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的教学设计,本文共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意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生活典型事例。让学生懂得节水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节水方法。

4、通过制定节水计划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将节水的方法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5、通过制定倡议书,向周围的人们宣传节水的重要性。

教学特色:

A.活性 B。实践性 C。活动性 D。探究性 E。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浪费水和节约用水的实例。

2、带一份自己家上月的水费单。

3、请一位家庭用水最少的学生介绍经验。

[学生甲:我奶奶洗衣服从来不用洗衣机脱水,怕浪费电,她还把衣服晾起来,用盆子接水,……

学生乙:我妈妈也不用洗衣机洗衣服,说浪费水,她总用手洗。(如有对比数据更好。)]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是真实的。可在生活中,有人认为:世界上什么都怕没有,水还怕没有吗?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来听听“水博士”是怎么说的?

(播放录像)

“水博士”:同学们,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如,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倾倒有毒的化学品;对森林资源的乱砍乱伐等,使得清洁的水资源再生越来越困难。我国每年可用水时为7000亿立方米,受污染水量为3000亿立方米,剩下的清洁可用的淡水就只有4000亿立方米,水资源日趋枯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听过或见过珍惜水资源的呼吁,请看(播放关于节水的公益广告片),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语吗?

4、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师:关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的现状,请同学们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课余收集到的资料。

张华: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上就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更不会有人,如果人类无止境的浪费水,那么人类自身将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李明:虽然,地球的水约有14亿立方千米,但是,海洋就占有13.7亿立方千米,占全球总量的97%,而陆地的水加上被污染的水只为海洋的1%350。打个比方,地球上的总水量为一桶水,而能为我们人类利用的只有其中那么一小勺。(出示图)

赵维:我们中国总江河数量只占大陆总江河量的5.5%,人均占有量只有美国的1/5,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处于世界第88位。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浪费水,不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0年后这片神州大地上,可饮用水将会枯竭。

李娜:黄河被人类称为母亲河,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它一直浇灌着万顷土地,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衣食之便。可是如今,黄河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已经开始断流了!(出示图片)这条母亲河正面临着枯竭。

林蓉:水还面临着被污染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非洲每年因喝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有5万多人。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每年工厂排出的污水使和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呀!

(出示标语)

“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吧!”

“再不节约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5、学生讲述生活中见过的一些节水的典型例子。

师补充:忘关水龙头,洗脸、洗手或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发现漏水不及时修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惯会浪费许多水。

生活中,许多人由于粗心,经常造成“滴水”或“流水”不断。根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月可以集到2.6吨水,这些水足够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就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

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接一杯水而白白放掉许多水;用水期间开门、接电话、换电视频道不关水龙头;停水时忘关水龙头;洗手、刷牙、洗脸时不关水;睡觉、出门前不检查水龙头,等等。只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不仅为自己省了钱,也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节约用水。可是有些人仍然觉得水很平凡,浪费一些没什么了不起师:同学们,能为那些用水大户家庭想出节水的好办法吗?

7、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节水方法。

8、汇报节水方法。

9、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家制定一份切实有效的节水计划。

10、学生代表宣读节水倡议书。

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是啊,在我们大家看来很平凡的水,它又是非常珍贵的。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和文明用水,要牢固树立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使科学用水、文明用水成为全社会的基本规范,推动各项节水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

[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笔者在组织《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节教学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局域网及因特网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第8章第3节,本节主要内容为:金属生锈的原理、防锈的一般方法;废金属回收的一般意义。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钢铁生锈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象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上过二年多的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铁钉锈蚀的实验需提前一周进行,没有办法在课堂上演示,于是将实验过程用网络展示。铁锈蚀的原因、防锈的方法、废金属的知识与废金属回收等,网络上能搜索到很多相关知识,而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知识,这样印象会特别深刻。

媒体分析

微机室室的数十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整个局域网与校园网接通,不仅在校内交流信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访问因特网。网络以其强大的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金属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办法。

2、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能力方法目标

1、培养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损失。

2、在宽松和兴趣盎然的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体会到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辅助学习的工具。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获取铁锈蚀的原因、防锈的方法、废金属的回收等知识。

【教学难点】

技术难点:建立怎样的网络平台以及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

【学习方法】

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网络辅助学习

【所需时间】

1课时

【设计思路】

科学素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金属会生锈,而有的金属却很难生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措施,但并不知道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原理是什么。铁钉锈蚀实验需用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将实验过程拍照后用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学生了解铁钉锈蚀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由于本节知识学生要了解的常识性的内容较多,完全可以采用自主上网学习,我尝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金属锈蚀的原因及防锈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只作为学生认知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发现问题,研究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在于探索金属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模式”来开展学习。

(一)创设情景:教学一开始,用多媒体和实物创设问题情景。

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只搪瓷洗脸盆,盆底因使用不当形成了许多空洞,这些空洞是如何形成的?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钢铁全年产量的十分之一。金属锈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人们需要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防护的方法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二)确定问题:要防护金属,减少锈蚀,就必须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废

金属有哪些?随意丢弃废金属有哪些危害?回收废金属有哪些好处?

