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选用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论文,本文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如何选用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论文

如何选用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论文

摘要:传感器和变送器在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传感器不同,变送器除了能将非电量转换成可测量的电量外,一般还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各类变送器的特点,以供使用者选用。

关键词:传感器 变送器 选用

一、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一般由测温探头(热电偶或热电阻传感器)和两线制固体电子单元组成。采用固体模块形式将测温探头直接安装在接线盒内,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变送器。一体化温度变送器一般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型两种类型。

热电阻温度变送器是由基准单元、R/V转换单元、线性电路、反接保护、限流保护、V/I转换单元等组成。测温热电阻信号转换放大后,再由线性电路对温度与电阻的非线性关系进行补偿,经V/I转换电路后输出一个与被测温度成线性关系的4~20mA的恒流信号。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一般由基准源、冷端补偿、放大单元、线性化处理、V/I转换、断偶处理、反接保护、限流保护等电路单元组成。它是将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冷端补偿放大后,再帽由线性电路消除热电势与温度的非线性误差,最后放大转换为4~20mA电流输出信号。为防止热电偶测量中由于电偶断丝而使控温失效造成事故,变送器中还设有断电保护电路。当热电偶断丝或接解不良时,变送器会输出最大值(28mA)以使仪表切断电源。一体化温度变送器具有结构简单、节省引线、输出信号大、抗干扰能力强、线性好、显示仪表简单、固体模块抗震防潮、有反接保护和限流保护、工作可靠等优点。一体化温度变送器的输出为统一的4~20mA信号;可与微机系统或其它常规仪表匹配使用。也可用户要求做成防爆型或防火型测量仪表。

二、压力变送器

压力变送器也称差变送器,主要由测压元件传感器、模块电路、显示表头、表壳和过程连接件等组成。它能将接收的气体、液体等压力信号转变成标准的电流电压信号,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

压力变送器的测量原理是:流程压力和参考压力分别作用于集成硅压力敏感元件的两端,其差压使硅片变形(位移很小,仅μm级),以使硅片上用半导体技术制成的全动态惠斯登电桥在外部电流源驱动下输出正比于压力的'mV级电压信号。由于硅材料的强性极佳,所以输出信号的线性度及变差指标均很高。工作时,压力变送器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mV级的电压信号,并送往放大倍数很高而又可以互相抵消温度漂移的差动式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经电压电流转换变换成相应的电流信号,再经过非线性校正,最后产生与输入压力成线性对应关系的标准电流电压信号。

压力变送器根据测压范围可分成一般压力变送器(0.001MPa~20MP3)和微差压变送器(0~30kPa)两种。

三、液位变送器

1、浮球式液位变送器

浮球式液位变送器由磁性浮球、测量导管、信号单元、电子单元、接线盒及安装件组成。

一般磁性浮球的比重小于0.5,可漂于液面之上并沿测量导管上下移动。导管内装有测量元件,它可以在外磁作用下将被测液位信号转换成正比于液位变化的电阻信号,并将电子单元转换成4~20mA或其它标准信号输出。该变送器为模块电路,具有耐酸、防潮、防震、防腐蚀等优点,电路内部含有恒流反馈电路和内保护电路,可使输出最大电流不超过28mA,因而能够可靠地保护电源并使二次仪表不被损坏。

2、浮简式液位变送器

浮筒式液位变送器是将磁性浮球改为浮筒,它是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设计的。浮筒式液位变送器是利用微小的金属膜应变传感技术来测量液体的液位、界位或密度的。它在工作时可以通过现场按键来进行常规的设定操作。

3、静压或液位变送器

该变送器利用液体静压力的测量原理工作。它一般选用硅压力测压传感器将测量到的压力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电路放大和补偿电路补偿,最后以4~20mA或0~10mA电流方式输出。

四、电容式物位变送器

电容式物位变送器适用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测量和控制生产过程,主要用作类导电与非导电介质的液体液位或粉粒状固体料位的远距离连续测量和指示。

电容式液位变送器由电容式传感器与电子模块电路组成,它以两线制4~20mA恒定电流输出为基型,经过转换,可以用三线或四线方式输出,输出信号形成为1~5V、0~5V、0~10mA等标准信号。电容传感器由绝缘电极和装有测量介质的圆柱形金属容器组成。当料位上升时,因非导电物料的介电常数明显小于空气的介电常数,所以电容量随着物料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变送器的模块电路由基准源、脉宽调制、转换、恒流放大、反馈和限流等单元组成。采用脉宽调特原理进行测量的优点是频率较低,对周围元射频干扰、稳定性好、线性好、无明显温度漂移等。

五、超声波变送器

超声波变送器分为一般超声波变送器(无表头)和一体化超声波变送器两类,一体化超声波变送器较为常用。一体化超声波变更新器由表头(如LCD显示器)和探头两部分组成,这种直接输出4~20mA信号的变送器是将小型化的敏感元件(探头)和电子电路组装在一起,从而使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超声波变送器可用于液位。物位测量和开渠、明渠等流量测量,并可用于测量距离。

六、锑电极酸度变送器

锑电极酸度变送器是集PH检测、自动清洗、电信号转换为一体的工业在线分析仪表,它是由锑电极与参考电极组成的PH值测量系统。在被测酸性溶液中,由于锑电极表面会生成三氧化二锑氧化层,这样在金属锑面与三氧化二锑之间会形成电位差。该电位差的大小取决于三所氧化二锑的浓度,该浓度与被测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的适度相对应。如果把锑、三氧化二锑和水溶液的适度都当作1,其电极电位就可用能斯特公式计算出来。

锑电极酸度变送器中的固体模块电路由两大部分组成。为了现场作用的安全起见,电源部分采用交流24V为二次仪表供电。这一电源除为清洗电机提供驱动电源外,还应通过电流转换单元转换成相应的直流电压,以供变送电路使用。第二部分是测量变送器电路,它把来自传感器的基准信号和PH酸度信号经放大后送给斜率调整和定位调整电路,以使信号内阻降低并可调节。将放大后的PH信号与温度被偿信号进行迭加后再差进转换电路,最后输出与PH值相对应的4~20mA恒流电流信号给二次仪表以完成显示并控制PH值。

七、酸、碱、盐浓度变送器

酸、碱、盐浓度变送器通过测量溶液电导值来确定浓度。它可以在线连续检测工业过程中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含量。这种变送器主要应用于锅炉给水处理、化工溶液的配制以及环保等工业生产过程。

酸、碱、盐浓度变送器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酸碱溶液的浓度与其电导率的大小成比例。因而,只要测出溶液电导率的大小变可得知酸碱浓度的高低。当被测溶液流入专用电导池时,如果忽略电极极化和分布电容,则可以等效为一个纯电阻。在有恒压交变电流流过时,其输出电流与电导率成线性关系,而电导率又与溶液中酸、碱浓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测出溶液电流,便可算出酸、碱、盐的浓度。

酸、碱、盐浓度变送器主要由电导池、电子模块、显示表头和壳体组成。电子模块电路则由激励电源、电导池、电导放大器、相敏整流器、解调器、温度补偿、过载保护和电流转换等单元组成。

