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文范文大全,本文共1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主题图,找出12的其他因数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 2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说明: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二)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五、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倍数特征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求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篇3: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人教版

教学重点:

1. 能听、说、读、写词汇:drawing,great,be good at.

2.能听懂、会说句型:Do you like(学科名称)?

Yes,I do./No, I don’t. I’m good at …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21教育网

教学难点:

1.通过练习,掌握对话 ,能自主编出对话。

2.通过趣味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熊玩偶, 单词卡片, 各科课本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温习旧知

1. 用小熊为投掷玩具,叫个生上讲台复习单词。

2. 展示课件中的老师照片,鼓励学生用英语句子描述老师的特征。

(二)新授

1. 引出短语“一本书”

2.引导孩子用英语说出an English book

a Chinese book

a PE book等,强调英语,美术前面要用an.

3.将2中的短语展示出来,让孩子们集体读。

4.连词成句练习,引出What’s in your hand ?并引导孩子回答。

5.同桌练习以上句型。

6. Do you like科目?的问答练习(Yes, I do./No, I don’t.

7.将以上两个对话结合起来组成对话同桌练习。

What’s in your handa/

It ‘s an English book.

Do you like English?

Yes, I do.

8.出示PPT,让孩子们结合图片提示,编出对话,口头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读熟对话。

2.和同桌互练对话。

3.展示学生的照片,老师运用be good at 引出句子,让孩子试着听,并大概听懂。

(四)作业

自编2组对话,并和同桌练习。

篇4: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人教版

1.师生用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互相问候。

2.复习句型:Let's go to the…

Great!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to the … by …?

练习“there”

3.看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食物类、水果类、职业类、家庭用品类)。重点复习本课中的复现单词:a computer, a chair, a bookcase.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出示第六课中的地点类的图片。

T: Look at my picture.

出示单词picture 并领读

S: 跟读。

T指图片) What's it?

S: It's a library.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brary?

S: I can see a chair , 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同样复习an airport, a station, a park, a zoo…)

T出示音乐教室图片)What's it?

S:…

T: It's a music room.

出示单词 a music room 示范朗读

S:跟读

2.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music room?

S: I can see a piano, a chair , a violin and an accordion.

T: So you can say: There is a piano.

There is a chair…

Can you say like me?

S: There is an accordion…

There is a …

出示句型: There is a/an…

S:造句练习。

There is a piano .

T: There is a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Can you say like this?

出示句型:There is a/ an … in the…

S:造句练习。

3、T: 出示办公室图片

T: What's it?

S: …

T: It's an office.

出示单词 an office 并领读

S:跟读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office?

S: There's a bookcase in the office.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bookcase?

S: (在教师帮助下 )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ookcase.

出示句型

同法教 a classroom, a playground, a blackboard.

篇5: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4B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our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There are … in/ on/ near…

3、会唱歌曲 In the classroom

4、了解字母组合ch 在单词中的读音。

三、教学重点

1、熟练运用单词a chair, a blackboard, a picture, a bookcase, a classroom, an office, a playground , our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a /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四、教学难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a /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五、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本课的单词图片 及磁带录音机,教学挂图。

六、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师生用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互相问候。

2. 看图片复习本课中的单词

A game: guess the word

(教师说I am thinking of a word begining with /k/ , 学生猜测本课中由/k/开头的单词。)

3、出示一些专用房间图片(如教室,办公室等)

T: There's a table in the office.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table.

Make some sentences like this, can you?

S :造句练习。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出示第六课中的地点类的图片。

T:Look at my picture.

T指图片) What'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library.

T: What's in the library?

S: There's a/ an…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出示句型: What's in the library?

S:跟读

2.T: What's in the library?

S: There is a …

There are some…

Who can ask me?

S: What's in the library?

T: There is / are …in/ on/ near

3、T: 出示办公室图片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can you?

S:同桌操练句型

What's in the office?

