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英语一年级Unit6 Good Manners单元教案,本文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人教版高中英语一年级Unit6 Good Manners单元教案
Unit 6 Good manners
Period 1 Warming up & Speaking
Teaching Aims:
1. Learn to apologize t o people.
2. Train the Ss’ speaking ability.
3.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Master the ways of making apologi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the Ss use the expressions for making apologies freely.
Teaching Method:
Pair work to practise speaking.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Greeting and lead-in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show an apple to Ss), look! Here is an apple, it looks beautiful and it smells delicious. XXX (a boy), suppose this apple belongs to you, but your classmate XXX (a girl) wants to eat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you have no knife to divide it into 2 pats, what will you do?
S1: I'll give it to her.
T: Good! You are a gentleman! Because you know the rule “lady first”. In fact, men in the west are always helpful to women, they are polite to women, so we call them gentleman. In our daily lif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polite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ur manners,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be students with good manners. For example, when you meet your teacher in the morning, you would say...
Ss: Good morning.
T: If you run into somebody, you should say...
Ss: Sorry.
T: If you are in a strange place, you want to ask the way, what will you say first?
Ss: Excuse me.
T: If someone helps you, you should say...
Ss: Thank you.
T: Do you think whether it is polite to make noise or sleep in the class?
Ss: No.
Step II. Warming up
T: Quite good. You've known much about how to be polite. Now please turn to page 36, look at “Warming up”, there are four pictures in the book, I'd like you to guess what happened in each picture, then use the expressions in the second column to finish the dialogues, is that clear? I will give you five minutes for preparation.
Ss: Yes.
(Five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Ss: Yes.
T: Who can tell me what happened in picture 1? XXX, you please.
S2: A student coming into the classroom.
T: Good! Please act out the dialogue 1 with your partner.
(Then describe the other 3pictures one by one and ask some pairs to act the dialogues out, later, show the following chart on the screen)
A:Excuse me. Can I come in? B:Sure. We’ve already started. A:I'm sorry. I missed the bus. B:That's OK. We’re on page 47. (1) A:Excuse me. May I interrupt you for a moment? B:What is it, Jordan? A:I'm sorry, Mr Baker. I put my homework on your desk.. (2)
A: Hey, be careful! B: Oh, I'm sorry. A: That’s all right. (3) A: Ouch!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terribly sorry. (4)
T: Very good! And have you fou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four pictures?
Ss: There is the expression “I'm sorry” in each dialogue.
T: Yes, quite good. Why do they say sorry? People are making apologies to others in each picture because they all do something wrong, don't you think so? (Ss: Yes)
(Then learn the new word “apology” together.)
Step III. Speaking
T: Knowing how to make apologi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If you do something wrong, you must say sorry. By the way, I'd like to tell you my terrible experience this morning. At 7:00 o'clock, I was walking in a road, suddenly a man ran into me, my bag fell down and was dirty, however, he said nothing to me. Do you think whether he is polite?
Ss: No.
T: I agree with you. He should have apologized for his fault (learn “apologize” on the screen), maybe he didn't mean to hurt me (learn “mean to do” on the screen), if he said sorry, I would forgive him (learn “forgive sb.” on the screen). You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with good manners,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run into me?
Ss: Say sorry. (Make apologies)
T: Good! And if somebody makes an apology to you, what can you say?
Ss: That's all right./That's Ok./You are welcome......
(Show the following chart on the screen)
Ways of making apologies Possible answers
Forgive me. I'm very sorry. Oh, that's all right.
I apologize for ... Oh, well, that's life.
I'm sorry. I didn't mean to ... It's OK.
Oops. Sorry about that. No problem.
T: Are you all clear about these expressions?
Ss: Yes.
T: Now it's your turn to make dialogues with your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on the scree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make a dialogue. First let's look at situation 1,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to prepare, now start!
(Three minutes later, teacher asks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Then let the students make dialogues according to situation 2 and situation 3. )
Step IV. Discussion ---- How to be a gentleman
T: Now let's have a discuss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 mentioned the behaviors of some gentlemen, for example “lady first”, besides this rule, what should a gentleman do? And girls, in your opinions, what is a gentleman?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let me know your ideas.
Boys:
pay money for the women
carry the bags for women
be rich...
Girls:
be humorous...
Step V. Homework
T: So much for the discussion, today's homework----preview the listening part and the integrating skill part, and do exercise1 on page 116. Class is over, goodbye!
Ss: Goodbye.
Period 2 Listening &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Aims:
1.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bility.
2. Train the Ss’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Master the way of making apologies by listening.
2. Improve the Ss’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write a good thank-you letter.
Teaching Methods:
1. Listening-and-answer activity to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bility.
2.Inductive method to help Ss learn to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Teaching Aids:
1. a computer 2. a tape-recorder 3. a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Greeting and lead-in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So far 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lmost 2 months. We are good friends, don't you think so?
Ss: Yes.
T: Now I have a problem, and I need your help, can you help me?
Ss: Yes.
T: I will take part in a birthday party this weekend, but I have no beautiful clothes, who can help me? Can anyone lend her clothes to me? XXX, I think your clothes are suitable, would please lend to me this weekend?
S1: Yes.
T: Thank you. If I take them without telling you first, will you be angry with me?
S1: Yes.
T: So I will call you first. My friend Bill told me he did something wrong to his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Ss: Yes.
Step II. Listening
T: Now please turn to page 37, let's do the listening part, please skim the questions quickly and guess what happened. I'll give you 2 minutes.
(2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Who can tell me what happened?
Ss: Bill took Cliff's bike without asking him, and he also lost the bike.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whether your guess is right.
(After listening)
T: Have you got the answer for the first question? What happened to Bill and Cliff?
Ss: Bill took Cliff's bike without asking him, and he also lost the bike.
T: So your guess is right. What about the other questions? What did they say to each other? Let's check one by one.
(Finish the blanking fillings on page 37. Then listen for the second time.)
T: Through this passage, we know that Bill lost Cliff's bike and he apologized for his fault. Suppose another friend Bob, who is a policeman, found the bike and returned it to Cliff, what would Cliff do or say?
Ss: Say “thank you”.
T: Yes, good. Cliff might thank Bob. It's good manners to express one's gratitude to the person who helps us. But what ways can he choose to thank Bob, do you know?
Ss: Give a gift to him/ invite him to have dinner...
T: He could make a call to Bob, send a gift to him... And what else? Or he could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to him, right? Do you know what is thank-you letter?
Ss: 感谢信.
T: Good!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Ss: No.
Step III. Integrating skills
T: Please turn to page 41, let's learn the given letter together. There are 3 paragraphs, please read quickly and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n your own words,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3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Who can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XXX, would please! What does paragraph 1 talk about?
S2: The writer thanked his friend...
T: That is to say “Express the gratitude and recall the good time they spent together.”
(Then ask S3 and S4 to tell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2 and paragraph 3, show the following chart on the screen)
Paragraph 1 Express the gratitude and recall the good time they spent together.
Paragraph 2 Tel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ne's own.
Paragraph 3 Ask about the receiver and send an invitation.
T: A thank-you letter does not need to be too long, you can write as the sample letter including 3 paragraphs, if you like, you can also write only one paragraph to express your gratitude. Let’s look at another 2 short letters.
(Show 2 short thank-you letters on the screen)
Thank-you note (1)
Dear Mr. Wa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nice camera which I received this morning. It is truly an attractive gift and it would bring me many hours of pleasure and delight. I might just add that I have already put it to use. Thanks again.
Yours,
Li Fei
Thank-you note (2)
Dear Mrs. Smith, April 15
I just cannot tell you how glad I am that you should have remembered my birthday. It was a real pleasure to receive your beautiful card this morning.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good wishes.
Yours sincerely,
Jone Samuel
T: Now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Ss: Yes.
T: OK. Please look at part 2 on page 42,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and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If you think the four topics are difficult to write, please turn to page 120,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according to the four pictures. I will give you 5 minutes, then I will show 2 of your letters to the whole class and check together. Now start!
Step IV. Homework
T: After class, please lengthen the letter you wrote just now into 3 paragraphs. Remember reviewing the reading part. Class is over, goodbye.
Ss: Goodbye.
Period 3 Reading
Teaching Aims:
1.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3.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able mann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2. Know some rules for being polite in Chinese culture.
3. Lear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able manners in the west.
Teaching Methods:
1. Pair work or group work.
2. Fast reading and careful reading.
Teaching Aids:
1. a computer
2. the blackboard
3. some paper dinner set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 and lead-in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Up to now, we learned how to make apologies to others. What phrases or words do we use when apologizing?
Ss: Forgive me./Excuse me./I'm sorry…
T: Yes, very good. And we also know that good manner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 body, don't you think so?
Ss: Yes.
Step II. Pre-reading
T: So we should be ready to act politely in any situation at any moment. Now let's turn to page 38, look at the chart on the top.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write down the rules for being polite in Chinese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Chinese culture”, not in the west. Each team talk about one situation, are you all clear?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then I will ask you to show your opinions.
(3 minutes later)
T: Now let's check one by one from the last one to the first one. What can we do when paying a visit to a friend's house? XXX, would you please!
S1: Don't touch the things.