八、电导变送器

它是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值来间接测量离子浓度的流程仪表(一体化变送器),可在线连续检测工业过程中水溶液的电导率。

由于电解质溶液与金属导体一样的电的良导体,因此电流流过电解质溶液时必有电阻作用,且符合欧姆定律。但液体的电阻温度特性与金属导体相反,具有负向温度特性。为区别于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用电导(电阻的倒数)或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来表示。当两个互相绝缘的电极组成电导池时,若在其中间放置待测溶液,并通以恒压交变电流,就形成了电流回路。如果将电压大小和电极尺寸固定,则回路电流与电导率就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这样,测了待测溶液中流过的电流,就能测出待测溶液的电导率。电导变送器的结构和电路与酸、碱、盐浓度变送器相同。

九、智能变送器

智能式变送器是由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微机)相结构而成的。它充分利用了微处理器的运算和存储能力,可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对测量信号的调理(如滤波、放大、A/D转换等)、数据显示、自动校正和自动补偿等。

微处理器是智能式变送器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和数据处理,还可以通过反馈回路对传感器进行调节,以使采集数据达到最佳。由于微处理器具有各种软件和硬件功能,因而它可以完成传统变送器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智能式变送器降低了传感器的制造难度,并在很大程主上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另外,智能式变送器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自动补偿能力,可通过软件对传感器的非线性、温漂、时漂等进行自动补偿。可自诊断,通电后可对传感器进行自检,以检查传感器各部分是否正常,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方便准确,可根据内部程序自动处理数据,如进行统计处理、去除异常数值等。

2.具有双向通信功能。微处理器不但可以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还可将信息反馈至传感器,从而对测量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可进行信息存储和记忆,能存储传感器的特征数据、组态信息和补偿特性等。

3.具有数字量接口输出功能,可将输出的数字信号方便地和计算机或现场总线等连接。

篇2:传感器的选用

传感器千差万别,即便对于相同种类的测定量也可采用不同工作原理的传感器,因此,要根据需要选用最适宜的传感器,

(1) 测量条件

如果误选传感器,就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为此,要从系统总体考虑,明确使用的目的以及采用传感器的必要性,绝对不要采用不适宜的传感器与不必要的传感器。测量条件列举如下,即测量目的,测量量的选定,测量的范围,输入信号的带宽,要求的精度,测量所需要的时间,过输入发生的频繁程度,

(2) 传感器的性能

选用传感器时,要考虑传感器的下述性能,即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输出量及其电平,被测对象特性的影响,校准周期,过输人保护。

(3) 传感器的使用条件

传感器的使用条件即为设置的场所,环境 ( 湿度、温度、振动等 ) ,测量的时间,与显示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与外设的连接方式,供电电源容量。

篇3:传感器的论文

传感器的论文

湿敏传感器的发展综述

摘 要:如今湿度传感器已经深入到生产的各个领域,湿度检测在国民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湿度传感器的种类及其原理、与传统测湿方法的关系、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总结出湿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为传感器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度;湿敏传感器;湿度检测

引言:湿敏传感器是由湿敏元件和转换电路等组成,利用物质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对气体中的水分进行检测的器件。随着工农业等部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需要对湿度进行严格检测及控制,所以以有必要开发优质的湿度传感器。

湿度测量和控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原子能、石油化工、电力、气象、仓储等领域,鉴于湿度测量的重要性,各国都在不断更新改造其湿度标准。湿度的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在湿度传感器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湿度传感器正从简单的湿敏元件向集成化、智能化、多参数检测的方向发展,为开发新一代湿度/温度测控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将湿度测量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湿度传感器的种类及其原理

湿敏元件是最简单的湿度传感器。湿敏元件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两大类。 湿敏电阻的特点是在基片上覆盖一层用感湿材料制成的膜,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吸附在感湿膜上时,元件的电阻率和电阻值都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即可测量湿度。

湿敏电容一般是用高分子薄膜电容制成的,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苯乙烯、聚酰亚胺、酪酸醋酸纤维等。当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湿敏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其电容量也发生变化,其电容变化量与相对湿度成正比。

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抗污染性差,在检测环境湿度时,湿敏元件要长期暴露在待测环境中,很容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下面对各种湿度传感器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氯化锂湿度传感器

(1)电阻式氯化锂湿度计

第一个基于电阻-湿度特性原理的氯化锂电湿敏元件是美国标准局的

F.W.Dunmore研制出来的。这种元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结构简单、价廉,适用于常温常湿的测控等一系列优点。

氯化锂元件的测量范围与湿敏层的氯化锂浓度及其它成分有关。单个元件的有效感湿范围一般在20%RH以内。例如0.05%的浓度对应的感湿范围约为(80~100)%RH,0.2%的浓度对应范围是(60~80)%RH等。由此可见,要测量较宽的湿度范围时,必须把不同浓度的元件组合在一起使用。可用于全量程测量的湿度计组合的元件数一般为5个,采用元件组合法的氯化锂湿度计可测范围通常为(15~100)%RH,国外有些产品声称其测量范围可达(2~100)%RH。

(2)露点式氯化锂湿度计

露点式氯化锂湿度计是由美国的Forboro公司首先研制出来的,其后我国和许多国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种湿度计和上述电阻式氯化锂湿度计形式相似,但工作原理却完全不同。简而言之,它是利用氯化锂饱和水溶液的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而进行工作的。

(二)碳湿敏元件

碳湿敏元件是美国的E.K.Carver和C.W.Breasefield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的,与常用的毛发、肠衣和氯化锂等探空元件相比,碳湿敏元件具有响应速度快、重复性好、无冲蚀效应和滞后环窄等优点,因之令人瞩目。我国气象部门于70年代初开展碳湿敏元件的研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其测量不确定度不超过±5%RH,时间常数在正温时为2~3s,滞差一般在7%左右,比阻稳定性亦较好。

(三)氧化铝湿度计

氧化铝传感器的突出优点是,体积可以非常小(例如用于探空仪的湿敏元件仅90μm厚、12mg重),灵敏度高(测量下限达-110℃露点),响应速度快(一般在0.3s到3s之间),测量信号直接以电参量的形式输出,大大简化了数据处理程序,等等。另外,它还适用于测量液体中的水分。如上特点正是工业和气象中的某些测量领域所希望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进行高空大气探测可供选择的几种合乎要求的传感器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人们对这种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许多国家的专业人员为改进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在探索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的工艺条件,以及提高性能稳定性等与实用有关的重要问题。

