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苏联纪行》(选)鉴赏,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郭沫若《苏联纪行》(选)鉴赏

郭沫若

临流溜我巾,巾秽犹能洁。

牢忧荡我肠,百摺浑欲折。

纵有林泉幽,纵有歌舞绝。

天国非人间,人间正流血。

不当归去时,此心将毁灭。

这是一首五言纪游乐府诗。

1945年夏,郭沫若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二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6月29日晚飞抵列宁格勒,以后到斯大林格勒、中亚细亚的塔什千等地参观,在苏联足足滞留了十五天,作诗五首,这是之四,记述了作者热爱祖国、渴望投入战斗的情怀。

诗从设喻开头,隐含《沧浪歌》的典故。这一隐喻开头的句式,又含有转折的成分在内,:真是妙不可言,从意义上否定退隐。“濯我巾”,“灌吾缨”变化而来。《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泄吾缨。抢浪之水浊兮,可以粗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楚辞》里的 《沧浪歌》,比喻人的行为要适应客观实际,又有劝导屈原退隐的意思。这里以此到了溪流去洗涤我的头巾,头巾脏了还能洗得干净,比喻到了苏联能够得到安宁、清闭,但不是自己所向往的生活,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意愿,从气势上为大波大折作了铺垫,诗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急这的,虽然能得到安宁、清闲,但对祖国人民的惦记,内心总不能平静,“牢优荡我肠,百摺浑欲折”,正是作者优国优民心情的形象写照。不平与优愤,多么痛苦啊:多么深重啊!时刻在胸中激荡,简直使人要毁掉。爱国之情,力透纸背。接着,又连用两个表示选择的“纵有”句,把这种浓烈的感情再推进一步。“林泉幽”,指苏联自然风光之美,“歌舞绝”,指苏联人事之好。尽管如此,作者作出的选择仍然是放弃安宁、清闲的.生活,渴望斗争!“天国非人间,人间正流血”,具体道出了渴望的道理,“天国”,本是宗教徒所谓极乐世界,神灵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苏联,“人间”,指当时的中国。“流血”,言抗日战争和即将爆发的内战。苏联人民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中国正在进行着独立、解放的残酷斗争,千百万人还在流血牺牲。“地狱正豁人,我何当于天国淹留?”(郭沫若:《苏联纪行》)一定要归去,而且要早日归去,投入解放祖国的斗争洪流。.‘不当归去时,此心将毁灭”,结尾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充分表达了作者优国优民之情,展峪了作者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且呼应了开头,道出了作者渴望参加斗争的心愿。

全诗直抒脚怀,感情回荡,几波几折,一步一个高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2:郭沫若《论诗文七绝》(选)鉴赏

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

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

郭沫若

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

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

组诗《论诗文七绝》,写于1948年9月,共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文艺观。他在组诗《小序》中特别声明,说这些诗“统括着自己对文艺的看法。”郭沫若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戏剧家,而且是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丰富、多样,多为个人创作经验的感受,且有独特的看法。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郭沫若,早期力主“自我表现”、“主情主义”,二十年代后期,又倡导“革命文学”。‘到了四十年代,.又积极鼓吹“人民文艺观”。诗中鲜朋地体现了作者“民本主义粉的人民文艺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讲文之“道”,四句诗,连用三个“道”字,一个“道”字从始至终,贯穿全篇。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叙题意。“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是一层意思。

第一句,以“未可非”发问,第二句,以“道何归”作答。是说“文以载道”不可一概否定,要看载的什么道,是什么性质。“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通书· 文辞》)认为文章是用以明道的。!(诗言志”(《尚书》),主张诗是表达志向,抒发个人感情的。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两种传统美学观点,对我国文学艺术都产生过很深的影响。诗人自注臼:“古人言‘文以载道,,时贤一反旧说,力言‘诗言志’,对于载道之主张一概驳斥。但其实要看载者为何道,所言者为何志,不能一概相量也。”