S2: Don't eat all the food the host gives to you....
(Show the rules of being polite when pay a visit to a friend's house on the screen.)
1 Make an appointment before you go.
2 Bring a small gift.
3 Decently dressed.
4 Greet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order of age.
5 Ask if you should take shoes off before you walk into the house.
6 Don’t walk around the house unless you are invited to do so.
7 Don’t stay too long
(Then discuss the situation receiving a birthday present/greeting your teacher/at a dinner party one by one, show the rules on the screen.)
Receiving a birthday present
1 Say “thank you”.
2 Don’t open it until the guests are away.
3 Invite the guests to a dinner party. (Food ---- noodles, peach. )
Greeting your teacher
1 Stand straight and say “Lao shi hao”
2 You don’t have to take your hat off, but you must get off your bike when greeting.
At a dinner party
1 Try to talk to people sitting beside you.
2 Smile.
3 Stand up when others make a toast.
4 Don’t stand up to get the food.
5 Don’t ask for more even if you are not full.
T: Are you all clear about the rules for being polite at a dinner party in China?
Ss: Yes.
T: By the way, in China, at a dinner party, what kinds of dinner set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Ss: Chopsticks, bowl, spoons...
(Show some pictures of Chinese dinner sets on the screen)
T: Look at the screen!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se things because we use them to eat every day in China. However, do the westerners use the same dinner sets when they eat?
Ss: No.
T: Of course no. What do they use, do you know? And do you know the table manners at a western dinner party?
Ss: No.
T: Today, we will learn an article about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in the west. Please turn to page 38.
Step III. Reading
A. Fast reading
T: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in the text?
Ss: Six.
T: First, please skim the whole text quickly, try to divide the text into 3 parts,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5 minutes, OK? Now start!
(5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Ss: Yes.
T: XXX, how do you divide the text?
S3: Part 1, paragraph 1, part 2, paragraph 2 to 5, part3, paragraph 6.
T: Do you all agree with her?
Ss: Yes.
T: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S4: Part1tells us what we can see on the table.
S5: Part 2 tells us the dishes.
S6: Part3 tells us table manners changes over time.
(Show the following chart on the screen)
Part 1 paragraph 1 How to lay the table
Part 2 para.2---- para. 5 The dishes
Part 3 paragraph 6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able manners
B. Careful reading
T: Quite good, you've go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Now let's learn it part by part. First ,let's look at part 1, please read and think about 3 questions: ①Why shall we know the table manners? ②What does “having good table manners” mean? ③What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OK?
(2 minutes later)
T: Who'd like to answer my questions? XXX, would you please? Why shall we know the table manners?
S7: Knowing them will help you make a good impression.
T: Good! What about the second question? XXX, would you please?
S8: It means knowing how to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to drink a toast and how to behave at the table.
T: And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Ss: Three glasses, knives, forks, spoons, napkin, bowl, napkin...
T: Good! Look at here. (Show some paper dinner sets.) Here are knives, spoons, forks...(Show a cardboard) Now suppose this is a table, I’d like you to put all the dinner sets in the right places on the table according to part1. Who’d like to try? XXX, you please.
(The student comes to the blackboard and puts all the dinner sets on the table.)
T: OK. Let’s check her setting together.
(Teacher corrects the mistakes made by the student.)
T: Now let’s move on to part 2. Please read and tell me how many dishes you can find and the right order of the dishes. I’ll give you 3 minutes to read it. Now start!
(3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XXX, can you tell me how many dishes you can find at a dinner party?
S1: starter, main course, soup, dessert.
T: And what else?
Ss: drinks.
T: Yes, very good! Now please look at exercise 2 on page 39, put the dishes in the right order. Who’d like to try?
(Show the right answer on the screen)
1. starter 2. soup 3. main course 4.dessert
T: Quite good. Let’s move to exercise 3. Decid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haviors are polite or impolite at a western dinner party.
(Show the items on the screen)
(P) 1 Use the knife with your right hand.
(P) 2 Put your napkin on your lap.
(I) 3 Start eating as soon as your food is served in front of you.
(I) 4 Ask for a second bowl of soup.
(P) 5 Use your fingers when eating chicken.
(P) 6 Finish eating everything on your plate.
(I) 7 Talk loudly while eating.
(I) 8 Make other people drink more spirits than they can take.
T: Good. You’ve known the table manners very well. However, table manners always change, if you are not sure what is polite, what can you do? Part 3 tells the answer, let’s read together. One, two, start!
(The students read part 3.)
T: So don’t be worried if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manners. As a saying goes: “Do in Rome as Romans do.” It means 入乡随俗in Chinese. You can follow your hosts.
Step IV. Summary and homework
T: This text tells us the table manners in the west. What about other manners? For example: what will they do when meeting people or when talking to others. Do you want to know? You can read the passage on page 118. After class, please do exercise 4 on page 39 and exercise 2 on page 40. Preview “word study”. Class is over, goodbye.
Ss: Goodbye.
Period 4 Language points & Word study
Teaching Aims:
1. Learn some useful word and expressions.
2. Learn some negative prefixes to master the word formation rules of chang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to its opposit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Master some language points from the text.
2. Master the word formation rul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For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nners” and “manner”.
Teaching Method: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word formation and the grammatical item.
Teaching Aids:
1. the blackboard 2. a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Language points from the text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Last time, we learned the text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from the text.
(Show the language points on the screen and learn one by on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able manners and our own manner.
① manners (常用复数) 表示“礼貌、规矩、风俗、生活方式”。
例:It’s bad manners to interrupt others. 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
He has good manners. 他有礼貌。
He has eighteen-century noble(贵族)manners.他有十八世纪贵族的生活习俗。
② manner (用单数形式) 方法、方式、举止、态度
例:I love duck cooked in Chinese manner. 我喜欢吃中国烧法的鸭子。
I don’t like his manner, it’s very rude. 我不喜欢他的举止,太粗鲁了。
Pay a visit to
用法: pay a visit to sb./sth. = pay sb./sth. a visit 拜访某人/某地
例:He paid a visit to China from May 16 to 22.他从5月16日到22日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Dr. Smith paid a visit to a patient on his way home. 在回家路上,史密斯医生看望了一位病人。
(动名词作主语)Having good table manners means knowing, for example, how to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to drink a toast and how to behave at the table. (动名词作宾语)
start with 以……开始
例:Dinner starts with a small dish.
end up with 以……结束
例:Dinner ends up with drinks.
ask for 要求得到,要求见到
例:He sat down and asked for a cup of coffee.他坐下来要了一杯咖啡。
Some person is asking for you at the gate.门口有人要见你。
比较:ask sb. for sth. 向某人要某物
They asked the waiter for their bill.他们向服务员要账单。
When drinking to someone’s health, you raise your glasses, but the glasses should not touch.
时间状语从句,句中省略了you are 完整形式为when you are drinking……
例:When working with the workers, we learned a lot from them.
当when, while, until, if, unless等引导的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相同时,从句中的主语及部分谓语可省略。
drink to 为……干杯,为……祝酒
drink to one’s health 为某人的健康干杯
Let’s drink to our friendship.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The best advice is never to drink too much.
too much 的中心词为much, 意为“过于、太多”,做定语,后接不可数名词,还可单独使用做主语、表语、状语。
例:You are asking too much.你问的太多了。(作状语)
I’m afraid I’ve put you too much trouble. (作定语)
I can’t finish the work in 2 days, it’s too much for me. (作表语)
much too 的中心词为too,意为“极其,非常”,后接形容词或副词。
例:The problem is much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work out. 这道题太难了,我算不出来。
高考题:
Allen had to call a taxi because the box was ____ to carry all the way home.(a)
a. much too heavy b. too much heavy
c. heavy too much d. too heavy much.
fashion 时尚,流行,潮流
follow the fashion 赶时髦
in the fashion 正在流行
out of the fashion 过时,不流行
Step II. Word study ---- Negative prefixes
T: Please turn to page 40, some words can be changed to their opposites in a special way. The prefixes in-, im-, non-, and un- all change the meaning of a word to its opposite.
(Show some important points on the screen)
im- immoral/immortal/imperfect/impolite
ir- irregular/irrelevant/irresponsible
in-
il- illegal/illogical
in- informal/incorrect/inactive
un-: uncover/unfold
non-: nonsmoker/nonviolent
T: Do you all understand the prefixes?
Ss: Yes.
T: How ever, not all words have negative prefixes, please look at the second chart on page 40, tell me which of following words have negative prefixes.
(Suggested answers: nonstop, unfold, incorrect, unlucky, impossible.)
T; Now please turn to page 117, look at exercise 2, you should add a proper negative prefix to some of the given words first,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Are you all clear?
Ss: Now start!
(The students begin to do exercise 2.)
Step III. Homework
T: So much for today, please preview Grammar part on page 41 after class. Goodbye!
Ss: Goodbye.
Period 5 Grammar
Teaching Aims:
1.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2.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cases in which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s used.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Master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eaching methods:
1.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2. Do exercises
Teaching Aids:
1. a computer 2.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Greeting and lead-in
T: These days, we have been learning good manners. For example, how to make apologies, how to write a thank-you letter, etc. XXX, do you think whether good manners are important for everyone?