(四)陶器湿度传感器

在湿度测量领域中,对于低湿和高湿及其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测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其中又以高温条件下的湿度测量技术最为落后。以往,通风干湿球湿度计几乎是在这个温度条件下可以使用的唯一方法,而该法在实际使用中亦存在种种问题,无法令人满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展,要求在高温下测量湿度的场合越来越多,例如水泥、金属冶炼、食品加工等涉及工艺条件和质量控制的许多工业过程的湿度测量与控制。因此,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竟相研制适用于高温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湿度传感器。 考虑到传感器的使用条件,人们很自然地把探索方向着眼于既具有吸水性又能耐高温的某些无机物上。实践已经证明,陶瓷元件不仅具有湿敏特性,而且还可以作为感温元件和气敏元件。这些特性使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多功能传感器。寺日、福岛、新田等人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颇为成功的一步。他们于1980年研制成称之为“湿瓷-Ⅱ型”和“湿瓷- Ⅲ型”的多功能传感器。前者可测控温度和湿度,主要用于空调,后者可用来测量湿度和诸如酒精等多种有机蒸气,主要用于食品加工方面

二、与传统测湿方法的关系

早在18世纪人类就发明了干湿球和毛发湿度计,而电子式湿度传感器是近几十年.特别是近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旧事物的交替与人们的观念转变很有关系。由于干湿球、毛发湿度计的价格仍明显低于湿度传感器,造成一部分人对电子湿度传感器价格的不认可。正好像用惯了扫帚的人改用吸尘器时,总觉得花几百元钱买一台吸尘器有些不上算,不如花几元钱买把扫帚那样心理容易平衡。

由于传统测湿方法在人们的脑海中印象太深了,一些人形成了只有干湿球湿度计才是准确的固有概念。有些用户拿干湿球湿度计来对比刚购得的湿度传感器,如发现示值不同,马上认为湿度传感器不准。须知干湿球的准确度只有5%一7%RH,不但低于电子湿度传感器,而且还取决于干球、湿球两支温度计本身的精度;湿度计必须处于通风状态:只有纱布水套、水质、风速都满足一定要求时,才能达到规定的准确度。湿度传感器生产厂在产品出厂前都要采用标准湿度发生器来逐支标定,最常用分流式标准湿度发生器来进行标定。所以希望用户在需要校准时也采用相同的方法,避免用准确度低的器具去校准或比对精度高的传感器。

三、湿度传感器的发展状况

目前,国际上湿度传感器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湿敏元件及制造工艺的发展,另一个是向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及微型化方向发展。

新型传感器的发展有赖于利用新型敏感材料开发敏感软件。敏感软件作为基础元器件,在国内外一直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如美国的纳米技术等。

湿度传感器已不局限于简单的湿敏元件,而是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许多公司生产的新型湿度传感器,不仅采用了智能测试技术,还发挥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定义了通讯协议,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DALLAS公司的.一线总线(1-wire-bus),最初是针对温度传感器,对于湿度的测量,公司并未提供相应的传感器。但受其启发,一些公司定义了类似总线,如长英科技的ITU总线,并提供相应的温湿度ITU模块,与1-wire-bus兼容,不仅输出为数字信号,而且具有精度高体积小互换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由于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独立地址,仅使用单片机一条口线与ITU通信,所以可以方便地实现智能单元扩展,组成多点多种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这些新型现场总线所配置的相应总线模块具有极强的联网特性,在温湿度测控网络化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四、湿度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湿度计

湿度计是测量各种介质中含湿度量的仪器。基于陶瓷湿度传感器,以制成一系列不同的湿度计,以Chichidu湿度计CH-1的数字式湿度计为例,它具有下列工作特征:

1、湿度测量范围15%~100%RH

2、测量精度±4%RH

3、湿度计的工作温度范围0~40℃

4、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幅度变化为0~10V

5最大电源消耗22W(包括加热器功率15W)

湿度计显示出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采用了热敏电阻对陶瓷传感器的特性补偿。

(二)微波炉

在微波炉中,陶瓷湿敏传感器用于检测食品烹制成熟程度。食品原料或多、或少水分,加热时他们将蒸发成水汽,因此通过测定炉中的湿度可以监控食品的加热过程,微波炉中的湿度变化范围很大,约从百分之几的相对湿度一直到百分之百。同时,加热很快,在几分钟之内到100℃,此外,除水蒸汽,还有大量不同的有机食品原料中发散到微波炉中。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湿度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只有一定类型的陶瓷传感器才能克服这些难点。

用于微波炉的陶瓷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食品加工过程散发的水蒸汽流经的通风区域,空气中的杂质、油蒸汽、颗粒物等会粘附在陶瓷传感器上,使它的灵敏度下降。因此,为了使它能保持原有的性能,在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传感器进行热清洁处理,把传感器表面上的沾污物清除掉。

微波炉开关接通后,就会有一个信号执行热清洁处理,传感器性能得以复原,微波炉烹调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始加热过程)中,磁控管启动后食品加热。相对湿度开始时增大,但然后开始减少,并达到某个最低值。进入第二阶段加热重又产生更多的水蒸汽,相对湿度增大,一直到食品烹调的完成。包括的时间是从相对湿度的最低谷开始,一直到烹调的完成。显然,这个时间的原料有关,因此它的设定应与初始加热时间成比例,并按不同食品原料性质调制。

(三)空气增湿器和除湿器

陶瓷湿敏传感器可以用于空气增湿器和除湿器的相对湿度监控。用于这方面的目的时,传感器要么安装在风扇产生的空气流中,要么安装在控制单元上。在第一种安置方式时,为了延长传感器的工作寿命,应该在空气进入传感器的前方增设一个空气过滤器。

(四)空调器

空气调节系统需要多种传感器,例如温度、湿度和空气成分等的监控。空调器中装备了带有微处理器的传感器之后,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效率,并且能提供最合适的生活条件。

陶瓷湿敏传感器在空调器中的安装有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传感器安置在进气流中,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传感器的响应较快,但缺点是进气的湿度已经经调控了的,它可能与房间中空气的湿度不一样,而且它可能因与污染气体相接触,比较容易损坏。第二种方式是将传感器安置在进气通道的外面,例如安装在控制电路板上。这时,传感器的响应能力可能有一定的下降,不过,由于尘粒碰撞传感器表面,从而引起它失效的可能性较小,因而采用这种方式的较多。

五、展望

综上所述,可知市场潜力很大。无论在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仓储运输、保鲜防霉方面,还是在建筑,轻纺化工、气象预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市场,而且随着传统工业改造的步伐加快,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应用的重要性。

文物、档案、古字画保管储藏,湿度的影响很大,并需要长期测控。

在纺织和化纤工业中,湿度会影响经纬线的伸缩率和张力。目前国内各厂家多用湿球和毛发湿度计,无法进行自动测控。如果采用陶瓷湿度传感器,就可以做到以电信号输出的湿度仪表,进行闭环湿度控制。

粮食水果,特别是优良种子仓储运输,要防止霉变,关键的是控制温度。目前北京农科院已经将适度传感器用于两种储藏。

但是我国生产传感器的技术比较落后,目前所能生产的品种及质量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据市场的反应,传感器只要提高质量,扩大品种,降低售价,并加强推广应用宣传,市场需求量将大有增加,从1991年国民经济进入振兴时期,可以预料传感器必将进入广泛应用阶段,其前景甚为广阔。

参考文献

[1]喻晓莉,杨健,倪彦.湿度传感器的选用及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第28卷(第2期):107~109

[2]沙占友,薛树琦,格架怡.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应用,,第7期.

