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本文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1~1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kg和s是国际单位制两个基本单位的符号,这两个基本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 )
A.质量和时间 B.质量和位移
C.重力和时间 D.重力和位移
2.匀速运动的汽车从某时刻开始刹车, 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若测得刹车时间为t,刹车位移为x,根据这些测量结果不可以求出( )
A.汽车刹车过程的初速度 B.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
C.汽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 D.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为了说明它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mgsinθ,应涉及到下列哪些知识( )
①力的合成与分解;②物体平衡条件;③牛顿第三定律;④牛顿第一定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如图,质量为M、半径为R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通过最高点处的钉子用水平轻质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球B,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A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B.B对A的压力大小为
C.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D.若剪断细线,则此瞬间球B加速度大小为
5.如图,左侧是倾角为60°的斜面、右侧是1 /4圆弧面的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圆弧面底端切线水平。一根轻绳两端系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小球跨过其顶点上的小滑轮。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连接m2小球的轻绳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不计摩擦,两小球可视为质点。则两小球的质量之比m1∶m2等于( )
A.1∶1 B.2∶3
C.3∶2 D.3∶4
6.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所示。当此车减速上坡时,乘客( ) A.处于失重状态
B.处于超重状态
C.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作用
D.所受力的合力沿斜面向上
7.如图所示,吊床用绳子拴在两棵树上等高位置。某人先坐在吊床的中间,后躺在吊床中间并尽量水平伸直躯体,两种情况下人都处于静止状态。设吊床两端系绳中的拉力为F1、吊床对该人的作用力为F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坐着比躺着时的F1大,坐着比躺着时的F2大
B.坐着比躺着时的F1大,躺着与坐着时的F2相等
C.躺着比坐着时的F1大,躺着比坐着时的F2大
D.躺着比坐着时的F1大,坐着与躺着时的F2相等
8.在滑冰场上,甲、乙两小孩分别坐在滑冰板上,原来静止不动,在相互猛推一下后分开向相反方向运动。假定两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甲在冰上滑行的距离比乙远,这是由于( )
A.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力小于乙推甲的力
B.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 时间小于乙推甲的时间
C.在刚分开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甲乙分开后,甲的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大小
9.如图所示为采用动力学方法测量某空间站质量的原理图。若已知飞船质量为3.5×103 kg,其推进器的平均推力大小为1560 N,在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推进器工作了7 s,在这段时间内,飞船和空间站速度变化了0.91 m/s,则空间站的质量约为( )
A.1.2×104 kg B.8.5×103 kg
C.1.6×104 kg D.5.0×103 kg
10.水平方向的传送带顺时针转动,传送带速度保持2 m/s不变,两端A、B间距离为3 m,一物块从B端以初速度v0 =4 m/s滑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4,g=10 m/s2。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离开传送带过程中的v-t图象是( )
(A) (B) (C) (D)
11.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x、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 )
12.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链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链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挂钩P和Q间的 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A.8 B.10
C.18 D.25
13.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5N、7N、8N B.2N、3N、6N
C.1N、5N、10N D.1N、10N、10N
14.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 质点P,与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根相同的轻质螺旋弹簧相连,静止时相邻两弹簧间的夹角均为120°。已知弹簧a、b对质点的作用力均为2G,则竖直弹簧c对质点的作用力大小可能为( )
A.2G B.G
C.0 D.3G
15.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质量为M,吊椅的质量为m,且M>m,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以加速度大小为a加速上升时,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T及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N分别为( )
A. B.
C. D.
二、实验题(15分)
16.(7分)(1)某同学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请在下面列出的实验器材中,选出本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填写在横线上(填字母序号):_______________。
a.电磁打点计时器 b.天平c.低压交流电源
d.低压直流电源 e.细绳和纸带 f.钩码和滑块
g.秒表 h.一端附滑轮的长木板 i.刻度尺
(2)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记录的纸带来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均 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_______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7.(8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大小等于细砂和小桶的总重力。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细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如下表:
1 2 3 4 5
小车加速度a/m/s2 0.78 0.38 0.25 0.20 0.16
小车质量m/kg 0.20 0.40 0.60 0.80 1.00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描绘出a-m图象如图所示:
观察图甲,可猜想在拉力F一定的情况下a与m的关系可能是:a∝m-1、a∝m-2、a∝m-3、…,为了验证猜想,请在图乙中作出直观反映a与m之间关系的图象。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细砂的质量,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a-F图线如图所示,该图线未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5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或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
18.(10分)
质量为M=4 kg、长度l= m的木板B,在水平恒定拉力F=10 N作用下,以v0=2 m/s的速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由静止轻轻地放在木板的最右端,如图所示。小物块与木板间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小物块位于木板上时,木板加速度的大小;
(2)从放上小物块到其脱离木板所经历的时间。
19.(12分)
如图所示是公路上的“避险车道”,车道表面是粗糙的碎石,其作用是供下坡的汽车在刹车失灵的 情况下避险。一辆货车在倾角为30°的连 续长直下坡高速路上以1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汽车刹车失灵,开始加速运动,此时汽车所受到的摩擦和空气阻力共为车重的0.2倍。在加速前进了96 m后,货车平滑冲上了倾角 为53°的碎石铺成的避险车道,已知货车在该避险车道上所受到的摩擦和空气阻力共为车重的0.8倍。货车的整个运动过程可视为直线运动,sin53°=0.8,g=10 m/s2。求:
(1)汽车刚冲上避险车道时速度的大小;
(2)要使该车能安全避险,避险车道的最小长度为多少。
20.(13分)
我国ETC联网正式启动运行,ETC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简称。汽车分别通过ETC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如图所示。假设汽车以v0=15 m/s朝收费站正常沿直线行驶,如果过ETC通道,需要在收费线中心线前10 m处正好匀减速至v=5 m/s,匀速通过中心线后,再匀加速至v0正常行驶;如果过人工收费通道,需要恰好在中心线处匀减速至零,经过20 s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v0正常行驶。设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均为1 m/s2,求:
(1)汽车过ETC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2)汽车过ETC通道比过人工收费通道节省的时间是多少。
高一物理答案
1.A 2.D 3.D 4.B 5.B 6.A 7.B 8.C
9.B 10.C 11.BD 12.BD 13.AD 14.BD 15.AC
16.(7分)(1)acefhi(2分) (2)0.92(2分);2.00(3分)
17.(8分)(1)将长木板远离定滑轮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2分)(2) 图象略(4分)
(3)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充分(2分)
18.(10分)
(1) (2分) (2分) 解得a=1.25 m/s2(2分)
(2) (2分) (1分) 解得t=1 s(1分)
19.(12分)
(1)mgsin30°-0.2mg=ma1(2分) v2-v02=2a1x(2分) 解得v=30 m/s(2分)
(2)mgsin53°+0.8mg=ma2(2分) 02-v2=-2a2l(2分) 解得l=28.125 m(2分)
20.(13分)
(1)v2-v02=-2ax减(1分) x=2x减+d(1分) 解得x=210 m(2分)
(2)汽车过ETC通道:v=v0-at减(1分) (2分)
汽车过人工收费通道: (2分)
(2分) 解得△t=27 s(2分)
相关文章推荐:
1.高一期末化学试题及答案
2.2016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4.高一物理期末试题【附答案】
5.2016高一生物期末试卷(附答案)
6.20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7.2016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8.2016年高一历史期末试题(附答案)
9.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0.2016年高一下册数学期末试题和答案
篇2:物理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C C B D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8.2.5×10-6m
9.固体;快 ;响度;音色;音调
10.凝华; 内; 凝固
11.镜面; 虚像; 折射; 直线传播
12.紫外线;反射
13.A; c
14. 30;450
15.10 ; 0.01 ; 大 ; 10 ; 变小 ; 状态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6. 17.
