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发奋读书的钟小沂,本文共5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发奋读书的钟小沂
钟小沂,字嗣曾,号绳武,小沂是他的别号,知名度很高。岗脚村优贡门楼人。
清同治年间,连迳堡人陈之梅与草岗堡人钟瑞珂是同窗书友,而且是挚友,经常足膝谈心,交流学习心得,十分和谐。同治十二年贡生考试钟瑞珂考中第二名,陈之梅考中第十名。陈很敬仰钟的文才、为人、品质。认为他是个人才,定有出头之日。便与钟结为亲家,把他的千金陈小姐嫁给钟瑞珂的长子钟小沂为妻。后来,陈之梅高中举人,做了云南大理府知府。
钟小沂年纪轻轻娶了知府的女儿,心中自然高兴,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却忘记了考取功名,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经常担铳上山打猎,贪耍玩乐。学习不用功,一直未能考取功名,有负众望。
某年陈之梅家饮酒,小沂夫妻俩高高兴兴到了娘家,拜见了岳父。见到了多个头戴鹤顶帽,身穿秀才袍的读书人。宾客满座,热闹非凡。
饮酒开始时,陈之梅请头戴鹤顶的读书人与他一起在上厅坐上座,开怀畅饮,谈古论今,吟诗作对,不亦乐乎。因小沂未能考取功名,岳父有意蹊落他,把他当作不懂事的小孩,请他坐下厅与妇女、小孩共饮。
小沂心理很不是滋味,吃龙肉都不香,沉默寡言,思绪万千。心想:岳父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呢?使我抬不起头。但很快醒悟过来,原来是岳父用心良苦,意思是叫他向坐上座的人学习,早日考取功名。他回眸一笑,心情豁然开朗。
回家后,把铳卖了,闭门思过,发奋读书,勤练书法。把《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读得滚瓜烂熟,牢记心中,并且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陈氏是一位贤妻良母,一人操劳家务,任劳任怨,养儿育女,支持丈夫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学业、书法大有长进。能写一手好文章、好书法,人也成熟了很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工夫不负有心人。过一年小沂参加了县试,成绩优秀,金榜题名,中了秀才。
据说,钟小沂考中秀才后,县太爷获知他是知府陈之梅的女婿,又听到关于他发愤读书的美丽传说。对他的优秀品质、魅力的人格称赞不已。决定录用他,安排在冷坑公局任职。岳父知道了十分高兴。心想,当初叫他坐下厅这招果然有效。称赞他是个有志气,上进心很强的人。他对同事们说,这个女婿是选对了,很开心。
有一年除夕,众乡绅集中在大雄寺(公局办公地方)聚会。按习惯要写对联张贴,欢欢喜喜贺新年。钟小沂撰联一副,叫人书写,但众人你推我,我又推你,不敢写,恐怕写不好,惹人讥笑,丢了面子。钟小沂看在眼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起了岗脚自己的远房侄儿钟朝勲是书法高手,就让他写。主意已定,是日适逢冷坑圩日,他肯定在柴行卖柴,即刻派人到柴行指定买他的柴。钟朝勲把柴担到大雄寺后,钟小沂说“朝勲,帮我写双对联”。乡绅们觉得十分奇怪,面面相观,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个年青人。心想,卖柴郎能写吗?钟朝勲用毛巾抹了抹汗,不慌不忙走近写字的“八仙枱”,拿起了大笔,蘸了墨水,一撇一画,一竖一钩,写得刚劲有力,雄峻大方。乡绅们愕然,心中暗暗称赞。围观的人拍手喝彩说,岗脚卖柴郎都能写出一手好书法,真了不起啊!钟小沂见书写成功,心中喜悦,微微一笑说:“朝勲—来—到办公室饮茶”。钟小沂这一招长了岗脚人的志气,让人刮目相看。
钟小沂慧眼识俊才,钟朝勲挥毫大雄寺的佳话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清末民初,盗贼四起,为保岗脚平安,他聘请了湖南武师李仲徽任教头,教导村民们练武,年青人习武热情很高,例如,钟绳礼、钟家洪、钟宜康、倪伟魁等人成了高徒。他又发动各家各户买“雀铳”,各个门楼买“长枪”,做好防范,一呼百应,盗贼闻风丧胆,不敢动岗脚村半根毫毛。村民们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为了弘扬儒家“忠”、“义”思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钟小沂在“白屋”居家立了个关云长的神主牌位,俗称“关圣”。史书把关视作“忠义”的化身,人们称他为“武圣人”。并撰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年年张贴,代代相传。他让钟瑞珂的嗣孙后人拜祭,向关云长学习,做“忠义”之人。
永一公门楼的春节对联“修明经学,奖进士林”,优贡门楼的春节对联“优游新岁月,贡瑞旧山川”是他撰写的,年年张贴,流芳后世。
后来,小沂又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堪舆学、择日学。由于他是个知识分子,又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学起来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堪舆学、择日学的知识。很多村民相信他,请他探龙脉、寻找墓地。择日建房、结婚等。足迹遍布大岗、梁村、冷坑、马宁以及中洲、连麦等地,名声远播。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钟小沂的芳名。
传说,岗脚后山有个叫鹰山,雄鹰展翅欲飞,蔚为壮观。但被地仙李同判打断了鹰翅,后又被坏拐先生制了X家的祖坟。还有龙气吗?倪屋倪XX请小沂上鹰山弄个明白,堪探龙脉,寻找墓地。小沂惊喜发现鹰山后山有一穴地龙气还在,而且很旺,就点了给他,安葬了他的先祖。从此,倪X家人丁兴旺,至今倪家后人还很怀念并感谢小沂公。
前进村李XX的门楼是小沂公精心设计,拉针准确兴建的。建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到现在已100多年。他们世代相传,此门楼是钟小沂拉针的,风水最佳,不准拆毁,至今保护完好,风采依存。