(三)自主学习:当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以后,我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用哪些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书籍收集资料、上网查询、实验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信息,从而掌握如何来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四)协作学习:当学生分组找到信息来解决原先确定的探究问题以后,互相讨论、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五)效果评价:以一组课堂检测题,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达成检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流程作如下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在网络课件上设计了五个小专题,分别是:学习要求、知识讲解、课堂练习、本讲小结、网上交流。

【教学实录】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目标说明

明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浏览网站

(61.132.31.58:82/web/guof/class/01/)中“学习要求”这部分内容。

浏览网站中“学习要求”这部分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工作。

创设情景

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只搪瓷洗脸盆,盆底因使用不当形成了许多空洞,这些空洞是如何形成的?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钢铁全年产量的十分之一,金属锈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损失,人们应该如何保护金属?如何充分利用金属?

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要探究金属防护的方法,要先知道哪些信息,了解相关知识,激发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探索、讨论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参考:

1、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锈蚀?

2、人们常用什么方法防护金属、避免金属锈蚀?

3、什么是废金属?回收废金属有哪些好处?

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网上探究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讲解”栏目首页,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搜索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2、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并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掌握知识,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评价

1、引导学生进入“网上交流”栏目

2、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培养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发创新性思维,巩固知识。

随堂检测

网上自主探究完成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练习”栏目

1、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达成检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2、将知识内化。

即时反馈,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扩展视野

对于已经达成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学生,引导他们进入知识讲解中的拓展视野栏目,了解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展知识面。

浏览网页中“知识讲解”栏目内容中的“拓展视野”。

拓宽视野,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结归纳

1、小节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归纳,总结

【教学后记】

1、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进行网页浏览,关键词搜索,会进行网上讨论。如果不具备这几点,自主探究就会受阻。

2、鉴于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建议在上课之前对本节课用到的计算机相关操作进行简短培训。

3、网络教学需要网络课件的支持,学生要在网络课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学习,所以网络课件的设计是网络探究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4、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教学网络只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金属: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概括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炼铁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难点】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的计算。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

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 ~P15,包括图片和资料,交流讨论。回答:

1、常见的金属矿物有哪些?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2、常见的铁矿石中理论上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是什么?理由?

3、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交流评价】

让学生分析与交换不同意见。

【交流回答】

1、常见的金属矿产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03)、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04)、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 )、铝 土矿(主要成分是Al203)、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2、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是磁铁矿和赤铁矿,因为这两种矿石含铁量高(质量分数大)且含硫等“有害元素”少,冶炼时产生的污染小。

3、普遍使用的金属有铁、铝等。

【过渡】

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炼数以亿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学生活动】

1、展示我国古代炼铁图一了解我国炼铁的悠久历史。

2、观看视频参观炼铁厂和展示P16图8─22。

3、思考工业冶炼铁的原料、原理和设备。

4、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反应过程示意图。

【分析小结】

1、冶炼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

2、冶炼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冶铁的设备──高炉

4、产品生铁──(铁合金、混合物)

【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分析反应原理,记录现象,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归纳总结】

2、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入样品并固定;

③向玻璃管内通入C0气体;

④给氧化铁加热;

⑤停止加热;

⑥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3、实验现象:

①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

4、注意事项:

①先通C0的目的:排出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加热时C0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②实验完毕后继续通C0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

③尾气处理:多余的C0要燃烧掉,防止C0污染空气;

【课件展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17例题。

【分析】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赤铁矿石中含有纯的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若设生铁的质量为x,则其纯铁的质量为x×96%,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计算出结果。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

答: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资源的概况,铁的冶炼及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等知识。难点是含杂质问题的计算,课后需要练习强化这类计算。

篇4: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3)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市场上为什么出现鱼类的品种在减少。有些鱼的价格在上涨的情况。