S1: Yes.
(Show 2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① Liang Yifan, who looks like Guo Jingjing, tells me good manners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② The girl who looks like Guo Jingjing tells me good manners are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 However, some naughty boys in your class call me “little teacher”, do you think it is polite?
Ss: Polite.( Impolite)
T: No matter polite or not, I like this nickname, it’s funny. So we can describe this thing as following:
(Show another 2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③ Some boys call me “little teacher”, which is funny.
④ I think the boys who call me “little teacher” are naughty.
T: Look at the four sentences, have you found the similarity and the differences.
Ss: They are Attributive Clauses.
Step II.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 Good. All the sentences are Attributive Clauses, however, sentence ② ④ ar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while sentence ① ③ ar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Now please turn to page 41, look at the chart, it tells us two of the differences. First, they are different in omission. For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extra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but for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he extra information can be left out.
(Show some examples on the screen.)
T: Second, they are different in form. For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we don’t use commas, but for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we use commas.
(Show some examples on the screen.)
T: What’s mor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use of relative pronouns. For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we couldn’t use “that” instead of “who/whom/which”, and at the same time, when relative pronouns are used as objects in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they can’t be omitted.
(Show this point and some examples on the screen.)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use of relative pronouns
例:⑤ I like the black ring very much, which my boy friend gave to me.
⑥ I like the ring [which/that] my boy friend gave to me very much.
例:Mr. Smith, from whom I have learned a lot, is a famous scientist.
T: Are you all clear about the use of relative pronouns?
Ss: Yes.
T: Let’s do some exercises.
(show some exercises on the screen, and students do together.)
T: Let’s move on. Fourth, they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
(show some examples on the screen)
My brother, who lives in New York, has 3 children.
我的兄弟住在纽约,他有三个孩子。(只有一个兄弟)
My brother who lives in New York has 3 children.
我的那个住在纽约的兄弟有三个孩子。(不止一个兄弟)
练习:Mr. Li has a child who likes playing football.
李先生有个喜欢踢足球的儿子。(可能还有别的孩子)
Mr. Li has a son, who likes playing football.
李先生有个儿子,他喜欢踢足球。(只有一个儿子)
T: Fifth, they are different in translation.
(Show some examples on the screen.)
They are different in translation
例:She is the nurse who looks after the children.
她就是照料这些孩子的保姆。
This note was left by Xiao Wu, who was here a moment ago.
这个条子是小吴留的,他刚才来过。
Step III. Other important points (深层学习)
T: Now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kinds of Attributive Clauses, but in many cases, we’d better us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Show some important points on the screen.)
在下面情况下,多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A. 先行词是表示独一无二的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时:
The Great Wall, which is called in Chinese “The Ten-Thousand-Li Great Wall” is actually more than 6000 km long.
B. 先行词是一个句子,即关系代词指代的是一个先行句时:
The meeting was put off, which was exactly what I wanted.
C. 不定代词/名词/数词+of + which/whom引导的定语从句
Light is a fast thing in the world, the speed of which is 300,000km per second.
There are 300 students in the small hall, most of whom are from countries(农村).
T: 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
Step IV. Summary and homework
T: Today we have learn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Please do exercise on page 41 and hand in tomorrow morning. Class is over, goodbye!
Ss: Goodbye!
篇2:人教版高中英语备课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1:《Unit 1 Art》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有关曼哈顿的艺术博物馆加深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学习有关介绍博物馆的相关词汇和表达,并能在特定语境中合理运用。
(2)通过扮演导游对感兴趣的博物馆进行介绍,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掌握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
(3)通过提供相关词汇进行对潍坊本地的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写一个宣传广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现曼哈顿以及曼哈顿五个艺术馆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为节课做热身。
(2)通过阅读课文利用Skimming 和 Scanning阅读技能找到每个艺术馆的地理位置、艺术特色等相关信息,提高分析处理英文信息的能力。通过寻找描述每个艺术馆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下一个扮演导游介绍艺术馆的活动做铺垫,提供相关的语言词汇铺垫。
(3)通过提供相关词汇进行对潍坊本地的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写一个宣传广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的艺术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艺术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运用文中相关词汇进行说和写的活动以提高学生读、写、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正确、准确、有效的介绍各个艺术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与小组评价规则
(二)“导入”
展示曼哈顿的相关图片,展示课文中出现的5个艺术馆的图片及名字。
(三) Fast reading
快速扫读课文
(四)Detailed Reading: 详细阅读
(五)Challenge your speaking(口语能力提升)
提供参考词汇: Welcome to …
This museum is located in…
It displays(展出) art works in… centuries of …countries, including …
It will appeal to…
You shouldn’t miss…
(六)Challenge your writing (英语写作能力提升)
Watch the videos and then write an advertisement to introduce one of the museums in Weifang. within80 words
写作参考词汇: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Weifang World Kite Museum)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Yangjiabu Folk Art Museum)
kite 风筝 wood-print new year pictures木板年画 be located in 位于
…is famous/well-known for …因…而出名 it displays/shows…展出
Here you can enjoy…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 artist 艺术家 appeal to 吸引 tourist 游客 it’s well worth a visit 很值得参观
(七)成果展示
个别学生优秀作文展示
(黑板展示)
展示作文评分细则
教师点评
课后习题
测评练习
测评一:
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短语和句子。(预习测评)
1.宁愿做…
2.对…偏爱
3.值得一去
4.吸引
5.在于
6.不仅仅是
7.向…引进(介绍)
8.生活方式
9.贮存于
10. 入场费(门票)
11. 一个…的收藏
12.每两年
13.健在的艺术家
14.亨利.克莱.弗利克是纽约的一位富豪,于19去世,把他的房子、家具和艺术收藏品全部留给了美国人民。
15. 这家博物馆展示的不只是看得见的艺术之美,它还向你介绍了古代的生活方式。
16. 馆内没有永久展出,展品都是随时更换的。
测评二
Writing (写作测评)
Write an advertisement to introduce one of the museums in Weifang. within80 words
高中英语教案2:《Unit 2 Working the land》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恰当地阅读方式与技能,如略读(skimming),快速阅读(fast reading),细读(close reading)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不但学习袁隆平的科研精神,更要学习他不计较名利,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1. 话题的引导。(Pre-reading)
1).开头通过设计了一首熟悉的诗歌,让学生知道话题---farming.
2).涉及到提高产量从而解决世界饥荒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话题--伟大人物袁隆平。
2. 跟读与阅读 完成导学案练习
贯彻目的与困难策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的不同阶段,灵活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捕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采用整体语言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1)、通过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略读(skimming)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大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中心把握能力。
2)、精读各个段落语段,侧重培养快速捕捉文章重要细节的能力和猜测生词的能力,学会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3: 阅读过程--浅层次阅读。(Reading I)
1). 其中关于人物的基本信息中,通过设计了一个信息表格的浅层次阅读练习,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了解。
2). 关于他的梦想,书本上描写得非常生动,我让班里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画了一幅漫画,利用画面反映课文第四段所描述的内容,同时用第一人称配了声音效果。
4. 阅读过程--深层次阅读。(Reading II)
在处理了一些简单信息之后,阅读人物最重要的是要读出人物不同于其他人的成就以及值得学生学习的一些可贵品质。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了一棵树的形象,引导学生去寻找袁隆平作出的成就以及他身上拥有的可贵品质。
5.知识点的处理:由句子的分析带出语言点,记住句子,记住了单词用法
课后习题
一、单词拼写
1. ____________ vt. & vi. 斗争; n.努力
2. ____________ adj. 感到满意的
3. ____________ n.自由; 自主
4. ____________ vt. & vi. 配备; 装备
5. ____________ n. 产量, 输出量
6. ____________vt. 输出 n.出口
7. ____________vt. 搞乱, 使糊涂
8. ____________ n. 补给; vt.提供
9. ____________ adj. 适当的, 相配的
10. ___________vt. 使膨胀 vi. 发展
二、单词运用
1.We had a ___________(努力) to stop the criminal.
2. The document will be _____________ (传阅) to all members.
3. I’ll type your report if you’ll baby-sit in e_________.
4. Our farm ___________ the market with fruits and vegetables.
5. We should s__________ the results of the exam briefly and report to the headmaster.
6. Sydney’s population _____________ rapidly in the 1960s.
7. He has a ____________ (晒黑的) face and bright eyes.
8. The plane _________ speed as it was approaching the airport.
9. The workers there worked _______ crazy, with only thirty minutes’ break at noon.
10. He __________ (耕作) the farm with great success.
Comprehending:Paraphrase these sentences.
1. At that time, hunger was a disturbing problem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side
2.Using his hybrid rice, farmers are producing harvests twice as large as before.
3. Thanks to his research, the UN has more tools in the battle to rid the world of hunger.
4.He would much rahter keep time for his hobbies.
Consolidation Exercise;
1._____ your generous help, or I will not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A.Thanks to B. Because
C. Thanks for D. Thank to
2. It is so_______ that he is always making noises.
A. disturbed B. disturbing
C. disturb D. disturbs
3. He missed the bus, for ________ he came late for work..
A. whom B. that C.where D. which
4.你必须戒除掉自己吸烟的坏毛病。
5. 满意于学生的成绩,他如释重负的笑了。
6. 他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意打篮球。
高中英语教案3:《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1. 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more about nonverbal humour as well as Charlie Chaplin through network-based.