四、简答题(共4分)
18.前窗玻璃上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2分)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以提高小水珠温度,加快小水珠表面空气流动速度,(1分)从而加速小水珠蒸发成水蒸气,车窗玻璃就清晰了。(1分)
五、计算题(共17分)
19.解: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的时间:
∵v=s/t……………………………………………………………(1分)
∴ t声=s海/v声=340000m/(1700m/s)=200s…………………(3分)
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
t海浪=s海/v浪=340000m/(200 m/s)=1700s;…………………(3分)
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浪的时间:
t=t海浪-t声=1700s-200s=1500s……………………………………(1分)
答: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浪的时间为1500s。
20.
(3) V空 = V - V实 = 600 cm3 - 50cm3 = 550 cm3……………………(1分)
m水 = ρ水×V空 = 1g/ cm3×550 cm3=550g…………………………(1分)
m总 =m壶 + m水 =150 g +550g=700 g……………………………(1分)
六、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7分)
21.(1) 小 (2)4.00;0.03 (3) 大
22.(1)230℃;(2)BC;EF;(3)4;吸;不变;(4) 固;液;固液共存;
23.(1)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 缩小;实;照相机;正立;放大;(3) D;(4) D
24.(1) 零刻线;平衡螺母;左;(2) 40;48;(3) 1.2 ×103kg/m3
篇3: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试卷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总分36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已知物体运动初速度v0方向及它受到恒定合外力F的方向,图a、b、c、d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其中正确的是
()2.一位同学将一本掉在地板上物理教科书慢慢捡回到课桌上,重力加速度g=10m/s2,则该同学对教科书做功大约为
A.0.04JB.0.4JC.4JD.40J
()3.在同一点O抛出的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A、vB、vC的关系和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A、tB、tC的关系分别是
A.vA>vB>vC,tAvB>vC,tA>tB>tC
C.vAtB>tC
()4.“和平”号太空站和宇宙飞船绕地球运转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和平”号太空站运行周期和地球半径,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以算出地球质量
B.已知“和平”号太空站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以算出地球质量
C.宇宙飞船想要与“和平”号太空站对接,要在同一轨道上增大速率,追上“和平”号太空站
D.宇航员从宇宙飞船的舱内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减小,故飞行速度减小
()5.如所示,有A、B、C三颗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A和B质量相同,C的质量比A和B要大,则可以判定它们周期、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A.VA
()6.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放在地面上,如图所示,用恒力F拉木块,使木块离开地面,如果木块上移的距离为h,则
A.木块的动能增加了FhB.木块的机械能增加了mgh
C.木块的势能增加了FhD.木块克服重力做功为mgh
()7.如图a、b所示,是一辆质量为m=6×103kg的公共汽车在t=0和t=3s末两个时刻经过同一站牌的两张照片.当t=0时,汽车刚启动,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可看成匀加速直线运动.图c是车内水平横杆上用轻绳悬挂的拉手环经放大后的图像,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0.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计算出的物理量有(已知sin370=0.6,cos370=0.8,g取10m/s2)
A.汽车的长度B.第3s末汽车的速度
C.第3s末汽车牵引力的功率D.3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8.如图所示的是便携式磁带放音机基本运动结构示意图.在正常播放音乐时,保持不变的是
A.磁带盘边缘的线速度大小B.磁带盘的角速度
C.磁带盘的转速D.磁带盘的周期
()9.如左图,在一棵大树下有张石凳子,上面水平摆放着一排香蕉。小猴子为了一次拿到更多的香蕉,它紧抓住软藤摆下,同时树上的老猴子向上拉动软藤的另一端,使得小猴子到达石凳子时保持身体水平向右方向运动。已知老猴子以恒定大小为v拉动软藤,当软藤与竖直成θ角时,则小猴子的水平运动速度大小为
A.B.
C.D.
()10.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m/s。从此刻开始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面作用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a和图b所示。设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力F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W1=W2=W3B.W1
C.W1
()11.汽车以恒定功率P、初速度v0冲上倾角一定的斜坡,汽车所受的摩擦阻力恒定不变,则汽车上坡过程中的v----t图象不可能的是
()12.如图所示,两个半径不同而内壁光滑的半圆轨道固定于地面,两个质量不同小球分别从与球心在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空气阻力不计,通过轨道最低点时
A.两小球对轨道的压力相同B.两小球的角速度相同
C.两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相等D.两小球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二、实验填空(每个空格2分,共24分)
13.假如在2025年,你成功登上月球。给你一架天平(带砝码)、一个弹簧称、一个秒表和一个小铁球,如何估测你在月球上用手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铁球时,手对小球所做的功。步骤:
(1)用弹簧称、天平分别测量小球的、可以计算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写出物理量名称和符号)
(2)用秒表测量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时间t
(3)写出手对小球所做功的表达式,W=。(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4.某同学利用透明直尺和光电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简易示意图如下,当有不透光物体从光电门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将挡光效果好、宽度为d=3.8×10-3m的黑色磁带贴在透明直尺上,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并使其竖直通过光电门.
