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色游戏区:小医院、娃娃一条街,本文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角色游戏区:小医院、娃娃一条街
名 称 小医院 区 别 生活区
价值取向:
1、知道一些简单的医疗器件,初步了解看病时的程序。
2、激发幼儿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材料设计:
白大褂、护士帽、听诊器、体温表、压舌板、医药箱、药瓶、注射器、纱布、胶布、处方、病历卡及各种药盒
玩法提示:
可由2-3名幼儿做医生和护士,多找几位幼儿按顺序看病,幼儿可扮妈妈抱着布娃娃看病,看病时仔细向医生询问病情、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问题,医生则要细心为病人看病,教师可以加入到角色中去
指导要点:
准备材料时,要将用过的针管、药盒清理干净,并进行严格消毒,不要让幼儿用嘴接触药盒或其他材料,注意卫生安全
角色游戏:娃娃一条街
(一)目标:
1、让幼儿喜欢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具有初步游戏意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习选择主题,扮演角色。
3、初步知道游戏的名称及标志,会使用娃娃家的道具。
(二)准备:
1)物质准备(同一种玩具的数量可多些)。
娃娃及日用品------毛巾、纱巾、被子、服装。
食品------蔬菜、水果、蛋等。
2)知识准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社会生活,经常和幼儿聊聊,看到大人买东西时都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等。
(三〕过程:
1、导入:出示娃娃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指导语:你们瞧这是谁啊?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有着许多商品的娃娃超市,以后你们就可以在这里帮自己的娃娃买到想要的东西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是怎样买东西的吗?
小结:今天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现在我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娃娃超市”,请小朋友们来当娃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到娃娃超市去买东西给你的娃娃。
2、认识在娃娃超市中所需要的道具。
(1)爸爸妈妈买东西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2)超市里都摆了哪些东西?可以给娃娃做什么?
小结:娃娃超市里有许多宝宝要用的东西。可以在娃娃超市里给娃娃买衣服、买牛奶......
3、初步学会游戏规则和简单的角色安排。
(1) 教师引导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角色,和他一起游戏。
(2) 观察指导幼儿使用娃娃超市的道具和买东西所需要的。
4、评价总结表扬认真、爱护玩具的幼儿.
篇2:浅谈角色游戏《娃娃医院》的创设与使用论文
浅谈角色游戏《娃娃医院》的创设与使用论文
《人们怎样工作》是我园省级课题《基于生态园区的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下的小课题,我们班开展了《娃娃医院》的主题角色游戏,以下就针对该主题区域游戏的创设和使用谈谈我的实施与思考。
一、设置角色游戏区“小医院”
在主题《人们怎样工作》中,幼儿对医院以及医生等的工作有极大的兴趣,很想了解它们是怎样工作的。于是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幼儿兴趣、想法及简单玩法之后在小医院里安排了以下几个角色:分别是看病的医生、打针的护士和药房的药剂师。
二、做好游戏前的工作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新纲要》强调: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我班首先是组织幼儿实地参观了星港社区医院,了解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观察活动,使幼儿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其次将医生看病、护士打针的工作流程以及病人看病的流程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张贴在角色区,供幼儿学习模仿。
2.物质材料的准备
利用家庭资源,家园共同收集有关“医院”游戏的材料,如:药瓶、药盒、听诊器、医生帽等。为使幼儿的游戏生动、有趣,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和确定了什么样的药盒或药瓶里装的是什么,什么“药”,治什么病等。
三、创设仿真的游戏环境,提高幼儿兴趣
来到小医院,孩子们都很感兴趣,都争当小医生。可是我发现,我们的医院不像是医院,而更像一个玩具店。于是我根据医院的分布,对“医院”的布局进行重新布置。具体划分为:挂号、门诊、注射、药房等几个区域,并调整了玩具框,把原来混在一起的玩具根据这几个板块进行分框、把白大褂按照五个区域预计医生或者护士的人数进行放置。
四、通过日常有目的地观察指导和评价指导,逐步提高游戏水平
1.利用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组织了集体教学、情境表演,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当病人,并且使幼儿了解医生应如何进行简单的问诊,护士打针时如何鼓励病人要勇敢,药房的大夫如何给病人拿药,指导病人服药。幼儿认知上的提高丰富了游戏内容,幼儿游戏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2.观察游戏进程,支持游戏发展
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指导,首先就要很细致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有助于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玩具材料的添置与更换、游戏水平与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也为教师如何介入和指导角色游戏提供了足够的依据。
指导方式一:当教师发现没有人去玩医院游戏时,教师就去扮演“医生”,加入幼儿的游戏,装作给病人看病。通过教师的'示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规范和内部规则的建立。
指导方式二:教师以“病人”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去间接指导医生怎样给病人看病?