2. Students are able to get the gen eral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by skimming, scanning as well as interpreta tion and appreciation.
3. Students will learn to face difficulties in life with optimism and humour as well as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in groups.
教学重难点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search for and sort out relate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task through the Internet.
2. How to cu 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eamwork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Help students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effectively by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Help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by interpreting the key sentences and get them inspired.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3 mins)
1.Students’ Activities: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o appreciate a video clip performed by Mr. Bean.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acquire the form of nonverbal humour in a vivid way,
thus eage r to learn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text with interest.
Step 2
Network-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25 mins)
1.Students’ Activities
(1).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to search for and sorted ou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task online
(2)A representative of each group is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others.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sort ou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throug h group cooperation as well as feel a sense of achievement by their oral presentation.
Step3 Text-based Reading(17 mins)
Students’ Activities 1. 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2. Read Paragraph 3 carefully,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did “the little tramp”become Charlie Chaplin’ famous character ?3. Read Paragraph 4 and fill in the blanks
。4. Find out the sentences that can account for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from the text.
2.The Purpose of Activities
(1)Students will get the general idea as well as the structu re of the text by skimming.
(2)Students will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 Students will get inspired while analyzing the secret to Charlie Chaplin’s success by interpre ting and appreciating some key sentences in the text.
课后习题
Step 5 Homework
1. 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fter class.
2. Write a summary (about 130 words).
篇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大”。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在语境中识字,在读中感受浓浓的父女情,体味亲情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大”。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体味中国汉字的魅力。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字词卡片、信封、课件(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变魔术变出一封信。
2.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一封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一个中国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写的是一位叫笑笑的小女孩给在国外工作的爸爸写了一封信,爸爸特别高兴。这封信里只写了一个字,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字吗?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
2.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反复拼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
三、再读课文,多法识字
1.齐读第一自然段。做填空:一( ? )信,学习“封”字,扩词。板书:封。
2.妈妈听到女儿会写信表情怎么样?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学习“奇、怪”两个字。板书:奇、怪,分别扩词。指导书写“奇”上窄下宽。学习“大”字头,在这个字中 “大”捺变点。先观察“奇”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生书空笔顺。学生仿写,师生评价,完善书写。理解“奇怪”。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用上“奇怪”这个词,用“奇怪”说话。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奇怪的语气。
3.妈妈看到信后怎么样?指名读第三自然段。通过理解字义学习“递”字,板书:递。并做一个“递”的动作,扩词。
4.爸爸收到信了吗?小组读第四自然段。学习“拆、页”。板书:拆、页。
出示封好的信封,做“拆”的动作,了解为什么是提手旁。强调翘舌音。
“页”字理学习(课件演示),扩词。指导书写,观察“页”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书空,在本上对照范字书写两个。
四、生字回文
读一到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奇、页。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一封信、奇怪、递过去、拆开、几页。
二、再读课文,继续识字
1.妈妈看到笑笑写的信时感到奇怪,爸爸看信时心情会怎样?生:兴奋、高兴……
(1)第一回看到女儿写的信一定会高兴、会兴奋、会非常激动的。学习“兴、奋”并板书。“兴”多音字,两种读音分别扩词,书写时注意最后一笔是点。“奋”可用猜字谜识记“一人一块田。”注意“大”字头,在这个字中上宽下窄,捺不变。学生对比“奇”字书写“奋”。
(2)“兴奋” 什么意思?“兴奋得不得了”什么意思?(特别兴奋)特别难过可以怎么说?特别后悔呢?特别开心呢?
(3)能用兴奋的语气读一读吗?指名读。师范读。生试读。
(4)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2.学习“第、挂、爱、些、没、舒”,在这一段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介绍一下,并告诉大家你的识字方法。学生介绍哪一个就板书哪一个。“第”与“递”同音,区别组词。“没”编字谜识记(又有几滴水),多音字,强调读音。注意写字时“几”没有钩。理解“舒心”词义,说个同义词,开心、顺心……
3.指导写字:“珠”左窄右宽,“甜”左右相等。
4.从女儿的信中爸爸感受到了女儿的思念和祝福,更感受到了女儿的那份爱和体贴,于是爸爸……师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创设游戏,巩固生字
1.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快。
全班分两小组,出示字词卡片,开火车赛时读。将卡片奖给优胜小组分发给学生(生站立不坐)。
2.今天我点名。
另一小组同学到前面点名(即读发到学生手中的生字、新词),点对即坐,并将卡片收好。
3.找朋友。
在小组内将课前准备的字音、生字、词语卡片组合到一起,读给小朋友听。
4.你们真棒,这么多词语都能准确地读出来,接下来我们再自由地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吧!
篇4: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打、话”等12个生字,会写“青、用”等六个汉字。
2.认识“月、人”两个偏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呢、吧”等语气词的读法。
4.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体会青蛙与星星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1.多种方式认识生字,并学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青蛙与小星星的内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
教学准备:
青蛙与星星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出示青蛙和星星图片),谁能学学青蛙的叫声?
师:小青蛙闲着没事,给它的好朋友打了个电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随机将板书补充完整)。
2.课题中有两个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朋友,(画上标识),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读读课题。
3.析题、导入:根据课题你能猜出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吗?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知道),老师也特别想知道,那么翻开语文书吧(56页)。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又不失优美的诗歌,现在老师把它读给大家听,但是老师有听读要求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后能简单说说青蛙问了什么?星星回答了什么?(指名简单汇报)
2.学生自由读文,初步认识生字
除了课题中的两个生字朋友,我们还要认识八个生字朋友,它们就藏在课文中,现在你就来读读课文,找出生字,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3.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4.老师把这些生字连同它们的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并且抹去了拼音,看看你还认识吗?
(找一名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
5.你还能给哪个生字找个新朋友?
6.现在老师把生字的朋友也带走了,只剩下了生字,看看谁还认识?
7.聪明的你们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么多生字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吗?咱们交流一下。
(大屏幕出示)
归类识字:吧 呀 语气词 娃 妈女字旁
加一加:大——太月——用日—阳
减一减:妈——女(女同学起立,认识女字)
8.现在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家,来读读课文,看看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提出听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字音是不是准确,有没有丢字、多字和读错的地方。
三、写字指导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在这些生字中有三个是我们既会认又会写的字(字卡出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写其中的一个“用”字。
1.先拿出小手,边说说它的笔画名称,边在空中写写这个字。
2.看书57页,仔细观察“用”字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看谁长了一双慧眼,观察得最认真?
3.现在老师就按你们的指导写写这个字。
4.翻开练习本写两个。
四、迁移延伸,生字搬新家
这些淘气的生字搬新家了,搬到了我们的故事书、童话书中去了,回家后仔细读书,找找它藏在了什么地方?
