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本文共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关于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景,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课文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作家生平,扫清了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还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三峡》实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范例之一是实行课堂目标教学化,做到课课有目标,没一个目标又有具体的落实环节。诸如写景的文言文,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所以我们应该流利地诵读文章,能够通过一些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对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先明白写了什么,所以第一要做的是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全文。
在如此三个目标确立之后,教者在落实读的目标这一环节中,又提出了读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学习文言文,除了多读,还是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比如:读描绘山景的部分应该用舒缓的语气,朗读描绘水流的部分应该用急促激昂的语气,读出水流一泻千里的澎湃的气势!
学生学得巧妙的是,不仅跟随教者读,而且还学会了读中有质疑。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时,学生碰到了文字障碍:嶂解释为屏障还是峭壁?
教师随即抓住这一契机,不仅解释了嶂在古汉语中意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高险的山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峭壁,而且重点提出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词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阙是通假字缺,学习通假字的原则是通哪一个字就发哪一个字的音,解释这个字的意义。曦这个字愿意是日光,在这里解释为太阳,它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奔,原来是奔跑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飞奔的马,词性由原来的动词变成了名词,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应引起
我们的重视。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必须强化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以适应更多的文言文学习。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理、运用,从而能够做到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初步疏通了文意,学生准备翻译文言文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这篇文章,想一想其中的意思,看一看书下的注释,议一议你认为的难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评一评他人的翻译。
学生根据这种方法,不仅找出了古汉语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沿溯阻绝的绝是断绝,绝巚多生怪柏的绝是极,哀转久绝的绝是消失。还找出了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回清倒影中的清是清波的意思,是名词;清容峻茂中的清是水清的意思,是动词。
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只有注意积累文言词语,注意各种语言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篇2: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指导(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指导(教师中心稿)
广东顺德市龙江中学 欧阳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部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也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着重号系作者所加),同时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高中三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70篇(首);而高中六本教科书(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所选编的56篇文言文近三分之二要求全文背诵,其余三分之一也要求背诵其中部分段落。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诵读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势必就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正字正音读准字音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
诵读要以所学材料的初步理解为基础,而理解的前提则是读清句读。句读也就是断句,句读知与不知,直接影响着词义句意的理解。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3、结合层次疏理读通思路
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而疏理文章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文言文行文的篇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4、结合文意理解读出感情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第33页)。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二、文言诵读要加强读法指导
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少作一些空洞无物的“课文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性探索,我们基本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背方法。它由六个环节(也是六种诵读方法)构成:
1、朗读法:文言课文必须要开口朗读。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读准字音,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异读字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长短的朗读训练,以至慢慢地养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2、指读法:背诵对只字只句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错字、漏字、窜句、换句,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小心谨慎,一字一句去读、去记忆。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则可采取指读法,一般是左手按书,右手指字,逐字逐行地进行诵读,这样既有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字的印象,又有利于对文句意义的感知和理解。
3、默读法:也称研读法。文言文诵读的关键是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字词句的准确意义,如果对字词句不求甚解或对课文整体理解模糊,那么诵背起来就会感觉费力不讨好,不管读多少遍都没有多少印象,并且对课文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朗读一两遍、指读一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框架基础。
4、挑读法:有些篇目的部分段落意思晦涩难懂,读音呕哑嘲哳,句子结构散乱无序,与现代汉语的理解差距较大,这种句段诵读起来就觉得非常吃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此段意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把它单独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独创一些适合与自己个性的“歪门邪道”法(如谐音、幽默、硬套等)来强化理解。
5、背读法:在朗读、指读、默读之后,对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重点句段所在位置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要尝试着去背诵,第一遍肯定难得完整地背诵出来,但不要紧,边背边翻书,边检查自己容易忘却的地方,再来一次指读和默读。这样反复一两次就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6、查读法:当我们感觉到一篇课文基本上能够比较流利地背诵时,不要忙于给自己下结论,认为自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人的记忆思维中还夹杂着一条遗忘曲线,它随着记忆的不断补充强化而不断隐退消淡,但同样它也随着记忆的不断淡化流失而不断突出明显。因此,我们在背诵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还要不定期地检查自己的背诵结果,对遗忘的部分要及时补上加强,直到这篇课文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来说,时间越近,间读的间隔就短一些,次数就相应地多一些;时间越久,间读的间隔就稍长一些,次数就响应地少一些。
当然,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欧阳宇 全文字数:2700字
通讯地址:广东省顺德市龙江中学(528318)
联系电话:0765-3882707(办)3386410(宅)