There is a/ an … There are some…

Step3 A short break

篇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教方法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查缺补漏,让每个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形成解题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安排:

(一)、注重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复习内容安排:

1、字、词

理解本册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选择适当的词语。

会在口头和书面正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并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正确搭配。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领会其感情色彩。

2、句子

能找出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改正。

能修改明显的病句。

能用常用的语词和关联词造句。

能把句子写具体。(扩句、缩句)并且能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写句子。

能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3、标点符号

巩固、学习使用书名号、顿号、引号等用法。

4、课文与阅读

熟悉每课内容,按要求复述,背诵有关课文,按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默写并逐句解释。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阅读短文,完成有关练习。

篇7:《通分》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通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引导探索

1、教学例3时,我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课本第93页的两行填空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行分数的共同点,并自己总结出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数既不同分母也不同分子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说出思路,这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我首先肯定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然后借助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5和4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做一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十八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粗浅的理解和预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篇8:《桥》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湖北省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族小学  覃柏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6课《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们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地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沉稳地指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为此,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及感悟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的基础较差,但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而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为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但对于本班学生来讲,大都基础较差,尤其阅读能力也较差。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会圈点勾划编写文段序号,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析精彩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制作ppt、图片、MP3音画欣赏视频、哀乐等多媒体课件。在准备这节课时,我通过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适合本课内容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可以说是准备比较充分,但临到上课时却又显得丢三落四。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1、2、3项学习目标,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ppt出示“98抗洪”图片,学生说说图片内容。

(1)武警官兵心系灾区人民--架起“连心桥”。

(2)党员干部心系百姓,“雪中送炭”--架起“爱心桥”。

(3)总书记深切关怀,领导与人民心连心--架起“幸福桥”。

(4)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与人民共同架起“生命桥”。

2、过渡:是呀,洪水无情人有情,党与人民心连心。在98抗洪抢险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另外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极普通的老村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1、ppt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如下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思考上面目标2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2、读书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3、学生练读。开火车或者每小组读几小节(几个自然段)。

4、教师检查。看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Ppt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指名回答,老师进行方法提示,并温馨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感受洪水的凶猛和形式的危急。

(1)用--和~~~~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

(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为什么这样写?

(PPT课件出示有关比喻、拟人的语句)

2、交流思考:你觉得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舍已为人、沉着冷静、威信极高

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可敬的老汉,老汉是个舍已为人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ppt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1、祭奠英灵,渲染情感: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用慷慨悲壮低沉的语气朗读课文结尾24-27自然段。然后,全体师生起立,播放哀乐,向这位可敬的老汉默哀1分钟。)

2、课文总结,升华情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3、播放歌曲,结束课文: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他(她)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她)们是为了谁……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祖海演唱的音画视频--为了谁(MP3)来结束本课。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1、指导书写: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书后有14个要求会写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2、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这几项作业:

⑴书写课后的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⑶预习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在第二课时学习)

3、拓展练习: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我为你骄傲。儿子,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父亲吧!)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

[《桥》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9:草原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今天学习的课文《草原》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                          天空

草原景色      空气

平地

小丑

远道迎客

热情好客    热情款待

话斜阳

[草原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0:人教版十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人33位同学,男生18位,女生15位。较多同学学习兴趣较浓,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基础又差,上课不够专心,在课堂上,思维不够灵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较差。虽说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知识面狭窄,不懂得正确积累和运用,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在本学期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三、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苯滩哪谌莞挥惺贝性和人文内涵。

2、痹黾犹逑职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3、蓖乜砜挝牡奈奶搴陀锾澹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奔绦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狈⑾钟镅怨媛桑学习表达方法。

3、卑盐彰扛龅ピ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奔忧科绞绷繁实闹傅肌

5、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五、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继续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00个生字,其中15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者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阅读的课外习惯。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六、教学措施

1 收集整理、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

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七教学进程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备注

1 2.5-2.11 1、草原 2 2、丝绸之路 2 机动 1

2 2.12-2.18 3、白杨 2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 口语交际习  3

3 2.19-2.25 回顾拓展一 1   5、古诗词三首 3 6、冬阳童年骆驼队 2

4 2.26-3.3 7、祖父的园子1    8、童年的发现  2   9、儿童诗两首 1机动2

5 3.4-3.10 口语交际习作二 3    回顾拓展二 1  机动2 妇女节

6 3.11-3.17 10、杨氏之子 2   11、晏子使楚   2   12、半截蜡烛  2

7 3.18-3.24 13、打电话  1 口语交际习作三   3 机动2

8 3.25-3.31 回顾拓展三 1  14、再见了,亲人 3 机动2

9 4.1-4.7 15、金色的鱼钩 2   16、桥 2 机动 2 清明节

10 4.8-4.14 17、梦想的力量  1  口语交际习作四   3机动2

11 4.15-4.21   回顾拓展四 1 18、将相和 3  机动2

12 4.22-4.28 19、草船借箭 2    20、景阳冈 1   21、猴王出世 1

机动2

13 4.29-5.5 口语交际习作五  3   回顾拓展五  1 综合性学习: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    五一节