[3]郭秀芬.陶瓷传感器及应用.压电与声光,1993,第15卷(第3期):48~59

[4]易洪.湿度测量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计量论坛,,管理篇:9~11

篇4:传感器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1] 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赵兴涛.掺镱、亚波长空芯及新型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3] 杨春勇.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4] 许荣荣.光纤环形腔光谱技术与传感应用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5] 张磊.基于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效应的超宽带可调谐光源[D]. 清华大学

[6] 王超.基于高频等离子体法制备掺镱微结构光纤及其特性的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7] 林桢.新型大模场直径弯曲不敏感单模及少模光纤的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8] 苏伟.新型光子准晶光纤及石英基光纤的微观机制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9] 许艳.基于飞秒光频梳的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0] 钱新伟.PCVD单模光纤高速拉丝工艺与光纤性能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1] 刘国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12] 常宇光.光纤射频传输(ROF)接入系统及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3] 张雅婷.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14] 张小龙.同轴电缆接入网信道建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5] 张传浩.电信级以太无源光网络接入理论与实验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6] 吴广生.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7] 江国舟.10Gbps以太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8] 张利.以太无源光网络安全性与增强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9] 冯亭.MOPA光纤激光系统放大级增益光纤特性与高质量种子源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0] 黄妞.光阳极修饰和二氧化钛形貌调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武汉大学 2013

[21] 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华中科技大学

[22] 孙运强.Ⅰ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反应研究 Ⅱ有机氟化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篇5:传感器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1] 梁瑞冰,孙琪真,沃江海,刘德明.微纳尺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的理论研究[J]. 物理学报. 2011(10)

[2] 钱银博.基于SOA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3] 赵攀,隋成华,叶必卿.微纳光纤构建M-Z干涉光路进行液体折射率变化测量[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03)

[4] 李宇航,童利民.微纳光纤马赫-泽德干涉仪[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9(02)

[5] 刘盛春.基于拍频解调技术的光纤激光传感技术研究[D]. 南京大学 2011

[6] 高学强,杨日杰.潜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经验公式修正[J]. 声学与电子工程. (03)

[7] 胡家艳,江山.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力补偿及温度增敏封装[J]. 光电子·激光. (03)

[8] 牛嗣亮.光纤法布里-珀罗水听器技术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9] 曹锋.新一代周界防入侵软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0] 唐天国,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蔡元奇.光纤岩层滑动传感监测原理及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2)

[11] 詹亚歌,蔡海文,耿建新,瞿荣辉,向世清,王向朝.铝槽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增敏特性研究[J]. 光子学报. (08)

[12] 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13] 刘浩吾,吴永红,丁睿,文利.光纤应变传感检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试验[J]. 光电子·激光. (05)

[14] 邓磊.OF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及光无线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5] 胡家雄,伏同先.21世纪常规潜艇声隐身技术发展动态[J]. 舰船科学技术. (04)

[16] Zuyuan He,Qingwen Liu,Tomochika Tokunaga.Ultrahigh resolution fiber-optic quasi-static strain sensors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J]. Photonic Sensors . 2013 (4)

[17] Yi Jiang,Wenhui Ding.Recent developments in fiber optic spectral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J]. Photonic Sensors . 2011 (1)

[18] AnSun,YuliyaSemenova,GeraldFarrell.A novel highly sensitive optical fiber microphone based on single mode-multimode-single mode structure[J]. Microw. Opt. Technol. Lett. . 2010 (2)

篇6:传感器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1] 刘钰旻.纳米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中的应用[D]. 武汉大学

[2] 曾谦.声表面波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3] 彭露,朱红伟,杨旻,国世上.微沟道内两相流速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J]. 传感技术学报. 2010(09)

[4] 郭志霄.微液滴和海藻酸凝胶颗粒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5] 全祖赐.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6] 彭涛.功能电极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武汉大学

[7] 黄妞.光阳极修饰和二氧化钛形貌调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武汉大学 2013

[8] 国世上.电子辐照铁电共聚物P(VDF-TrFE)及超声传感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9] 韩宏伟.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 武汉大学

[10] 何荣祥.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在流体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1] 周聪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2] 胡浩.碳材料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武汉大学 2011

[13] 李伟平.铁电共聚物P(VDF-TrFE)的性能和换能器的模拟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14] 蓝才红,蒋炳炎,刘瑶,陈闻.聚合物微流控芯片键合微通道变形仿真研究[J]. 塑料工业. 2009(05)

[15] 叶美英,方群,殷学锋,方肇伦.聚二甲基硅氧烷基质微流控芯片封接技术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2)

[16] 龙驭球编着.有限元法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17] Lo?g Kergoat,Beno?t Piro,Magnus Berggren,Gilles Horowitz,Minh-Chau Pham.Advances in organic transistor-based biosensors: from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to electrolyte-gated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 (5)

[18] Tao Sun,Hywel Morgan.Single-cell microfluidic impedance cytometry: a review[J].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 2010 (4)

[19] Ieong Wong,Chih-Ming Ho.Surface molecular property modifications for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J].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 2009 (3)

[20] 齐小花,张新祥,常文保.微流控芯片仪器进展[J]. 现代仪器. 2002(04)

[21] 张扬军,吕振华,徐石安,涂尚荣,丛艳吉.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进展[J]. 汽车工程. 2001(02)

篇7:城镇燃气管材选用论文

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上岸”,作为方便人民生活,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引进,不仅能促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且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品位象征。城市燃气作为城市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未来的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燃气供应管道化更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城市燃气管网建设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管材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此分别从管材的特性、管材的价格、使用年限、输送能力等几方面作以比较说明。

一、各类管材的特性

目前室外地下中压与低压管道常用的管材有钢管,聚乙烯复合管(PE管),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钢骨架PE复合管),球墨铸铁管。

1.燃气工程中最常用的管材是钢管,它包括无缝管和焊接钢管。钢管具有高强的机械性能,如抗拉强度,延伸率与抗冲击性等。焊接钢管采用焊接制管与连接,气密性良好。其主要缺点是地下易腐蚀,防腐投资大,且使用寿命较短,一般为25年左右。当管径大于DN200时,其投资少于聚乙烯管。

(1)聚乙烯管是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中、低压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地下管材,具有良好的可焊性,热稳定性,柔韧性与严密性,易施工,耐土壤腐蚀,内壁当量绝对粗糙度仅为钢管的110,使用寿命达50年左右,其本身的应力松弛特性可有效降低由于管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应力。聚乙烯管的主要缺点是重载荷下易损坏,接口质量难以采用无损检测手段检验,以及大管径的管材价格较高。

(2)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的钢骨架材料有钢丝网与钢板孔网两种,管道分为普通管与薄壁管两种,普通管宜用于输送人工燃气,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气态),薄壁管宜用于输送天然气。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与聚乙烯管相比,由于加设骨架而增加了强度,使壁厚减薄或耐压程度提高。但管道上开孔接管困难,且价格较高,在城镇燃气建设中一般不被采用。

