,则是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并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加强对分层教学法的理解能力。合理的使用分层教学法中的各种形式,以最高效的分层教学方法,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那么,相信分层教学法会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显著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小丹.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普通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1).
[2]邓丕猛.数学的宝剑――浅谈分层教学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8).
篇11:浅谈初中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在初中现行教材中占的比重也很大。游戏也是一项综合体育活动,它内容包括着各类基本教材,而且在游戏中也可以找到很多体育基本动作,所以通过游戏教学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开发智力,掌握、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运动的基本技术,又能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独创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游戏也能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和活动的自觉性。因此,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游戏的选择和运用是个重要的问题,要根据需要和以教学目的为根据,它可以作为单项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与主教材配合使用;可以当成过渡性的教材,也可以为巩固提高一些基本教材技术、技能服务。总之,游戏的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合理选择安排与组织教学,才能发挥出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的分类与特点
体育游戏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初中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趣味性游戏、智力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竞争性游戏。无论哪种游戏只是侧重点不同,都具有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发展个性、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启发兴趣、寓于娱乐的特点。它以身体活动、积极思维为主要形式,以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开发智力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身心健康为目的。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游戏规则性很强,要求游戏者在同一条件下竞争和表现,所以这些都决定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游戏特有活动形式吸引着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去充分的表现着每个人的品质和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上课兴趣。随着社会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游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所以体育教师怎样把游戏教学的创造性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也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与组织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 游戏的对象、内容、要求、规则不同,在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也不不同,怎样才能把体育游戏特点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呢?这取决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游戏的选编,二是游戏的组织教学。我在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1、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游戏内容,就是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级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十字接力跑”就不宜在初中一年级做,因为交接棒和弯道技术小学可能没有学过,做起来就很困难。再如“推小车”这个游戏趣味性很强,但在初中一年级不宜做,因为他们的臂力支撑能力很差,做起来不安全。在初中一年级,根据自己模仿、上进心、喜欢表现的特点,应选择一些动作易学、运动量小、兴趣浓厚、规则简单的游戏,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如“老鹰抓小鸡”、“青蛙过河”、“过独木桥”等。在初中二、三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和运动量较大,技术性较强,规则较复杂和竞争较激烈的游戏,如“障碍接力赛",“拔河比赛”等。
2.要考虑到场地、器材,以及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场地大小、器材多少是游戏的必备条件,所以要实事求是地考虑游戏教材的安排。有些游戏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如我校场地较小,不足三百米,还有其他班级也在上体育课,在做“黄河长江”的游戏时,我就把两队的间隔距离缩短,要求学生快速反应。气候变化也是做各种不同游戏的一个因素。夏天要做一些运动量较小的,冬天应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春秋季节应做一些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跳跃、柔韧素质较强的游戏。
3.游戏应和其他教材搭配进行。游戏除了单独作为一个教材上课以外,大部分在上课时为辅助教材。这就要考虑到与其他教材搭配的合理性,不然就起不到游戏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在准备活动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是为了配合主教材,可以编一些游戏性辅助练习。在结束部分中,为了达到轻松愉快的目的,也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不大而轻松快乐的游戏。在基本部分中进行,以弥补主教材的不足,采用一些与教材相反或相关的游戏,与其他教材紧密配合。例如:一节课中主教材是跳高,在准备活动中除了安排自编与有利于跳高起跳摆腿游戏以外,在基本部分就不要排下肢跳跃性活动过多的游戏教材,而应安排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如“看谁力量大”、“抛实心球比赛”、“推手比赛”等。总之,游戏教材的选择和利用必须与思想教育、“三基教学”、增强体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
三、体育游戏的讲解示范
游戏教学从教师讲解示范开始。讲解主要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名称、方法、动作要领、运动路线、交替信号、规则要求。学生在游戏中是否能激发兴趣,积极投入活动,这与教师的讲述和示范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在讲述示范中应注意生动和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教师示范要逼真,动作要准确,最好教师讲解示范后应引导学生也做一遍演练,着重看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在一些对抗竞争的游戏中,教师在游戏规则中应强调必须遵守规则,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四、合理分组当好裁判
由于大多数游戏都带有对抗性的特点,所以游戏分组是教师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应该合理分组,应与学生的体能强对强、弱对弱进行合理的对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和竞争的精神。教师要公正的当好裁判,严格掌握游戏规则,使学生在游戏中合理对抗来锻炼身体,增强素质,发挥智慧,加强团结,增强竞争意识。
总之,体育游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活动,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科学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它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很有价值的。
篇12: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之下,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且利用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微课在创新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会使知识中的漏洞呈放射性呈现,影响后续的学习。大量案例都表明数学教学中创新课堂必不可少,因此研究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创新教学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要求逐渐提高,从创新教学方式出发改变教育现状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其中微课是一种使用视频来辅助教学的方式,它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形式新颖、授课方式多样等特点,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它与集体授课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可以同时在多个媒介上听讲,极大改善了传统的只局限于课堂的授课方式。同时,对于一些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进行反复、多次观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已经被许多教学案例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筛选实践,将接触到的数量庞大的信息最终变成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且辅助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微课教学中,教材内的重难点、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以及没有区分度的部分习题,是教师应该制作的重点内容。教师若不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和甄别,反而对所有内容一概而论,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制作成微课视频,则会降低微课的利用性,这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无法了解,不能对之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展开。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会将其中学生不好理解的,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做成微课,而对于三角形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等。这些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理解的内容不进行赘述,这样更能突出重点内容,便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微课作为当前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其优势和特点进行教学,但应注意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方式,教师如果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微课的制作中便会忽视日常教学,这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失去原本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还是应该以理论教学为主,将微课作为辅助学习的方式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上[1-2]。
二、丰富微课教学的形式