某同学测得各段黑色磁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i与图中所示的高度差△hi,并将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取g=9.8m/s2,注:表格中M为直尺质量)
(1)请将表格中带“▲”的空格,数据填写完整(小数点后取2位).
△ti
(10-3s)vi=d/△ti
(m?s-1)△hi
(m)Mg△hi
11.213.14
21.153.300.52M0.060.59M
31.003.802.29M0.242.35M
40.954.003.07M0.323.14M
50.90▲▲0.41▲
(2)从表格中数据可知,直尺上磁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是利用求出的,请你简要分析该同学这样做的理由是:.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该实验请你判断下列ΔEk—△h图象中正确的是
三、计算题(本题6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的不给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
15.(10分)如图所示,A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出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h
(2)求出地球的密度ρ(已知引力常量为G)
16.(10分)如图,物体A质量m=0.5Kg放在粗糙木板上,随板一起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r=0.1m,沿逆时针方向匀速圆周运动,且板始终保持水平,当板运动到点时,木板受到物体A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物体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
(2)物体A运动到最低点时,木板对物体A的支持力大小。
17.(10分)如图所示,ABDO是处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轨道,AB是半径为R=15m的1/4圆周轨道,半径OA处于水平位置,BDO是半径为r=7.5m的光滑的半圆形圆管轨道(圆管内径可忽略)。一个小球P(小球直径比圆管内径略小)从A点的正上方距水平半径OA高H=10m处自由下落,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求:
(1)达到BDO轨道的O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沿轨道运动后再次落到AB轨道上的速度大小。
18.(12分)质量m=1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拉力大小恒定,方向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同)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经过位移4m时,拉力F停止作用,运动到位移是8m时物体停止,运动过程中Ek-x的图线如图所示.g取10m/s2求:
(1)物体的初速度多大?
(2)物体和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3)拉力F的大小?
19.(12分)如图所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输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木箱和货物都可看作质点)沿轨道无初速度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重力加速度为g)
(1)求木箱下滑与上滑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之比(只讨论木箱没有与弹簧接触的阶段)
(2)证明货物质量m与木箱质量M之比为2:1
20.(12分)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形轨道与粗糙水平轨道在B点平滑连接,轨道半径R=0.5m,一质量m=0.2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轨道上的A点,A与B相距L=10m,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现用一水平恒力F向右推物块,已知F=3N,当物块运动到C点时撤去该力,设C点到A点的距离为x。在圆轨道的点D处安装一压力传感器,当物块运动到D点时传感器就会显示相应的读数FN,压力传感器所能承受的压力为90N,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
(1)要使物块能够安全通过圆轨道的点D,求x的范围;
(2)在满足(1)问的情况下,在坐标系中作出压力传感器的读数FN与x的关系图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BCDBADCADCAC
13.(1)重力F质量m(2)W=
14.(1)4.223.98M4.02M(2)瞬时速度等于极短时间或极短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4)C
15.(1)设地球的质量为M,对于在地面处质量为m的物体有:
①
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则: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
(2)又因为:③由①③两式解得:
16.解:(1)在点A对木板的压力恰好为零,则v=1m/s
(2)A物体在最低点时,N=10N
17.解:(1)设小球能到达O点,由P到O,机械能守恒,到O点的速度:
(2)离开O点小球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且有:∴
∴再次落到轨道上的速度
18.解析:(1)从图线可知初动能为2J,Ek0=mv2=2J,
v=2m/s.
(2)在位移4m处物体的动能为10J,在位移8m处物体的动能为零,这段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设摩擦力为Ff,则-Ffx2=0-10J=-10J
Ff=N=2.5N
因Ff=μmg故μ=0.25.
(3)物体从开始到移动4m这段过程中,受拉力F和摩擦力Ff的作用,合力为F-Ff,
根据动能定理有(F-Ff)?x1=ΔEk故得F=4.5N.
19.解析:(1)下滑过程(M+m)gsin300-μ(M+m)gcos300=(M+m)a1
上滑过程Mgsin300+μMgcos300=Ma2
代入数据解得a1:a2=1:3
(2)证明:设下滑的总高度为h,全过程用动能定理
篇4: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总分36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已知物体运动初速度v0方向及它受到恒定合外力F的方向,图a、b、c、d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其中正确的是
()2.一位同学将一本掉在地板上物理教科书慢慢捡回到课桌上,重力加速度g=10m/s2,则该同学对教科书做功大约为
A.0.04JB.0.4JC.4JD.40J
()3.在同一点O抛出的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A、vB、vC的关系和三个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A、tB、tC的关系分别是
A.vA>vB>vC,tAvB>vC,tA>tB>tC
C.vAtB>tC
()4.“和平”号太空站和宇宙飞船绕地球运转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和平”号太空站运行周期和地球半径,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以算出地球质量
B.已知“和平”号太空站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以算出地球质量
C.宇宙飞船想要与“和平”号太空站对接,要在同一轨道上增大速率,追上“和平”号太空站
D.宇航员从宇宙飞船的舱内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减小,故飞行速度减小
()5.如所示,有A、B、C三颗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A和B质量相同,C的质量比A和B要大,则可以判定它们周期、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A.VA
()6.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放在地面上,如图所示,用恒力F拉木块,使木块离开地面,如果木块上移的距离为h,则
A.木块的动能增加了FhB.木块的机械能增加了mgh
C.木块的势能增加了FhD.木块克服重力做功为mgh
()7.如图a、b所示,是一辆质量为m=6×103kg的公共汽车在t=0和t=3s末两个时刻经过同一站牌的两张照片.当t=0时,汽车刚启动,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可看成匀加速直线运动.图c是车内水平横杆上用轻绳悬挂的拉手环经放大后的图像,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0.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计算出的物理量有(已知sin370=0.6,cos370=0.8,g取10m/s2)
A.汽车的长度B.第3s末汽车的速度
C.第3s末汽车牵引力的功率D.3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8.如图所示的是便携式磁带放音机基本运动结构示意图.在正常播放音乐时,保持不变的是
A.磁带盘边缘的线速度大小B.磁带盘的角速度
C.磁带盘的转速D.磁带盘的周期
()9.如左图,在一棵大树下有张石凳子,上面水平摆放着一排香蕉。小猴子为了一次拿到更多的香蕉,它紧抓住软藤摆下,同时树上的老猴子向上拉动软藤的另一端,使得小猴子到达石凳子时保持身体水平向右方向运动。已知老猴子以恒定大小为v拉动软藤,当软藤与竖直成θ角时,则小猴子的水平运动速度大小为
A.B.