2.球墨铸铁管采用离心铸造,接口为机械柔性接口,目前已采用至中压A和输配系统。与钢管相比的主要优点是耐腐蚀,强度高,具有强韧性,管材的电阻是钢管的5倍,加之机械接口中的橡胶密封圈的绝缘作用,大大降低了埋地电化学腐蚀。同时,其机械性能接口较铸铁管有较大提高,除了延伸率外与钢管接近。此外柔性接口使管道具有一定的可挠性与伸缩性。球墨铸铁的密封性取决于接口的质量,而接口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取决于橡胶密封圈的`质量与使用寿命,一般采用丁腈橡胶制作。

二、各类管材选用的比较

对于管材的选用,应作技术经济比较,下面分别从管材的价格、使用年限、压力降及输送能力来进行比较。

1.管材的价格比

注:设钢管(含防腐费)为1。

由上表可见,聚乙烯公称直径小于200mm时较钢管便宜,而球墨铸铁公称直径小200mm时较钢管贵。大管径的球墨铸铁管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城镇燃气输配管网中主干线常采用球墨铸铁管。如洛阳市和济源市的煤气中压主干线就采用DN400球墨铸铁管,在昆明市和娄底市的煤气管网主干线采用是DN300球墨铸铁管。

2.由于各类管材使用年限有差别,钢管可按25年考虑,聚乙烯与球墨铸铁管可按50年考虑,按使用年限考虑的年平均价格比见下表,设钢管(含防腐费)为1。

按使用年限管材年平均价格比可见,钢管的各种公称直径的价格比均高于聚乙烯管与球墨铸铁管,因此,在选用钢管时应加强钢管的防腐质量,有效延长钢管的使用年限。

3.由于各种管材内壁当量绝对粗糙度的不同,以及相同管径下内径的不同,造成不同管材管道输送燃气能力的差异,即在相同管长后与压力降下输送流量不同或在与流量下压力降不同。下表表示不同管材在相同管长与流量下降的比例,由于按中压设定即为平方差比例,其中设定钢管为1。

管材在相同管长与流量下压力降比

由上表可见,聚乙烯管尽管内径较同公称直径的钢管较小,但由于其内壁当量绝对粗糙度仅为钢管的110,当公称管径大于200mm时输送能力优于钢管,球墨铸铁管由于较大的内壁当量绝对粗糙度而使输送能力下降。

4.考虑管材使用年限与输送能力的综合比值见下表。综合比值为两个比值的乘积。

管材使用年限与输送能力的综合比值

由上表可见,考虑使用年限与输送能力两因素影响的综合比例比值中公称直径400mm以下的聚乙烯管较钢管占有优势。

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的价格高于聚乙烯复合管,价格比约为1.1-1.6倍,随着管径增大,倍数减小,两者使用年限相同。

三、结束语

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发展等因素影响,各种管材的价格与使用年限均会发生变化,此外在城镇燃气管道建设中,管材的选用还应根据城市所用气源的类型、特性,用气结构,管道运行的环境,施工条件,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要有预见性,与现实相结合,能适应长期安全运营的要求以及中远期规划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严铭卿等.燃气工程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段常贵.输配燃气[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浅谈传感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传感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论文

1 微型化(Micro)

为了能够与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要求捕获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的技术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传感器性能指标(包括精确性、可靠性、灵敏性等)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与此同时,传感器系统的操作友好性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还要求传感器必须配有标准的输出模式;而传统的大体积弱功能传感器往往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所以它们已逐步被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性能微型传感器所取代;后者主要由硅材料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反应快、灵敏度高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1.1 由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引发的传感器微型化

目前,几乎所有的传感器都在由传统的结构化生产设计向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模拟式工程化设计转变,从而使设计者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系统,这种设计手段的巨大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感器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向着能够满足科技发展需求的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范畴涉及材料科学、机械控制、加工与封装工艺、电子技术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多种学科,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兴研究领域。MEMS的核心技术是研究微电子与微机械加工与封装技术的巧妙结合,期望能够由此而制造出体积小巧但功能强大的新型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最近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MEMS技术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此项技术的有效采用将信息系统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微切削加工技术已经可以生产出来具有不同层次的3D微型结构,从而可以生产出体积非常微小的微型传感器敏感元件,象毒气传感器、离子传感器、光电探测器这样的以硅为主要构成材料的传感/探测器都装有极好的敏感元件[1],[2]。目前,这一类元器件已作为微型传感器的主要敏感元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中。

1.2 微型传感器应用现状

就当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微型传感器已经对大量不同应用领域,如航空、远距离探测、医疗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信号探测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开发并进入实用阶段的微型传感器已可以用来测量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压力、应力、应变、声、光、电、磁、热、PH值、离子浓度及生物分子浓度等

2 智能化(Smart)

智能化传感器(Smart Sensor)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另外一种涉及多种学科的新型传感器系统。此类传感器系统一经问世即刻受到科研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在探测器应用领域,如分布式实时探测、网络探测和多信号探测方面一直颇受欢迎,产生的影响较大。

2.1 智能化传感器的特点

智能化传感器是指那些装有微处理器的,不但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的传感器系统。这一类传感器就相当于是微型机与传感器的综合体一样,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传感器、辅助传感器及微型机的硬件设备。如智能化压力传感器,主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用来探测压力参数,辅助传感器通常为温度传感器和环境压力传感器。采用这种技术时可以方便地调节和校正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导致的测量误差,而环境压力传感器测量工作环境的压力变化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而硬件系统除了能够对传感器的弱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和存储外,还执行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络。

通常情况下,一个通用的检测仪器只能用来探测一种物理量,其信号调节是由那些与主探测部件相连接着的模拟电路来完成的;但智能化传感器却能够实现所有的功能,而且其精度更高、价格更便宜、处理质量也更好。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智能化传感器具有以下优点:

1.智能化传感器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调节,能够对所测的数值及其误差进行补偿,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能够借助于一览表对非线性信号进行线性化处理,借助于软件滤波器滤波数字信号。此外,还能够利用软件实现非线性补偿或其它更复杂的环境补偿,以改进测量精度。

2.智能化传感器具有自诊断和自校准功能,可以用来检测工作环境。当工作环境临近其极限条件时,它将发出告警信号,并根据其分析器的输入信号给出相关的诊断信息。当智能化传感器由于某些内部故障而不能正常工作时,它能够借助其内部检测链路找出异常现象或出了故障的部件。

3.智能化传感器能够完成多传感器多参数混合测量,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其探测与应用领域,而微处理器的介入使得智能化传感器能够更加方便地对多种信号进行实时处理。此外,其灵活的配置功能既能够使相同类型的传感器实现最佳的工作性能,也能够使它们适合于各不相同的工作环境。

4.智能化传感器既能够很方便地实时处理所探测到的大量数据,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它们存储起来。存储大量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以备事后查询,这一类信息包括设备的历史信息以及有关探测分析结果的索引等;

