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本文共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同学们最易失分的一部分,分值大还不容易掌握。同学们一般认为,这一部分是发挥题,在复习中往往找不到复习方法,经常是付出很大的心血可到头来收效甚微,其实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也有它的一些规则,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在短期之内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的。
首先,克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作到“三读”。
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你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并且将这个感觉写出来。这样就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现在同学们不能作好这道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阅读没有耐心,总是针对题目找答案,找可以回答的语言点,这样做是无法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所以也就很容易出错。必须抓住前两读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前两读常常被同学们忽略。
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你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阅读方法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一种语感,严格遵守这种训练方法,在经过不到10份卷子训练后,就可以使考生有一种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语感,形成一种习惯。当然针对程度不同得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得变化调整。
其次,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数学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推出未知条件,可阅读是建立在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不读完原文是无法得到这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现在同学们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同学们的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大家失分的根源。
再次,就是在做阅读题时,要对文章的大方向有把握。
很多的同学在作题时有种求异思想,作答案时喜欢钻牛角尖。
正确的作题方法应该是:对于在文章中有原句的可以套用原句作答,答案尽量简洁明了;需要自己分析概括的内容,应该建立在对整篇文章主基调上,不能跳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在作答时要让答案有观点性,作到“有观点,有支撑,简洁明了”,答案要短,不要写的太多,要针对观点作答。不要把文段想的太生涩,要从作者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而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作者的头上,要真正的“读”作品。很多同学迷信“语文没有标准答案”的说法,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也许对答案的界定不同,可作为考查的方式,就一定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样考查才有意义。
其实阅读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上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欢迎到高三家长博客圈、《每日一博》、考生家长圈来,每天都有新的博文等您阅读。
篇2: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一.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共分A识记、B理解、C分析归纳、D表达应用、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
A识记:识别和记忆
B理解: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C分析归纳: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举《三维设计》p223之《耕作的诗人》的语段)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1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2
2.分析归纳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1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2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3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4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C5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E1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2
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阅读可以:1学习新知识→扩充知识 (自科类、社科类)
(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 使生活更充实,素养更高
2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文学作品)
3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文学作品)
仓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一)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字面义-字典义,还有理解它的特定意义-语境义)
(1)多义词的产生:
一个新词只有一种意义,随:○1社会发展,新事物增多 用原有的词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2.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化 新旧词义并存
○3.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
好处:使语言丰富多彩(题目: 天才 小朋友写: 我3天才洗一次澡。 老师评语: 要每天洗才干净)
坏处:给阅读带来不便---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举“方便”的例子)
例如:以字
以:本义是:耕地农具,相当于耜(名词,已消亡)
借为:用(动词,假借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做、为(动词,引申义,以身作则)
→认为(动词,引申义 ,皆以美于徐公)
→虚化作介词把(愿以十五请易璧)
→虚化作连词并且、而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又如:网字
网:本义是:用绳结成的'捕鸟兽或捕鱼的器具(名词)
→像网的东西(名词,电网,比喻义)
所以一个词可能有如下意义:
(1)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 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4)比喻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2)文中重要词语指的是:○1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2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
○3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4结构上起总领、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
○5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词语
○6用法“反常”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3)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以《三维》p195、229为例)
1)命题规律: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2)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3)答题模式: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4)解题技法:
○1理解该词的内容
A.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B.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找出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找准象征的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C.要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将其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起来。
○2理解该词的表达效果:
A.在描写、叙事性句中,该词起具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B.在说明、议论性句中,起表达准确、严密规范的作用
C.在结构上,起总领、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5)特例:○1对概念性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对于概念性词语,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词语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词语的本质属性)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大语境),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小语境)的意思。