C.D.
()10.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m/s。从此刻开始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面作用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a和图b所示。设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力F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W1=W2=W3B.W1
C.W1
()11.汽车以恒定功率P、初速度v0冲上倾角一定的斜坡,汽车所受的摩擦阻力恒定不变,则汽车上坡过程中的v----t图象不可能的是
()12.如图所示,两个半径不同而内壁光滑的半圆轨道固定于地面,两个质量不同小球分别从与球心在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空气阻力不计,通过轨道最低点时
A.两小球对轨道的压力相同B.两小球的角速度相同
C.两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相等D.两小球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二、实验填空(每个空格2分,共24分)
13.假如在2025年,你成功登上月球。给你一架天平(带砝码)、一个弹簧称、一个秒表和一个小铁球,如何估测你在月球上用手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铁球时,手对小球所做的功。步骤:
(1)用弹簧称、天平分别测量小球的、可以计算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写出物理量名称和符号)
(2)用秒表测量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时间t
(3)写出手对小球所做功的表达式,W=。(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4.某同学利用透明直尺和光电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简易示意图如下,当有不透光物体从光电门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将挡光效果好、宽度为d=3.8×10-3m的黑色磁带贴在透明直尺上,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并使其竖直通过光电门.
某同学测得各段黑色磁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i与图中所示的高度差△hi,并将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取g=9.8m/s2,注:表格中M为直尺质量)
(1)请将表格中带“▲”的空格,数据填写完整(小数点后取2位).
△ti
(10-3s)vi=d/△ti
(m?s-1)△hi
(m)Mg△hi
11.213.14
21.153.300.52M0.060.59M
31.003.802.29M0.242.35M
40.954.003.07M0.323.14M
50.90▲▲0.41▲
(2)从表格中数据可知,直尺上磁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是利用求出的,请你简要分析该同学这样做的理由是:.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该实验请你判断下列ΔEk—△h图象中正确的是
三、计算题(本题6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的不给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
15.(10分)如图所示,A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出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h
(2)求出地球的密度ρ(已知引力常量为G)
16.(10分)如图,物体A质量m=0.5Kg放在粗糙木板上,随板一起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r=0.1m,沿逆时针方向匀速圆周运动,且板始终保持水平,当板运动到点时,木板受到物体A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物体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
(2)物体A运动到最低点时,木板对物体A的支持力大小。
17.(10分)如图所示,ABDO是处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轨道,AB是半径为R=15m的1/4圆周轨道,半径OA处于水平位置,BDO是半径为r=7.5m的光滑的半圆形圆管轨道(圆管内径可忽略)。一个小球P(小球直径比圆管内径略小)从A点的正上方距水平半径OA高H=10m处自由下落,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求:
(1)达到BDO轨道的O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沿轨道运动后再次落到AB轨道上的速度大小。
18.(12分)质量m=1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拉力大小恒定,方向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同)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经过位移4m时,拉力F停止作用,运动到位移是8m时物体停止,运动过程中Ek-x的图线如图所示.g取10m/s2求:
(1)物体的初速度多大?
(2)物体和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3)拉力F的大小?
19.(12分)如图所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输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木箱和货物都可看作质点)沿轨道无初速度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重力加速度为g)
(1)求木箱下滑与上滑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之比(只讨论木箱没有与弹簧接触的阶段)
(2)证明货物质量m与木箱质量M之比为2:1
20.(12分)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形轨道与粗糙水平轨道在B点平滑连接,轨道半径R=0.5m,一质量m=0.2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轨道上的A点,A与B相距L=10m,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现用一水平恒力F向右推物块,已知F=3N,当物块运动到C点时撤去该力,设C点到A点的距离为x。在圆轨道的点D处安装一压力传感器,当物块运动到D点时传感器就会显示相应的读数FN,压力传感器所能承受的压力为90N,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
(1)要使物块能够安全通过圆轨道的点D,求x的范围;
(2)在满足(1)问的情况下,在坐标系中作出压力传感器的读数FN与x的关系图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BCDBADCADCAC
13.(1)重力F质量m(2)W=
14.(1)4.223.98M4.02M(2)瞬时速度等于极短时间或极短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4)C
15.(1)设地球的质量为M,对于在地面处质量为m的物体有:
①
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则: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
(2)又因为:③由①③两式解得:
16.解:(1)在点A对木板的压力恰好为零,则v=1m/s
(2)A物体在最低点时,N=10N
17.解:(1)设小球能到达O点,由P到O,机械能守恒,到O点的速度:
(2)离开O点小球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且有:∴
∴再次落到轨道上的速度
18.解析:(1)从图线可知初动能为2J,Ek0=mv2=2J,
v=2m/s.
(2)在位移4m处物体的动能为10J,在位移8m处物体的动能为零,这段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设摩擦力为Ff,则-Ffx2=0-10J=-10J
Ff=N=2.5N
因Ff=μmg故μ=0.25.
(3)物体从开始到移动4m这段过程中,受拉力F和摩擦力Ff的作用,合力为F-Ff,
根据动能定理有(F-Ff)?x1=ΔEk故得F=4.5N.