5.智能化传感器备有一个数字式通信接口,通过此接口可以直接与其所属计算机进行通信联络和交换信息。此外,智能化传感器的信息管理程序也非常简单方便,譬如,可以对探测系统进行远距离控制或者在锁定方式下工作,也可以将所测的数据发送给远程用户等。

2.2 智能化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目前,智能化传感器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产品是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ST-3000系列智能变送器和德国斯特曼公司的二维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另外一些含有微处理器(MCU)的单片集成压力传感器、具有多维检测能力的智能传感器和固体图像传感器(SSIS)等。与此同时,基于模糊理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和神经网络技术在智能化传感器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极大重视。

指出的一点是:目前的智能化传感器系统本身尽管全都是数字式的,但其通信协议却仍需借助于4~20 mA的标准模拟信号来实现。一些国际性标准化研究机构目前正在积极研究推出相关的通用现场总线数字信号传输标准;不过,在眼下过渡阶段仍大多采用远距离总线寻址传感器(HART)协议,即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这是一种适用于智能化传感器的通信协议,与目前使用4~20mA模拟信号的系统完全兼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可以同时进行通信,从而使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具有通用性。

能化传感器多用于压力、力、振动冲击加速度、流量、温湿度的测量,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ST3000系列全智能变送器和德国斯特曼公司的二维加速度传感器就属于这一类传感器。另外,智能化传感器在空间技术研究领域亦有比较成功的应用实例[6]。

发展中,智能化传感器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展到化学、电磁、光学和核物理等研究领域。可以预见,新兴的智能化传感器将会在关系到全人类国民生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3 多功能传感器(Multifunction)

如前所述,通常情况下一个传感器只能用来探测一种物理量,但在许多应用领域中,为了能够完美而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环境,往往需要同时测量大量的物理量。由若干种敏感元件组成的多功能传感器则是一种体积小巧而多种功能兼备的新一代探测系统,它可以借助于敏感元件中不同的物理结构或化学物质及其各不相同的表征方式,用单独一个传感器系统来同时实现多种传感器的功能。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微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可以生产出来将若干种敏感元件综装在同一种材料或单独一块芯片上的一体化多功能传感器。

3.1 多功能传感器的执行规则和结构模式

概括来讲,多功能传感器系统主要的执行规则和结构模式包括:

(1) 多功能传感器系统由若干种各不相同的敏感元件组成,可以用来同时测量多种参数。譬如,可以将一个温度探测器和一个湿度探测器配置在一起(即将热敏元件和湿敏元件分别配置在同一个传感器承载体上)制造成一种新的传感器,这样,这种新的传感器就能够同时测量温度和湿度。

(2) 将若干种不同的敏感元件精巧地制作在单独的一块硅片中,从而构成一种高度综合化和小型化的多功能传感器。由于这些敏感元件是被综装在同一块硅片中的,它们无论何时都工作在同一种条件下,所以很容易对系统误差进行补偿和校正。

(3)借助于同一个传感器的不同效应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以线圈为例,它所表现出来的电容和电感是各不相同的。

(4)在不同的激励条件下,同一个敏感元件将表现出来不同的特征。而在电压、电流或温度等激励条件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由若干种敏感元件组成的一个多功能传感器的特征可想而知将会是多么的`千差万别!有时候简直就相当于是若干个不同的传感器一样,其多功能特征可谓名副其实。

3.2 多功能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现状

多功能传感器无疑是当前传感器技术发展中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日前有许多学者正在积极从事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如将某些类型的传感器进行适当组合而使之成为新的传感器,如用来测量流体压力和互异压力的组合传感器。又如,为了能够以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小的粒度同时探测多种信号,微型数字式三端口传感器可以同时采用热敏元件、光敏元件和磁敏元件;这种组配方式的传感器不但能够输出模拟信号,而且还能够输出频率信号和数字信号.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也许是各种类型的仿生传感器了,而且在感触、刺激以及视听辨别等方面已有最新研究成果问世。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多功能传感器中应用较多的是各种类型的多功能触觉传感器,譬如人造皮肤触觉传感器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传感器系统由PVDF材料、无触点皮肤敏感系统以及具有压力敏感传导功能的橡胶触觉传感器等组成。据悉,美国MERRITT公司研制开发的无触点皮肤敏感系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其无触点超声波传感器、红外辐射引导传感器、薄膜式电容传感器、以及温度、气体传感器等在美国本土应用甚广。

与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相比,目前在人工嗅觉方面的研究还似乎远远不尽人意。由于嗅觉元件接收到的判别信号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总是混合着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这就使得嗅觉系统处理起这些信号来异常错综复杂。

人工嗅觉传感系统的典型产品是功能各异的Electronic nose(电子鼻),近10多年来,该技术的发展很快,目前已有数种商品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美、法、德、英等国家均有比较先进的电子鼻产品问世。

“电子鼻”系统通常由一个交叉选择式气体传感器阵列和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组成,并配以恰当的模式识别系统,具有识别简单和复杂气味的能力,主要用来解决一般情况下的气味探测问题。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电子鼻”系统传感器阵列中传感器的构成材料及配置数量亦有所不同,其中,构成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导电聚合物、石英晶振等,配置数量则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总之,“电子鼻”系统是气体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其气体传感器的体积很小,功耗也很低,能够方便地捕获并处理气味信号。气流经过气体传感器阵列进入到“电子鼻”系统的信号预处理元件中,最后由阵列响应模式来确定其所测气体的特征。阵列响应模式采用关联法、最小二乘法、群集法以及主要元素分析法等方法对所测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鉴别。美国Cyranosciences公司生产的Cyranose 320电子鼻是目前技术较为先进、适用范围也比较广的嗅觉传感系统之一,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阵列和数据分析算法两部分组成,其基本技术是将若干个独特的薄膜式碳-黑聚合物复合材料化学电阻器配置成一个传感器阵列,然后采用标准的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此传感器阵列所收集到的输出值的办法来识别未知分析物。据称,Cyranose 320电子鼻的适用范围包括食品与饮料的生产与保鲜、环境保护、化学品分析与鉴定、疾病诊断与医药分析以及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与消费品的监控与管理等。

4 无线网络化(wireless networked)

无线网络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比如手机,无线上网,电视机。传感器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还有比较新颖的气味传感器。但是,把二者结合在起来,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这个概念,却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

这个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个可爱的传感器节点。说它们可爱,是因为它们的体积都非常小巧。这些节点可以感受温度的高低、湿度的变化、压力的增减、噪声的升降。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可以进行快速运算的微型计算机,它们将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为数字信号,进行编码,然后通过节点与节点之间自行建立的无线网络发送给具有更大处理能力的服务器

4.1 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由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热点领域。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采用系统发展模式,因而必须将现代的先进微电子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系统SOC(system-on-chip)芯片设计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融合,以实现其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及系统化、网络化,特别是实现传感器网络特有的超低功耗系统设计。传感器网络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实用价值,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军界、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进入 年以来公认的新兴前沿热点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将对二十一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