诗的第二联,“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诗意紧接上联顺承而下,推向更深入一层。“民为贵”、“不可违”是对上联“未可非”、“道何归”的回答。“民为贵”是诗的中心题旨,“文以载道”好,“诗言志”好,最重要的内容是要以“民为贵”为根本。诗人写道:“楚辞满纸柑轩语,历代何人胜屈原”。他认为屈原的《楚辞》因采用民间形式,方育声韵,其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千古不衰,就是这个原因。古代诗人多诉民间疾苛采诗之官也广采民间歌谣。而秦汉以后,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诗人却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而失去优良传统。

所以诗人说,u文章尚合为人民,秦汉而还已失真”。郭沫若认为一种文艺形式即使开初来自民间,只要它脱离人民,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馅媚统治者,也会变质的。他举元人杂剧为例说,“元室文章百代雄”,在“中国文学中为奇峰突起,因被压迫只能以市井为对象,故多用市井俗语,而其妙在于此。明室代元而后,上层所需又使执笔者有歌功烦德之路可走,于是剧曲也变了质。”他认为凡是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作家,他们的艺术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就是说,不管是诗还是文,要是果真能以 “民为贵”为内容,那么,这样的“载道”不仅“未可非”,而且也是千秋万世都不能违背的。

这首诗在篇法结构上是严密的,起承转合运用自如,一环紧扣一环,丝丝入扣,符合律诗的一般规律。一、二两句顺承而下,首句用“未可非”起意,第.二句提出 “道何归”把间题深发开去,但不急于作出回答,以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继续追间下去。第三句转抉,然而欲转未转,离而不离,以“果能”二字设问,明白点出诗的题旨“民为贵”。第四句关合,以“不可违”作了明确的回答,至此完成了全诗的思想意义。诗做得顺理成章,前后呼应,道理讲得很透澈,逻辑性也很强。句式对仗,语言简洁,明白易懂,也是该诗的一个特点。故此,虽为政论诗,读来却也生动,自然可喜,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篇3:郭沫若《咏梅》鉴赏

郭沫若《咏梅》鉴赏

郭沫若《咏梅》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咏梅

郭沫若

漫道侬心真如铁,只缘冬日冷于冰。

后来桃李皆兄弟,直把毒苔作股脓。

幸克和羹增效益,敢因胜雪露骄矜?

甘为薪炭膺斤斧,不愿人间再有僧。

这是一首出色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咏梅,揭露黑暗,鞭挞丑类,歌烦敢于斗争,规劝逃避斗争的人们。

咏梅,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宋代陈从古编过一部书,收录古今梅花诗八百首。他在序里说:在汉晋时期还没有人写梅花诗。从南朝鲍照以下,只有十七人写过,共二十一首。唐人写的渐多,杜甫有十二首。白居易有四首,元镇、韩愈、柳宗元、杜牧各有一首,而李白、孟郊等却一首也不见留-r,梅花诗到宋代才大为盛行。那么,最早写梅花诗的是谁呢?据说,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晋宋时代,有个名叫陆凯的人,他从江南寄了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好友范哗,并附诗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脚赠一枝春。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写梅花的诗。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写出了无数佳作名篇,或咏风姿,或颂神韵,直到现代,诗人对它的咏吟有增无减,“梅花”有“国花”之称了。

郭沫若是现代诗人中咏梅的能手,早在19就写下《咏腊梅》。“五四”时期,更是放声歌唱梅花,他那脍炙人口的《梅花树下醉歌》是新诗中写梅花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佳作之一。以‘后,又用古体式写下了二十余首吟咏梅花的诗歌,均有所翻新。这首诗便是他咏梅诗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以比拟的手法,将梅比成人,将情溶入梅。

