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点评高考卷:湖北卷,本文共7篇,供大家阅读。

篇1:点评高考卷:湖北卷

今年高考语文湖北试卷的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结合我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和特点,渐进渗透新课程理念,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卷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题材新颖,设题角度巧妙,蕴含了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美感教育,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将学科检测功能与高校选拔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实际。应该说它是高考语文湖北卷进入第四个年头后已趋成熟的标志。

一、没出一道偏题、怪题和“超纲题”

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全卷七道大题共23道小题,没有出一道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这样保证了高考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中学语文教学和广大考生学习、应考。

二、重视抓“本”,人文气息浓

为突出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命题在选材上颇具匠心。如第3题、第4题、第5题,就将目光投注到史学界、文学界、足坛、网络、印章艺术、电视剧生产等诸多方面,而社科文《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两首唐诗和现代文《日月行色》则涉及考古、律诗、散文的小小说写法……这些选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人文性、可读性和审美性,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卷中第15题和第21题甚至直接取材于中学语文课本,第14题与中学语文教材密切相关,也都能起到引导教学和学生重视经典作品阅读的作用。

三、一鱼多吃,考查综合能力

试卷既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试卷第1题和第2题,虽是考查多音字和同音字,实际上也考查了音随义变的理解能力;第4题既考查了学生掌握判别语病的方法的情况,也考查了对整个句子的表意准确理解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第10题考查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其中D项的“以”,表面是考查这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但如果对整个句子理解错误,也难以判别。语言运用题中第21题直接取材于中学语文课本,命题者刻意选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林冲和杜十娘设题大有讲究。这两篇课文都是经典名篇,两个人物的性格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进行表述。看似简单的设题,其实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四、多处创新,别出心裁

今年试卷题型与去年基本一致,但在选材和设题的.角度上又有不少创新。

社科文阅读的选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选用有关中国古代陶器的社科文,文化内涵深厚,语言精炼简洁,虽有一些专业术语,但不会影响考生阅读。文言文阅读选的是《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先祖事略》。虽然年谱学生不多见,但该文以记事为主,浅显易懂,内容清新健康。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今年大胆选用富有审美性的爱情题材的散文《日月行色》。该文凸现了人、情的纯真美,行文的婉曲美,表达的含蓄美,语言的质朴美,人、景的意境美;将小小说的写法融于散文中,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古典纯朴的爱情之美和人性之美。它将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和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语言运用题亮点纷呈。第20题要求结合“八艺节”节徽图案的含义,为主会场拟写一副完整的对联。这样既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对有关对联常识的掌握,又考查学生了解富有浓郁荆楚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情况,命题者可谓用心深矣。第22题要求续写歌词。试题涉及的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题材,广受命题者的关注(去年北京卷就要求给奥运提建议),而今年湖北卷从“续写歌词”的角度设题,构思颇为新颖巧妙。学生对歌词并不陌生,且有示例,相信学生人人可写,可能还会有佳作出现。

五、为什么高考要写母语

作文是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最大的亮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在文化方面却有遗憾之处。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似乎比不上学习外语的热情。湖北卷作文题要求学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文章,既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针对性,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一定的思辨性,又在能力考查上具有开放度和区分度。

篇2:湖北卷

何谓方圆?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

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方是等边矩形,圆是与圆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而在我的眼里,方圆并非两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两个外延无限宽广的哲学概念。

首先。方圆,是性别。男人是方,女人是圆。

男人看世界充满曲折;女人看世界充满圆满。男人崇尚的是轮廓清晰的正直,女人追求的是圆圆润润的温柔。男人要掠夺的是方方的城池,在事业上扬名立万。女人要掠夺的是圆圆的铜板,在生活中享受安逸。方形与方形之间可以无缝交汇,因此男人可以拥有N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圆形与圆形之间只可能有一两个交点,因此女人只能拥有一两个闺蜜。方形的周长,是一道简单的数学算式,圆形的周长,是一个复杂的数学理论,即使电脑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标准答案。如果说π=3.14(三点腰四),那么我的理解是:三点寓意女性的美丽,腰是女性丰姿绰约的核心,四也许是轿车的车轮个数,也许是寝室的谐音,但无论房子以后车子,那都是很多女性的追求。圆周率冥冥中似乎在以隐喻的方式诠释一道算式:女人=圆。

其次,方圆是社会。方是法律,圆是生活。

法律其实就是一个方方框架,她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装在正方形里面的内接圆,内接圆再大,也不可能突破正方形的边框限制。这说明:生活允许自由,但自由的幅度是在法律框架内的个性选择。按照数学的理论,内接圆与正方形最多只能有四个交点。我认为:上方的交点寓意扩展,社会容许我们自下而上推动法律框架的扩展,但在法制框架实现扩展前,我们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生活;下方的交点寓意挖掘,社会容许我们挖掘法律的空隙,但挖掘行为不能洞穿法律底线。左边的交点寓意抗争,社会容许我们对法律进行抗争,但抗争必须以法律框架的边线为壁垒,不得突破。右边的交点表示维护,法律规限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以框架的右缘交点为目标,不能逾越。很多人也许都会做过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給你一条绳子,用绳子围成一个矩形,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答案很简单,当你用绳子围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其实,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对等寓意为法律的公平,只有公平的法律才会创造最宽广的社会空间。

