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转角处的爱》阅读试题,本文共9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转角处的爱》阅读试题
《转角处的爱》阅读试题
【试题】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 人们艳羡不已,不过,别急啊,据说,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在所有老居民楼里推广。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选自网络,有改动)
17.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处的爱”为题有何好处?(2分)
18.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2分)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19.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④段的作用。(3分)
20.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21.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段内容的理解。(3分)
篇2:转角处的爱初中作文
转角处的爱初中作文
我独自徘徊在路口,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下一步该如何走,也许这就是十六岁的迷茫吧!寻找着寻找着,寻找着来温暖我自己的一份爱。但每次的结果都是怏怏而回,我缓缓的转过头,决定回去。但就在那一刻,我再转交出遇到了爱......
“妈,我走了。”“囡囡,要不妈带你去上学,下雪天的多不安全,还是.....。”我打断了她的继续唠叨,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便摔门而出,我不知道当时她是如何的怔住,我只知道他带给我的只有不耐烦,单手背着包,走在雪地上,风呼啸着吹过我的脸颊,如鞭子抽打一般,好生疼痛,拉高领子捂住脸,继续走着,一片平坦的雪地上印上了我的痕迹。不只是什么动力促使我回头,也许是那走过的痕迹,也许是一种温暖,对,就是那种莫名的温暖,我缓缓的转过头,这回怔住的是我,我呆若木鸡的站在那儿,双眼直灯着那个转角处,许久许久,我终于吐出了两个字:“妈妈。”,她尴尬的笑了一下,腼腆的说道:“噢,那个,那个,我怕你在路上摔一跤,所以......。”他没有再说下去,是怕我的职责。于是,那雪景中又恢复了一片寂静,我们俩伫立在哪儿,无语。我的目光注视着她未曾离去。望着她那单薄的身子一靠在墙角,双脚还在瑟瑟的颤抖,脸色带着许些苍白,眼中交杂着不同的情,有爱,有尴尬,有温暖,渐渐的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词来表达,还有那......阿嚏,一声喷嚏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我走过去,理了一下她那凌乱的碎发,也许我和她一样不会说什么动人的话,到头来我心头的.种种感动只化作了一句话:“我走了,你也可以回去了,大雪天的,怪冷的,动着了又得上医院。她如小孩一般点了点头,我忙得转过头,我知道那泪水还是要不争气的流下来,泪满满的流着,角慢慢的移动着,我与她离开转角处,过了会儿,我转过头,望着她的背影,有些为她惋惜,如此美的背影,却没有一个如朱自清一般的儿女来为她描述,要了摇头继续往前走,走到那条路的尽头.....
后来,不只是从哪里知道,母亲在我读小学那段时间,总会依靠在那个转角处,望着我离去。如今我再走到那个转角处,我闻到了母亲的残留的味道,杂着些青草味儿。花香味儿飘荡在空中,拂过我的脸有些润湿,难道这是母亲曾留下的泪或汗水么。迄今为止,我觉得最美的地方便是这个转角处,因为那个转角处残留着母亲的爱,转角处的爱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因为它带给我太多太多的爱。
试着回首,你也会寻找到转角处的爱。
篇3:母亲的爱阅读试题及答案
母亲的爱阅读试题及答案
短文: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岌岌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1.依次找出诗中押韵的字填上拼音并指出韵脚。
2.诗歌开头“我们也爱母亲”一句用了一个“也”字,它是承接什么意思而来的?
3.“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这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
A.比喻、对比、对偶B.对比、拟人、夸张C比喻、对比、拟人
4.下列对诗中“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两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不愿意我们走得很远很远。
B.我们走得很远很远,最后还是要回来。
C.我们虽然走得很远很远,母亲总是牵挂着我们,惦念着我们。
D.我们和母亲一样走得很远很远。
5.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样(yàng)亮(liàng)芒(máng)煌(huáng)方(fāng)伤(shāng)场(chǎng)韵脚:ang
2.母亲爱我们。
3.(A)
4.(C)
5.对母亲的热爱,赞美母爱的伟大无私。
篇4:爱是转角处的回头初中作文
爱是转角处的回头初中作文
露水对小草的爱,是在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到来之时,给予它一滴清纯的甘露;蓝天对小鸟的爱,是在小鸟翱翔之时,给予它一片广阔的天空;太阳对小树的爱,是在小树茁壮成长之时,给予它一束温暖的阳光;父亲给予我的爱,是在我跌倒之时,那一个转角处的回头。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气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们对我们的这份爱,也许算不上伟大,但却会温暖我们一生。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在小区玩耍,当玩得正欢时,不慎从台阶上摔了下来,腿被磕破了,我疼得哇哇地哭了起来。
小伙伴们把父亲从楼上叫了下来,他走到我面前,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我的伤口。我本想父亲会安慰我一番,可没想到的是,他检查完了伤口,不仅没安慰我,反而对我说:“这点小伤有什么大不了的,亏你还是个男子汉!”说完转身走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时关爱我的父亲,竟会如此绝情。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委屈得哭了出来,心想:“父亲怎么会这样,我受了伤,他怎么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我越想越难过。
父亲越走越远,渐渐走到了前方路口的转角,而我的心也陷入了绝望之中。
令我惊讶的是,父亲在转角处突然回过头来,深情地望了我一眼。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似乎在对我说:“坚强一点,不要像女孩子似的!”