“漫道侬心真如铁,只缘冬日冷于冰”,诗一开头就把梅人格化了。并以反驳的因果句式,突出梅的战风斗雪的必要性。不要说我的心狠,那完全是因为冬天的天气比冰还要冷酷。诗人用了一个先果后因的句式,又以“漫道”对“只缘”,“侬心”对“冬日”,“真如铁”对“冷于冰”,主要的还是为了抒发作者自己白憾情。 1945年2月8日,郭沫若针对蒋中正政府的倒行逆施起草了一个《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宣言,签名者达三百三十五人,包括了当时在重庆的.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教授、学者。“进言”于2月24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巨大的震动,弄得国*党惊惶失措,气得蒋中正大发雷霆,痛骂手下人的无能.哄吸们吓昏了,疯狂地施行着各种卑劣伎俩:认胁、绑架、捕杀、分化、收买……于是,一些善良天真的人们觉得发表“进言”太狠了,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趁机投靠蒋中正国*党,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论辩的口吻。

“后来桃李皆兄弟,直把莓苔作股肱”,继续用论辩的口气写下去。“桃李”,本是喻子弟之多,也有喻小人得势。如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由屯田员外郎滴贬为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中有人想起用他们,和柳宗元等一同被召还京。某日,在长安玄都观看桃花后作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就用点缀春光的桃花以影射趋时得势的朝中新贵,富有嘲讽之意。李商隐简直把桃花当作忘恩负义者加以描写。他在《嘲桃》诗里说道:“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这里用 “兄弟”、“股肪”,比喻小人拉邦结伙,为虎作怅,从而,进一步批驳那些认为发表“进言”太狠心了的人的议论,形象贴切,通俗生动。

“幸克和羹增效益,敢因胜爵露骄矜?”如果说上联从反面加以论辩,那么,这一联则从正面加以阐述。“和羹”,为羹汤,即用不同的调味品配制而成。后月以比喻大臣辅佐君上,和心合力,治理国家。这里指治理国家大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句意是说,幸好我们具有参预政治、为人民做一些好事的能力。“敢因胜雪露骄矜?”唐宋咏梅诗,常将梅雪同时入诗而构成一种浑融的境界。如戎显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给人似雪非雪之感。又如宋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敢因句是从二句而来,说梅能在冷于冰的冬日盛开一怒放,岂敢因些骄傲呢?极力写出梅的另一种品德。

“甘为薪炭膺斤斧,不愿人间再有僧。”诗用林通的典故作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林通是种b?i梅花、饲养白鹤为乐趣的隐士,人们称之为“梅妻鹤子”。他写了不少咏梅诗,特别是《山园小梅二首》更是被视为上乘之作,梅花因林通的吟咏而身价倍增。王琪竟然说:“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全句是说,心甘情愿被刀斧砍下用来作柴火,也不愿人间再有林和蜻那样的隐士。这是对那些妄图逃避现实、逃避斗争的善良人的规劝。

这首咏梅诗确实翻了新。一、立意新:诗人着意渲染梅的品格,为的是规劝人们投入现实的斗争;二、手法新:诗人将梅花人格化,并且以独白论辩的口吻,又用多种对比,多方面地描绘、议论与形象融合,新鲜、生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阅读郭沫若石榴

2.郭沫若逝世

3.细数郭沫若作品

4.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

5.郭沫若赏评《兰亭集序》

6.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

7.《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人教版)

8.回眸郭沫若

9.郭沫若《南京印象》摘抄

10.郭沫若书法介绍

篇4:郭沫若《华清池》鉴赏

郭沫若《华清池》鉴赏

华清池

郭沫若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

一脉温汤流日夜,几坯荒呆掩皇王;

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澎系犬羊;

捉蒋亭边新有路,游春士女乐而康。

华清池,唐代华清宫中的温泉浴池。华清宫,在今映西临渔县南,绷山西北麓,是诗人们爱写的题材。唐代诗人杜牧有五育排律《华清宫三十韵》一首,又七言绝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华清宫》一首,吴融有七言绝句《华清宫》,崔格也写过七言绝句《华清宫》三首等。这些诗,或者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或者感叹朝代的盛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踢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可见,华清池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一个统治阶级寻欢作乐的地方。