4.2 传感器网络研究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

传感器网络以应用为目标,其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很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及界面接口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如果我们把传感器网络按其功能抽象成五个层次的话,将会包括基础层(传感器集合)、网络层(通信网络)、中间件层、数据处理和管理层以及应用开发层。

其中,基础层以研究新型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为核心,包括应用新的传感原理、使用新的材料以及采用新的结构设计等,以降低能耗、提高敏感性、选择性、响应速度、动态范围、准确度、稳定性以及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能力。

4.3 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传感器网络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将对21 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已有和潜在的传感器应用领域包括:军事侦察、环境监测、医疗、建筑物监测等等。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传感器网络将遍布我们生活环境,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以下简要介绍传感器网络的一些应用。

(1)军事应用

传感器网络研究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实验系统有海洋声纳监测的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也有监测地面物体的小型传感器网络。现代传感器网络应用中,通过飞机撒播、特种炮弹发射等手段,可以将大量便宜的传感器密集地撒布于人员不便于到达的观察区域如敌方阵地内,收集到有用的微观数据;在一部分传感器因为遭破坏等原因失效时,传感器网络作为整传感器网络体仍能完成观察任务。传感器网络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具有重大军事价值,可以应用于如下一些场景中:

监测人员、装备等情况以及单兵系统:通过在人员、装备上附带各种传感器,可以让各级指挥员比较准确、及时地掌握己方的保存状态。通过在敌方阵地部署各种传感器,可以了解敌方武器部署情况,为己方确定进攻目标和进攻路线提供依据。

监测敌军进攻:在敌军驻地和可能的进攻路线上部署大量传感器,从而及时发现敌军的进攻行动、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并可根据战况快速调整和部署新的传感器网络。

评估战果:在进攻前后,在攻击目标附近部署传感器网络,从而收集目标被破坏程度的数据。

核能、生物、化学攻击的侦察:借助于传感器网络可以及早发现己方阵地上的生、化污染,提供快速反应时间从而减少损失。不派人员就可以获取一些核、生、化爆炸现场的详细数据。

(2)环境应用

应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网络,一般具有部署简单、便宜、长期不需更换电池、无需派人现场维护的优点。通过密集的节点布置,可以观察到微观的环境因素,为环境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传感器网络研究在环境监测领域已经有很多的实例。这些应用实例包括:对海岛鸟类生活规律的观测;气象现象的观测和天气预报;森林火警;生物群落的微观观测等

洪灾的预警:通过在水坝、山区中关键地点合理地布置一些水压、土壤湿度等传感器,可以在洪灾到来之前发布预警信息,从而及时排除险情或者减少损失。

农田管理:通过在农田部署一定密度的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土壤肥料含量、光照强度、风速等传感器,可以更好地对农田管理微观调控,促进农作物生长。

(3)家庭应用

建筑及城市管理各种无线传感器可以灵活方便地布置于建筑物内,获取室内环境参数,从而为居室环境控制和危险报警提供依据。

智能家居:通过布置于房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成分等无线传感器,感知居室不同部分的微观状况,从而对空调、门窗以及其他家电进行自动控制,提供给人们智能、舒适的居住环境[16]。

建筑安全:通过布置于建筑物内的图像、声音、气体检测、温度、压力、辐射等传感器,发现异常事件及时报警,自动启动应急措施。

智能交通:通过布置于道路上的速度、识别传感器,监测交通流量等信息,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务,发现违章能及时报警和记录[17]。反恐和公共安全通过特殊用途的传感器,特别是生物化学传感器监测有害物、危险物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伤害。

(4)结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在工业、农业、军事、环境、医疗等传统领域有具有巨大的运用价值,在未来还将在许多新兴领域体现其优越性,如家用、保健、交通等领域。我们可以大胆的预见,将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无处不在,将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微型传感器网最终可能将家用电器、个人电脑和其他日常用品同互联网相连,实现远距离跟踪,家庭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责安全调控、节电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是未来的一个无孔不入的十分庞大的网络,其应用可以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无线传感器网络才刚刚开始发展,它的技术、应用都还还远谈不上成熟,国内企业应该抓住商机,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的通信应用网络,其应用可以涉及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是未来的一个无孔不入的十分庞大的网络,需要各种技术支撑。目前,成熟的通信技术都可能经过适当的改进和进一步发展,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创造无线通信的新天地。

5 结语

当前技术水平下的传感器系统正向着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今后,随着CAD技术、MEMS技术、信息理论及数据分析算法的继续向前发展,未来的传感器系统必将变得更加微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在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呈辐射状广泛渗透的当今社会,作为现代科学“耳目”的传感器系统,作为人们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基础,必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微波传感器依靠微波的很多优点,将广泛地用于微波通讯、卫星发送等无线通讯,和雷达、导弹诱导、遥感、射电望远镜中。并且在一些非接触式的监测和控制中也有很好的应用。

篇9: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

1结构解耦优化设计

根据上面的原理可知,基于Stewart结构的六维力传感每一个支路如果只受到拉压方向的力,则测量的结果将比较准确,如果有耦合力进入该支路传感器,则由于耦合的影响,传感器的精度会降低,并且耦合因素是降低传感器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就需要设计合理的结构将耦合应力影响降到最小,从而提高测量精度。本文在结构解耦设计上,主要在2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尽量减少耦合力的引入;另一方面是尽量提高结构的抗耦合能力。

1.1支路去耦结构优化设计

传感器维间耦合的产生是在主测量载荷作用时会伴随着非测量方向载荷的干扰影响。根据Stewart六维力传感器的特点与工作原理,传感器耦合形式主要是各支路传感器会受到额外的弯曲和沿轴线的扭转作用。对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支路传感器去耦结构可以很好地减小耦合扭曲、弯曲的影响。它由球头球窝组件、十字槽链接杆部件等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设计思路如下:1)将传统的球铰面接触改为锥头球窝的点接触,连接杆一端为锥状半球型,套入在半球形的窝中,基本实现点接触,这样,在对传感器施加力时,力比较集中,大大减小了杂散力的影响,提高了载荷传递的稳定性,并且通过接触面的减小降低了耦合影响。2)在连接杆上加工可等效为弹性铰链的正交十字槽结构,当有弯曲力矩施加到支路传感器上时,由于有弹性铰链效应,弯曲力矩的影响将会大大减小,使得力传递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方向进行,力的传递越集中,传感器的精度就越高。