19.解析:(1)下滑过程(M+m)gsin300-μ(M+m)gcos300=(M+m)a1
上滑过程Mgsin300+μMgcos300=Ma2
代入数据解得a1:a2=1:3
(2)证明:设下滑的总高度为h,全过程用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和答题思路
一、物理解题概述
近年来解题研究指出:一个问题是指一个不能及时达到的目标,为求达到这个目标所作的体力或心理的行动叫做问题解决。解题时必须要遵从一定的法则。故一个问题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始态(initialstate)──问题所给予的已知情况,物理习题中的已知条件;(2)终态(goglstate) ──解题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物理题中的所求;(3)操作法则(operator)──应用这些法则把问题由始态转变成终态,在高中物理解题技巧中包括要符合的物理定律原理也要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解题者要由始态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态,到达终态。由始态到终态的所有问题态构成了问题空间,而问题态的转变需要解题者作出某些心理操作,这样就构造了解题的心理图象。这心理图象是个人化的,它因人而异,它所包含的信息可以较问题本身的信息为多或为少,它是受解题者贮存在长期记忆里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解题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造心理图象和寻找题解。许多时,问题空间很大,容许操作的法则也很多。就是一题多解;有时问题空间虽然很大,容许操作的法则却很有限,相应的问题解法也就较少。
解题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解题者则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解题就是系统跟问题的相互作用。解题取决于这个信息处理系统的特性和问题结构。问题结构限制解题的过程,提供一些可行的行动;解题者的特性是指他短期记忆的容量,长期记忆贮存的知识和贮藏及提取这些知识所需的时间,贮藏的知识“模块”(基题)越多,提取这些“模块”的速度越快,解题的效率就越高。
二、物理解题中的心理操作
解题时,将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译成物理图象输入大脑暂时储存,而后大脑将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进行心理操作,一是要有操作对象,二是要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包括操作的先后次序)。物理解题中的心理操作对象是贮存于大脑长久记忆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模块。而这些“模块”信息量的大小,集成化程度的高低,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操作规则必须符合本门学科的原理和人们认识的规律。所谓心理操作是指对这些“模块”进行加工、组合、衔接、再造的心理过程。没有这些“模块”,心理操作就失去了原料。不能要求一个毫无物理知识的人去解物理题,不论他如何聪明,也不会解出物理题来,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他大脑的长久记忆里没有贮存加工的“模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物理解题的心理操作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检索提取阶段。当要解的习题输入大脑后,一旦被吸引去开始解决时,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知觉就会向着一定问题的方向去变化、检索、识别而后提取贮存于大脑长期记忆里相近、相似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是物理某部分、某单元的知识,也可以是同类型的基本习题。第一阶段的工作为第二阶段的加工提供了原料和必要的准备。当然,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见得一次就能将“模块”提取的十分准确,有时在加工的过程中还可反复检索,反复提取。
第二阶段为沟通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心理操作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包括采纳、排除、分解、组合、迁移、选择、改造、衔接:沟通等操作环节。通过以上的操作,使问题空间逐步确定,逐步明朗。沟通思路,形成策略。在这了阶段要对原有的“模块”加工再造,重新进行组织,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在有些部位出现新的开通,有些部位产生暂时关闭,进行新的改组,这时候新的创造思维就会产生。解题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种创造,当解决别人从未解决的问题时更是如此。
在进行操作时,有时需要把整体“模块”分成元件,直至不能再分。把每一个“模块”所含的元素按需要排列,按需要将上述被分解的元素重新组合,依所提供的信息充分想象,还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使问题空间逐步确定,形成解题策略。
第三个阶段为反馈输出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沟通加工,方案策略已经形成,再经过编辑、优化、计算、检验,使被加工的信息系统化、条理化,这就达到了问题的终态。这时将已加工完毕的信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职能器官输出,一部分又回输(反馈)到大脑成为新的“模块”贮于长期记忆。我们将心理操作过程用框图示意如下:
心理操作是个人化的思维图式。有些人在问题空间中漫无边际的思索,但无法组织,终无所获。有些人却能在问题空间中用极为有限的搜寻来代替几乎无法穷尽的搜索,甚至有条不紊地走向目的,不出现任何尝试的错误。
三、解题实例分析
例1,一个质量为m,带有电荷为q的物件可在水平轨道ox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的大小为E,h向沿ox是正向,如图二所示,小物体以初速vo从xo沿ox轨道运动,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
解:如果我们将上述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将会从大脑的长期记忆中提取“电势能”、“动能”、“摩擦力作功”、“功能原理”四个基本知识模块。而这四个模块间有什么联系,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如果没有摩擦力,由于物体与墙壁的碰撞井不损失能量,因此物体的功能和电势能可以互相转化,但功能和电势能的总和是守恒的;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与小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动能和电势能都会逐渐减少,最后将停在O点。这就是小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减少的动能和电势能之和。我们可以用框图表示如下:
“模块2”与“模块3”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物体状态的变化,“模块1”描写克服摩擦力作功的过程。物体状态的变化,显然是因摩擦力作功而引起,这样“模块1” 与“模块2、3”之间就有了困果联系,而二者的定量关系是由“模块4”(功能原理)衔接起来的。因为本问题所求物体的后路程是与过程量功密不可分的物理量,同样出现在作功的全过程中,所以提取摩擦力作功的模块是有道理的。依照图三列式计算并不困难,此处计算从略。
例2,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放一个质量为M的玩具小车,和小车的平台(小车的一部分)上有一质量可以忽略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平台,另一端用质量为m的小球将弹簧压缩一定距离后用细线捆住,用手将小车固定在桌面上,然后烧断线,小球就被弹出,落在车上A点。如果小车不固定而烧断细线,球将落在车上何处?设小车足够长。球不致落在车外。(1987年高考题)
解:本题可以分小车动与不动两种情况,四个基本物理过程,即“小车不动时小球的平抛运动”,“小车动时小球与小车的相互作用”、“小球对小车的相对运动”,“小车动时小球的平抛运动”。每一个物理过程可以认为是储存了一定信息的模块。每个模块统摄了许多物理知识,为小球的乎抛运动,包括了平抛的运动学特性,重力作用的瞬时效应,空间积累效应,时间积累效应,小车动时情况更复杂。但是经过分解、筛选可以发现四个过程都与速度紧密相连,这就有可能通过速度将四个物理过程联系起来,如框图所示:
在图五中已图示了每一“模块”的从属关系,所应满足的物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衔接条件。这样解题的思路已经沟通,再构造数学模型去解是并不难的。
例3,一根细绳跨过一定滑轮,两端分别有质量为m及M的物体,如图六,且
M>m,M静止在地面上,当m自由下落h距离后,绳子开始与m、M相互作用,在极短时间内绳子被拉紧,求绳子刚刚被拉紧时,M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解:本题整个的物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m作自由落体运动。第二阶段:绳子分别与物体相互作用。第三阶段:m及M分别作匀变速运动。三个阶段的联系是:第一阶段m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末速度v恰是第二阶段m与绳相互作用前的初速度。第二阶段m、M与绳子相互作用后的速度V就是第三阶段M作变速运动的初速度。如图七所示。
