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本文共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作品介绍

《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元稹》繁体对照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

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

之子異于是,久處誓不谖。

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壹爲同心友,三及芳歲闌。

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

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

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爲同登科,不爲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篇2:《赠王九》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赠王九》作品介绍

《赠王九》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赠王九》原文

赠王九

作者:唐·孟浩然

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赠王九》注释

①王九:王迥。全诗校:“题上一有口号二字”。

②《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③陶潜《归去来兮辞》:“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篇3:《赠王九》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赠王九》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贈王九孟浩然

日暮田家遠,山中勿久淹。

歸人須早去,稚子望陶潛。

篇4:《赠张籍》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赠张籍》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赠张籍》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

原文

赠张籍

作者:唐·韩愈

吾老著读书,馀事不挂眼。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

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惧其无所知,见则先愧赧。

昨因有缘事,上马插手版。留君住厅食,使立侍盘盏。

薄暮归见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贺言,此是万金产。

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试将诗义授,如以肉贯丳。

开祛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我身蹈丘轲,爵位不早绾。

固宜长有人,文章绍编刬。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

召令吐所记,解摘了瑟僴。顾视窗壁间,亲戚竞觇矕。

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

注释

1、著:爱好。全诗校:“一作嗜。”

2、踉蹡:同“踉跄”,行走不稳的样子。门限:门槛。

3、缘事:官府相牵连之事。

4、手版:古代官吏上朝或渴见上司时所持的笏。

5、“角戋”:同“盏”,酒器。

6、莞:微笑的样子。

7、渠:他。指韩愈之子韩昶。

8、万金产:比喻贵子。

9、拣:挑剔。

10、丳:烤肉时串肉的.签子。

11、开祛:启蒙去惑。祛,通“祛”,除去。蔡邕《郭有道碑》:“童蒙赖焉,用祛其蔽。”

12、高骞嵼:山高而屈曲。

13、我:疑当作“君”,指韩愈。丘轲:孔丘、孟轲。指儒道。

14、绾:掌握。

15、绍:继承。编剗:编辑删削。

16、朽栈:腐朽之车。表示惊恐的意思。

17、解摘:谓摘取数句,问之而能解答。瑟僩:庄严宽大貌。《诗·邶风·凯奥》:“瑟兮垣兮,赫兮僩兮。”

18、觇 :窥视。

19、睍睆:声音美好貌。《诗·邺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20、谁:何。

21、灞浐:长安二水名,均出蓝田。灞水西北人渭,浐水北流至霸陵入灞。此言有子如此,可谋归耕也。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40_18贈張籍韓愈

吾老著讀書,餘事不掛眼。有兒雖甚憐,教示不免簡。

君來好呼出,踉蹌越門限。懼其無所知,見則先愧赧。

昨因有緣事,上馬插手版。留君住廳食,使立侍盤盞。

薄暮歸見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賀言,此是萬金產。

吾愛其風骨,粹美無可揀。試將詩義授,如以肉貫丳。

開祛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我身蹈丘軻,爵位不早綰。

固宜長有人,文章紹編刬。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棧。

召令吐所記,解摘了瑟僴。顧視窗壁間,親戚競覘矕。

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如今更誰恨,便可耕灞產。

篇5:《离思》原文翻译和注释及其作者介绍

《离思》原文翻译和注释及其作者介绍

《离思》作品介绍

《离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56首。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原文

离思

作者:唐·李商隐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离思》注释

①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②前溪:舞曲名。晋车骑将军沈玧所制。见(旧唐书·音乐志》。歌云:“莫作流水声,引新都舍故。”

③《旧唐书·音乐志》:“《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④峡云:用巫山神女事,谓神女寻襄王而不得。

⑤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⑥《汉书·苏武传》:“常惠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⑦用“娥皇、女英”典。

⑧由:全诗校:“一作因。”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离思》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离思》繁体对照

卷539_56 離思李商隱

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峽雲尋不得,溝水欲如何。

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無由見顔色,還自托微波。

篇6:赠刘都使原文、翻译及作者介绍

赠刘都使原文、翻译及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0卷第8首。

原文

赠刘都使

作者:唐·李白

东平刘公幹,南国秀馀芳。

一鸣即朱绂,五十佩银章。

饮冰事戎幕,衣锦华水乡。

铜官几万人,诤讼清玉堂。

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

而我谢明主,衔哀投夜郎。

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

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

所求竟无绪,裘马欲摧藏。

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

注释

1、都使;王琦注:“当是兼衔,若都水监使者之类耳。”唐都水监置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此诗作于乾元元年。

