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柴静看见高晓松,本文共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柴静看见高晓松

服刑期间未受狱友欺负,音乐人高晓松(微博)在东四环的某书吧内接受央视“名嘴”柴静专访,首次披露自己的服刑经历及心路历程。

3小时录制 晓松侃侃而谈

在东四环慈云寺桥东南侧的一家书吧外停着一辆新闻采访车,书吧楼梯口立着“央视节目录制中”字样的提示牌。

书吧二楼书架旁和一盏吊灯下,柴静和高晓松相对而坐。高晓松戴着黑框眼镜,留着及肩的中长发和具有标志性的胡须。

这是今年5月因醉驾而被判入狱半年的高晓松,出狱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整个录制过程持续了约3小时,柴静的话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高晓松在侃侃而谈。

目击讲述

等不及代驾到 开车回家被查

接受专访时,高晓松首次对醉驾及服刑中的细节进行了披露。

他说,现在已经很难回想起从出饭店到发生车祸这期间的过程。本该直接上环路回家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何会开到东直门附近。

一位朋友事后向他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因天气寒冷,高晓松等不及代驾前来,朋友曾想替他开车,但最终因不熟悉他的车型而作罢。

而另一起轰动京城的“英菲尼迪车祸”主角陈家也与高晓松有过“交集”。

高晓松说,两人曾在业务上有过往来,幸好自己出事时车流、行人较少,否则后果恐怕也会不堪设想。

狱中未受欺负 感慨粗茶淡饭

与此前设想的狱中情况大相径庭,高晓松服刑期间并未受到狱友所谓的“欺负”。

入狱初期,监舍中只有一名“乐迷”认出了他。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众人也是相处融洽。

在狱中接触到了社会上的各色人等让高晓松颇为感慨。一位尚有七年刑期、对他很是照顾的狱友,甚至和高晓松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感觉像是回到了学生宿舍时代。”狱中每日白菜、馒头的粗茶淡饭,以及筷子尺寸的限制、禁止塑料制品的出现,也都是高晓松在采访中并不讳谈的话题。

访谈中,高松晓几次在调试灯光期间擦拭眼睛。

不会让女儿知道此事

访谈的后半段,话题的中心转移到了家庭上。谈及妻子和女儿,高晓松的情绪高涨了起来,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他并没有跟年幼的女儿正面说过自己酒驾入狱的事,女儿几次想探望他,他也都以“在外拍戏”等借口搪塞过去。他说,除非今后女儿遇到类似的问题,否则不会将这件事告诉她。

据悉,此次专访有望于下周在央视一套播出。

记者了解到,柴静在央视一套的专访类栏目叫《看见》(周末版),一般在每周日晚上10时36分播出。

对话

“他们的诚意打动了我”

昨日下午5时许,接受完专访的高晓松匆匆离开书吧,记者与他进行了简短对话。

FW:今天节目录制的感觉如何?

高晓松:说出了我想说的和我能说的。

FW:出狱后您对媒体的采访一直比较避讳,这次为什么接受柴静的专访?

高晓松:从在狱中时,她和节目组就一直在积极地和我联络,甚至想来探望。我觉得,是他们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我。

FW:您之后还会接受相关的采访么?

高晓松:我不想再回答这些问题了,我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了。我不愿意媒体“消费”这件事。

篇2:柴静《看见》经典句子

1、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2、在说人民之前,先来说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吧。

3、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4、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文艺。

5、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6、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7、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8、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9、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

10、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11、小人物也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12、忽然想起有人当初说过的一句话“记者就是记着”。

13、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被忘记。

14、只要还能思考,恐惧就不能完全控制一个人

15、但是,不要猥亵。它会贬低人作为人应有的尊严。

16、一个具体的生命在宏大的国家面前是微小的,即使在做父亲的人看来也是一样。

17、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18、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19、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20、从尘土里来的人,能理解开怀大笑背后的酸楚,也知道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21、我仍固执地在寻找着那份触电的感觉,在渴望那份女人终生企求的爱情,我无法放低这个最低的要求。朋友说:你的要求其实很高,两情相悦如今已经不多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已是奢望。但我仍然带着我的热情跟向往在等待那个风雨夜归的人。

22、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欲望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

23、我渴望呆在最静寂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24、人生奇诡,处处与旧日生活撞在一起。

25、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26、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27、一刹那觉得,就这样停留下来吧。在这如同流沙幻影的世界上,夜深如海时,为了那些悲欢翻卷的心,让我来守着这一点点恒定不变的东西吧。