14 5.6-512 阅读材料  1-5课5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

15 5.13-519 阅读材料1-2课3 22、人物描写一组 3

16 5.20-5.26 23、刷子李  1

24、金钱的魔力  1 口语交际习作七3机动1

17 5.27-6.2 25、自己的花园是让别人看的  2

26、威尼斯的小艇  2   27、与象共舞1机动1 六一节

18 6.3-6.9 28、彩色的非洲  1

口语交际习作八  3  回顾拓展八  机动  2

19--22 6.9-7.5 期末复习考试

[人教版十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

篇11:燕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1 燕 子教案设计

学生视角:

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活?

教师思考:

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 : 3 课时

第一课时

- . 学生板书课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

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

I. 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

2. 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

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

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

3. 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 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 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

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 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

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 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

路;

(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

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

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

2 .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

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

介绍给大家,

3 .教师评价:

{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

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l 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俊  凑 () 谱 () 沾( )

竣 () 揍 () 普 () 站( )

2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 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 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品味其表现魅力

1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 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

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

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

生的学习能力。 )

3 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

(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注意,也自

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

4 ,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和表达方法。 )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

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

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

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

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

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 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

( 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

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

解决的问题擦掉。 )

6 .朗读比赛。

(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

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

三、总结

教师、学生分别从总结中再次感受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仿照句子特点写句子

(1)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实践活动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

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

有条理地说下来。

板书设计:

燕 子

活泼机灵: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飞向柳树 掠过湖面

赶来迎春:尾尖沾水 荡起波纹 增添生机 演奏赞歌

飞落电线 谱写乐曲

1 、训练点

《燕子》的第 l 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 .训练目的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3 .训练过程

(1) 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 羽毛、翅膀、尾巴 )

(2) 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 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 ? 有“ ** ”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

b .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 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

c .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 ? 为什么 ?( 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

(3) 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 ( 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

(4) 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a .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燕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2: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

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

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

⑴ 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 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 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

精读品析与跳跃阅读,品析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4、第四读:

处理略读课文,结合主题解决1-2个问题。

5、回顾:

自我小结本单元学习收获,在笔记本上整理列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6、简要交流:

通过单元学习你对本专题有了哪些了解?

7、穿插:

字词听写、精品段落背诵检查、同步训练知识性辅助练习、同步训练阅读内容。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利于学生开展自学,但是小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利用早午读及有限的自习时间,凭借辅助练习册加以巩固。目前我正在尝试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匆忙成文,恳请指教。

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小试卷交换完成。

(说明:作业及听写随堂布置,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借助《同步训练》进行延展性练习。)

篇1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略

篇14: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篇15: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近似数

1、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注意: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奥数如果学得好,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帮助;奥数学习如果不得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奥数知识相对于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难度大了很多,但是奥数以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基础,是学校课内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学好了对课内学习真的有帮助,常听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自从学了奥数,变得会学习了,各科成绩都提高了”,我想不在于是否拿金牌,只要孩子们真有收获,真的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热爱学习,做事专心,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辈子都有好处。

奥数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是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在30秒时间记住题意,然后把讲义扣过去,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清楚,说明孩子理解题意了。规定30秒时间,目的是让孩子们专心,眼看、口读、耳听、心记,过了这30秒你就没有机会看了,迫使孩子们专心记,这样长期训练孩子们能养成做事专心、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孩子们课前能把讲义看一遍,能做的自己试着做一做,孩子课前对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会主动地竖着耳朵听,绝不可能走神,当然,每做对1个题目我会盖2个小印章;只要认真想了,解法有点对的成分我也会盖1个小印章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上学的内容是否真的听明白了,一个的方法是让孩子把学到的方法和题目讲给父母听。孩子能把题目给父母讲明白,说明孩子真的听懂了。

