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生字详解,本文共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观潮》生字详解
《观潮》生字详解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生字源流略释:
堤、屹、鼎、沸、贯、崩、称、恢、潮、笼、罩、蒙、薄、雾、昂、旧。
堤
堤,同“坁”。本义是阻滞,水流不畅。《说文》:“堤,滞也。从‘土’,‘是’声。”段注:“按此篆与‘坁’篆音义皆同。《国语》曰:‘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左传》曰:‘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杜云:‘底,滞也。’《释诂》底、厎皆训‘止也’。‘底’字与‘坁’、‘堤’字,音虽别而义略同。”按:堤字与“底”字义略同,故又引申为瓶类器物的底座。这个意义现在用得很少。《淮南子·铨言训》:“瓶瓯有堤。”现代汉语中,“堤”字通常用来表示“堤防”,本字应为“隄”,意为江河湖海修筑的.挡水建筑。借用为“堤”字后,原字废弃不用。
屹
山势直立高耸。泛指耸立貌。《正字通》:“山独立壮武貌。”又为象声词,音gē。元白朴《梧桐雨》:“屹剌剌撒开紫檀,黄翻绰向前手拈板。”
鼎
鼎,象形。古为烹煮食物的器具。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之重器,后遂以指王位或国家政权。鼎字,是字典的部首字。《说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沸
本义是泉水涌出、翻涌,引申为水烧开而沸腾,又引申为声音嘈杂。
贯
本义是穿钱币的绳子,即钱串。《说文》:“钱贝之贯。从毌、贝。”引申为用绳子穿、穿过、贯穿、贯通、连接、连贯等义。古代铜钱一千个为一贯,故贯又作量词。
崩
会意。山倒塌。《说文》:“山坏也。”朋,古文凤字。《说文》:“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故崩字会山如群鸟飞而崩塌意。 称
繁体字写作“稱”。本义是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揣度义。爯,有举的意思。故称有举起、举行义,引申为推举、赞许、称道等义。又引申为称谓、称为、名称等。《说文》:“铨也。从‘禾’、‘爯’声。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其以为重:十二粟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故诸程品皆从禾。”段注:“《声类》曰:‘铨所以称物也。’称,俗作‘秤’。按:爯,并举也。偁,扬也。今皆用‘称’。‘称’行而‘爯’、‘偁’废矣。《广韵》‘是也,等也’,‘铨’义之引伸。”
恢
弘大,宽广。《说文》:“大也。”引申为扩大、完备。恢复,《辞源》:“恢,大;复,还原。后来凡失而复得,或回复原状,皆称恢复。”
潮
本义是海潮,《初学记》:“水朝夕而至曰潮。”“水朝宗于海。从‘水’,‘朝’省。”表示水流向大海的意思。后来写作“朝”,引申为朝拜、朝觐义。清桂馥《说文义证》:“言水赴海,亦如诸侯之见天子也。”由海潮引申为象海潮的事物、形势。如思潮、风潮等义。海潮涨落昼夜交替,引申指一昼夜。由涨潮义引申指潮湿、泛起义。
朝
朝,早晨。《说文》:“旦也。从‘倝’,‘舟’声。”象日出林中而月未落。金文“月”讹为“水”,会早上的潮水。“水”又讹为“舟”。
笼
本义是竹笼。古为装箭用,或为鸟笼。《周礼·夏官》:“田弋,充笼箙矢,共矰矢。”《注》:“笼,竹箙也。”《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说文》以为盛土器。笼有包举义,后泛指笼状的盛物或罩物器具。引申为笼罩义。
罩
本义是捕鱼的竹笼。引申为覆盖义。明汤显祖《紫钗记·边愁写意》:“影飘摇,碧濛濛,把关河罩,幕寒生夜悄。”
部首字——罒
同“网”,用作偏旁。一般“罒”字头的字,都和网的意思有关。《说文》本作“网”。《说文·网部》:“网,庖犧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正字通》:“网,‘網’本字。”
蒙
本义是草名。即菟丝,又名女萝,一种寄生蔓草,利用爬藤攀附于其它植物。《说文》:“从艹,冡声。”段注《说文》:“冡,覆也。凡‘蒙覆’、‘童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当作‘冡’。‘蒙’行而‘冡’废矣。”
薄
会意。本义草木交错密集丛生,人不能进入之处。溥,是大、普遍的意思。《说文》:“薄,林薄也。”段注: “《吴都赋》:‘倾薮薄。’刘注曰:‘薄,不入之丛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蚀’皆是。相迫则无间可入,凡物之单薄不厚者亦无间可入。故引伸为厚薄之薄。”“蒙蒙的薄雾”一句,“薄”,作淡、弱解,与浓相对,由厚薄之薄义引申。
雾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 。《说文》:“《洪范》曰‘蒙’、古文《尙书》作‘曰雺’。《宋世家》作‘曰雾’。雾卽霚。霚者,雺之小篆。”《尔雅·释天》:“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释名》:“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昂
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仰起头。后泛指抬起、举起。卬,古仰字,望也。 文。”《正字通》:“网,‘網’本字。”