28、我跟每个普通人一样都有弱点,有冷酷有自私有虚荣心,道德只不过让我看清这些弱点,然后去抑制它,或者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一个人的思想跟他的职业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我做记者的时候是一个样,现实生活中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9、在我的人生里,当我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远离家乡,我选择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节目和自己的爱情。我以为这就是自由。可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轻松,就像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永远离不开方寸之地。

30、电台里正放王菲的老歌《誓言》,“如果你能给我一个真诚的绝对,无所谓,我什么都无所谓”,那是多久前的誓言?此时满世界正炒作她是如何被背叛的。爱情是女人的信仰,只是教主太脆弱。

31、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它告诉你,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必须老老实实承认和呈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认为一个概念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智力上的懒惰。

32、窗口正对着老榆树,倦了便望望它,春绿冬白,永远永远。

33、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34、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35、一年一年,风吹一阵,雨落几场,等草木从裂缝里长出来,盖满了群山,你就长大了。

36、我愿有信仰,凭借狂热的祁祷与纯洁的献身精神得到依托。这样在人世中我不必毫无依恃。在最哀恸时可以匍匐于神足下,可以将我与最爱的人们的幸福托付给宗教,我们将得到庇护。

37、以前,做电台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38、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39、一刹那觉得,就这样停留下来吧。在这如同流沙幻影的世界上,夜深如海时,为了那些悲欢翻卷的心,让我来守着这一点点恒定不变的东西吧。

40、我就像是动物世界里的豹子要改变身上的花纹,注定让自己全身血淋淋。

41、已经知道有些人承受的东西是他人无力改变也无法体会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别人允许后,陪伴于此。跟你一起,试图感受你的感受

42、采访是一种抵达。

43、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44、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45、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

46、想起当年胡适留美,执教北大,终身倡导的就是梭罗式的思想。后来提倡“好政府主义”也是这样思想的延续。

47、陈逸飞当年说自己一生做事只问三个问题:第一,你喜欢吗﹖第二,有没有条件做﹖第三对社会有没有益处﹖

48、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那种孩子式的,在旧仓库里翻找的乐趣。尽管中国历史的这个仓库,也许打扫得过分干净了。

49、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50、博客属于大家,也包括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人,包括漫骂和人身攻击的人,如果这样的评论让你看上去不舒服,那这是我们为了表达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我的底线是不要猥亵。

篇3: 柴静看见读后感

很喜欢柴静的《看见》,读此书,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过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静自省、客观自然的大我,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如此深刻。

读书的过程中,看见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绪、很多不约而同的体会和表达,还有一些我自己心里有但是却被她说出来的通透。

比如她说“最练人的都是遭遇战”,从我自己走过的路来说,这一点感同身受。刚刚毕业到第一个工作单位,强手如云,分配给我一个师傅,甩一个任务过来:要用我从来没有用过的C在UNIX下写一个财务报表程序,要求带界面操作,C/S结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己搞定,甚至师傅带我见过一次用户以后需求也自己去和用户讨论确定,需要什么资料能够列清单请师傅帮忙,但教你怎样写,没门。就这样明白了自己不懂的如此之多,明白了数据库理论、操作系统理论、网络理论但联系实际如此之难,明白了现场应对用户说出“不”字有多么需要智慧和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一个人在北京无牵无挂,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气,所有工作时间、业余时间都在机房里读程序、写程序,也没有啥文档,只能从师傅写过的程序里寻找思路和套用函数,把不明白的写下来,第二天上班赶紧去问,有的问题师傅告诉你,有的估计太幼稚的问题师傅没时间搭理,自己再琢磨。期间,在加班到很晚从公司下楼回宿舍时,在公司全体大会上置身于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己写网络元语的无敌高手中无所适从时,很多次想退缩,就好像她说:“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我

也是这样羡慕着物业的保洁员与看大门的大爷。就这样在2个月内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场遭遇战,比我4年在大学所学到的所有还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认可,之后的工作任务,因为明白,因为懂得,所以敢于应对,敢于负责,渐入工作佳境,一飘过关斩将,顺利选入金税工程核心团队。回头看看,没啥捷径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应对,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会忘记了自己的小我。

比如她在书里说到非典中,在北海听琴的感受,“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比较自己的经历亦心有戚戚。毕业后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闲来就喜欢一个人骑车到处游荡,在西单的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来的年轻孩子,畅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伤,一遍又一遍,我推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就那样听,一遍又一遍,但觉得:琴声中全然忘了这个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来的轮回中流淌在骨血中的声音。这是我此生目前为止听到的最美的琴声,与技巧无关,是音乐里说出话让人心弦脉动。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心怀感激。