篇3: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语音是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只要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而学生对语言产生语感之后,必然会理解字、词的含义。所以文言文教学之时,教师要范读,或放录音给学生听,学生将会在听录音中纠正自己的读音;或者让学生通过纠正诵读中的语言,了解字、词的意义。如锄耰棘矝(《过秦论》)中的棘、耰是少见的字,学生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会读准的。但是如果通过听老师的范读或者听录音就可以正确地读出棘与耰的标准读音了。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查一查其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既可以正音,也可以明义,何乐不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语意即自字、词和句的意义,而语意就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阿姨你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的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时,就会明白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了。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诵读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而学生在诵读时,可以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就要辨别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中就有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刘邦为首的张良、樊哙;另一类是以项羽为首的范增、项庄等。显然,在文中的刘邦与项羽的对话的语气是完全不相同的;张良玉范增、樊哙跟项庄的对话的语气也是不相同。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应该带有感情色彩,以敌我之情趣诵读。如果你站在刘邦的那边,那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用褒义的语气去朗读他的.对话;如果你站在项羽那边,认为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人物,值得你可怜与同情,那么,在诵读的时候,也应该用褒义扬的;否则就相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应该重视学生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书读百遍,层次自见。就是说,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与多背,那么对于文章的层次的理解就不太难了。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字、词、句就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于文段也自然地熟悉起来,而至于要划分层次结构,就会不成问题了。比如,对于文中的那些起、承、转、合之句,学生将会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得更加透彻,那么文章的层次划分也就不言而喻了。如庄子的《秋水》中有于是焉这个句子连续出现好多次,其实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果学生多多诵读这篇文章之后,对其句子就了指掌,显然要划分文章的层次也就没有问题了。
总之,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的层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篇4: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教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教读
学习文言文应重视朗读,这一点早已被广大语文老师认识与接受,这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老师们制订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过,在现实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上,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却是没有达成这一目标。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就是由于没有教读造成的。教读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教读可以很好地解决正确朗读这一问题。只要老师在教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三五遍,再自己去读,就不会出错了。如果不教读,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这是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造成的。
其次,教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流利。文言文之所以读起来不顺畅,除了生僻字多,难以认记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长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老师在教读课文的时候,当然能把停顿读出来,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长句的停顿。生字会认了,长句子的停顿把握了,学生怎能会读不流利呢?老师不教读,虽然也能让学生读流利了,不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老师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三,教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呢?我认为还是教读。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老师当年有没有一句一句地教于漪和她的同学们读,不得而知,不过于漪在这里回忆的可是老师教古文的方式。老师满怀激怀地朗诵,确实是感染了学生,并影响了学生。我们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有感情地教学生读几遍课文,学生自然会很容易地进入文章的情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自然容易达成了。
教读,除了能顺利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为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农村初级中学也非常适用。
篇5:文言文应重视落实字词的教学
从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来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笔者认为教学文言文应该重视落实字词的学习,具体而言:
1、要能准确的指出、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被贬官,降职远调
惩山北至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2、要能准确的指出、解释句子中的通假字。
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辅佐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转身、调转
3、要能准确的指出句子中的出现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里面 ,即国内
4、要重视句子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词语,尤其是“而”、“之”“其”、“然”等,教学时新旧知识互相串联,复习巩固。
例如 ,温故而知新 而: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而:然而
面山而居 而:表修饰限制
黑质而白章 而:而且
篇6:三个重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三个重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随着新课标、新课改的深入人心,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的影响越来越大。课堂教学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原则更是毋庸置疑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始终让“三个重视”即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指导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愿把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同行分享,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1.重视诵读
即让诵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起始课时的示范朗读、全体学生的自由读和个别学生的试读目的在于读准字音、熟悉课文。接下来是带着“理清思路”任务的整体感知的默读。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负荷比之前的几次读大许多。这些读属于粗读。之后是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的读。这就是精读。因为此时的读不仅要解决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重点实虚词的含义、文言句式的特点等问题,任务量是很大的。最后,在完成整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读就是高品位的.读了,必须把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诵读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数次诵读中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深入了而且也为背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重视积累
首先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读准字音“”指出实词含义“”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等多种形式的训练题,检测学生知识储备的程度。如“一词多义的辨析”训练侧重于把握“其”字的用法“,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训练侧重于名词用作状语或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判断等。其次,通过提问衔接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反馈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对遗忘了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达到积累的目的。
3.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文言文确有难度,但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任何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总之“,三个重视”让我在教授文言文方面受益匪浅。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也成为他们学好语文的一种无形动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法肯定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一根本宗旨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愿我们在语文教学这个领域中各显其能,让语文课堂色彩纷呈,精彩夺目!
更多推荐
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