岗脚“双龙居”祖屋钟作弼公,甲子年建,至今85年。长田祖屋戊寅年建,至今75年。也是小沂选宅,择日、拉针兴建的。目前两座祖屋保护完好,熠熠生辉,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注:钟小沂,字嗣曾,号绳武,1871年(同治十年)—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享年61岁,逝世后葬在六百半山坳。
作者:钟涛熙
公众号:畅想文化
篇2: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00字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8. 朱熹在幼年时异常聪明,刚学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空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外边是什么?”父亲朱松感到非常惊讶。就学时,给他《孝经》读,他读完后,就在书上写出这样的话来:“如果做人不孝顺,就枉为人了。”
一次,他跟着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来画去。别人走近一看,原来是神秘的八卦。
9.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 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篇3: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匡衡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车胤 囊萤夜读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宋濂苦学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4:古代名人读书故事经典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经典】
1、陆游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2、范仲淹勤奋学习,心怀天下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即丧父,家庭贫困,每天只能喝稀饭度日。但他贫不失志向,勤奋学习,曾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勤苦读书时,范仲淹就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曾经问相士:“我将来能做宰相吗?”又问:“我将来能做名医吗?”相士怪他前后两问相差得太远。他说:“因为只有宰相和名医,才可以救人。“相士叹道:“仁心如此,真是宰相!”从政后,范仲淹无论做宰相还是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3、三余读书的典故
董遇,字季直,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对《左传》、《老子》等经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当时的读书人奉为“一代儒宗”。
董遇年轻时家庭境况并不好,他除了读书,还常常和家人一起去田里耕作,有时也出门做些小买卖。但无论是下田耕作,还是做小买卖,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些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个书呆子,街坊邻居也跟着笑话他,
可他不管别人怎样讥笑,依旧我行我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擅权,挟持了汉献帝,威逼群臣,阴谋篡位,一时天下大乱。董遇为避战乱,与哥哥董季中弃家技靠了将军王煨。
建安初,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朝廷纲纪稍有恢复。董遇因学识渊博,被征召为黄门侍郎,不久又被选为汉献帝的侍讲官,专门负责向汉献帝传授各种经典。汉献帝很钦佩他的才识,对他十分信任。
当时,有不少儒生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都婉言拒绝,对他们说:“你们若要拜我为师,就一定要把各种经典诵读一百遍。”
“为什么要读一百遍呢?”有人问。
董遇笑笑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一百遍书,书中的意思难道还会不明白吗?”
有人说:“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说:“可利用三余来读呀!”
“那什么是三余呢?”又有人问。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余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空余的时间;阴雨天,是平时最空余的时间;你们只要好好利用这三余来读书,怎么会没有时间呢?”
那些想拜董遇为师的儒生听了,都感到获益匪浅,一个个都很满意,告辞离去。
由于董遇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收的.学生也很少,他所注释的《老子》和批点的《左传》都没能留传下来。然而,他的“三余读书”的刻苦精神一直留传下来,受到历代文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后来,“三余读书”这一典故,用来勉励读书人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习。
4、唐伯虎潜心学画的故事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篇5: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
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
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更多推荐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发奋读书的钟小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