从图七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知识“模块”,但每一“模块”所包含的知识容量并不相同,每一“模块”有各自的特点和应该满足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操作规则。这三个“模块”自然地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图象,再计算是不难的。
人类认识的理论不仅要解释人怎样进行复杂的思维和解题工作,还要解释人是怎样学会这么作的。研究解题者对物理问题构造的心理图象,目的是了解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组织和加工能力。在物理学习上重理解轻记忆的作法是不足取的,也是没有根据的。解题的成功者在于他们拥有高度组织的物理知识,并在记忆中贮藏了不少相类似问题的题解。在物理教学中只让学生盲目作题,不讲习题的沟通和演变、不引导学生作正确的定性分析也是不可取的。凡成功的解题者,解题策略好的,大都是先对问题作定性分析,探索到解题思路后,才作定量分析。
近年来国外有些物理教育家纷纷呼吁应加强学生定性推理能力。我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加大了定性分析考题的成分,注意把重点转向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但是我们仍需加强物理解题的心理过程研究,加强物理解题的定性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5:人教版高一物理期末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加速度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B.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也越大D.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2.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阶段乙跑在甲的前面,20s后乙落在甲的后面;
B.20s末乙追上甲,且甲乙速度相等;
C.40s末乙追上甲;
D.在追上之前,20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
3.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滴水自8m高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刚要正好落到地面。那末,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
A.2mB.2.5mC.2.9mD.3.5m
4.在已知合力的分解中,有多组解的是()
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B、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C、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D、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5.如图所示,一个物体a静止于斜面上,现用一竖直向下的外力压物体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B、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可能保持不变
C、不管F怎样增大,物体a总保持静止
D、当F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a可能沿斜面下滑
6.如图所示,m1、m2组成的连结体,在拉力F作用下,沿粗糙斜面上运动,m1、m2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m1对m2的拉力为()
A.B.C.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合外力越大,惯性越小D.在同一外力作用下,速度改变越快,惯性越小
8.物体在固定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与对斜面的压力
B、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运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A.gB.(M-m)g/m
C.0D.(M+m)g/m
10.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水平方向的外力F1与F2,F1、F2的变化如图3-6-1所示,则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小不断增大,方向与F1相同
B.速度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速度方向与F1相同
C.加速度的大小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方向与F1相同
D.加速度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加速度方向与F2相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共计18分)
11.(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是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是力F1与F2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和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2)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如图3所示,使弹簧秤b由图示位置开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90°角,在这个过程中保持O点位置不动,a弹簧秤的拉伸方向不变,则整个过程中关于a、b弹簧秤的读数变化是()
A.a增大,b减小B.a减小,b减小
C.a减小,b先减小后增大D.a先小后增大
12.(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________电源的_____仪器,若电源频率是50HZ,则它每隔________s打一个点。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1s,则C点的瞬时速度为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A.B.C.D.E.F.G.
1.3cm
3.10cm
5.38cm
8.16cm
11.45cm
15.26cm
(3)把打点计时器与频率为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接通后,做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得到的记录纸带如图所示.O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点迹,OA间点迹模糊,A、B、C、D是相邻的几个清楚的点迹,由这些点可求出加速度g=m/s2.
三、计算题:共4个小题,共40分。必须写出主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依据、公式等,只写最后答案者不给分。
13.汽车自O点由静止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9s后经过P点达到Q点。已知P、Q相距60m,车经过Q时的速度为15m/s,则
(1)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少?
(2)汽车经过P时的速度是多少?
14.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位移为4m时立即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若物体运动的总位移为10m,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10s,求:(1)物体在加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2)物体在减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3)物体运动的速度.
1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倾角为q的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人在木板上跑,假如脚与接触处不打滑.
(1)要保持木板相对斜面静止,人应以多大的加速度朝什么方向跑动.
(2)要保持人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不变,木板将以多大的加速度朝什么方向运动
1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质量m=2kg.若用大小为3N的水平恒力F1推这一物体,作用时间4s后,换成与F1方向相反的水平恒力F2推这一物体,恒力F2的大小为6N.F2作用的时间也为4s.求:(1)物体最终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F2作用4s时物体离出发点的距离.(3)在右面的坐标系中画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图象.
参考答案
1-10:CCDDBCABDBCDDAC
11.(1)F,F’,F,F’(2)C
12.(1)交流,计时,0.02s,0.50.(2)9.5
13.解:(1)vt = v0 +at a≈1.67 m/s2
(2)vt2(平方)-v02=2as vt=5m/s
14.(1)0.5m/s2,(2)0.33m/s2,(3)2m/s.
15.(1)(m+M)gsinQ/m,方向沿斜面向下;(2)(m+M)gsinQ/M,方向沿斜面向下;
16.(1)6m/s,方向与F1的方向相反;(2)12m;(3)略.