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明白的基础上必须多做练习。首先把奥数讲义上的题目做熟练,做的时候要做到书写认真、思路清楚、过程完整。

篇16: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巩固延伸

1、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2.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栽花拔草、铲地摘瓜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篇1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1)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2)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强实践与创造。

(4)加强综合与渗透。

2.全套教材的特点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后面还有选唱选听的歌曲共四首。每一课都有一个主题,每课都包含“演唱”、“聆听”“创编活动”等内容。在教材中还增加了读谱唱歌、二声部合唱比例增大,难度提升了许多。在本册中,歌曲难度、篇幅相对加大,歌曲内容较广,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通过学习合唱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音乐常识有:节拍的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反复记号的学习,以及了解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教材中的音乐童话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现的机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整册教材展现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特色,使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的魅力,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1)以审美为中心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新编的音乐教科书中,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普通小学的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自然。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的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的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潜入到深入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继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

2、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3、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

5.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1.钢琴曲《致春天》

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发。春天,她又是许多著名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致春天》这首钢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

2.童声合唱《春水》

春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愉,孩子们又使春天显得更有生气。歌曲《春水》的歌词,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而正是借助“春水”的比喻,表现了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他们欢欣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孩子关心农事、热爱劳动的朴实品质。

3.歌曲《小鸟小鸟》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4.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绿色钱包》中的一首插曲。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

第二单元

1.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结构紧凑,表现手法简朴,音乐形象鲜明。其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全曲由引子、五个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个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

2.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以佤族民歌音乐为素材的创作歌曲,因此以上特征均在歌中有所反映,特别是“ 2 1 ”的旋律音调贯串于歌曲的始终,赋予歌曲浓烈的民族特色。

3.歌曲《巴塘连北京》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4.歌曲《迷人的火塘》

《迷人的火塘》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坐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

第三单元

1.歌曲《天地在我心》

《天地在我心》是我国动画片《宝莲灯》中的插曲。影片取材于我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

2.歌声与乐队《望月节》

《望月节》是我国动画片《宝莲灯》中的配乐。由女声主唱,辅以乐队和人声的衬托。在影片中,这段音乐是神话中的部落民众因二郎神“一手遮月”而恐惧,在举行祈拜仪式以免灾祸的场景的配乐。

3.管弦乐《水星——飞行使者》

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1874-20XX)于20XX-20XX年间,以太阳系的行星为题,写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每个乐章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作标题,依次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歌曲《小白船》

《小白船》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天空银河里的月亮上有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合唱《让幻想展翅飞翔》

科学发明往往是以幻想为诱导而产生的。从小培养孩子“让幻想展翅飞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四单元

1.管弦乐《四季歌》

《四季歌》原是我国青海民歌,是一首传统的情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表达了少女的情意。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包含三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上句结尾上扬,以羽调式的主音为落音;下句句末下行,落在下方的主音上,互相呼应。

2.器乐曲《秋收》

《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歌曲仅两个乐句,一段体结构。旋律高旋低回,流畅明快。?

3.歌曲《童心是小鸟》

这是一首全国首届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大赛组委会推荐的歌曲。

歌曲通过富有诗意的歌词十分形象地把儿童比拟成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把少年儿童纯真的童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他们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4.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这是一首颂扬同学间团结友、互相帮助的新风尚的歌曲。曲调欢快活泼、歌词十分风趣。

第五单元

1.合唱《我们的田野》

这是一首抒情的儿童合唱曲,是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歌词本身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又如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它描绘了祖国的大自然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理想的种子。

2.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

这首童声合唱曲系根据美国同名歌曲改编。全曲十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旋律分别采用原歌的主题或副歌加以变奏和发展。在变奏中,吸收了圆舞曲(Waltz)以及属于爵士音乐范畴的 “摇摆”(Swing)舞曲、“布基乌基”(Boogie woogie)舞曲和“恰恰”(Cha cha)舞曲的节奏与伴奏音型特点。在各段的调性上也具多样化,涉及到 降E、F、G、A等远关系调。

3.歌曲《田野在召唤》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效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

4.歌曲《铃儿响叮当》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暗影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田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第六单元

1.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叙述了东北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杨子荣大智大勇、深入匪巢,在匪徒群中沉着机警巧作周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接应部队一举歼灭匪帮的故事。

2.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运用京音字调,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在节奏方面具有个性化、新鲜感的节奏形式,显得活泼清新。尤其是唱腔中节奏形式与唱词内在节奏规律吻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的情感。

3.笛子与乐队《京调》

这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拍)和流水板(有板无眼,即1/4拍)等音调缀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时,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复一次,形成ABABA的结构。?