篇10:传感器的优化设计论文

为了提高传感器整体抗耦合性,各支路传感器结构须具有很好抗扭、抗弯曲能力。本文根据力学分析,将板环结构改为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集合了板环结构线性好、输出灵敏度高、刚性好的优点,同时具备工作区应变稳定、对称、抗弯曲、抗扭转等特性。其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圆环内嵌十字梁结构测量的是梁上的拉/压应力,当环受拉向或压向载荷作用时,垂直与水平直径位移方向相反,在十字梁的根部(图3(b)中1,2,3,4处)会产生弯曲和拉伸两类变形,其中拉伸应变可通过全桥接线测量,环上的弯曲应力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因此,传递到梁上的工作应变为纯拉/压应变,工作应变区如图3(b)的1,2,3,4处。本文利用Solidworks软件为对优化前后样机进行仿真受力分析,比较工作区应变,验证优化结构的合理性。仿真时对优化前后的传感器都进行装配体受力分析,严格按照实际参数(材料、约束、配合、载荷)进行仿真。载荷施加方法:在轴向载荷基础上附加额外的弯矩与扭矩,测试其对工作应变区影响。两结构施加载荷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一致,其中对于扭矩加力,是直接施加于上端铰座面上;对于弯矩加力,是在同一面上施加侧向力荷来等效,如图4。根据仿真的结果,得到的数据由表1所示。由仿真数据可得:1)优化后支路传感器的抗耦合力矩能力明显强于未优化传感器的抗耦能力。比如:在附加100力矩时,优化后的传感器其微应变值增加了(1105-951)×10-6=154×10-6,而未优化的传感器微应变值增加了(1510-956)×10-6=554×10-6,因此,优化后的结构其抗扭能力大大加强。2)优化后支路传感器的抗侧向力的能力明显强于未优化传感器的抗侧向能力。比如:在附加测向力为200N时,优化后的传感器其微应变值增加了(1215-951)×10-6=264×10-6,而未优化的传感器微应变值增加了(1460-956)×10-6=504×10-6,因此,新结构抗侧向力效果明显。2.3支路传感器的优化结构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新的支路传感器利用了各种去耦方式,得到的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

2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

依据要研制的传感器量程和精度,设计了相应的标定系统,该系统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比对的方法来进行,在施加力的路径上串联一个高精度的S型传感器,精度为0.03%,满足本系统要求。将优化前后传感器在完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加载并记录测量结果,利用线性解算法求解各自的映射关系矩阵,最后验证比对测量精度。试验标定过程中对传感器6支路通道依次进行标定,每路各取不少于6个标定点,并进行递增、递减加载各3次,然后对递增、递减的标定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即为最终的标定数据。对于六维力传感器,解耦的优劣和传感器的精度息息相关,一个方向的加载很难对传感器的解耦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论文只是在试验时只是加载了一维力,只有个别的文章提及到二维加载[11],还没有三维加载的试验数据。本文为了验证传感器的耦合情况,进行了三维复合加载,标定数据见表2~表4。

3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T89S52单片机和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报警系统,对软硬件设计进行详细说明。该设计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粮仓、电力机房、轴瓦、空调、冰箱和工农业等领域,DS18B20单总线和多点式测温特点使其扩展性加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篇11:企业会计选用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会计选用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会计政策模式是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会计政策模式主要指的是企业会计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工作内容与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原则进行结合。会计政策模式虽然主要有三种,但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模式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模式,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才能保证会计政策模式与企业会计工作相结合。

1企业会计政策模式的类型

1.1保守型

企业在经营建设过程中,选择使用保守型的会计政策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企业经营效益与所有者的权益最低。正常情况下,企业会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都会有自身的一套工作流程和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就是对经济交易和资产进行确定,对费用及负债进行确认。例如:不管是何种会计要素,都需要按照买价作为成本进行统计,对于该要素所具有的公允价值并不给予考虑及计算。企业在收购资产的过程中,附带所产生的经济费用,仅仅是费用,并不是企业在资产购买方面的经济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对资产价值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从高计算角度进行计量,对资产价值转移过程中需要的经济成本进行计算。在对资产减值力度与负债确认力度计算分析时,对预计负债合理性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在适当情况下还应放宽要求,进而保障计量的资产减值力度与负债确认力度科学合理。在收入确认时,应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需要遵守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这样所确定的收入金额与实际情况才能更加符合,保证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后期的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政府部门所给予的补助方面,应选择递延收益,延长补助收入的时间,并且对于借款方面的费用,最好让借款费用化,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实际会计情况能有根本性的了解,在制定战略决策方面也能更加科学合理。

1.2中庸型

企业选择中庸型的会计政策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企业经济效益与所有权益平均分配,保证企业各方面的利益及权益合理化。企业会计工作在应用中庸型会计政策模式中,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式应该以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与自身的经营建设情况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科学合理。例如:中庸型会计政策模式在企业经营建设的实际应用中,任何会计要素在实际计价过程中都应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及前提,并且通过相对应的辅助方式进行计量,最为常见的辅助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公允价值和现值。对企业资产购入方面来说,资产购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费用,正常情况下都会计入资产购入成本中。在企业负债能力确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负债能力结果的适度化,在负债预计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将资产转移或者是对负债进行科学合理性地预判。收入在确认时需要保证其科学、适当,不同的经营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会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充分尊重经营方式的实际情况。在对已知收益进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在接收到收益时进行计量确认。在处理借款费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科学合理,根据借款费用所呈现出的经济特点进行处理,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资本化及费用化。

1.3激进型

企业会计部门应用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所有者权益。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原则是对收入及资产高确认,对费用及负债低确认。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资产收入方面所产生的附加费用都会计入企业的资产购入成本中。对企业资产价值转移计算时,计量的是资产价值转移所能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资产减值政策仅适合应用于部分企业资产的计算。在企业负债预算过程中,由于负债预算可能出现较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计量负债中会降低负债数值。在收入确定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可能收到或者已收到的.收入大胆确认,并对政府所给予的补助也会归纳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内,在处理借款费用时,会最大程度让其资本化。

2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模式的策略

2.1根据企业规模进行选择

企业经营建设规模的程度与企业会计政策模式的选择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营建设规模若是较小,所拥有的资金数量一般也就十分有限,所开展的经济活动也十分简单,会计部门在处理会计信息方面难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型会计政策模式更加适应企业应用。如果企业经营建设的规模较大,所拥有的资金总量会相对较多,会计部门所需要处理的会计业务就很烦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保证会计部门有合理的工作规划,所以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或是中庸型会计政策模式更加适合其应用,总体而言,企业规模的大小实际上代表着企业所能承受的经济风险的大小,规模较小的企业本身的资本总量就较少,不能承受激进会计政策所带来的风险,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足够的资产进行运作,可以应对激进型会计政策的风险,并享受激进型会计政策带来的收益。

2.2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企业发展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创业初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企业在创业初期及成长期过程中,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刚刚开始,所需要的经济成本数量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隐形费用就可以忽视不计,因此保守型会计政策模式比较适合该阶段的企业应用。企业在发展到成熟期之后,所开展的业务基本上已经成熟,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这实际上属于一种正常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选择应用中庸型或者是激进型会计政策模式。企业在进入到衰退期的时候,主要面临着转轨或是清算的现状,这就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在这个过程中最合适应用的会计政策模式就是保守型。

3结语

为了保证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建设,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模式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会计选用政策的三种模式,并陈述其存在的利弊,并结合了我国企业的实际经济情况对企业会计选用政策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会计经济政策的选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爱霞,陈琳.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0(19).

[2]潘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3(2).

[3]戴奉祥.论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J].财税与会计,2000(6).

[4]王振国,彭学军.谈《企业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更多推荐

如何选用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