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一年过去了,书里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还在。淡淡的,不是悲伤甚是悲伤。

作者喜欢描写生死有关的故事,不论是亲人的离世还是陌生人的相逢,都只是轻描淡写。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只是静静观看。那些战争里的尸横遍野,那些生活艰难中的无奈自杀,以及更多更多的颠沛流离,在书中都像是一片宁静的海,少了大浪滔天,多了沉默无言。也许,这种无声的近乎冰冷的表达中才是蕴含着最大的深情吧。也许,在经历过人生太多的无常后,这些年轻时触目惊心的往事已经早已看透了。

这本书是由很多毫无关联的小故事组成,不看则已,如果你一旦开始翻看这本书就会停不下来,因为作者的故事实在太精彩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里也可以描述一个人琐碎而平凡的一生。你看了开头,却无法猜到结果。就算你知道了结局,也依然会被故事的过程不可自拔的吸引。奇怪了,明明是简单到如白开水般的文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魔力?有时候会笑,有时候会哭,而更多的是思考。这种掺杂着人生戏码的东西确实是令人无法抗拒的。

这是一本已近暮年的人写的一本人生“回忆录”,回忆着或真或假的事,看书的不知不觉的看成了真实的人生了。作者说:“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纪,也就了然”。因为了然,所以云淡风轻,但你分明可以看到曾经的波澜壮阔。表达方式可以冷静,但情感是无法伪装的。《这些人,那些事》用一种轻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又一个重重的故事,讲述了一份有一份浓厚的温情。

篇2:《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是《麦克阿瑟回忆录》里的一句话,也曾在《这些人,那些事》的自序里出现过。

这句话形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书中作者吴念真回忆了他过去的日子,这些回忆里有家人,有朋友,有故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写自己的父亲,说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夜班的日子,是因为父亲不在,家里的气氛便轻松了许多,二是因为可以装睡,享受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当他向兄弟姐妹坦白这件事时,几个人居然都说:“我也是!”

作者不仅回忆了童年,还回忆了在金门当兵时的日子,战友间的情谊血浓于水,写当兵时的文章我大部分都看得似懂非懂,却也看的出这些文章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感情。

不管是回忆家人还是朋友,这些文章中都带着些许压抑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生活的苦难。读完这本书,心情也变得有些压抑,但更多的是悲悯与感动。

无论怎么说,过去那些记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或者是想与不想面对的,都是最珍贵的,它都成为了人生底片,厚重了每个人的人生底色。

篇3:《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最近,我在看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其中有一篇《心意》让我颇有感触。

文章写了一件小事,“我”考上了好的初中,父亲送给“我”一支很贵的钢笔。当我忍着兴奋,在弟弟妹妹羡慕嫉妒的注视之下,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盒时,传来了父亲冷冷的声音:“那个不便宜哦……要是用坏了,你给我试试看!”当时就觉得很不能理解,儿子考上了好学校,父亲送礼物嘉奖他,但说话的口气怎么这么盛气凌人呢。在我看来,父亲对“我”还是比较疼爱的,只是不善于表达出来。正如前文所说,父亲总是尝试着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经常出差回来都会带礼物给我,有时候是精心挑选的,有时候是碰巧看到买下来的。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回来时给我带了一个礼物。那个包装袋挺大的,似乎装的是软软的东西,我还以为是毛绒玩具。他先让我闭上眼睛,只听到塑料袋摩擦的声音,很快他说可以睁眼了,只见一个黄色的物体在我眼前晃过。爸爸满脸堆笑地问我:“小雨,你看这是什么?”我惊喜地跳起来,哇,是一个小黄人书包。我拿着新书包跑去房间里摆弄,越看越喜欢。