○3要学会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起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复制关系,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词和虚词。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罗小平
篇3: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网友来稿)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网友来稿)
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可用三个短语来概括:立足大纲,依据教材,联系课外。从文体看,它基本上能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体。从知识点看,文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是:第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临时意义及进行词义比较、把握和理解文中表现旨趣的、独具匠心的、反映逻辑关系的,以及特定的关键词语;第二,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第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包括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析段的层次,罗列文章要点,理顺句段的次序,以及借助图示及表格分析、综合文段的内容等;第四,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概括篇、段的中心,分析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品评文章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文章的各部分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辨析文中观点的正误等。
近几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主要特点有:
一是阅读材料课外大于课内,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鲜明的时代性。通过答题,学生能增长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是客观题明显减少,主观题大量增加,完全符合教育部《意见》精神。增加主观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考试的效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是注重考查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整体阅读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或观点)、感情基调、文章思路和写作特色。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阅读材料,才能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局部的理解,进而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整个材料,因此,整体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今年全国许多地区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一改以往只注重“咬文嚼字”的支离破碎之弊。
四是开放性试题浮出水面。这是今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最大的特点。以往中考阅读题大多以客观题为主,而且追求答案的规范性和惟一性,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今年,在教育部《意见》的指引下,全国许多地区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各种文体都设计了开放性试题,而且在赋分上,明确规定了对有创见的另外加分,这样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空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针对上述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训练内容要向课外拓展。阅读试题材料已逐步由以课内取材为主转向以课外取材为主,有很多地区已全部取材于课外,因此,应注重课外材料的积累,加大课外文章的复习力度。
2.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和综合分析。训练时要精选阅读材料,精心编制试题,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式。
3.阅读的本质是理解。各类体裁的作品的阅读应是以理解为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为赏析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4.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记叙文阅读应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说明文阅读应适当增加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社科类文章;议论文阅读应适当增加文化评论类文章;在整个阅读测试中适当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
5.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赏析(评价)、探究都需要文字(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
作者邮箱: szxbt@sohu
篇4:高考现代文阅读4
高考现代文阅读4
○3结构层次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A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段落和层次有时是一对一关系,有时是多对一关系。
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是结构的内容之一。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B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C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4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
即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5分析: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
○1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
(3)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1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A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B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C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D按逻辑关系划分。
E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A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B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A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B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C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D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4)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整篇文章(全文的层次、分成几个部分):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2语段(段内层次、小层次):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A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B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C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5) 分析文章结构的步骤
○1粗渎全文
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2概括各段大意
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划分文章层次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思路。
1、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①.借助过渡段。②.借助承递性词语。③.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④.借助文章标题。
分析与概括的要求和途径
分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
1、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这个过程就是分析。能不能进行恰当分析,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认识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如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罗小平
篇5:高考现代文阅读14
高考现代文阅读14
b错误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表达一种情感、思想。但选项故意把文章的主旨理解偏差或错误,造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问题。
如江苏《草堂诗魂》的第4题A项: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文章的第4段通过对杜甫的《壮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文章的再现,表现杜甫的不朽和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后文说“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可以看出这一段揭示“文章憎命达” 这一中心的。