2、刘公干:三国魏刘桢,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辟为丞相掾属”。

3、朱级:指红色官服。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

4、银章:银印。《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

5、铜官:唐铜官治,在今安徽铜陵县。

6、风霜:《西京杂记》卷三:“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挟风霜。”

7、“归家”二句:王注:“孔融诗: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

8、无绪:无端绪。摧藏:悲伤。

9、主人:指刘都使。明发:犹明晨。

翻译

你好似汉朝东平的刘桢,是南国一秀。

一鸣惊人,五十岁还封了官。

饮冰卧雪从事边塞幕僚,如今衣锦回到华美的水乡。

铜官县有好几万人,却没有多少诤讼,衙门玉堂清冷。

吐言说话如泻珠玉,写文章落笔如回风扫霜。

而我却承谢明主之恩,衔哀投夜郎流放。

获赦后归家,讨酒债的人特别多,门庭客人粲然成行。

四座贵客高谈阔论,一日要倾千觞酒。

关键是现在银子不够用了,裘马轻狂的日子快结束了,悲惨。

如果你不救济救济,明天一早我就出发去浪迹五湖了。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卷170_8贈劉都使李白

東平劉公幹,南國秀馀芳。

壹鳴即朱绂,五十佩銀章。

飲冰事戎幕,衣迦A水鄉。

銅官幾萬人,诤訟清玉堂。

吐言貴珠玉,落筆回風霜。

而我謝明主,銜哀投夜郎。

歸家酒債多,門客粲成行。

高談滿四座,壹日傾千觞。

所求竟無緒,裘馬欲摧藏。

主人若不顧,明發釣滄浪。

篇7:《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晚春》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4卷。

原文

晚春

作者:唐·韩愈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44_5晚春韓愈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篇8:《春情》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春情》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春情》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原文

春情

作者:唐·孟浩然

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

已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

注释

①情:全诗校:“一作晴。”

②青楼:女子所居。日:全诗校:“一作色。”

③相将:相随。

④萦:缠绕。

⑤不当作: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三:“唐人诗中,往往用方言。孟浩然诗:‘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不当作’,犹言先道个不该也。”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春情孟浩然

青樓曉日珠簾映,紅粉春妝寶鏡催。

已厭交歡憐枕席,相將遊戲繞池台。

坐時衣帶萦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更道明朝不當作,相期共鬥管弦來。

篇9:《武夷山》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武夷山》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武夷山

作者:唐·李商隐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注释

①萧子升《建安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色,望若朝霞。......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在今福建崇安县南,商隐行踪似未及闽越,此诗或非亲至其地之作。

②《论衡·道虚》载项曼都好道学仙,三年而返。家问其故,曼都曰:“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流霞:流动的彩霞,仙酒。

③几:全诗校:“一作当。”

④《武夷山记》:“武夷君因少年慢之,一夕山心悉生毛竹如刺,中者成疾,人莫敢犯。遂不与村俗往来,蹊径俱绝。”

⑤《武夷山记》:“武夷君于八月十五日置慢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篇10:《柳》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柳》作品介绍

《柳》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52首。这首诗作于大中六至九年的某年春夏间。

《柳》原文

作者:唐·李商隐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柳》注释

①作于大中六至九年的某年春夏间。时在梓州幕。

②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底:何。

③《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尹,“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

《柳》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六至九年的某年春夏间。李商隐当时为梓州幕。

篇11:翻译注释作者原文杜甫

翻译注释作者原文杜甫

《悲青坂》作品介绍

《悲青坂》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44首。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旧历七至十月间,唐军与安禄山叛军之间打了两场大的战役,唐军力所不敌惨败。这时杜甫在长安城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悲青坂》这首诗。

《悲青坂》原文

悲青坂

作者:唐·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⑴。

黄头奚儿日向西⑵,数骑弯弓敢驰突⑶。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⑸。

《悲青坂》注释

⑴青坂东门是驻军之地。太白,山名,在武功县,离长安二百里。这里泛指山地。当寒天,住寒山,饮寒水,见得唐军处于劣势。

⑵奚儿,犹胡儿。黄头,指黄头室韦,《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室韦,契丹别种。分部凡二十余:日岭西部、山北部、黄头部,强部也。”又:“奚,亦东胡种。元魏时,自号库真奚。至隋,始去库真,但曰奚。”《安禄山事迹》:“禄山反,发同罗、奚、契丹、室韦、曳落河(胡言壮士)之众,号父子军。”