指导方式三:及时提供材料,发出有效信息。这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游戏情节,而且使各角色区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3.注重生成游戏,延续游戏兴趣
(1)设计个性人民币。将《小医院》游戏扩展到美工区,请幼儿设计个性人民币,在纸上写上面额后,由幼儿自己设计装饰画,然后投入到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医生、护士、药剂师来赚钱,待自己做病人的时候花这个钱。循环往复,幼儿再一次的提高了游戏的兴趣。
(2)制作甜蜜小药丸。医院游戏还可以扩展到另一个区域――小作坊。在小作坊制作药丸的过程中幼儿还提议说,“平时的药丸都是黑黑的、苦苦的,一点都不好吃,我要做一个颜色漂亮,各种水果口味的药,这样的药丸我才要吃。”于是各式美味好吃的“甜蜜药丸”就这样产生了。
(3)“救护车”出发。孩子们提出我们的医院还没有救护车啊。于是制作好一辆“救护车”投入使用,遇到紧急情况“救护车”就奔赴一线解救去了。幼儿在游戏时还为“救护车”配备了急救医生和护士,让紧急的情况在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较好的处理。并且在医院的部门中还增加了急救室,专门接收“救护车”上的病人。
五、注重游戏后的讲评,提升游戏技巧
在幼儿游戏兴致未低落时,及时给予评价,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玩游戏,教师应向幼儿推广成功的经验,把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大家,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和规则。
评价方式一:情境表演。让幼儿再现医生看病的情节,给幼儿提供模仿的机会,从而提升游戏水平。
评价方式二:自我评价。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自己来说说,“我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帮助幼儿进一步积累经验。
评价方式三:相互评价即对他人言行的评价。可以让幼儿说说:什么地方你很满意或不满意?为什么?对不满意的地方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下次游戏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共识,以此来规范游戏规则和交往技能,提升游戏的质量。
幼儿通过“娃娃医院”的游戏活动,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药品名称和及其功能,也能在自己不想舒服的时候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娃娃医院”的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还培养了幼儿关心他人,爱护同伴的好品质。
篇3: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教案设计
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非常渴望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爸爸妈妈。为了让幼儿认识家庭中每位成员的角色,培养他们互敬互爱的精神,特别设计一次“娃娃家”活动。
活动目标
1. 熟悉角色活动区的环境及规则,能够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
2. 喜欢扮演熟悉的角色,知道角色名称,模仿基本的动作。
3. 游戏中有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和关系及游戏中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活动准备
准备材料和道具,例如布置有小床、沙发的起居室,娃娃、爸爸(夹包)、妈妈(围裙)、爷爷、奶奶、的头套、拐杖等。
活动过程
在角色活动之前,我精心布置了娃娃家的环境,用纱窗把娃娃家布置得温馨而漂亮。在这个“家”中,有沙发、桌椅、小床、电视等家具,床上有娃娃在睡觉。在娃娃家的一角,布置了厨房用品:锅碗瓢盆、橡皮泥做得各种面点、彩色纸做得各种蔬菜等。
孩子们选择好了角色都进入到区域中开始活动了,彬彬扮演娃娃家的爸爸,他在家里看着报纸,顺顺和乐乐扮演着娃娃家的爷爷和奶奶,露露则穿上了妈妈的围裙像模像样地在厨房里忙着。开始的几分钟里,孩子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玩得很高兴,可时间稍长一点,有的孩子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彬彬扔下报纸出门了。在各个区域里转来转去,顺顺和乐乐手拉着手旁若无人地在客厅里跳起了舞。露露则在厨房里乐此不疲地忙着做饭,娃娃被扔在了一边,无人照管。
这时,老师走进了娃娃家说:“我是爸爸的朋友,来看望爸爸的,爸爸去哪了?”正在跳舞的顺顺和乐乐听到问话,停止了跳舞,赶紧过来接待“客人”。“爸爸”彬彬听到问话也急忙跑回了娃娃家,“客人”把娃娃抱起来说:“呀!孩子好像有点发烧,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啊?”娃娃家的几个人都围到了娃娃身边,有的倒水,有的找药,正在做饭的妈妈也跑进屋里抱起娃娃。
老师看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游戏中,说:“娃娃吃了药,让她睡会吧,要好好看着点,要是继续发烧可要及时送医院啊!你们谁来照顾孩子呢?”“爷爷”说:“妈妈照顾孩子吧!”于是,“奶奶”主动去做饭,“爸爸”忙着招待客人。孩子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角色中,继续开始活动了。
《娃娃家》教学反思