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顿时明白:其实父亲是爱我的,他只不过没有将这种爱表达出来罢了;其实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灌输着浓浓的爱,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感悟罢了。
从此我变得坚强了许多,无论受到了多大的委屈,无论经历了多大的打击,我都不轻易流泪了。每当我即将哭出来的时候,我都咬紧牙关,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因为我绝对不可以轻易掉眼泪,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爱是潮水,涓涓不息;爱是灯塔,照亮前方;爱是火炬,温暖你我;爱是琴声,悦耳悠扬;爱是糖果,甜蜜心窝;爱是花香,沁人心脾;爱是转角处的一个回头,使我勇敢坚强。爱,给予我们最美好的一切。
篇5:街头转角处的爱作文1500字
街头转角处的爱作文1500字
有一种陌生的爱,会在街头转角处带着薄荷香味突然出现。它,沁人心脾!一次宽容,一次关爱,就是这么简单。——题记
我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孩,爱听MP3,爱背黑色帆布包,爱穿着帆布鞋满世界跑,爱干这个年纪男孩爱干的一切事。当然,我最爱干的事,莫过于骑着越野车在马路上风驰电掣了!
虽然我很爱骑单车,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技术实在不怎么样。这不,不愉快的事就发生了。
某日清晨,我推上单车,几乎是以光速掠过街道,朝学校的方向赶去。时间不等人啊!手腕上的表已指向7:25分!我要迟到了!哼,都怪早上睡过头了。如果迟到了的话,班主任不知这次又会出什么花招来折腾我。。。。。。
正想着,车轮擦着地面发着“哧哧”声猛地冲向街头转角,与此同时,我眼前突然出现一条黑影,在我眼中越放越大!我努力想力挽狂澜,而一切却更加偏离开它应有的轨道——
“嘭!”
我的单车毫不留情地撞上了路过的那人的单车,一道身着校服的人影在那巨大的反作用力下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在众多路过的同学惊异的眼神中摔在水泥路面上。
我吃力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努力回想我刚才干了什么。这时,一个漂亮姐姐映入我的眼帘。她上身穿红T恤,下身着七分牛仔裤,脚蹬运动鞋,闪亮亮的眼睛透出星星般的光芒。然而,理智和记忆手牵手地回来了。这两个我最不欢迎的来客说话了:
“可不是吗?撞上了别人的单车,自己被撞飞到地上,怎么不会感到疼痛呢?”记忆说话了。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有这么多人都看到了,把人家的姐姐的车撞坏了不知得赔多少钱呢!”理智也不甘示弱。
闻言,我猛地一惊,转头一看,自己周围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过路的同学。透过密密麻麻的人头,我看见街的那头走过来了一个我此时此刻最不想看到的人!
班主任!
“完了完了,被班主任看到不请家长都是奇迹了。”理智在我脑海中大喊道。
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准备承受来自受害的小姐姐的班主任的怒吼,我的心开始剧烈地不安起来。
“哎!同学!你全身疼不疼?有没有摔到手?”小姐姐急步走来,关切地问。
“啊!还好了…我…”我的心几乎要跳出喉咙。
“真的没事吗?你扭扭关节给我看看…”她不相信,硬要我活动下四肢看看是不是撞到哪儿了。奇怪,我竟一点伤都没有留下,刚才痛的.地方一点都不痛了。
见我没有大碍,小姐姐才松了一口气,正想再说什么,班主任的声音从我身边响起,使我的体温瞬间降至冰点:“雷月,回校后给我写1500字检讨!下午叫你家长来一趟!”看到我如白纸般惨白的脸,小姐姐出乎意料地没有向老师投诉我、和老师一起训斥我,而是阻止了老师:“您是这位同学的老师吧?我看您还是不要这样对您的学生了,这年头孩子都不容易,晚上熬夜没睡醒撞到车也是很正常的事,您就不要罚他了……”说着还握住了班主任的手。
听到这些话看到这一幕,我顿时被感动得心都化了。此时,这些平淡的语句对一个闯了大祸的孩子无异于天使的声音,而小姐姐也在一刹那变得如天使一般美好: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的长发和微翘的睫毛上,它们跳跃着,如一层金色的碎金!我甚至看到了她背后雪白的翅膀和头上美丽的光环!天使拯救了我!