看看你是否还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
篇5: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极富想象的儿童诗。全诗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天空的美丽及青蛙和星星的可爱。诗中把星星、青蛙拟人化,还以同样的方式写出天空的样子,这样写,贴近儿童的心灵,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青”、“金”、“不”、“太”、“了”、“用”“女”七个一类生字,认识三个偏旁“月” “人”“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青蛙与星星的内心情感。感受天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识字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么?打电话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们表演得真不错!你们知道青蛙给谁打电话了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分析课题,激发兴趣。根据课题说一说打电话的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电话中说了些什么呢?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本课的一类字和二类字,分别用符号来标识。
三、识字教学
1、认读13个生字,说说你认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2、学习6个一类字,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识记,掌握识字的基本方法。注意“青”的下边月的撇变成竖;“太”和大区别比较。
3、指导书写。“金”的字形重点强调。
4、认识三个偏旁“女”“月”“人”。月作偏旁撇要变成竖;人作偏旁撇、捺距离要远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一读生字卡片。
2、做猜字游戏。
3、小老师指读。
4、摘苹果游戏。
二、理解课文大意,指导分角色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一听、划一划。
2、学生自由练读。
3、分角色朗读,将朗读指导与学习课文相结合。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说一说这样的词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既多又好。
亮晶晶的 金灿灿的 红彤彤的……
2、“找一找,读一读”。练习读好带有语气词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生字。
2、朗读课文。
3、完成说话练习“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验:听写生字,看哪组最棒。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三、“想一想,说一说”
1、请同学分别扮演月亮、星星、太阳、飞船,小熊、小鸟、小鱼、小青蛙。先分别介绍自己,介绍天空的情况或者地面的情况。,再试着问一问。
2、根据书上的内容,配对模拟打电话。可以表演,做动作。
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青蛙给星星打电话
青蛙 星星
问 答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6: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辅导知识点
反义词:
慢—快 笑—哭 小—大 友—敌
是—否 上—下 里—外 出—入
有—无 老—少 因—果 去—来
问—答 外—内 多—少 曲—直
苦—甜 北—南 开—关 没—有
满—空 生—死 白—黑 轻—重
天—地 热—冷 尾—头 快—慢
早—晚 记—忘 停—行 远—近
男—女 东—西 和—分 双—单
高—低 升—降 满—空 好—坏
弯—直 胖—瘦 真—假 脏—净
快乐—痛苦 温暖—寒冷 精彩—糟糕
安全—危险 辛苦—轻松 参加—退出
高兴—痛苦
近义词:
找—寻 叫—喊 去—往 村—屯
说—讲 完—尽 曲—弯 看—盯
甜—甘 擦—抹 热—暖 摇—摆
肥—胖 跳—蹦 抢—夺 行—走
看—瞧 滴—落 见—看 都—全 捉—捕
快乐—高兴 温暖—暖和 美丽—漂亮
回答—答复 发现—发觉 中间—中央
绵绵—连绵 雪白—洁白 扫除—清扫
游戏—玩耍 集合—集中 吵架—吵嘴
普通—普遍 创造—发明 思考—思索
慢慢—渐渐 看见—看到 辛苦—艰辛
粒粒—颗颗 愿意—甘心 一起—一同
本领—本事 参加—加入 欺负—欺压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
双生字词:
丁冬 说话 朋友 你们 红花 绿草 爷爷 知道 全家 父母 父亲
母亲 着急 认真。 得意 主意 同意 因为 阳光 办法 亲情 爱情
热情 冷淡 老师 练习非常 常常 玩球 桃树 树苗 什么 男孩
女孩 江南 江湖 江河 请坐 让座 座位 再见 再会 可以 可是
远处 短处 到处 找到 照亮 明亮 明晚 照明 空气 空军 海军
军队 竹桥 看着 叫声 笑声 苗条 面条 前面 后面 情面 脸面
洗脸 笑脸 扫把 扫地 种地 没有 许多 许可 冷热 淡红 淡绿
过桥 过河 高原 原因 桃园 送别 跳远 学习高兴 香气 秀气
和气 语气 话语 笑话 蚂蚁 凉快 快乐 赶快 就是 成名 有名
定时 时间 房间 帮忙 早晚 送给 干净 伙伴 起立 得到 得意
乡亲 老乡 家乡 专心 想念 画家 合唱 听话 古诗 名气
拼音
1、音节补充声母、韵母、声调。
(平翘舌、前后鼻、二三声调 )
2、给下面的音节分类。
( 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
3、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cháng( 长短 ) yuè(音乐) zh?(只有) kōng(天空)
长 乐 只 空
zh?ng( 长高 ) lè (快乐) zhī(一只) kòng(有空)
xìng(高兴) fā(发现) zhòng(种下) hái(还有)
兴 发 种 还
xīng(兴盛) fà(头发) zh?ng(种子) huán(还书)
4、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r s t u v w x y z
语文知识点一年级
一、牢固掌握.拼音基础
拼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同传统的学习一样但又区别与传统。学习大纲里要求孩子们做到正确拼读音节,并不要求会默写,不等于学习拼音就可以放松,因为拼音是孩子今后识字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果拼音学不好,那么孩子今后学语文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如何学好拼音呢?除了要学好声母韵母外,还要培养孩子的拼读能力。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准备声母韵母卡片,做拼读练习。久而久之,拼读就会成为一种能力,可以说这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二、识字学习结合语境、抓反复
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识字量加大,这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在学习中,把识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除了让孩子采用自己的好方法,如抓字形、编儿歌、猜字谜等方法记字形外还应当把字组成词语或句子,让孩子反复来读,以达到加深印象,记忆字音的目的。
另外,根据自己孩子爱遗忘的特点,让他勤复习、抓反复,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让孩子写好字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年级可以说是影响学生写字好坏的关键时期。每次写字之前,应帮助孩子观察、分析字形再写,父母要做到认真检查、指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把课文还给孩子
现在很多版本的低年级语文教材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编排的,很多孩子很喜欢翻看,所以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先去读,让孩子大胆去问,让孩子大胆去说。因为“说”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一年级的“说”也是为今后的写打基础。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深化了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7: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84页――――第90页)
单元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2)、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NO:1
教学内容:第84页―――85页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
完成“做一做”及87 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板书:15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 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 16 17 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7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 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NO:2
教学内容:第86页的内容:11―――20各数的写法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第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 一捆加三根 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 11 15 17 16 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 十八写成81 二十写成2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NO:3
教学内容: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第88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 8+1 10+1 2+6 4+10 7-3 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68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
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 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NO:4
教学内容:十几加减一位数(第88页的例6)
完成“做一做”第89页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8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89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第90 的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篇8: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九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96面---------第115面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规律,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迁移,街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用数学的知识又分别编在这三个小节中,这样就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用数学这两部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分有合,使计算教学不至于枯燥单调。同时是让学生感到计算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得数,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方法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引导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但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取的。在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种学习方法。总之,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三个特点:1、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2、算法多样化。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用数学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全球电信吏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共约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 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NO:1
教学内容:96-98页 (9 加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NO:2
教学内容:9加几的练习课
完成第99面的3题----------第100面的第7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习题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操作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学具摆一摆“9加几”并与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9加几”的加法怎样算。
二、创设情境
小羊图(书上99页第1题)
师:天气晴朗了,小羊羔也出来玩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羊羔吗?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
教师板书:9+7=16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蚂蚁图(书上99页第3题)
师:同学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运食物的吗?(指名说)
学生看书上的蚂蚁图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糖果图,再集体订正。
蜜蜂图(书上100页第5题)
师:瞧这群小蜜蜂在干吗?(指名说)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用数学(书上100页第4题)
师:洋娃娃可爱吗?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师:(边演示边问)如果改变问号的位置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
四、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七第2、6、7题。
NO:3
教学内容:用数学“9加几”
小学数学第一册101页,10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陵目标
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二) 过程性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1台,录音机,算式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两种颜色圆片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9+2 9+5 9+4 9+9
9+7 9+6 9+8 9+3
2.拍手游戏
教师拍的次数与学生拍的合起来是10。
教师拍9下、1下、5下。
二,学习新课
1. 教学例3
(1)放录音(合唱)
教师:“好听吗?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合唱,我们一起去看看。”
(2)投影出示,例3仔细观察,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诉全班同学。”请学生回答
(3) “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凡人?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
列式、板书:9+5
(4) “那到底一共是几个人呢?” .
学生想计算方法,“可以用喜欢的圆片摆摆看”(两种颜色的圃片)
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说一说
2.完成“做一做”
(1)投影出示“图”
(2)小组合作,要求:
①观察图,看到了什么?知 道了什么?记录下来
②要求什么?记录下来③怎样列式?
④怎样计算?(有几种方法?)
三,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NO:4
教学内容:8、7、6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学会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刨设情境,揭示课题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玩“闯三关”。
闯第一关: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口答6、8、9的分合式,然后教师出示抽拉片,让学生口答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7+3+2= 8+2+5=
7+3+4= 8+2+6=
7+3+9= 8+2+7=
讲述:对,把前面两个数先凑满10,再加上第三个数,就能算得既对又快,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凑十法。小朋友,祝贺你们胜利通过第一关!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凑十法来完成游戏的第二关。教师随机板书课题:8加几、7加几。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互相说一说,再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各小组分组讨论,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学生通过交流,教师的引导,
想出把8凑满10.把7凑满10的凑十法;数数法;想减做加等多样 化的方法。)
2.“试一试”
(1) 教师出示8+9=( )
(2) 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 )吗?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
(3)指名回答交流。
3.练一练
(1)组织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动手试一试桌上的练习。.(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练习题与组员交流讨论,并填写空格。)
(2)小组长交换介绍算法,其他小朋友做小小评委,听他们说的好不好,说得好就送给他掌声。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讲述:小朋友真聪明,第二关完成得多出色呀!在第三关里我们还会遇到好多游戏,有吃西瓜,蜜蜂采蜜,采蘑菇,汽车回家,蚂蚁搬家,动物钻洞。
(出示游戏材料)
学生分组游戏,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NO:5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第3-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口算(抢答)
6+5 6+7 8+6 9+3 8+8 9+8
6+8 7+4 9+4 8+5 8+7 7+9
2、 练习十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写得数,教师巡视,并订正。
二、 创设情境
1、 练习十九的第3题
先出示转盘,让学生弄清题意,转动转盘,知道用中心的数依次去加外面的每一个数。
然后让同座相互说,在让四人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组算的又对又快。
2、 练习十九的第4题
用课件出示贝壳图。让学生讲图意,问:一共有多少个贝壳?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5=12
问: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十九的第8题
出示螃蟹图,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说一说图的意思?
指名板书,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用数学(练习十九的第6题)
采用送信的方式,以第6题为主,另加一些得数是12、13、14、15 的算式。在加几个得数不是12、13、14、15的算式。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算式都有一个“朋友”,有的有几个,有的一个也没有。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练习十九的第7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NO:6
教学内容:用数学教科书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照例4画面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 出示例4。
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算出得数。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
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一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2.如果时间允许,以第2题的式题为主,再适当补充一些,
7十6 9十7 2+8 4+5 10一6 9+4
9-4 8+6 10-2 3+7 17-10 12+7
由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最后,学生集体订正
NO: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108-109页,练习二十第3-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看卡片说得数
9+3 9+4 9+6 8+5 7+4 8+7 7+9
9+9 8+4 7+6 8+9 7+5 6+5 6+7
6+8 7+4 9+9 7+9 8+5 0+9 10+9
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后并指名说一说8+4和6+5是怎么想的?