郭沫若于1955年5月初参加亚洲国家会议归来,路过西安游华清池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诗从骊山风光写起。“骊山”,又称哪山,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而得名。杜牧曾以“绣成堆”来形容骊山风物之美。《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云树”,形容林木高耸,似入云端。“郁苍苍”,形容树木繁茂。首句极言风光之美。次句写它与帝王的密切关系。 “历”,越过。相传骊山上有烽火台,周幽王曾在这里举烽火戏诸侯,犬戎入侵,杀幽王于山下,秦始皇曾在山上作阁道,死后又葬于此,有秦始皇陵。《长安志》载:汉武故事日: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唐玄宗时建华清池,供杨贵妃沐浴。这句,一则表明其历史悠久,一则述说其与帝王之密切关系。三句写风光仍旧,四句则写历史已儿经兴衰,追欢作乐的帝王只不过留下几座荒坟而已。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蔑视,又起到由历史向现实描写的过渡作用。

“已驱硕鼠歌麟凤”.由历史的述说转入对现实的描写。“硕鼠”,《诗经·魏风》的篇名。后因以硕鼠指食难自肥的官吏。“麟凤”,麒麟与凤凰,相传为灵兽与神鸟。后常以麟凤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尾联,紧接“定复台澎系犬羊”。“捉蒋亭”系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将军率部起义活捉蒋处。“有新路”,是说蒋藏身的石洞原来没有路,解放后修筑了捉蒋亭,供人参观游览,修建的路。全句是说,捉蒋亭已有了新的道路,育年男女到这里春游是多么快乐而显得健康啊!昔日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处,今日成了人民娱乐身心之地:这不但抒发了作者的欢快之情,且呼应了开头骊山风光的美好。

全诗把历史与现实对比起来,以精妙的比喻,写尽了昔日的兴衰,今日的欢畅。有写景,有叙事,也有议论,三者巧妙结合,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发人深省的启示。

篇5:郭沫若散文鉴赏

郭沫若散文鉴赏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人遣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我把蔷薇拾在手里了。

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人遣弃了的。

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疯狂的妇人的玩弄呢?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蔷薇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瓶来供养它。

花瓶我没有,我在一只墙角上寻着了一个断了颈子的盛酒的土瓶。

─—蔷薇哟,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遣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吧?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政府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篇6:郭沫若《海上看日出》鉴赏

郭沫若

倍添黮暗夜将明,旷野飞传赤羽声。

血沈云霞连海岱,宏涛涤荡地天平。

1947年,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国民政府统治区域,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也就是由战略队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的大举进攻,使解放战争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

为了配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党在国统区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随着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法西斯暴行也日益猖撅。正在上海领导民主运动的郭抹若遭到空前严重的迫害,党组织为了保护他,决定由叶以群陪送他转战香港。这首绝句是他离开上海之前所作。

毛主席曾断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郭沫若正是怀着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信心离开上海,转战香港的。一开始,作者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加以描绘。首句写黑夜,但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透过黑暗看到了黎明。“黮店”,不明白,不清楚。倍添黮暗,特别黑暗,也就是山夜晚向黎明转换的时候。说这句是写景,勿宁说是写情,写当时的局势。二句是想象,说空阔的原野到处传来了革命的枪炮声,说明解放战争正在顺利发展。三句写日出的壮观,四句写海涛的宏伟,明是写景,实际都是写解放战争。“海岱”,泛指中国。“宏涛”,象征革命。“血滨.云霞”,“宏涛荡涤”,从色彩,从声势,描绘战争正在全中国顺利进行,紧扣首句,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音韵和谐,气势雄伟,声色俱现,文情并茂,让读者从美的享受中获得战斗的力量!