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应注意与传统授课的教学方式加以区分,在微课中尽量不要机械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重复,这样与改革前的授课方式相比并无太大区别,学生仍旧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加不愿意花时间多次观看重点难点视频。对理论概念等基础性较强的知识点,可以采用PPT或者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对需要加以理解的如推导公式的问题,可在微课中进行视觉与听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实践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按照分配小组的形式自行录制视频,并在讨论课时一起讨论,交换重难点;而对经常作为附加题的一些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应用题,则可以利用视频短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也不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方式进行授课,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授课方式,发挥出微课视频教学的真正作用。另外也应该注意微课视频的时长问题。研究表明,人全力以赴地专注于某件事的时间大约是25分钟,超过25分钟思想就会轻微走神,而微课视频保持在每个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最佳,在时间上应该极大程度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我在讲解与《统计和概率》有关的内容时,我会将课堂内容按照时间节点录制成单个的小视频,其中“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分成三个视频进行录制,并配上对应的练习题向学生标注清楚,若将三个统计图的知识全部放入一个视频里进行讲解,在保证时长的前提下内容不能详细讲完,若保证内容的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得不到提高。
三、建立系统的微课教学体系
大量教学案例已经证明微课对于教学成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显著的。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性的微课教学体系。首先从学校开始,给教师创设微课资源平台,让教师全面的认识微课,只有教师能够完整认识微课,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好微课资源。如今我国数学微课教学资源数量极为庞大,若缺乏对微课资源的管理,则无法保证微课的质量,让一些真正好的微课资源得不到利用。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年级和科目对微课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排序,确保每一个优质资源都能被学生发现。另外教师也要及时通过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得到反馈,虽然微课有在线讨论问题的功能,但一些教师不能及时回复学生,学生不能得到回应,久而久之就会对这个问题遗忘,对这一方面的知识点便无法理解透彻,这种情况下这个功能便形同虚设。最后就是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不能认为将所有课程看完就期望成绩得到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若学习较难的内容不光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耽误了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微课进行筛选,做到有的放矢。要想真正提高微课的使用效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应该联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学校监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由学校到学生层层递进,灌输微课的教学理念,若是只有一方起作用都不能最大化发挥微课的利用价值。
四、结束语
本文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丰富微课教学的形式和建立系统的微课教学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综上所述,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课堂。将微课运用到数学课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辅助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此,教师要重视对微课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帮助学生探究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数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5):65-71.
篇13:浅议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 漫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案例教学法”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效果,以证明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文章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探索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使生物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将其探索的心得总结为“四步教学法”:1、精选案例,激发学习兴趣;2、运用案例,巩固知识;3、分析讨论案例,提高能力;4、教学反馈、理论升华。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点,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即知识点受制于案例,需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和补充。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01-02
引言: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本网网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运用的恰当与否是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高达65%。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过度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教师也能更好的缓冲难点和突出重点。因此, 运用案例教学既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也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对案例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在案例呈现时,教师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建立学生的一个框架。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知识分析说明与复杂多变的生物知识获得,对所学知识的会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是能理解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植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在学习能量转化器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看一个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入手,先请学生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是谁?让他们讲出这个人物最喜欢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同学们知道了什么?使他们获得了能量的概念,也了解能量可以转化的知识。从而导出“能量转化器”的知识点,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铺设了“平台”。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探究酸雨的危害”案例,通过书上案例让学生了解了酸雨这种自然现象,同时给学生一个信息的传递,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巩固了生物圈的知识,并且又明确了在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得到结果。因此,案例的运用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又能巩固。
2.3 分析讨论案例,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产生疑问,在此阶段,教师要学会设问。设计的问题不能简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难度适中。案例分析、讨论过程是集中学生集体智慧,解决案例,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案例讨论的过程有不可预测性,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初步领会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思维上的深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展示了以下案例。
保护我们的“水缸”阿哈水库。
阿哈水库是贵阳的三个“水缸”之一,周边树林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十分秀丽。鱼类资源丰富,青山滴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阿哈水库的水情况开始逐年恶化,到九十年代阿哈水库水变色,甚至有恶臭散出,一些区域鱼虾绝迹,鱼类资源己近枯竭,两岸出现荒山秃岭,近几年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资源,也为了保护我们的“水缸”,国家开始治理阿哈水库。阿哈水库的这些变化给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变化。
问题1: 阿哈水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问题2:保护阿哈水库我们该怎么样?
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对其他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其能思维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2.4、教学反馈、理论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通过教学反馈,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使今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通过前面环节,教学目的己基本达到。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会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需要教师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对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教材中的生物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当然任何教学的方法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如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也还有待完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Richert, A.E. Case methods and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cases to teacher reflection ,in Tabaxhnich, B.R. etal.(de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 ―― 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1991
2、张奎明,美国教师教育中案例方法的应用和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2):47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0.7
4、陈亚丽,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杨宵,案例教学法生物学科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 2009,(03)
6、苏玲丽,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 2005
7、李杰,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07,(06)
8、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更多推荐
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