第三、方圆是一种服务。方是服务范畴,圆是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服务的范围往往是棱角清晰的“方”。但服务的意识却是没有尖角的“圆”。以近日轰动全国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为例,就目前所披露的信息,纵火者陈水总行凶的诱因是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缺失造成的。也许,有关部门不受理陈水总社保申报,符合政府服务范畴的“方”。但是,对于陈水总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对象,缺乏服务意识上的“圆”则变成诱发悲剧的导火线。中央倡导服务型政府,其核心是“圆圆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方方的”服务范畴。所谓上善若水,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就应该象水一样富有容器适从性,遇见方形的对象,提供方形的服务,遇见圆形的对象,提供圆形的服务,遇见不规则的服务需求,就应该以超常规的服务意识,提供N边形服务。这一点,对于所有从事服务工作的从业者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理解方圆,其实就是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方与圆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笔者才疏,阅世有限,粗浅观点,难免谬误,祈蒙指正。

看过2017湖北卷还看了:

篇3:湖北高考作文点评

湖北高考作文点评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湖北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延续了、湖北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标明以什么为话题,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因为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于典型的话题作文,因为它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命意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但与思辨性极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20理趣十足的词语“三”相比,今年湖北题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即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关注考生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材料中的这几个信息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视母语、赞美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母语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可以说,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句话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影射了当前母语尴尬的地位,暗含着对目前整个社会重外语轻母语现象的一种忧虑与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新鲜词汇,如何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这句话中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

篇4:湖北高考作文点评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点评。(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xx年湖北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延续了过去两年湖北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标明以什么为话题,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因为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于典型的话题作文,因为它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命意型作文,高考作文《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点评》。这种命题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但与前两年思辨性极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往年理趣十足的词语“三”相比,今年湖北题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即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关注考生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材料中的这几个信息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视母语、赞美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母语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可以说,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句话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影射了当前母语尴尬的地位,暗含着对目前整个社会重外语轻母语现象的一种忧虑与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新鲜词汇,如何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这句话中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

[湖北高考作文点评]

篇5: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多一点幻想

河边。暮色苍茫。“捡一块碎瓦,比打水漂。”父亲对儿子说。

儿子服从。但只划出一条很短暂的弧线。“用力。”“我再没有力气了,”儿子灰心丧气,“爸,或许你能帮我。”“那么,跟我来。”

到河边要穿过一片松树林,它的背后有块平地,那里绽放着蓝色的花儿,栖息着蓝鸟,还有一些恋花的彩蝶翩飞于光明与黑暗之间。这似乎不合他的心境。他高考落榜了,景色应该是悲伤的、灰暗的,林子里应该闪烁着微暗的火,像似有却无的希望。他该做的或许是踏着落花归去。他像是经历着一次逃亡,继续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

他用力,只是一条短暂的弧线,就是近处也未能绽放美丽的水花。“我用了最大的力量,还是不行,”他说,“就像我的高考。”“是你缺少一点幻想,像这样。”父亲轻轻掷出一条悠长的线,仿佛不是碎瓦,而是一条飞鱼。“如果你像这样。”父亲向天上扔出碎瓦,用了很大的力气,可只是沉闷的一声,碎瓦坠入河底。“再像这样。”父亲向河里猛地一掷,更加沉闷的响。和上次一样,碎瓦坠入河底。

父亲对他笑:“幻想问题。”“幻想问题?难道你是说我想上大学是幻想?”“不是,但大学并不是唯一的路。”父亲说,“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多一点幻想,人生将会给出不同高度的抛物线。显然,幻想不光是力,还需要正确的方向。”

父子都笑了。“那么你是要我踏出考试外的一条路来。”“是,创业,当老板去。”“幻想!可能吗?”“这要靠你自己的幻想力。而我现在做的只是和你回家。起点,终点,你在哪里都该有你自己的幻想方向和努力。”

儿子仿佛当上了老板,多一点幻想,于是一条美丽的弧线在水面上,不是碎瓦,而像一条飞鱼,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点评】

本文采用父子对话的形式揭示出幻想的内涵,由日常生活中“打水漂”的游戏切入话题,然后渐次深入到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高考”。一实一虚,双线并进。语言朴素,见地深刻,指出决定人生抛物线高度的不仅在于力度的大小,关键还在幻想的方向。作者文笔妙在写身边的事,抒自己的情,且能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用小说来揭示文章主旨,是本文的最大亮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别具风格。

