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艾子有孙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本文共11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艾子有孙年十许》阅读答案
《艾子有孙年十许》阅读答案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注】①榎(jiǎ)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这里指用棒棍打。②悛(quān):悔改。③抟: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剥,脱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年十许许:
(2)吾为若教子不善邪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
3.艾子最后为什么笑而释之呢?(2分)
4.你认为艾子教育孙子的做法对吗?艾子之子的做法对吗?试对两人的`做法进行点评。(3分)
参考答案:
1.1(1)许:左右
1(2)若:你
2.3孩子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打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孩子的父亲就流泪哭泣着求饶。(“仅”、“是”、“恒”、“涕泣”等几个关键词应当翻译出来,如果未译出来各扣1分,语意连贯1分)
3.2艾子笑是因为明白了儿子这样做的原因,(1分)释之是因为他同样心疼自己的儿子。(1分)
4.3艾子用体罚来教育孙子,(1分)艾子的儿子则溺爱自己的儿子,(1分)两者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1分)(其它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2:艾子教孙阅读附答案
艾子教孙阅读附答案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选自〔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①榎(jiǎ)楚:分别是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②悛(quān):悔改。③抟(tuán) :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剥夺。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其子仅有是儿( ) ②责必涕泣以请( )
③杖之愈峻( ) ④其子不复敢言(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艾子笑而释之
A.得而腊之以为饵 B.朝而往 C.而吾以捕蛇独存 D.黑质而百章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
(1)孙抟雪而嬉 (标在动宾之间)
(2)寒战之色可掬(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2分)吾为若教子不善邪?译文:
(2)(2分)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11、艾子最后为什么“笑而释之”呢?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阐述理由。(2分)
【答案】
①这 ②流眼泪 ③更加 ④又,再
(1)孙抟/雪而嬉 (标在动宾之间)(2)寒战之色/可掬(标在主谓之间)
我替你教儿子不好吗?
(2)所以写了这篇说,来希望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11、艾子明白了儿子的意图:儿子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碍于尊重父亲,不敢直言违抗,所以最后笑而释之。
篇3:《艾子教孙》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艾子教孙》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⑤。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选自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
①慵劣:慵,懒惰;劣,顽皮。 ②榎(jiǎ)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榎楚,用作鞭笞的的刑具。③抟(tuán) :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夺取或解下衣服。⑤掬(jū):两手捧(东西)。如今天仍在用的“笑容可掬”。
【参考译文】
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非常讨厌他,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笑了起来,饶恕了他们父子。
【导读】
《艾子后语》是一部古代幽默作品集,文中的故事以虚拟人物艾子为主人公,诙谐有趣,讽刺世风人物,往往发人深省。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千古话题,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问题,今天读来我们仍能受到启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每加榎楚而不悛( ) ②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
③杖之愈峻( ) ④艾子笑而释之( )
2.与“杖之愈峻”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B.其子无如之何
C.艾子见之 D.寒战之色可掬
3.下列句中“胜”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驴不胜怒,蹄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 “责必涕泣以请” 中的“涕”是古今异义的词,它的古义是 ;今义是 。请从你学过的古文中再举出两个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例一:
例二:
5. 请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三处标点。
汝 儿 有 罪 应 受 此 罚 汝 何 与 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为若教子不善邪?
②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
【参考答案】
1.①悔改 ②常常,经常 ③严厉 ④饶恕
2.C(均为代词)
3.D(优美的;ABC均为“能承担,能承受”。)
4.“涕”的古义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成年男子的配偶”;又如“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5.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
6.①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②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
篇4:孙泰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泰,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 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 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 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 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 二子:两个女儿。 中和:唐僖宗年号。 缗:穿钱的绳。 绐:哄骗、欺骗。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 伏: 服 ,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
义不杀少而杀众
D.泰怃然久之
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 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D.泰惊悸,召诘之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 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来源栏目: 本文链接: 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共2页: 1
篇5:孙泰文言文阅读答案
您的位置:>>孙泰逸事阅读答案_文言文孙泰逸事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文言文《孙泰逸事》选自,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 其长损一目,汝可取(通 娶 )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 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 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 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释】
1、师:拜 为师
2、操守:行为举止
3、古贤之风:古代贤人的风格
4、颇:相当地,很
5、姨妹:表妹
6、先是:起初,在此以前
7、子:女儿
8、损一目:一只眼睛损坏了。
9、取:通 娶 ,娶妻
10、女弟:小女儿
11、或:有的人
12、诘:追问
13、适:嫁
14、风:风范
15、长:大女儿
16、卒:亡故,死去,去世
17、市:买
18、亟(j ):赶快,急忙,匆匆
19、绐(dai):欺骗
【翻译】
起初是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 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子。有人问他原因,孙泰说: 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看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然后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急忙把银制的灯台还给了卖主。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 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 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 我刚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 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篇6: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修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4.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C,权:暂代官职,执掌。
2.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3.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4.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修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篇7: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9分)
【甲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孙叔敖纳言》)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乙文】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进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曰: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选自刘向《新序》)
【丙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冠白冠 冠:
②下情不上通 上:
③至 于鄙 鄙:
④被服以立 被:
9、下列各项中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B使臣受吏民之垢 足以治楚矣
A国家之患孰为大 被服以立
D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为楚令尹
C进臣畏罚而不敢言 国家之患孰为大
10、翻译。(9分)
①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②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3分)
③吾知所以亡矣。(2分)
11、从上面三则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8、(4分)冠:戴 上:向上(名词做状语) 鄙:边境 被:通披,穿上(1词1分)
9、A(3分)
10、①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独揽大权,国君就会厌恶他。(4分)
②想要进谏忠言,而负责接待进谒者的`人,却不向国君通报,他的罪过应当处以死刑。(3分)
③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2分)
11、①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②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③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答出1点1分,答出2点即可得3分)
篇8:孙期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4. ① 持;或“拿”;或“握”② 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共1分,每小题0.5分)
15.“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 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共2分,结合原文1分,质1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篇9:孙期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分)
篇10:孙期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篇11:孙抃见异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抃见异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佑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庙,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十上,适、执中卒皆罢。改翰林学士承旨,帝读《史记·龟策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孙抃传》)
1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B.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C.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D.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甲科,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甲科、乙科都是指进士而言的,甲科是优于乙科的。
B.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之地,《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 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D. 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抃性格笃厚,言辞温和公正。他不认同找别人的事、攻击别人、嘴巴快捷、行事刻毒是谏官有才能的表现,议事不发表偏执的言论。
B. 孙抃在职尽责,维护朝廷礼仪。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员都说这样做违背礼仪,他伏地进谏,皇帝因为他脸色都变了。
C. 孙抃不惧权贵,能够仗义执言。他请求罢免宰相梁适,皇帝不听,他就上奏章告诫皇帝说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人的议论,那最终他的请求得到落实。
D. 孙抃通晓典籍,解说周详深刻,面对皇帝的质问,他从古人有疑难之事时的的做法来解释,即自己的决定加上众人的意见见解,也要用卜筮来询问上天。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
(2)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
【答案】
1. A
2. D
3. C
4. (1)宋仁宗考察他的话,催促他上任,并且任命他掌管审官院。
(2)法官要将张氏关入监狱搜取佐证,陈执中不肯放人,皇帝下令不必追究。
古体诗知识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
1、小说主要倚靠虚构,散文主要记叙描写真人真事。
2、小说的故事性要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3、两者都可以 用第一人称,指代却不同。
4、散文和小说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更多推荐
艾子有孙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