2、在里填“+”或“-”。
9()6=15 11()1=10 7()5=12 15()3=12
7()8=15 8()0=8 9()9=0 0()10=10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3题
(1)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组讲解图的意思,并派代表讲。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问题。
有()条鱼,游走()条。还有几条?
(3)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意思,列式计算。并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
2、练习二十第4题
(1) 问:你们爱游泳吗?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2) 会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数学游戏
找朋友,出示口算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作业:练习二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NO:8
教学内容:5、4、3、2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学会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5 9+3 8+5 8+3 6+5 8+9
9+4 9+2 8+4 7+5 7+8 8+6
(1) 学生抢答
(2) 以8+9、7+8为例,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3) 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可以交换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推出得数;也可以用“凑十法”计算。
二、新课
1、出示例 1 5+7=? 5+8=?
(1)学生看算式后回答:这两道算式第一个加数是几?第二个加数是几?两个加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2)5+7等于几呢?你能用以前的知识做这道题吗?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说一说怎样想的?
(4)5+8得多少?怎样想的?请学生回答,同座相互说。
2、教学例2 4+8=? 3+9=?
(1) 让学生试做,然后请学生回答是怎样想的?
(2) 指导学生看书,小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5、4、3、2加几)
有什么特点?怎样算得快?为什么?
三、巩固
1、做第110页做一做中的第1-3题
(1)第1题,
左图: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右图:让学生自己思考,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上往下做,并回答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学生独立完成,并问:你发现了什么?
2、数学游戏
转盘出示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
NO:9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2题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 10-7 4+8 13-3 5+9 10-9
2+9 3+8 4+7 4+9 3+9 5+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根据学生情况分析错的原因)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1) 学生说一说,再板书在黑板上,指哪个答哪个?
(2) 并让算得快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算的快?他的秘密在哪里?
(3) 指导学生书写算式
问:怎样写不漏掉也不重复?为什么?
(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二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三、游戏
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5?同座互做。
NO:10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初步渗透统计思想。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0-3 8+4 9-1 9-8 8+2 15+3
8+7 7+5 5+6 3+9 11-1 9+6
8+8 6+7 8+6 9+8 2+9
2、()里应填什么数?
(1) 比9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2) 写出得数是13的四道算式?
()、 () 、()、 ()
(3) 练习
9+()=13 8+()=15 12-()=2
()+7=14 ()+()=12 ()+()=19
二、指导练习
练习二十一第4题
(1) 学生看书,弄清题目的意思。
问:这题是什么意思?
(2) 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
(3)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看统计表。
指导学生看表:表的第一竖行画有皮球、毽子、跳绳;第二竖行上面写着“一班有”,下面的数就是一班有这三种体育用品的数量,即一班有7个皮球、5个毽子、4条跳绳;第三竖行上面写着“一共有“,就是要求我们计算一班和二班一共有几个皮球、几个毽子、几条跳绳,
(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先说,再计算。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同座每人抽出一张数字卡片,然后根据这两张数学卡片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看看谁说多,说的对。对于说的多和对的同学发红花给予鼓励。
NO:11
教学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及练习二十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看加法表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卡片,指名口算,并说出思路。
9+4 8+4 7+6 5+7
10-5 12-2 5+3 12+1
二、练习指导
1、进位加法表
(1)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加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D、想:这张表中,我们只需记住哪些题就能很快算出所有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边用红笔勾出来,使学生知道只需记熟左边到0道题。就能计算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练习
(1)让学生把和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说出表中两道相同加数的算式及结果。
(4)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三、作业:练习二十二
A、第2题,现时2分的时间,看有多少同学做得全对,若有不对的,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B、思考题:第(1)题
要求:让学生发现白圆与黑圆排列的规律,确定“往下应该怎样画”
第(2)题
要求:学生观察每行数排列的规律,找出与其他三行的规律不同的那一行。
C、第3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NO:12
教学内容:书第114-115页(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己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方面的比赛。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动?
学生回答:踢毽、跳绳
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是你喜欢的?
2、活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设计项目:踢毽、跳绳、跑步、拍球、跳“房子“、跳远、
(1)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时间15分钟。
(2) 回教室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帮着补充。
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可以说一说参加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学生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可能说谁跑了第几名?也可能说有几人跑?
其他同样方法解答。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准备的大挂图,根据学生活动项目填表,讲明图中各列的含义。
2、示范,根据学生跳绳人数在虚头像上涂色。
3、让学生把其他的板演在挂图上涂色。
4、教师提问:
(1)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问,全班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想法。
篇9: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出示口算卡)
3+2= 7+5= 9-4=
8-2= 5+5= 3+5=
2、摆小棒计算并叙述计算方法。
2+7=
引导学生说出:2+7就是2个一加7个一,得9个一,也就是9,所以2+7=9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20+10”。
⑴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
⑵反馈练习
①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②让学生自己编几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题,并叙述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⑴“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⑵反馈练习。第62页第2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⑵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⑶归纳算法。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的计算方法。
⑷反馈练习:
5+3= 92+6= 35+3= 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⑸想一想:
2+34=
⑹反馈练习:
65+2= 6+69= 2+65= 69+6=
2、教学例1。
⑴出示算式:
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⑵图示:
⑶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5+20=45。
⑷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0+25=45
⑸反馈练习:教科书第64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6= 20+15= 31+5=
学生完成后,师生分析每一组算式的不同点。
2、引入新课:
在刚才的练习中,31+5你是怎样想的?24+2呢?(强调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如果把“24+2”改成“24+9”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学生操作,形成表象。
⑴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桌上用小棒摆出24+9(左边放两捆小棒和4根小棒,右边放9根小棒)
⑵想一想: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启发: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
⑶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桌同学再摆一摆,边摆边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归纳算法。
⑴抽象: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大家说一说操作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个位数先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的算理形成表象。
⑵归纳:根据演示图,你能说说口算24+9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24+9的计算过程。学生在书上把例题补充完整。
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数与整十数相加。或者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和余下的一位数相加。
3、反馈练习。
⑴35+5= 63+8=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⑵5+35= 8+63=
先让学生联系本课的知识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与整十数相加。
⑶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教师放手让学生谈谈收获,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师在课题上补充“进位”两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第67页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三、巩固新知
课本第67页第8题。
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五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67页第10题。
2、课本第68页第15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68页第12题。
2、课本第68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6= 30+2= 8+51= 50-20=
2、口答:
⑴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
⑵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⑴出示35-2。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⑵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⑶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① 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②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⑴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⑵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5分成30和5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⑶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⑷反馈练习:“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七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⑶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八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一)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72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2、课本第72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课本第72页第8题。
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九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二)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1题。
2、课本第73页第14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本第73页第13题。
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2题。
2、课本第73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第十课时 小括号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 17-8= 5+4= 8+4=
5+6= 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一课时 小括号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小括号,巩固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还记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二)新知
1、课本第75页第5题。
2、课本第76页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课本第76页第7题。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
4、课本第76页第8题。
5、课本第76页第9题。
独立完成。
6、课本第76页第10题。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二课时 连加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二)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拓展应用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三课时 连减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9+9+9+1=28
6、拓展应用 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四课时 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利用有用的数学信息,正确运用连加连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课本第80页第6题。
(二)新知
1、游戏:课本第79页第5题。
2、课本第80页第7题。
知道了什么?怎么解决?
3、课本第80页第8题。
够吗?像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4、课本第80页第9题。
5、课本第80页第10题。
怎样才算可以一起乘坐呢?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算式算法的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1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2、出示课本第81页第2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3、出示课本第81页第3题。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3题。
2、练习十九第5题和第9题。
3、练习十九第11题。
4、练习十九第13题
独立计算,汇报。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十六课时 整理复习(二)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4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2、出示课本第83页第7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集体讲评。
2、练习十九第4、6、8题。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时 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83第9。
2、出示课本第84第11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0题。
集体讲评。
2、练习十九第12、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篇10: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 共同点: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不断开的
圆 没有角 即封闭的)
三角形 有三条边 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拼一拼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ト醚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Τし叫斡兴奶醣擢ナ浅こさ摹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ト醚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φ方形有四条边ナ欠椒降摹⒄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长方形有四条边ナ浅こさ
正方形有四条边ナ欠椒降摹⒄正的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篇11: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胡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整 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来自于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 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 (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NO:2
教学内容:认识半点(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
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
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
游戏。
3、小明、小军小强约定星期天上午9时半到健身房参加
锻炼,请你说说谁提前到、谁准时到、谁迟到?
出示图片:
图1:小明9时半
图2:小军8时半
图3:小强9时
4、快乐的周末
第95面的第4题
篇12: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 、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NO: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NO: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篇1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的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1。出示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新授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练习: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14: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篇15: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A、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B、比一比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C、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这两根针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仔细观察。
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演示并讲解)
D、指一指,认一认
师指给学生认时针和分针。
同桌互相指认。
E、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钟面,生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在走)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生思考)
师:(小结)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结合钟面讲解)
生跟着比划,了解顺时针方向。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
A、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C、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3、学习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出了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吗?