篇6: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试卷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试卷
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请将正确答案和作图填在答卷纸题目中的横线上。)
1.(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分别拉着两根绳套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同一次实验中, 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与木板保持平行
C.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D.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本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F是用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是通过实验验证测得的合力,则哪个实验结果是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填甲或乙)。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1)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A.假设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在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砂和小桶的.总质量
(3)如图所示是某一次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取计数点A、B、C、D、E、F、G。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 0.10s,用刻度尺测量出各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B= 1.50cm,BC=3.88 cm,CD=6.26 cm,DE=8.67 cm,EF=11.08 cm,FG=13.49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2,打纸带上E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vE = m/s。(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4)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上作出a-F图象;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 。
F(N)0.200.300. 400.500.60
a(m/s 2)0.300.400.480.600.72
篇7:高一年级物理期末试卷
精选高一年级物理期末试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在下列单位中,属于力学单位制导出单位的是
A、千克B、米C、牛顿D、秒
2.关于能源的利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能量守恒,所以不需要节约能源
B、煤炭和石油产品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C、能量耗散表明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
D、一座城市的能量耗散使其环境温度略高于周围农村的温度
3.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可能做直线运动
C.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4.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犹如挂在天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处于平衡状态B、同步卫星的速率是唯一的
C、同步卫星的高度是唯一的D、各国的同步卫星都在同一圆周上运动
5.在水平面上转弯的汽车,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
A、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B、静摩擦力
C、滑动摩擦力D、重力、支持力、牵引力的合力
篇8:下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试卷
下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试卷精选
计算题(共38分,答题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6分)用竖直向上大小为30N的力F,将2kg的物体由沙坑表面静止抬升1m时撤去力F,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落入沙坑,测得落入沙坑的深度为20cm。若忽略空气阻力,g取10m/s2。则物体克服沙坑的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16.(8分) 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大小为v=8m/s的速度水平匀速运动.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无初速度地轻放 到皮带A处,物块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4,A、B间距L=10m。(g=10m/s2)求:
(1)A到B的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2)A到B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17.(12分)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如下。图中A、B、C、D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为青藤的固定点,h1=1.8m,h2=4.0m,x1=4.8m,x2=8.0m。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10kg和m=2kg的大、小两只滇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A点起水平跳到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点,抓住青藤下端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看成质点,不计空气阻力, (g=10m/s2)求:
(1)大猴从A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
(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的速度大小;
(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子的拉力大小。
18. (12分) 如图甲所示,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倾斜直轨道AB和圆轨道BCD组成,AB和BCD相切于B点,CD连线是圆轨道竖直方向的直径(C,D为圆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且BOC==37,圆轨道直径d为0.4m。可视为质点,质量m=0.1kg的小滑块从轨道AB上高H处的某点由静 止滑下,(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刚好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D的高度H;
(2)若用压力传感器测出滑块经过圆轨道最高点D时对轨道的压力为F,求出压力F与高度H的关系式,并在图乙中绘制出二者的关系图象。
(3)通过计算判断是否存在某个H值,使得滑块经过最高点D后能直接落到直轨道AB上与圆心等高的点。
篇9: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通常情况下,下列用品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A.金属勺B.橡皮C.铅笔芯D.铁钉
2.下列家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A.洗衣机B.电冰箱C.电风扇D.电饭锅
3.以下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更换灯泡前断开电源开关B.在高压线下钓鱼
C.用湿手插拔插头D.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4.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陨石进入大气层后燃烧发光B.天冷时人们通常会搓手取暖
C.锯木头时锯片发热D.烈日下自行车轮胎受热膨胀
5.小明的妈妈将电热水器的插头插入插座中时,突然家里的电灯变暗了,过一会儿都熄灭了,小明分析其中的原因,正确的是()
A.总功率过大而造成空气开关跳闸了B.插座内原来有短路
C.电热水器的插头内出现短路D.某盏电灯出现短路
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电阻R1为定值电阻,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变大
B.电阻R1的功率变小
C.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
D.电路的总功率变大
7.电阻R1、R2(R1>R2)以不同的连接方式接到同一电源两极上,相同时间内电路中产生热量最多的一种连接方式是()
A.只接R1B.只接R2C.R1和R2串联D.R1和R2并联
8.如图是简化了的玩具警车的电路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S1控制整个电路
B.电动机与小灯泡工作时互不影响
C.电动机与小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不等
D.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动机与小灯泡是串联的
9.将一只小灯泡接到电源两端,小灯泡正常发光,将另一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也接到这个电路中时,发现两只小灯泡都能正常发光,那么这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
A.串联B.并联C.串联或并联D.无法确定
10.如图,电源电压恒定,忽略温度对灯丝的影响。当在a、b间接入“6V9W”的灯泡L1时,闭合开关,灯L1恰能正常发光;断开开关,在a、b间更换一个“8V16W”的灯L2后,再闭合开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阻R的功率变小
B.电阻R两端电压变大
C.灯泡L2可能被烧坏
D.灯泡L1、L2亮度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如图,是常用手电筒的结构图,筒内每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1.5V,按下按键前,小灯泡不发光,此时电路为________(选填“通路”、“断路”或“短路”);按下按键后,小灯泡发光,它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V。
12.有些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好处之一是油的比热容比水的,加热时升温快;电暖气加热升温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能。
13.泡方便面时,调料包很难被撕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力。倒入开水,过一会儿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
14.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导线A的电流大于通过B的电流,则导线的电阻大;若导线A、B的长度和材料相同,则导线更粗一些。
15.家庭电路中测量用电器消耗了多少电能应该使用表,
小明家有两盏照明灯,规格分别为“220V100W”和“220V40W”,同时正常工作5h,共耗电kWh。
1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向右移动滑片,电流表的示
数,电压表的示数。
三、计算题(17小题4分,18小题6分,共10分)
17.如图,R1=1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6A,R2的电功率为2.4W。求:
(1)电源电压。
(2)通电100S,R2产生的热量。
18.如图,电源电压恒为12V,小灯泡的规格为“12V6W”,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4Ω。(忽略温度对灯丝的影响)求: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
(2)小灯泡发光最暗时的电功率。
四、综合题(共28分)
19.请按要求作图:
(1)(2分)在图中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电灯和开关正确接入家庭电路中。
(2)(2分)在实物图中只改动一根导线,使电压表测灯L1两端的电压。(要求:在改动的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表示改动后的导线,导线不许交叉。)
