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与苏轼读书的故事,本文共7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与苏轼读书的故事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扩展阅读:苏轼的故事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篇2:苏轼读书的故事
苏轼读书的故事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拓展阅读:
1.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
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在文坛传为佳话。其第三难是出句成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才子,但这上联出得蹊跷,一时寻对不出。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 了出来: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时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诸君不妨一试。
2.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3.苏轼带儿游石钟山求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篇3: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篇4: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黄庭坚的人生,是与苏轼共沉浮的。
苏轼第一次在孙觉(黄庭坚的岳父)家里见到黄庭坚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孙觉便请苏轼为其扬名,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庭坚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苏轼回书《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当时苏轼已经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是暂露头角,可见苏轼何等赏识黄庭坚,自此二人惺惺相惜。也正因为苏轼的赏识,带累黄庭坚一生坎坷。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头,政敌王安石抛开宿怨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因太祖有约不杀士大夫,神宗又惜苏轼才华,苏轼总算逃脱一死,黄庭坚虽然与苏轼未曾谋面,但与其酬来唱往,被罚了二十斤铜。
又过了七年,黄庭坚四十二岁,新皇帝登基,新法废除,苏轼似乎时来运转,与黄庭坚同被招回京师,两人神交已久,却初次相见。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然而司马光上台后,废尽新法,苏轼这时对新法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之力争,最后不堪纷争去了杭州。第二年,道德人士——即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向朝延反映黄庭坚男女问题:“闾巷之人有所不忍,而庭坚为之自若,亏损名教,绝灭人理,岂可尚居华胄,污辱荐绅?”黄庭坚又陷入政治纷争,干了五年,便辞了职,乞一宫观居住。
一年后,章敦为相,以黄庭坚修订的《神宗实录》又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亳州,从此黄庭坚少写诗作。此时苏东坡也因为“讥刺先朝”被贬,苏东坡临行前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会三日,这一会成为此生诀别。
在民间故事中,经常会有生性诙谐豁达的苏东坡与人玩笑的典故流传,其中就有很多是有关黄庭坚的。
对联篇
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一位老者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戏谑篇
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制作品味美食上也堪称一绝。一次,苏轼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您请教,敢问先生的姓氏“苏”字怎么写?”苏轼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鱼不能放在上面,还是快拿下来吧!”
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书法篇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的,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老师的字我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篇5:苏轼与秦观的故事
苏轼和秦观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秦观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轼比秦观大12岁,俩人虽然是师徒关系,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苏轼名满天下时,秦观还是一位学子,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情和文风,便以弟子身份拜在了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来,俩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良师益友。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苏轼经常给秦观写信,让秦观多写一些作品。苏轼鼓励秦观说,秦观之前所写的“练兵”和“治盗”两篇文章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后,苏轼还劝告秦观,让他在学校之中少谈论政事,毕竟谈论政治立场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同时,苏轼劝告秦观,让他一面写文一面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全集》中有有两篇是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有一篇就是苏轼给王安石的推荐信。这封信的内容比较长,他列举了秦观是位全方位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提拔秦观,让他为北宋朝廷献出一份力量。当时,王安石在北宋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王安石能重用秦观,那么秦观也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民间传说中,秦观是苏轼妹妹的丈夫。相传,苏轼有一个长相美丽且冰雪聪明的妹妹,名为苏小妹,而这位苏小妹长大后嫁给了秦观。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讲述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
秦观与苏小妹
秦观是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的弟子,而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苏小何许人也?相传是苏轼的妹妹,这位苏小妹聪明伶俐,深得父母的喜爱。而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最早源自于明代冯梦龙所写的《醒世恒言》一书。
其中有一篇著名的故事讲述的是“苏小妹三难新郎”,而文中这位新郎,就是秦观。话说,苏小妹不但长得美丽,并且才华横溢。苏小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前来求亲的青年才俊们趋之若鹜。苏小妹的父亲决定举办一场比文招婿,如果苏小妹看中哪位青年才俊的文章,那么他就有幸成为苏小妹的丈夫。前来参加比赛的人非常多,苏小妹收到了多篇文章,其中很少有苏小妹喜欢的。当苏小妹看到秦观文章时,心情大悦。她认为除了哥哥苏轼和苏辙外,秦观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于是,苏小妹决定嫁给秦观为妻。俩人拜堂成亲后,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以三副对联为难秦观。幸亏秦观才气颇高,加上苏东坡的帮助,很快就对上了苏小妹的对联。此后,俩人生活十分幸福。“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在民间有很高的传唱度,一方面因为百姓都喜欢听才子佳人的故事,二是因为人们对秦观风流倜傥的性格非常认同,更加觉得才子和佳人正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三是苏轼重视秦观是世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了使这份情谊永久地发展下去,秦观娶了苏小妹,两家更加亲上加亲。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
秦观生于公元1049年,卒于公元11,根据时间来看,秦观是北宋人。秦观在文学和诗词上都有很高的建树,是北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自幼喜欢文学和史学,因仰慕苏轼的才华,便拜入到苏轼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非常看重秦观的才情,曾经给王安石写信,向他积极地推荐秦观。
民间故事中,秦观和苏小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俩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相传,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因秦观在比文招婿中得到了苏小妹的亲睐。随后,俩人便成亲,洞房花烛夜时,“苏小妹三难新郎”,秦观凭借自己的才情,很快地便解答了苏小妹的对联,赢得世人赞赏。
“梦中题诗”也是关于秦观的一个故事。秦观非常推崇佛教,一次他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做梦见了一位九天仙女拿着一幅画像让秦观题字。秦观二话不说就写下:“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秦观醒来后,刚才的梦境依然很是清晰,他甚至还能记住他在梦中的题字。秦观拿出纸笔,立马写下这段话。后来,宋代有位名叫惠洪的僧人,他曾著有《冷斋夜话》一书。书中写到自己在天宁寺亲眼见过这幅字,并确定这幅字出自于秦观之手。清代一部名为《宋稗类钞》书籍,也提到秦观题字这一事,并表示真迹存在于雷州天宁寺中。
秦观老婆是谁
首先是正史派的出场,翻阅相关历史记录,可以查出秦观的老婆姓徐,名文美,是一大富商的女儿,从秦观的后世之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徐文美的确是没有半分爱情成分在里面的。年轻的秦观,可谓是英俊不凡,风度翩翩,惹得无数少女怀春,只为一睹真颜。但秦观少时家境不好,人们猜测秦观之所以娶徐文美为其可能是金钱利益的结盟而已,这也是符合秦观的爱情观,也是后世之作中鲜少提及其发妻的主要原因。
正史派还未离场,野史派就忙不迭的入场了。野史派说秦观一生最唯美的就是他的婚姻,他的爱情了,他的老婆其实是他师父的妹子,也就是苏小妹。秦观尚未成名之时,曾拜苏轼为师,苏轼有一聪明伶俐的妹子,秦观在与其相处之中,深深被她的美貌,她的才华所折服,相当于是对苏小妹一见钟情,二见倾心。而秦观的才气,才情和英俊的外貌也引得苏小妹的垂青,郎有情来妹有意,在父母师父的主持之下,也就自然喜结良缘,成就一段佳话了。
为严谨着想,显然是正史派的理论更经得住历史的盘查;但为浪漫着想,人们往往更情愿相信野史派的说法,苏小妹才是秦观的一生佳偶。
篇6:苏轼与对联故事详解
苏轼与对联故事详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篇7:苏轼与茶的故事
苏轼与茶的故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更多推荐
与苏轼读书的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