⑶此句写安史叛军得胜后的骄横。

⑷白人骨,即白是人骨。“是”字从上文而省,文章中也常有此格。这两句写败后惨景。

⑸仓卒,犹仓猝。是说要作好准备:不要鲁莽急躁,忍,坚忍。《房琯传》说:“琯与贼对垒,欲持重以伺之,为中使(宦官)邢延恩等督战,苍黄失据,遂及于败。”所以希望我方忍待。杜甫这时正陷安史叛军中,行动不自由,又找不到捎信的人,所以很焦急。

《悲青坂》译文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可是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悲青坂》赏析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旧历七月,皇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九月,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房琯,门下侍郎崔涣等奉玄宗逊位诏书、皇帝册书及传国玺等自蜀郡至灵武完成禅让大典。十月,房琯自请为兵马大元帅,收复两京。肃宗同意了,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副元帅,分兵为南、北、中三军。杨希文、刘贵哲、李光进各将一军,共五万人。南军自宜寿进攻,中军自武功进攻,北军自奉天进攻。房琯自督中军为前锋。十月辛丑,中军、北军与安禄山部将安守忠的部队在陈陶斜遭遇。房琯是个空有理论的书生,他效法古代战术,采用车战,被敌军放火焚烧,又受骑兵冲突,人马大乱,不战而溃。杨希文,刘贵哲投降敌军。房琯狼狈逃回。本想暂时坚守壁垒,却被监军使宦官邢延恩敦促反攻。于是房琯又督率南军,与安守忠军战于青坂,再吃了一次大败仗。两次战役,死伤了四万馀人,残馀者不过几千人。这时杜甫沦陷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一消息,便写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这两首诗所叙述的是同一件事实。

此诗前半部分说官军占据了太白山高地坚守着。可是黄头奚兵非常骄横。奚是东胡的一种。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为“黄头奚”。第四中句的.“数骑”和“敢”字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后半部分写唐军的败相。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只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念头。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的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是人骨”。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鹅,后飞鹙鶬”。省略了一个“飞”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七言律诗中也少见。“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不能死讲。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悲青坂》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悲青坂》繁体对照

悲青坂杜甫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

篇12:韩愈《赠唐衢》原文、注释

韩愈《赠唐衢》原文、注释

作品介绍

《赠唐衢》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8卷。

原文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

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

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

注释

①唐衢:李肇(国史补》说他是周郑(今河南洛阳、郑州一带)人,曾游太原。(旧唐书·韩愈传)末附有他的简单事迹,大致如题注所言。白居易曾赠诗与他,中有“五十寒且饥”句。由韩愈诗“当今天子急贤良”看,此诗可能作于元和三年(808)。

②贤良:贤良方正的.简称,为唐朝制举科目之一。宪宗元和三年四月,曾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见《文献通考,选举六》。

③匦: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匦使院及知匦使。设方函,称匦,其四面分别涂以青丹白黑四色,陈列于朝堂,臣民有冤滞或匡正补过、进献赋颂的,均可投匦。见(新唐书·百官志》。明光:汉宫殿名。这里泛指朝堂。

④坐:因,遂。虞唐:虞舜、唐尧。指儒家所称道的至治之世。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贈唐衢》韓愈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

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

當今天子急賢良,軌函朝出開明光。

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

篇13:《赠樊著作》(唐.白居易)原文赏析品介绍

《赠樊著作》(唐.白居易)原文赏析品介绍

《赠樊著作》  作品介绍

《赠樊著作》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1首。

《赠樊著作》  原文

赠樊著作

作者:唐·白居易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赠樊著作》  注释

1、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樊著作:樊宗师。宗师元和三年登军谋弘达、材任将帅科,授著作佐郎。

2、谏议: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分为左右,分隶门下省及中书省。见《旧唐书·职官志二》。

3、屈轶:草名,称指侫草。《博物志》卷三:“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侫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4、秉国钧:谓作宰相。

5、御史:监察御史。

6、肺石:周代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赤色,形如肺。民有冤,可立石上申诉。《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