20.(4分)在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如图是连接的部分电路。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
(3)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无论怎样移动滑片,小灯泡始终不发光,电压表示数始终为0,电流表示数有变化,则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________Ω。
21.(4分)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Q甲Q乙。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2.(4分)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实验室提供了4根导体,其信息如下表所示:
(1)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探究,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的导体,则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2)选择编号为A和C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发现IA (3)为了验证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应选用编号_________两根导体分别进行实验。 (4)分别将编号为A和D的'两个导体接入电路,电流表示数分别为IA和ID,则其大小关系为IA______ID。 23.(3分)如图是表示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油量表(实际上是量程为0~0.6A的电流表改装而成),金属杠杆的右端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油量表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电源电压为24V,R0为定值电阻。 (1)R0的作用是,当油箱油面下降时,油量表的示数将变。 (2)油箱装满汽油时,油量表示数为最大值(即电流表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变阻器的触头在某一端),则R0的阻值是Ω。 24.(5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1)实验中应保证两个相同的透明容器中密封的空气质量。 (2)将此装置接入电路,通电一段时间后,两U型管中液面高度 的变化如图所示,由此说明:当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 。 (3)家庭线路改造之一,就是把导线换成更粗的,目的是减小导线的,从而减小电流在导线上产生损失。 25.(4分)如图所示,小明测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源电压恒定) (1)正确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如图所示;移动滑片,当滑片刚好处于滑动变阻器中间位置时,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示数为0.2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Ω。 (2)测完小灯泡额定功率后,小明还想借助这些器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于是取来5Ω、15Ω、25Ω、50Ω四个定值电阻,分别用它们替换小灯泡,在不换各表量程并正确操作的情况下,刚闭合开关,就发现有一只电表超量程了,则他接入的是Ω的定值电阻,超量程的是表。 一.单选题(3分×10=30分) 1.力学中,选定下列哪组物理量为基本物理量 A.力、长度、质量B.位移、质量、时间 C.长度、力、时间D.长度、质量、时间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3.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定限度。 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它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B.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C.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它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 5.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速度 C.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 D.由与物体未来得及运动,所以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6.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受到F1=10N,F2=20N的水平向右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则A物体受到的擦力Fμ1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Fμ2大小、方向分别为 A.Fμ1=10N向左,Fμ2=20N向左; B.Fμ1=10N向左,Fμ2=30N向左 C.Fμ1=10N向左,Fμ2=10N向左; D.Fμ1=10N向右,Fμ2=30N向左 7.平面内作用于同一点的四个力若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有F1=5N,方向沿x轴的正向;F2=6N,沿y轴正向;F3=4N,沿x轴负向;F4=8N,沿y轴负向,以上四个力的合力方向指向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8.物体受到下列几组共点力的作用,其中一定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是 A.1N,3N,5NB.2N,4N,6N C.3N,4N,5ND.4N,6N,8N 9.如图所示,一箱苹果沿着倾角为θ的斜面,以速度v匀速下滑.在箱子的中央有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它受到周围苹果对它作用力的方向 A.沿斜面向上 B.沿斜面向下 C.竖直向上 D.垂直斜面向上 10.如图所示,OP是轻弹簧,OQ是水平轻绳,小球在弹 簧和绳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剪断水平绳OQ 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方向为下列图中实线箭头所 示的哪一个 二.不定项选择(4分×6=24分) 11.如图所示,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 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 B.N1先增大后减小 C.N2始终减小 D.N2先减小后增大 12.如图所示,一个小球用轻弹簧栓住,弹簧上端栓在天花板上且处于 竖直方向,小球底部和地面接触,则小球可能受到的力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13.某同学找了—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然后将易拉罐向上抛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空气阻力不计) A.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洞中射出水的速度都不变 B.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水不再从洞中射出 C.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过程中,洞中射出水的速度越来越慢 D.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14.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不可能等于零 D.大小可能等于F 1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 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16.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运行,质量m=2.0kg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g取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运动B.0~4s内物块做匀变速运动 C.传送带的速率为2m/sD.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7.(4分) 在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方木块、白纸、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橡皮条一根、铅笔一支,还需要________.在做上述实验中,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结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套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O点位置,相应弹簧秤读数,再记下细绳所示的方向;然后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再记下细绳所示的方向和弹簧秤读数 18.(6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某同学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 的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m/s2。 (2)某同学在另一次实验中,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 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四、计算题(共36分) 19.(6分)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是m的球体,放在一光滑的斜面上,被一竖直的挡板挡住,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斜面体的倾角为α,且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求:⑴斜面对球体的支持力的大小 ⑵挡扳对球体的支持力的大小 20.(6分)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的大小为10N,现将F1在水平面内旋转后,物体立即开始运动,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物体运动后前4s内的位移。 21.(7分) 质量为0.2㎏的物体,以24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由于空气阻力,经过2s到达点,设空气阻力恒定,取g=10m/s2。求: ⑴物体上升的高度 ⑵由点落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 22.(7分)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A、B两个物体通过一根拉直的轻绳相连,如图所示。轻绳长L=1m,承受的拉力为8N,A的质量m1=2kg,B的质量m2=8kg,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一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作用在B上,使A、B向右运动,当F增大到某一值时,轻绳刚好被拉断(g取10m/s2)。求:绳刚被拉断时F的大小。 23.(10分) 一位同学的家住在一座25层的高楼内,他每天乘电梯上楼,随着所学物理知识的增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所学物理知识较为准确地测出这座楼的高度呢?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进行了多次实验测量,步骤如下: 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反复测量,他发现电梯启动后的运动速度符合如图所示的规律,他就根据这一特点在电梯内用台秤、重物和停表测量这座楼房的高度.他将台秤放在电梯内,将重物放在台秤的托盘上,电梯从第一层开始启动,经过不间断的运行,最后停在层.在整个过程中,他记录了台秤中不同时间段内的示数,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但由于0~3.0s段的时间太短,他没有来得及将台秤的示数记录下来,假设在每个时间段内台秤的示数都是稳定的,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电梯在0~3.0s时间段内台秤的示数应该是多少? (2)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该楼房每一层的平均高度.
篇10:高一物理期末试卷试题
更多推荐
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