c忽视文章形象
文章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景物等显示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理解,达到对事物、景物的塑造。但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题的错误项在命制时故意忽视形象的个性特点,不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根据文章的一个事件、一处景物、一段语言等片面地理解文章的形象。
如20全国春季高考卷《雁阵》的第1题A项: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小说《雁阵》通过对驼爷和狗娃之间矛盾的描写,表现出驼爷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狗娃的理解。但选项的“第一件事”说法有错误,这个可以从文中“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一句话可以看出狗娃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工作,而不是找驼爷报复。其中“报复”一词使用上也有错误,从后文可以看出,狗娃找驼爷的目的是羞辱驼爷,而不是用刀砍杀驼爷。
d盲目联系作者
文章描绘的事物、景物,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有着生活的或现实的意义,但不是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或每个词语都紧密地联系着作者,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但赏析题的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描述的内容所体现的具象的生活意义或抽象的精神意义全部与作者的情感、思想联系起来,造成一种错误的表述。
如全国卷散文阅读《长城》的第4题E项: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我们先看选项中提到的有关外宾内容对应的段落:
……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个片段主要是通过登长城的人多来表现长城已敞开胸襟,在游人的笑声中更显开放和自信。外宾,是一个特写镜头,他的登临显示出长城不再是民族封闭的象征;同时,从下一段中也体现了这个观点。但选项却胡乱地联系作者的思想,没有任何根据,故错。
再如全国卷《话说知音》第4题C项:“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从上段文字可以看出,这句话的目的是表明俞伯牙遇到钟子期和学琴成功后的激动和喜悦,这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情景,是作者的合理推断;但从后文中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表现对俞伯牙轻易放弃的惋惜,认为是“严重的损失”,目的是说明艺术要“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e胡乱联想推测
散文描述的事物、景物和人物都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语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而选项却利用文章中的段落、句子或词语胡乱推测、联想、联系,毫无根据地生发出不切合实际的观点、思想等。
如《乡土情结》22题B项: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的第二段是写童年生活对乡土情结的影响:人都是从故乡出发的,童年是人生的起点,游子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总会回忆到童年的生活,包括家乡的山水人情,乡土情结是游子对精神家园的守护。这段话中的“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又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要摸索,前途是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但选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f真假判断融合
散文对人、情、事、物、理的表述,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选项往往有故意片面的表述,真真假假,随意结合,造成内容的真实与虚假判断混杂。
如全国卷《门》第4题的D项: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做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我们先看这个鉴赏题涉及的内容:①对写作方法的赏析(生动细致地表现);②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不同人的不同心态);③对文段作用的认定(紧扣主题);④对文段表达意义的评价(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再分析第四段具体描写的五个生活场景:①侍者欢快地推开厨房的门;②你为推销者开门;③仆役敲开大人物的橡木门;④牙医的助手打开手术室的门;⑤妇产科护士打开门。
最后对比分析考查的内容,推断出①和③没有所谓的现实意义。
g局部和整体混杂
无论文章的语言、形象,还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文章的主旨,都是通过全篇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的;局部内容是为整体服务的,是隶属于全文的。但选项故意把局部的意思说成整体的内容,造成选项的错误表述。如全国卷《报秋》第4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
与选项照应的话是“这花的生命力极强,……据说花瓣可以入药……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目的是说明玉簪花的生命力很强,作用很大,写出了玉簪花的精神。但结合全文看,文章是说收获的季节到了,我没有收获,但我会面对现实。选项把局部的意义,当作了文章的主旨,故错。再如20全国卷《话说知音》第4题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可以看出段落的意义:艺术家学艺是艰难的,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音。
选项中对主旨的把握只是借助“知音”的故事本身,得到的是局部的内容。
罗小平
篇6:高考现代文阅读6
高考现代文阅读6
○4.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摘取法”。
○5.复取法。
这是相对于前面几种方法而言的。所谓“复取法”,是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方法,或归纳时要借助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级一级地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3)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注意点
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标题与首尾段。
○2.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并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3;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等。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相关概念
○1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
A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
B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 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抒情性的句
C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
……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因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A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B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C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D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2分析和概括
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歌颂还是批评,作者通过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用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意检测对文章观点与态度的把握;用解释比喻等修辞的形式来考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用语言转换的形式进行观点态度的测试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第二段写“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根据筛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是: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和态度
如2003年高考题《夜雨诗意》的第4题:
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题目考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是叙述、描写后的议论。文章的第一段最后一句中,“我想”是标志性词语,说明该句是作者的认识;第二、三段的叙述后,作者在第四段的第二句明确亮出自己的认识“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辛相伴”,然后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五段就现代、艰辛、诗意等进行说理,其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很多,注意筛选关键的语句,如“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等。分析文章的思路之后,可以通过剪辑、合并,整合成符合要求的答案:作者是不同意这些人的意见的。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罗小平
更多推荐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