比如她说:“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就应。”这一点我亦深以为然:太用力了,反而无力。凡是需要解题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用蛮力,适得其反;需先仔细看,不带任何成见偏见看,不断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后四两拨千斤,一击命中。

比如她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只有当不只是关注自己并且认为“别人可能是对的”,才可能去看见,看见自己的位置,看见别人的亮点。如果太在乎自己,太有我了,就会伪,就会刻意,就会不自然,就会产生抱怨,就会蒙上偏见的面纱看别人、看组织、看社会,而其实: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如此,能够释然而自然的与别人相处、生活,反而能够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己。

已过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断的加法之外,开始要有减法。人贵自知,做不到或实在不想做的事情,要开始学会说不,我更愿意把我手里已经接下来的事情尽自己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静在书里说的:“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从此而后,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听说,不是辩白,是看,是看见,是理解,是宽容,然后伸展成长。

篇4: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一向都很喜欢柴静。柴静新书发布,4000人申请首发式500张门票,很幸运,我抽到了一张。

我喜欢柴静,所以我不认为自己是追星,只觉得,我看她、倾听她,阅读她,能够看到那些能引起我思考的思想。喜欢的思想有很多,柴静碰巧是无论在年龄、阅历、思维方式上,其丰富程度多过我,却又离我最近的那一个。所以,很喜欢柴静在首发式上的那句话,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中见书如唔吧。

拿到《看见》这本书后,一周之内读完,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大部分都是引起我对自身的思考和审视的句子。比如说“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比如说“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比如说“可贵在于产生分歧”。从前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她,第一次看到她不是在时空连线,是她作为记者,只看了一次就开始喜欢这个记者。看完这本书,有一点感悟,原先一个人的思想、性格能够透过他的眼神、行为、谈吐表达出来。我感觉到了从那双犀利的眼神后面传递出来的她倔强、独立的灵魂。

想写篇读后感,记录我的想法。触动心灵的句子有很多,每个人喜欢的柴静都不同,我只写我看到的柴静、我为什么喜欢柴静。

一、关注内心的变化,关注自己成长的过程。

初次接到陈虻的电话,柴静心高气傲,说:“我明白我能到达的高度”、“体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开始了中央台的工作,有一阵连话都不会说了,再然后明白什么样的题能拿奖和被表扬,然而那只是工作,为了虚荣心和恐惧,而不是发自内心。我相信大部分起步的人都有这个过程,不同的是一些人看到了,关注了并重视自己的内心的感受,然后追求变化;一些人迷失于这个过程,变成了那个当初自己反对的人。人生就是这样,社会总有它的规则将你的骄傲搓杀,棱角抹平。你要努力的去寻找那个契合点,那个能被社会接纳,又能听从内心的契合点,才能绽放你的颜色出来。当了记者,报道了地震、非典,让真实的生活扎扎实实的敲打了内心,让内心的触动贴着地皮长了出来,量变之后,一个契机,开始质变,才有了之后不断渐进的完善、再完善。只是这一变化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就像在事实面前,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真相,在真相面前,不是每个人都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坚持。追求真相的、独立思考的、坚持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尊重自己的内心。内心是那个起点,独立的起点,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靠门户、不依靠别人的起点。

首发式上,很多人不止一次的提到,柴静要幸福。幸福的柴静要抱着孩子、携着老公、面带微笑。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已经结婚、有了孩子,衣食无忧,或者满脸微笑的女人就是幸福的,也不认为单身的、未婚的、或者还没有生孩子的女人就是不幸福的。幸福没有公式,没有条件句,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一种只有自己才明白的感受,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同,每个时段的幸福都不一样。我喜欢柴静的回答,她说,我要配得上我期望的幸福。”

二、执著的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九八年,柴静到北京,去一家杂志社实习,写国内研究的困境,不肯按修改的要求修改资料,失去了来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还是九八年,给一家刊登了一张十六岁的男朋友的照片的杂志写了一封《生命本身并无羞耻》的信,愿意给他们无偿做记者,唯一的期望,是能和拍那张照片的摄影师赵铁林合作。在东方时空时,看到女子监狱,暴力重犯六成是因杀夫入狱,到了新闻调查,要继续完成这个事,做女杀夫女犯人的调查。之后柴静越来越有名,有名之后,很多追求容易被掩盖,看不见。或者,很多想做的事更容易做成,但也有很多事情更容易被放下。书里写到山西这个煤炭大省严重的环境污染,写到焦黄色的天空、恶臭的河流、各种各样的癌症和拿着布袋子装的现金。一个官员问她:你是山西人,怎样就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说:我办的就是好事。