7、元稹元和四年以监察御史使蜀,幼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东川七州刺史皆受责罚。见《旧唐书·元稹传》。

8、从史:即卢从史。从史贞元二十年(804)为昭义军节度使,骄纵不法。元和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诏使从史讨之,兵出,逗留不进,阴与承宗通谋。五年,为中尉吐突承璀所执,贬驩州司马,赐死。事见《旧唐书》卷一三二、《新唐书》卷一四一本传。

9、士与女:指阳城、元稹、庾氏、孔戡。

10、凤与麟:指祥瑞。

11、著作郎:从五品上;佐郎,从六品上。隶秘书省著作局。皆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分判局事。见《旧唐书·职官志三》。

《赠樊著作》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樊著作》  繁体对照

卷424_21  贈樊著作 白居易

陽城爲谏議,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舉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

元稹爲禦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壹言伸。

劉辟肆亂心,殺人正紛紛。

其嫂曰庾氏,棄絕不爲親。

從史萌逆節,隱心潛負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爲賓。

凡此士與女,其道天下聞。

常恐國史上,但記鳳與麟。

賢者不爲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輩,身死名亦淪。

君爲著作郎,職廢志空存。

雖有良史才,直筆無所申。

何不自著書,實錄彼善人。

編爲壹家言,以備史阙文。

篇14:元稹《兔丝》原文注释及翻译

元稹《兔丝》原文注释及翻译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释:

① 翳荟:草木茂盛可为障蔽。《文选·张华〈鹪鹩赋〉》:“翳荟蒙茏,是焉游集。”李周翰注:“翳荟蒙茏,蒿草茂密。”

② “桂树”句: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曰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详《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尺》。

③ “珊瑚”句: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之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之树枝状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玕,犹可徵矣。”

④ 鹘:即隼,飞行迅速,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鸱》:“鹘,小于鸱,而最猛捷,能击鸠、鸽。”

⑤ 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之飞龙。大禹治水时,应龙曾以尾画地而成江河,导水入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⑥ 飞茎:直生之枝条。《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张铣注:“飞茎,直生枝也。”

翻译

人生生活不能依倚别人,依靠倚赖别人的人大事不能成功。您看兔丝的藤蔓,依靠榛木丛或荆棘而生。

荆棘榛丛容易蒙茸茂密,各种飞鸟在里面撩拨搅乱人心似的鸣叫。下面有狐狸兔子的洞穴,奔跑也肆意纵横。注:本段诗句说明自己柔弱依靠别人会让奸邪的事物存在其中。

砍柴的少年将把荆榛树木砍去,柔软的'兔丝蔓和它们一起连带走了。即使茅密浓阴也生活的可耻,互相束缚的人到死都没有声名。注:本段说明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桂树是从月亮中出来的,珊瑚是礁石上所生。杰出的鹘鹰飞过大海而饮食,飞龙升到天空而前行。

有灵性的事物本来就独特通达,不再相互纠缠绕萦。缠绕在一起的一直是什么呢?荆棘榛丛和飞空的茎藤。注:本诗说明不可学兔丝的生活方式,要象灵物那样特立独行。要做特立独达的君子,不可与群体小人为伍。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诗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篇15:爱莲说原文翻译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作者介绍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篇16: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及作者介绍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及作者介绍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观沧海

译文对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篇17:赠汉阳辅录事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作品介绍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0卷第16首。

原文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

作者:唐·李白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讼时。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注释

①汉阳:唐沔州汉阳郡,治所在汉阳县(今武探市汉阳)。辅录事:辅翼,见李白《泛河州城南郎官湖》序。录事,唐州刺史佐吏有录事参军事。

②抱汉川循:犹言患病。

③疏索:冷落。

④投沙客:指贾谊,谓弃置长沙也。

翻译

听说你辞官而去,我抱怀坐在汉川之湄感叹。

想问问:闲静下来的滋味与在公堂听讼时有什么不同吗?

天空清幽江月苍茫,海鸥也知道你心静如水,与你嬉戏。

我倒是想起贾谊,想起他渡湘江时吊念的屈原,你也是被佞人谗言陷害。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卷170_16贈漢陽輔錄事二首·其壹李白

聞君罷官意,我抱漢川湄。

借問久疏索,何如聽訟時。

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

應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更多推荐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