京剧小知识

〔行当〕?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 “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4.歌曲《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5.歌曲《我是中国人》

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尔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七单元

1.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这是一首以讴歌友谊为主题的青年歌曲,它表现了青年们对友情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新一代青年豪放开阔的心胸和明朗乐观的精神风貌。?

2.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作曲家郭峰一直把自己的创作与体育紧密相连,他以“让世界充满爱”为标题,创作了一组歌曲,共三首,都是以“和平”、“友谊”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友谊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念。作品中的音调、节奏和词曲的结合都具有通俗音乐的特点,这就赋予了歌曲浓厚的时代气息,翻开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崭新的一页。

3.歌曲《手拉手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曲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真情,热情地颂扬了欢乐的友谊。歌曲采用4/4拍,大调式。

4.歌曲《可爱的苹果》

这是一首创作于50年代的优秀儿童歌曲。歌曲借物抒情,它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歌曲采用3/4拍、G大调式、三段体结构。

第八单元

1.歌曲《牡丹之歌》

这首歌曲是我国故事影片《红牡丹》中的一支插曲。影片描述了江湖卖艺女子红牡丹不畏强暴,洁身自好,敢于向黑暗势力挑战的故事。歌曲借物喻人,通过对艳丽的牡丹花的赞美,升华为对人的品格的颂扬。

2.器乐曲《花之歌》

这首乐曲以质朴优美的旋律、简洁平稳的节奏以及淡雅清纯的乐器音色,营造了幽静、温馨的气氛,使人们仿佛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见到艳丽多姿的花容。?

3.歌曲《盼红军》

这首歌原句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

4.歌曲《编花篮》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1唱歌: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齐唱或合唱。

(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3)能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2演奏

能够用竖笛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3听赏:

(1)不断的给学生接触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来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欣赏把歌曲、乐曲描写的情景展开想象、联想,分析乐曲的艺术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2、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进度表

篇18: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多音字:

屏:bǐng屏住 píng屏幕

累:léi累累硕果 lèi劳累 lěi积累

词语解释: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掬:两手捧(东西)。

反义词:

盈——亏 争执——和解

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

近义词:

满足——满意 踪迹——痕迹

嫉妒——妒忌 争执——争吵

兴趣——兴致 无边无际——一望无垠

词语积累:

(粗粗)的桂树 (累累)的骨朵儿

(细细)的河水 (无边无际)的天空

篇19: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生字组词:

桨:船桨 划桨 摇桨 螺旋桨

榕:榕树 榕城

纠:纠正 纠缠 纠纷 纠结 有错必纠

桩:树桩 木桩 打桩 桩子 一桩事

涨:涨潮 涨水 涨钱 涨价 水涨船高

塔:宝塔 铁塔 水塔 塔楼 灯塔

梢:末梢 树梢 辫梢 喜上眉梢

暇:无暇 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眉:眉毛 喜上眉梢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抛:抛弃 抛到 抛锚 抛头露面 抛砖引玉

多音字:

数:shǔ数落 shù数字 shuò数见不鲜

禁:jìn情不自禁 jīn禁止

形近字:

桨(船桨) 奖(奖励)

榕(榕树) 溶(溶解)

纠(纠纷) 叫(喊叫)

桩(树桩) 脏(肮脏)

涨(涨价) 张(张开)

塔(铁塔) 搭(搭档)

梢(树梢) 悄(悄悄)

暇(无暇) 瑕(瑕疵)

眉(眉毛) 肩(肩膀)

词语解释:

簇: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规律:原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本文指有一定的节奏、节拍。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逼近:靠近;接近。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统计(数目)计算,形容数量非常多。

反义词:

天堂——地狱 缓缓——急促

静寂——喧闹 热闹——冷清

清楚——模糊 不可计数——寥寥无几

更多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文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