同样是执著,最初的拒绝修改和无偿自荐是执著,之后的山西报告也是执著。后一种,更难一些。看过柴静的两个采访,一个是采访《一九四二》的作者和导演,刘震云和冯小刚,十年,不断拿起、不断搁下,然后再拿起这个电影,一个是采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李安,一个电影界公认最不可能拍成的电影,一部拍了四年的电影。也许记者有时候会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和答案透过采访表达出来。如果我认为是对的、就应做的,就必须会做。柴静说,原先她也不怎样求实,总是用那股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是之后经历了严格的思维训练。其实,我觉得那只是方法,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骨子里的那股执著和坚持。哪怕是对待导师陈虻的劝诫、批评,也是一样,错的还是对的,你说了不算,撞了南墙,也我要自己认识到。

三、尊重人、理解人。

尊重和理解,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困难无比。尊重不是礼貌;理解不是可怜。新闻调查,柴静连续做了几期节目,关于戒毒所强迫戒毒的人卖淫;关于一个1974年,因捡了一张蒋介石的传单,而无卷宗、无判决、无罪名被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关于被鄙视、被抛弃、极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她写到“没有人会关心一个吸毒的人的死活”;写到疗养院工作人员把谢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齐的背对满天红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视前方,看上去无动于衷,她还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把他们的椅子转一下,换成另一个方向”;写到“一个人对性和爱的态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于这个人本身”。在记录这幅资料章节的结尾,她用了一句话“我们最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对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尊重和理解,容易理解。对于已经声名鹊起,或地位尊崇的人,需要的同样是尊敬和理解。柴静书中,周其仁推荐陈锡文时,说“就算反对他的人,也是尊重他的”。朋友谈论她从斗士转为采访官员,她说,不管报道谁,都是平等的吧。当然,她谈到,哪一种尊重和理解之后,职业要求的是准确。其实这对于每一个人也都一样,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的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

四、真诚的感激每一种情感。

在《看见》首发式上,最后一刻,邱启明发自内心的表达了自己对于柴静的敬佩,用了一句“再怎样变,也还是那样的欣赏你、喜欢你”,我觉得,我看见,那一刻,柴静有些羞涩的低下了头。书中,柴静写到非典结束了,“数月之后,我接到一封信,很短……他在最后说:‘你会觉得好笑吗?我曾以为你会是我的另外一半’。”这两个细节,一个看到的是柴静的真诚,因为她相信别人的真诚;一个看到的是柴静的尊重,她尊重每一段真挚的感情。

首发式上,主持人,称柴静为柴老,柴静自己提到很多人称她柴记者,也有人称她为柴姑娘。我想就称呼柴静,因为在字里行间阅读柴静的时候,在思想交汇的时候,在沉思的时候,我们平等。

篇5: 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的这本书,其实一开始光看作者名和书名的时候,我是没什么太大的兴趣的,也真心没有太去在意,只是当做随意翻翻的心态去开始看的,可是当看到非典时期的这一章时,真的感受到了内心翻腾的情感,哭的不能自已;也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全部的兴趣,用认真的态度去看,不得不说,越往后看,真的感触越多、越深;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毒的书,让人不由自主的会去思考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教育的思考……

柴静是个感性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感性的人,认真的对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这样细腻的文字来去描写出自己的经历,与人、与事之间的细节与感受;我不禁在想,我总觉得我的日常很无趣,什么都是平常与普通的,是否是因为我不曾像柴静一样,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日记本,我有多久没写过日记了?好像好多年好多年没有去提笔写过什么了,没有去记录过什么了~看了柴静的书,我在想,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笔、拿起我的日记本,我想也去用心感受生活,将自己每日的经历,每日的思考,每日的省悟,都去记录下来!这也是给孩子的一个教育方式……

其实,柴静还是幸运的,她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督促她成长,帮助她成长,也为她答疑解惑,也让她去从事实中汲取营养、经验。可以说,柴静的背后,站着一个团体,这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好的团体,一个好集体,真的是对人影响很大的。否则,总归是要多走些弯路的。

更多推荐

柴静看见高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