A、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板书:8时)
B、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出示电子钟8:00。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简要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时,冒号右边是2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C、学生接着用两种表示方法把后面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完成,并针对问题及时讲评。
三、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的内容
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出示课件)。
师:打开课本第92页,仔细观察图,说说他们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能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出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师讲评,生订正。
2、说说自己一天的安排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并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练习十六第三题:让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主人。
篇16:一年级拼音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拼音教案人教版:i u û y w yi wu yu
课时目标:
1、学会i u û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会正确读i u û的带调韵母,知道i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
3、学会声母y 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读准音,记清形,会照样子抄写。
4、学会声母y w与单韵母的拼音。
5、会正确读出yi、wu、yu的四声。
教学重点:i u û y w及yi、wu、yû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读准i u û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i u û y w的放大图、四线格黑板、字母卡片(带调和不带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会i u û三个单韵母,能认清字形,读准音。
2、学会正确认读i u û的带调韵母。知道i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卡片复习单韵母a o e及其它们的四声。
2、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语拼音。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单韵母i u û,希望每个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正确念、牢牢记。
(二)教学单韵母i。
1、观察说话。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图上画了一件衣服。)(要求:说一句完整的话,用准量词。)
2、讲解:衣服的“衣”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一个单韵母i的发音相同。
3、听音、发音。教师示范发音,注意看清老师的口形。老师发音时牙齿怎么样?(上下牙齿对齐。)顺口溜:牙齿对齐i i i。(齐读—开火车)
4、记忆字形:i像什么呢?在书上这件衣服只也藏着一个i,谁已经找到了?
5、教学i的四声。
(1)i和a o e一样,可以戴上四顶帽子。仔细看,i戴上帽子后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出示:ÿ í ǐ ì)—i上的圆点不写。—是啊,戴上帽子把小圆点遮住了,所以i上标调去掉点。
(2)分组练习四声。教师范读:ÿ 这件衣服真好看!í 咦!我的铅笔在哪儿?ǐ拿把椅子您请坐。ì 你的意思我明白。
6、练习i的书写。
教师范写i,要求学生观察i的书写笔顺。(先写“1”,再在“1”上加点,两笔写成。)以及其在四线三格的位置。照着样子,临写三个。
(三)教学单韵母u。
1、看插图说话引出u:可以说:“一只乌鸦在树上做窝。”乌鸦的“乌”就是u。
2、示范发音,让学生听音,看口形。发u音,嘴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口形不变。顺口溜:嘴巴突出u u u(领读,集体读,指名学生读。)
3、记字形:图上哪个地方像u字?(这只鸟窝像u形。)还像什么?(像只茶杯u u u)
4、教学u的四声。出示:ū ú ǔ ù
ū 第一顶帽子平平的,谁会念?ū ū ū 火车呜呜叫。
ú 第二顶帽子上山坡,谁会念?ú ú ú 没有就是“无”。
ǔ 第三顶帽子转个弯,谁会念?ǔ ǔ ǔ 一二三四五。
ù 第四顶帽子下山坡,谁会念?ù ù ù 我们爱公物。
5、练习u的书写,u一笔写成,住在二楼。
(四)教学单韵母û。
1、看图说话引出û:一条大鱼在水里吹泡泡。出示:û
2、示范发音,学生看口形。
û 的发音,舌位和i相同,只是嘴唇要撮成圆形,发音时口形不变。口形像在吹笛子。
3、记字形:u和û的字形有点相同,比一比,又有点不同,谁来说说有什么不一样?教顺口溜: u上加点û û û,小鱼吐泡û û û
4、练习û的四声。û也戴上了帽子,(出示声调卡)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他姓於,ǖ ǖ ǖ。我吃鱼,ǘ ǘ ǘ。天下雨,ǚ ǚ ǚ。一块玉,ǜ ǜ ǜ。
û上标调两点能去掉吗?为什么?(如果去掉两点会和û相混淆的。)
5、练习û的书写。观察û住在四线格的哪里?û三笔完成。
(五)巩固练习。
1、打乱次序认读6个单韵母。
2、做“摘星星”的游戏。老师读一个带调韵母,请学生摘下写有相应字母的星星。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声母y w,读准音,记清形,会照样子抄写。
2、学会拼音方法,会拼读声母y w与单韵母的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a o e i u û,它们6个兄弟都是一家
人,我们称它们为→单韵母。
2、卡片认读带调单韵母。
(二)谈话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声母。声母的发音和单韵母不一样,它念得又轻又短。谁还记得单韵母发音的特点是什么?
(三)教学声母y。
1、观察图画,说话引出y:一个树杈上挂着一件衣服。板书:y
2、教学发音。
(1)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听清发音,观察口形,同时思考:声母y的发音与以前学过的哪一个单韵母的发音差不多?(单韵母i)
(2)比较读,让学生听听两者有什么不同。声母y音和单韵母i音相同,但要读得轻些短些。声母y也可以叫它大y。(范读、领读)
3、记字形。像个树杈y y y。y两笔完成,指出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四)教学声母w。
1、观察图画,说话:这是一间美丽的屋子。声母w的发音和屋子的“屋”差不多。板书:w
2、教学发音。半扶半放:
(1)首先应该听→认真听、仔细看
(2)正确地念,模仿发音。
(3)比较u和w的发音,单韵母u发音响亮,声母w发音轻短,我们又叫它“大w”。
3、记字形。像间屋子w w w
4、指导书写。从左到右一笔完成,住在二层楼。
(五)教学y w和单韵母拼成的音节。
1、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一只乌鸦)
2、看图拼读音节,板书:wū yü教师领读。请学生分析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3、提示:拼读这两个音节时,声母y要读得轻短些,韵母要读得响亮些,两音很快相碰连读成一个音节。
4、拼读音节:y—ü—yü(鸭子) w—ū—wū(乌龟) w—ü—wü(青蛙)
(六)巩固练习。
第 三 课 时
课时目标:
1、巩固声母y w和音节ya wa。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读准音,记清形,会照样子抄写。
3、能正确读出yi wu yu的四声。
4、能看图说话和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音素,进一步指导练习。
1、yü音节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声母y和单韵母a)
2、谁能将声母y和单韵母ü á ǎ à拼成音节?拼读:yü yá yǎ yà。组词读:yü鸭子的鸭, yá牙齿的牙,yǎ哑巴的哑,yà亚洲的亚。
3、谁能把声母w和单韵母拼成音节读一读。组词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1、听老师讲故事:有一天,i u û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拿出卡片i u û)可是它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说:“好!我带你去!”(将y卡片放在i前面)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就成了音节yi。(读yi yi 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将w卡片放在u前面),就成了音节wu。(读wu wu wu)小û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看见了,就对小û说“小û妹妹别哭了。我带你去,快把两滴眼泪擦掉。”小û听了高兴地把眼泪擦掉,跟大y走了。(将y卡片放在û前面,把û上两点擦掉)这就成了音节yu。(读yu yu yu)
2、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3、练习yi wu yu的四声。
(四)猜音节游戏。
老师拿出一张小图片说出一个字,请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出相应的音节,然后当小老师领读。 医生的医 乌鸦的乌 小鱼的鱼 椅子的椅
梧桐树的梧
羽毛的羽 阿姨的姨 跳舞的舞 玉米的玉 宇宙的宇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已经学会了拼音。现在请你自己读读书上的拼音。
(五)看课本听录音读、跟读。
篇17:人教版 高三 16单元教案
Unit 16 Finding jobs
Teaching aims:
1. Goals:
Discuss jobs and career plans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Write a personal statement
2. Special focus:
Improve reading skills and Enlarge vocabulary.
a. Direct Ss to read the 3 passages on the text book;
b. Guide Ss to learn to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barber, chef, adviser, receptionist, astronaut, adore, outstanding, assess, amateur, flexible, nevertheless, personnel, accommodation, qualification, arithmetic, punctual, tournament, draft, etc.
c.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using language by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Period 1 Reading
Football : A Good Career Choice? (P138-140)
Step 1. Warming up
Task 1. Enabl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on p138.
Step 2. Scanning
Task 2. Get th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and meanwhile help them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Step 3. While-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then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aras.1-3 : The success of David Beckham in the football career.
Para 4: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otball and other careers.
Para 5: The special qualities required by footballers.
Para6-7: The programs set up for young footballers in both China and the UK.
Para 8: Football dreams don’t often come true like David.
Step 4. Post-reading
Finish all the Ex. On p140
Step 5. Further Reading
Task 3: Read the passage once again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s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this text?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this text?
What’s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e writer?
Step 6. Homework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on Language Practice on p140-142.
Period 2. Integrating Reading Skills
Why Do You Think You Would Be Good At This Job?
(P143-144)
Step 1. Revision
1. Check the Ss how further they understand about career and job plans.
2.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Scan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exercises.
Period 3. Integra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3 Passages on p 267-269
Step 1. Warmming-up
Do the oral pratice on p137, and enable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discussing career and job plans.
Step 2. Reading
Task 1: Read the 3 passages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If possible, guide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some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Step 3. Guided Writing
Give Ss 20 minutes to finish the writing assignment on p272,
Then ask Ss to score their work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hart.
3 pluses & 1 wish
Name _______ Title _____________________ Date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 How to use this chart effectively?