谈一谈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必须采取哪些有利措施,通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合理利用并保护好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从1986年7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在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在本地区如何保护好鱼类资源,努力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鱼类资源的利用

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二、鱼类资源的保护

1.保护鱼类资源的紧迫性

2.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篇5: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8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3)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市场上为什么出现鱼类的品种在减少。有些鱼的价格在上涨的情况。

谈一谈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必须采取哪些有利措施,通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合理利用并保护好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从1986年7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在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在本地区如何保护好鱼类资源,努力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篇6: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一、鱼类资源的利用

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二、鱼类资源的保护

1.保护鱼类资源的紧迫性

2.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

篇7: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止铁生锈的简单方法;

2.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铁生锈条件的探究,进行收集材料、猜想、设计、验证、观察、分析、得到结论、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铁锈蚀的原因及防锈措施。

三、教学难点

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一套提前准备好的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器材,铁钉、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铁钉、蒸馏水、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氯化钠、火柴、试管、烧杯、石棉网、三脚架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2分钟 展示铁生锈的图片和铁生锈造成的钢铁损失。 学生观看图片,聆听老师讲解 用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5

展示一周前准备好的铁生锈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蒸气接触,如果有盐存在的情况下,生锈更严重。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实验现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如何在课堂上观察到铁生锈的现象?

引导学生从加快反应速率方面考虑。

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结合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注意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增大氧气、水蒸气的浓度,升高温度,或者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利用给出的实验用品,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到铁丝很快生锈了,摸一下试管,试管是热的,说明铁生锈的反应放出了热量

通过设计并验证实验,复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培养学生猜想、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讨论:谈谈铁生锈的利和弊。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铁生锈的原理制成暖手宝、很稳输液器等有利的一面。 学生讨论:弊端:铁生锈造成钢铁浪费。

利:利用铁生锈产生的能量。

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一个反应,合理的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既然铁生锈会造成钢铁的浪费,那么如何防止铁生锈呢?引导学生分析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破坏铁生锈的条件可以防止铁生锈,具体措施有: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2.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例如涂油、油漆、烤蓝、镀上其他金属;3.改进金属结构,制成合金。 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体会到化学为生活服务。
展示自行车图片,分析自行车的支架、链条、车圈分别采用什么措施防止生锈。 学生思考回答:支架采用涂油漆,链条采用涂油,车圈采用镀铬。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回收废旧金属等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学生阅读教材。

回答出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是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污染。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寻找金属代用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能力,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了解到金属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树立努力学习,将来开发新材料的信念。
课堂小结3分钟 1.铁与氧气、水蒸气接触会生锈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破坏铁生锈的条件

3.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反思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何护》是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铁的冶炼,一个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共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触不多,所以需要学生去想象和理解。现在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采取多媒体进行图片辅助教学。在第一课时要介绍金属资源的概貌和几种常见的矿物,由于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简单的介绍,但由于时间太长了,很多学生都忘记了。所以我采取多媒体把几种常见的矿物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后印象较深。这是讲解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矿物外,还介绍了几种罕见的矿物:如七彩针铁矿、金红石、闪锌矿、毛赤铜矿、孔雀石等。这些学生看后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教学。在铁的冶炼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机会演示古代人冶炼生铁的过程,也没有条件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介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非常方便和直观。在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进行实验过程,效果很明显,学生印象非常深。这为以后完成类似的练习题,效果非常好。这是对讲解课堂最有效的辅助。

3、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铁生锈的教学。为了探究铁腐蚀的条件,除了的前一个星期准备实验外,在讲解防止铁腐蚀的原理和方法时,先让学生回忆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的条件来推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得出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对于这一知识理解更深。

4、通过当堂练习掌握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第二课时学习了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其内容不难,但需要学生去理解。所以通过完成课后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1、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节奏有点紧张。本节内容知识较多,为了把每个知识点讲解清楚,所以需要太多的时间,因此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不多。这样没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没有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不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本节内容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和“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要求太高,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演示,所以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

3、铁生锈的条件探究没有动员学生去准备。由于铁生锈是一个缓慢氧化,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一个星期),因此在备课当中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一个星期进行实验准备。只有老师自己先提前准备。其实如果让学生也参与实验准备,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虽然铁生锈的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并没有学生真正去动手做过或观察过。因为完成这个实验并不难,学生有能力也有条件去完成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来,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收获更多。

当教完这节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失误。这需要自己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从发展的观点去备课,多从自身找原因去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完好。只有多多反思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主动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提升。

更多推荐

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