篇7:郭沫若《使馆宿舍即景》鉴赏

郭沫若

丹京佳处此间笼,地静浑疑万籁空。

堤外海天催曙色,园中花草烦东风。

一年两度逢红雨,八日三都泛碧弯。

翻案文章先出国,走人每听说曹公。

这是一首北欧纪游的七律。

1955年5月5日,郭沫若率领中国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瑞典首都,出席在那里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特别会议。在参加了会议的主要活动后,又于5月12日乘飞机到达丹麦首都带本哈根,候机去莫斯科出席“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委员会的尸次授奖仪式。在哥本哈根停留两天期间,,我驻丹表大使馆工作人员赔同他参观了索瓦德生雄塑馆和著名的风景区郎尾林尼公园,.早应使馆工作人员要求题写对联、诗词。其中一幅是描蜂大使馆风光的。联日:“堤外海天催曙色,园中花草颂东风。”上面这首七律是他离开丹麦归国途中根据对联扩充写成的。它生动地描绘了使馆的风光,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激悄,可谓情文并茂。

前四句着重描绘使馆的特有风光。首联,对使馆宿舍风光作总体描绘。使馆座落在波罗的海的海滨,与波罗的海只一条水泥马路之隔。沿海是一条较低的长堤,堤畔人行道,一侧临海,一侧栽满了一行行橡树。春后,树荫覆满道路。使馆有一个大院,院中,石南花、郁金香、月季……都盛开着,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两株高大的紫红色的樱花和一株雪白的木兰竞放争艳,相映成趣。作者用了一个“笼”和“空”,从空间、时间上突出一个佳字,接着又从“堤外”、“园中”,写出海天一片的特色,“催曙色”、“烦东风”,富有象征的意义。“曙色”,象征胜利,“东风”,象征和平。郭沫若从事的和平运动,正是“催”、“颂”的力盆。这样,巧妙地把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感受结合成了一个机体。

后四句着重写作者的活动。颈联,指途中奔波,5月5日离开北京,经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12日又由斯得哥尔摩,经哥本哈根,折回莫斯科,恰好八天,乘飞机来往于苏联、瑞典、丹麦三国首都,由于南北季节的差异,枕象过了两个春天。“红雨”、指春天。“一年两度逢红雨,八日三都泛矜弯”,就是往返三国钓纪实。尾联,写的是在便馆内的情景。在便馆期间,工作人员赔悯称沫若同餐,席间,由国际和平运动谈到为曹操翻案。郭沫若特别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写《蔡文姬》的愈图是要推翻历史上歪曲食操的公案,还激动地颂扬了曹操的民族和睦政策、平民风度。

全诗写得章法分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实为纪游玲的佳作。

篇8: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鉴赏

《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全诗没有一次出现“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诗里用“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着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这个比喻把感情的热烈程度传达出来了。透过通红的煤火的形象,我们仿佛直接看到了诗人那颗爱国赤心,这颗心真象熊熊燃烧着的炉火一样。“煤”一燃烧起来,会把光和热带给人间,自己却化为灰烬,不保留任何东西。这也使我们有可能作出这样的想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无代价的,只要祖国需要,诗人可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诗里还写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这种写法使作品更加真实,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双关含义: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来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也曾经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只有到了“五四”时期,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冲将出来,象“煤”一样地“重见天光”。诗里写的“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这实在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诗人在这里把个人命运跟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在新的时代想为祖国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强烈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这里将“五四”后新生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已超越了一般的宽泛的爱国主义而上升到革命的、具有特定阶收和时代内涵的、思想高度,因为这个比喻,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的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和批判,对新生祖国的肯定和赞美,并从革命运动中看到了前途和光明。

这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炉中煤》把祖国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做为养分,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在中国的思乡爱国的诗作中,《炉中煤》不是第一篇,也不是最后一篇,但它用情歌恋歌的方式来表达眷恋祖国的情绪,用煤的意象形象,生动,恰切,颇具现代感,这就使其成为思乡爱国的诗篇中最具特色的一篇,郭沫若用以上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法吧“五四”青年爱国激情写的既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缱绻,又有“乱世惊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怀激烈,使诗“雄”“丽”并存。

更多推荐

郭沫若《苏联纪行》(选)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