《娃娃家》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家具的造型美,并能利用各自准备的材料来设计制作家居模型,以及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制定的主要目标,我把重点放在设计方法的指导上,以及利用大量的图片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家居室内布置、欣赏各种家具的造型美来引出课题,再让学生说一说家里面要有什么家具?如:床、沙发、橱柜等等。如何摆放家具?让孩子分组来讨论用什么材料,以及分工怎样。并启发学生根据家具的特征来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加工要求同学既分工又合作,大胆地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家具和家居安排,又要把家设计温馨可爱,让家人喜欢聚在家里。此课虽然准备充分,但还有不足之处,在二、一上课时,由于考虑不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做一个完整的家有点太难。孩子想到这儿忘了那里。于是再上二、二的课时,在制作时我改变了一下策略,让小组选着一个房间来做,这样孩子的作品完成的就很精彩。孩子也特别高兴,直到下课,孩子的兴奋都没停下来,拿着自己的作品来炫耀自己。
篇4: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培养独立性,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
3、懂得扮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4、培养爱惜玩具的习惯,游戏后会整理场地,收拾玩具。
材料准备:娃娃家的娃娃、日用品、电话机、以及各种废物和自然物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次:1、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家有几口人,他分别是谁。从而进入主题。
2、引导幼儿按意愿组成家,协商分配家庭成员角色。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分配。
3、引导幼儿进入角色,教师以角色口吻启发幼儿模仿、想象角色的语言、动作,表现角色职责。引导主要角色与其他角色交往,反映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尊敬长辈、关心年幼的孩子等。
4、教师讲评,重点评价角色间相互关系及收拾、整理玩具的情况。
第二次:1、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回顾上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自由理说应该什么做才对。
2、请几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娃娃家的角色,其他幼儿来当观众,和他们一起再来巩固活动中一些常规知识。请做观众的幼儿对表演者提出表演中的不足,及让幼儿讨论改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再一次玩娃娃家,教师以角色中的人物参与。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本次活动的不足与需要下次改正的。
第三次:1、根据上节课的不足,进行提示,幼儿自己来选择角色表演,并讨论游戏规则。
2、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来示范,其他幼儿来当小观众,并请小观众来讨论他们做的好的与不足的地方,改进游戏方案。
3、幼儿进行扮演,教师指导能力强的: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大胆的做出动作和表情,能连贯的对话。能力强差:要分配得当,鼓励幼儿大胆的扮演角色,有表情的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地的表达语言。游戏结束,请幼儿自己来做简单的评价,发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
第四次:1、总结上一次游戏的情况,表扬表现很棒的小朋友及表现很好的环节,对还存在不足的方面提出要求。
2、分组进行表演;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搭配好(教师不参与角色的分配,由幼儿商量决定)
3、教师巡回指导。
4、讲评各组幼儿表演的情况。
篇5: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环境创设:
1、“爸爸妈妈好”“小花被”
2、生活区布置:帮妈妈整理衣服,帮宝宝穿衣服
家长配合工作:
1、和孩子一起找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合影,并和孩子一起说说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内容等,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2、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下家里的鞋柜、衣橱等,一起说说哪些是妈妈的用品,哪些是爸爸的用品;准备爸爸妈妈的一些不穿不用的物品带至幼儿园提供幼儿的游戏材料。
3、在家和孩子一起参观自己的“家”,向孩子介绍每一间房间的名称和功能,以各种孩子喜欢的方法(如考考你,猜一猜等)帮助孩子巩固经验。爸爸——“亲亲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飞呀飞”,及爸爸力量大。
4、爸爸妈妈引导孩子观察爷爷奶奶在家里做事的情景,和孩子谈谈爷爷奶。
5、奶奶年纪大了,可是为了照顾孩子,还要做很多事情,真辛苦!知道宝宝长大了,很多事情要自己做。
>>>下一页更多精彩“《娃娃家》教学反思”
篇6:小班角色游戏《医院》优秀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了就要去就医。
2、了解就医的心理准备和安全注意事项。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图片、“医院”游戏情境
活动过程
一、谈话:说说已有的就医经验。
你们有没有去过医院?
问什么要去医院,去做些什么事?
医院里有些什么机器可以帮助医生看病?
二、观察图片,知道去医院的原因。
兔妈妈为什么要带小兔到医院去?
三、观察图片,了解就医的心理准备和安全注意事项。
1、克服惧怕医务人员的心理。
2、做个勇敢的孩子,配合医生做检查。
3、不乱动诊疗室的物品。
4、注意清洁卫生,不到处乱摸。
5、耐心等待就医。
四、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熟悉就医流程。
更多推荐
角色游戏区:小医院、娃娃一条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