旧
繁体字作舊。《汉语大字典》入“臼”部。本义是猫头鹰。《说文·萑部》:“鸱舊,舊留也。从‘萑’,‘臼’声。鸺,舊,或从‘鸟’,‘休’声。”段注:“鸱舊,逗。舊留也,《釋鳥》:‘怪鸱。’舍人曰:‘謂鸺鹠也。南阳名钩鵅。一名忌欺。’按:今字为新舊字。”段注并未解释“舊”字是如何由鸟名变为新旧之义。按:舊字同“柩”,《金史·蔡珪传》:“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舊。’‘舊’,古‘柩’字,通用。”《康熙字典·亥集中·鸟部》“鸱”条引《山海经》:“南海苍梧山有鸱久。”《注》卽“鸱舊”。可知“舊”与“久”通,借为久,则有长久义,引申为故旧、从前、古老等义。
篇2:详解中考古诗文:观潮
《观潮》原文
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jìu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jiān)也。
译文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奇观。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其气势非常的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不久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只听见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水波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面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赞自己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多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挤满了道路,所贩卖的吃的和其他物品,都比平常的价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还是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仅容一个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拥有。
篇3:生字:鼎
生字:鼎
生字:鼎
(释义)①古代容器:铜鼎。②比喻三方面对立:鼎立。③大:鼎力相助。④副词,正当:春秋鼎盛。
(名句)尝鼎一商,可知其味。
――俗谚
(鼎:锅;脔:lu2n,切成小块的`肉。尝一块锅中的肉,就可以知道全锅肉的味道。比喻察微可知著。)
(谜语)一片翻一片,半截看不见。
(儿歌)
三足鼎,鼎三足,
三足鼎立特稳固。
要问这是为什么?
三角支撑有缘故。
(古诗)
石鼎微薰茉莉香,椰瓢满贮荔枝浆。
木棉花落南风起,五月交州海气凉。
――明・汪广洋《广州杂咏》
生字:鼎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生字:鸿
(释义)①大雁,一种候鸟,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飞鸿。②指书信:鸿稀鳞绝。③大:鸿福。
(名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谜语)先进贡水鸟。
(儿歌)
萧瑟秋季里,
鸿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人字,
一会儿排成一字。
(古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宋・陆游《沈园》
篇5:生字:铭
生字:铭
(释义)①在器物上刻字以作纪念或起警戒作用:铭刻。②刻在器物上记述某种事迹或警醒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名句)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
――唐・陈子昂《同宋参军》
(尚未立下可以铭鼎的功劳,若说归隐山林的事情也渺茫。)
(谜语)金榜题名。
(儿歌)
处事头脑要分清,
利弊得失须权衡。
若是性急莽撞干,
只怕碰得鼻子青。
(古诗)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诫,铭之于座隅。
――唐・白居易《紫藤》
生字: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生字:铭
(释义)①在器物上刻字以作纪念或起警戒作用:铭刻。②刻在器物上记述某种事迹或警醒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名句)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
――唐・陈子昂《同宋参军》
(尚未立下可以铭鼎的功劳,若说归隐山林的事情也渺茫。)
(谜语)金榜题名。
(儿歌)
处事头脑要分清,
利弊得失须权衡。
若是性急莽撞干,
只怕碰得鼻子青。
(古诗)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诫,铭之于座隅。
――唐・白居易《紫藤》
更多推荐
《观潮》生字详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