Ask the student to read his/her deskmate’s writing carefully, and then find 3 valuable things (structure, passage arrangement, sentence, diction, etc) and give 1 suggestion. And then feed the message back. Next, ask the Ss to correct their work according to the chart.
Period 4:
Step 1. Analyze some long sentences:
Deal with some language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if necessary. If possible, guide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some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 this unit are very important:
David’s career took off almost immediately when he was part of the Manchester United’s Youth Team that won the FA Youth Cup in 1992, and he was chosen to play for the Red Devils’ senior team in the same year.
Many countries have to set up programmes to encourage and develop young footballers, and this is where the clubs go to assess athletes and find stars of the future.
From this point on the success of their career and how much they earn depends on their performance and how many matches their team wins.
You need to convince the readers that you understand what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does, and what the job or course will involve.
Then show that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be successful by giving evidence of how your interests, qualifications or experience prove that you have the necessary skills.
Step 2: Testing your skills on P266-267
Step 3: Cloze Test on p271
Step 4: Translating on P 272
转自北京英才苑网站
篇18: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篇19: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一.常见的盐
1.氮化钠(NaCl)(俗称食盐)
(1)性质:NaCl的熔、沸点高;纯净的食盐不潮解,粗盐因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潮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2)制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从溶液中结晶山食盐,只能采用蒸发溶剂法,故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盐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
(3)用途:调味、腌渍食品、消毒、制化工产品等。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
(1)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碳酸钠晶体易风化。
(2)用途: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工业生产。
3.硫酸铜(CuS04)(其结晶水合物0uS04·5H2O,俗称蓝矾、胆矾)
(1)性质:无水CuS04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液旱蓝色。CuSO4·5H20晶体是蓝色的,受热分解:
CuS04,·5H2O(蓝色)△CuSO4(白色)+5H20
(2)检验水存在的方法:加入白色CuS04,白色粉末变蓝,说明有水。CuS04+5H2O=CuSO4·5H20
训练A:
1.下列关于碳酸钠晶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碳酸钠晶体俗称烧碱B.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中易风化
C.向少量碳酸的钠晶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D.能除去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
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生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A和C是单质,B利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转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各取lo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二.盐的性质
1.物理性质:(1)常温下大都是晶体;(2)溶解性(熟练记忆盐类溶解性表)。
2.化学性质:
(1)盐十金属→新盐十新金属:CuS04+Fe=FeS04+Cu(2)盐十酸→新盐十新酸:AgN03+HCI=AgCl↓+HN03
(3)盐十碱→新盐十新碱:Ba(OH)2+HaS04=2NaOH+BaS04↓(4)盐十盐→新盐十新盐:NaCI+AgN03=AgCl↓+NaN03
例1: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应选用的试剂是
A.石灰水B.硝酸银溶液c碳酸钙粉末D生石灰粉末
训练B:
1.下列各物质的溶液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某些碱溶液反应的是A.KNO3B.FeCl3C.NaOHD.K2C03
2.把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有沉淀产生,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过滤,滤液呈黄色。则该组物质是A.氢氧化钠、氯化铁B.氢氧化钡、硫酸铜
C.氢氧化钡、硫酸铁 D.碳酸钠、氯化钙
3.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能将各溶液中的每一种物质鉴别山来的是
A.CuS04KN03BaCl2NaCIB.FeCl3NaOHBa(OH)2HN03
C.KN03H2S04CuS04NaOHD.Na2S04HClBaCl2K2C03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通式:AB+CD=AD+CB
2.复分解反应条件:当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之一,否则就不能进行。
(1)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析出;(2)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3)生成物中有水生成。
例2:下列各级物质,能在酸性溶液中人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是()
A.Na2C03,MgS04,NaCI、K2S04B.CuS04、KCI、NaN03、CaCl2
C.Na2S04、BaCl2、NaN03、NaOHD.Na2S04、KCl、Mg(N03)2、AICl3
训练C:
1.在M和N两溶液中共含有七种离子:Na+,Cu2+,Ba2+,Mg2+,N03—·,OH—和S042。已知两溶液中所含离子不同,M中有四种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则N中含有
A.Na+,N03—,Ba2+B.OH—,Cu2+,S042—C.Cu2+,Mg2+,S042- D.Ba2+,N03—,Mg2+.
2.某白色末可能含有CaCl2、Na2S04、Ba(N03)2、K2C03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仍有白色物质不能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后,不溶物全部溶解;继续加入BaCl2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该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A.CaCl2B.Na2S04C.Ba(N03)2D.K2C03
四.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多属于盐类,因此它们也具有盐的性质。
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营养元素份量较小
氨水NH3·H2O
铵盐:碳铵NH4HCO3、硝铵NH4NO3硫铵(NH4)SO4、氯化铵NH4CL
尿素:CO(NH2)2
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盐(磷矿物,过磷酸钙,二过磁针酸钙)
钾肥: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复合肥料:加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铵NH4H2PO4
微理量元素肥为:含有硼、猛、铜、钼等微量元素
训练D:
1.某同学发现其家庭责任田庄稼茎秆细软,抗病虫能力差,出现了大面积倒伏等症状。他测定其土壤溶液pH为5,得知其土壤呈性。于是他建议父亲施用农家肥草木灰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由此可知草木灰属于性物质(填“酸”或“碱”),草木属于肥(填“氮”“磷”或“钾”)。
2.现有一种化肥,取其少量放入试管里,加水溶解后,向该化肥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微热后,把湿润的红色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监,由此推知该化肥是。3.下列含氮化合物不能直接作化学肥料的是A.NH3·H20B.CO(NH2)2C.HN03D.(NH4)3P04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农家肥化肥的肥效长B.农家肥的营养元素含量比化肥少
C.化肥比农家肥容易被植物吸收D.收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化肥比农家肥好
篇20: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一.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1.物质的鉴定:根据物质特有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一般须将被确定的物质的几个组成部分(如阳离子、阴离子)一一检验出来,特殊离子的鉴定如下:
(1)SO42-:Ba2+和HN03BaS04(白色沉淀)
(2)Cl-:Ag+和HN03AgCl(白色沉淀)
(3)C032-:H+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NH4+:OH-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变蓝
①ZnH2(可燃)
H+②C032-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①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红色
②Fe3+或Cu2+Fe(OH)3(红褐色沉淀)或Cu(OH)2(蓝色沉淀)
2.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将组内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1)方法:①物理方法:据组内各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a.Na2S04溶液和CaS04溶液(颜色);b.C02利NH3(气味);c.浓H2S04与浓盐酸(挥发性);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物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a.酸碱性:借助紫色石蕊试液区分;b.特殊离子(见1)的检验
(2)原则:①不限定试剂和操作步骤的鉴别②限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③不用试剂通过自身鉴别,其特点:组内有特殊物质,如CuS04溶液呈蓝色。
④不用试剂确定鉴别顺序,其特点:先通过观察找出组内特殊物质,然后利用该物质去鉴别另外一种物质,以此类推。
⑤不用试剂通过组内物质两两混合的现象进行鉴别,解答该类题时应找现象多的物质。
⑥指定试剂,确定鉴别操作和原理。
例1:如何证明某化肥样品为硫铵?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用两种试剂:Ca(OH)2和BaCl2(NH4)2SO4+Ca(OH)2=CaS04+2NH3+2H20(NH4)2S04+BaCl2=BaS04+2NH4C1
②用一种试剂;Ba(OH)2(NH4)2S04+Ba(OH)2=BaS04↓+2NH3↑+2H20
训练A:
1.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3.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就能比较简便鉴别出来的是
A.气体:H2、CO、C02B.固体:CaC03、Na2C03,CuS04
C.固体:NaOH、NaCl、FeCl3D.固体:NaCl、KN03、FeCl3
二.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1.原理:
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
2.方法:(1)物理方法:有过滤法和结晶法等。
(2)化学方法:①原则:不增、不减、易分②先除杂后干燥
③方法:有吸收法,转化法,溶解法,沉淀法,气化法,置换法等。
例2:怎样除去KN03溶液中含有多少量CuSO4?
训练B:
1.按照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木炭粉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硫酸铜晶体C.氧化钡和硫酸钾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
2.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
A.加过量稀硫酸,加微热,过滤、洗涤B.加强热或在空气中灼烧
C.加适量水,加微热、过滤、洗涤D.加适量稀硫酸,加微热、蒸发、洗涤
三.物质的制备
在物质的制备过程中,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理论上的可行性;2.原料价廉易得;
3.设备简单,步骤简便;4.尽量提高产品的纯度;5.产品与杂质易行。
例3:以铜、蒸馏水、空气、硫酸、苛性钠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训练C:
1.按要求制取H20: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非基本类型反应:
2.下列制备氯化铜方法中,正确的是A.铜和稀盐酸反应B.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C.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D.铜和稀硫酸反应后,再加稀盐酸
3.M元素是一种活动性强于氢的元素,它的氧化物M(OH)3都难溶于水,而MCl3和M(N03),均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直接反应制得MCl3的是A.M(NO3)3+HClB.M203+HClC.M+HClD.M(OH)3+MgCl2
更多推荐
人教版高中英语一年级Unit6 Good Manners单元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