篇6: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一、注重开放与限定的统一

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将问题的视角对准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考生考量自己或他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从自己或他人举手投足之间发掘人文内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加强道德自律,完善自我。问题的指涉是具体的日常生活,不是遥远的圣人故事,也不是古籍里的高邈哲言,这保证了考生写作时有生活基础。主旨方面,无论对自己、他人还是自然,洒脱自信不应猥琐卑怯,宽容豁达不必心胸狭窄,友爱善良不得自私傲慢等都是不错的立意。在文体方面,20同样保持了湖北卷高考作文的一贯传统,对诗歌体裁不作限制。这些是开放性。同时,命题关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自己”的态度,并且是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是细微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修养德行、处世准则和行为诉求。材料中的“你”已经表明试题中的“如何对待”的主语是考生自己,也就是说命题人期待考生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跟他人、自然、自我相处,鼓励考生写自己的日常体验和思考所得(当然不是说不能写他人,而是应在他人的言行中反省并得以提升,立足点在自我的完善上)。这样的命题避免了两种常见的中学生写作模式:一是套用读者文摘上的别人的情感故事熬成“心灵鸡汤”,二是假文化名人的言行诗文以故作深沉的姿态演绎成“文化散文”。这些是限制。

二、符合考生认知特点

十七八岁的考生心智发展还不很成熟,受生活空间和学业压力的制约,其视野难免不广阔,其判断难免不准确,其角度难免不多维……如果作文题离大多数考生生活和思考的实际太远,造成考生无法理解或是无话可说,就会导致考生写作时无话找话,所写作文空泛无物,“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这样的命题就没有效度可言。另外,如果考题一味让考生在作文中扮伟人,做圣人,大谈公民责任、国家社会之类的沉重话题,让他们谈玄之又玄的哲学命题,那么多数人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中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其心智情趣决定了他们只对身边日常的、轻松多彩的人和事感兴趣,同时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对世界的思考也相当有限。“举手投足之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兴趣爱好,无论文科理科,考生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为写作基础,一不存在文题理解的困难,二不存在思考认识的盲点,这就使他们得以各显神通,展现语言的灵秀、思维的缜密、构思的.精巧、心地的柔软。

三、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热点是高考作文的传统。现在的考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是一群被贴上孤立、好强、追求新事物、责任感不强、现实、虚荣等标签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不太会跟他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对于阻碍自己行进的低垂树枝,他们多会折断而不是弯身,对于长了癣的流浪狗多会一脚踢开而不是怜悯呵护,对于敞开的电梯门多会奋勇力争而不是谦恭退让。本次作文试题敏锐地抓住了“90后”的弱点,敦促他们自省自查。其可贵之处在于,命题关注的热点不是政治大事、经济浪潮、国际变革等,不是要求考生去以大写的人在作文中进行“宏大叙事”。这种从小处着眼的关注现实,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更有意义――有了作为基本要素的健康个性的存在,才会有整体的良性的社会存在。

四、追求双重引领功效

其一,这道作文题对考生,尤其是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的写作习惯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写作,必须以关注自我为基础,必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出发,在作文里先说说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那些事,去发掘自己日常生活中看似庸常却可能是独特的体验。受前几年考试范文特别是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学生往往一提笔就去写别人,首先想到的是名人,纷纷模仿套用名人诗文或言行,似乎没有这些装饰内容就没有品位。殊不知,这样写出的作文完全找不到自己,故事是别人的,思想也是别人的。其二,这道作文题是对考生人生价值观的引领。如果是认真思考后的写作,每一次抒写将都是一次内心梳理,每次梳理将都是自省后螺旋式的提升。这样的自省后的收获比他人的说教有效得多。“文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道理的,一个内心坚硬的人恐怕难以写出柔软的文字,一个满口秽语的人也难以写出精美的华章。作文就是做人。从这个角度讲,“举手投足之间”将为人与为文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湖北巴东一中;444300)

篇7:湖北卷作文旧书

手机旧了,你也可以扔掉它。但是,书旧了,你却不可以扔掉它。

因为书的价值,不是在其纸张的新旧,而是在其文字的内容。文字的价值,是不会因为纸张的变旧而失去的,甚至于还会历久弥新,历久弥贵。

犹如一件文物,价值连城,并不是因为文物本身是金是银,是玉是珠,而是因为这件文物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它可以使得后人,不管是经历了多少年,都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劳作情况,它可以使得后人,能够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是如何变化的'、发展的。

古籍善本,都是旧书。珍贵字画,都是旧书。最近,中国拍卖行里的文物拍卖,屡创新高,正是说明了国人对文化的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落后的国家,是不会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而野蛮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这就是文化的价值,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大家都来珍惜旧书吧!让我们大家都来热爱旧书吧!

更多推荐

点评高考卷:湖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