“那您的车…”班主任指着天使姐姐龙头已被撞歪的单车问:“要陪多少钱?”
“不用了,我自己来吧,附近有修单车的地方,老师您快带这位同学回学校了,别当误孩子上课。“说着,她阳光地笑了,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她的手机号后递给我说:”同学你如果哪儿不舒服记得要打电话给我哦,我先走了!“说着,推起单车向路的尽头走去。
“等等!”我想叫住她,但已经来不及了,天使消失在街头转角出。那里,正有一片金色阳光闪耀。
攥着那张天使给我的纸,我一下明白了什么是爱。爱,就是在街头转角处给予一个调皮男孩一次宽容,一次关爱!这份爱虽然显得有些陌生,却抚平了一颗不安的心灵。
转过街头转角,便是春暖花开!
篇6:《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篇7:《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8.C 9.B 10.A 11.B 12.C
13.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
篇8:《魏源》阅读试题
《魏源》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课:赋税
B.俾驰驿之任 俾:使,让
C.免逋赋杂役 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报:上报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器,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 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 魏源治狱平恕,但亦有不当。例如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就没有上报朝廷。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4分)
答: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4分)
答:
篇9:托福考试阅读试题
What unusual or unique biological trait led to the remarkable diversification and unchallenged success of the ants for ever 50 million years? The answer appears to be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group of predatory eusocial insects that both lived and foraged primarily in the soil and in rotting vegetation on the ground. Eusocial refers to a form of insect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ization of tasks and cooperative care of the young; it is rare among insects. Richly organized colonies of the land made possible by eusociality enjoy several key advantages over solitary individuals.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 groups of workers are better able to forage for food and defend the nest, because they can switch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response and back again swiftly and according to need. When a food object or nest intruder is too large for one individual to handle, nestmates can be quickly assembled by alarm or recruitment signals. Equally important is the fact that the execution of multiple-step tasks is accomplished in a series-parallel sequence. That is, individual ants can specialize in particular steps, moving from one object (such as a larva to be fed) to another (a second larva to be fed). They do not need to carry each task to completion from start to finish — for example, to check the larva first, then collect the food, then feed the larva. Hence, if each link in the chain has many workers in attendance, a series directed at any particular object is less likely to fail. Moreover, ants specializing in particular labor categories typically constitute a caste specialized by age or body form or both. There has been some documen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in performance and net energetic yield of various castes for their modal tasks, although careful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still relatively few.
What makes ants unusual in the company of eusocial insects i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the only eusocial predators (predators are animals that capture and feed on other animals) occupying the soil and ground litter. The eusocial termites live in the same places as ants and also have wingless workers, but they fe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dead vegetation.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es the passage primarily answer?
(A) How do individual ants adapt to specialized tasks?
(B)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and solitary insects?
(C) Why are ants predators?
(D) Why have ants been able to thrive for such a long time?
2. The word “unique” in line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inherited
(B) habitual
(C) singular
(D) natural
3. The word “rotting” in line 4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decaying
(B) collected
(C) expanding
(D) cultivated
4. The word “key” in line 7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uncommon
(B) important
(C) incidental
(D) temporary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one thing eusocial insects can do is rapidly switch from
(A) one type of food consumption to another
(B) one environment to another
(C) a solitary task to a group task
(D) a defensive to an offensive stance
6. The task of feeding larvae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o demonstrate
(A) 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ization
(B) the type of food that larvae are fed
(C) the ways ant colonies train their young for adult tasks
(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nt development
7. The author uses the word “Hence” in line 16 to indicate
(A) a logical conclusion
(B) the next step in a senes of steps
(C) a reason for further study
(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nts
8. All of the following terms art defined in the passage EXCEPT
(A) eusocial (line 3)
(B) series-parallel sequence (line 13)
(C) caste (line 19)
(D) predators (line 23)
9. The word “they” in line 25 refers to
(A) termites
(B) ants
(C) places
(D) predators
10.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on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ermites and ants is that termites
(A) live above ground
(B) are eusocial
(C) protect their nests
(D) eat almost no animal substances
参考答案:DCABC AACAD
更多推荐
《转角处的爱》阅读试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