只听见爸爸在客厅边吃饭,边和妈妈聊天。我满心沉浸在收到礼物的喜悦中,他们说话的内容我一个字也没听见。后来,妈妈告诉我,那天中午爸爸结束了忙碌的'工作,为了给我挑到合适的礼物,跑遍了南锣鼓巷,脚底都磨破了,终于买到了这个书包。虽然汗湿了衣背,他却连个冰棒都来不及买,又匆忙赶去乘火车。我听了以后,更加珍惜这个书包了。

篇4:《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这本书在介绍里对一句话印象深刻: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如果读者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就看到这样的介绍,会觉得整本书算是半个个人自传。但实际上,这书中写到了许多故事,或许是杜撰、或许是引见,也或许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作者说: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现在我们或许还不能够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回忆之中慢慢去体会,或许我们很难找到所谓的“自我”,但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现在轰轰烈烈但却适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与黑暗、有大爱与卑微、有快乐与痛苦、有认清与迷茫,但最终殊途同归,前往一个平和的终点。

我想,谁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群人,可能把他们归类在带着相同特性的群体之内。可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拿他们各自的经历和感悟来交换你的成长与体会,用着不同和语气和你探讨关于生命的微小与宏岸、爱的平凡与伟大。

这种道听途说般的阅读,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经忽略的,现在也快要忘却的温暖。吴念真的文字把岁月的灰尘轻轻拂去,我没法再冷静下来看待这场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过的脸孔都如影像倒转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长谈。

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说,它就是我们的生活,都和我们息息相连。因为它关乎人性,关乎爱,是我们血液里温暖。那些在我们回忆里常驻的人,都还希望在冷漠背后,在失望之后,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热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们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记住他们笑容,记住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而不是无情地看待本该厚重与壮阔的生命。

篇5:《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到底是个剧作家,每一篇文字、每一则故事都充满了画面感。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其中有些篇目曾经也从其他渠道读到过。当时也会觉得很有回味,但是不及这一次一口气一本读下来,仿佛对这个作者有了很多的了解。一篇一篇虽然是非常短小的故事,一个一个虽然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一段一段虽然是非常久远的记忆,却那么生动、那么鲜活。

比方说,在《只想和你接近》中,我总是装睡,让父亲把我抱到应有的位子,然后盖好被子。这一个记忆伴随着父亲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所以就鲜活起来了。唯一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的情形,“夜色、霓虹灯、熙攘的人群、长长的街道”这些场景的描写,使那个夜生动起来。看似是无用的细节,却让画面顿生,让描写有了温度,让讲述充满了情感。我想这就是作者能打动人的诀窍。

这本书中,有好几篇都讲了父亲与子女的缘分与感情。除了上面提到的《只想和你接近》,还有《心意》、《圆满》、《寂寞》。我们平时形容父爱,总是用“父爱如山”这个词就概括了,仿佛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难找出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例来证明。而这本书就告诉我们,确实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事例就能把父爱的深沉写出来。《心意》中,父亲把午饭中的鱼丸省下来带给我吃,送我一支俾斯麦的钢笔奖励我考上初中。这样细小的事情,经过作者的回忆,都变得珍贵起来。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心意相通,这才是真正的父子之情。《圆满》一文中,对父亲的抱怨、苍老的身影、最后腼腆的话语一一作了描写,似乎并没有写他对小辈的爱,而这种爱又透过文章满溢出来。他告诉我们,父爱就是这样如涓涓细流又无处不在。《寂寞》一文中写的是继父女的故事,记忆里太少太少的同框,在继父遗物中却发现了一张,那是父亲自己制作的合影。这种视觉的冲击给了继女,也给了读者。这就是寂寞父亲的父爱。

《这些人,那些事》,我从中不仅读到了很多的悲欢离合,也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技巧。但是,这本书又告诉我,任何写作的技巧都不如真切的情感。只有真切的情感能使得描写具有感染力、具有画面感,具有冲击力。

篇6:《洗澡》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写了余楠与胡小姐的一段“婚外情”,这两位都不是省油的灯,胡小姐拿余楠当个备胎,余楠想着借胡小姐出洋,看到杨绛先生对于他俩相处的种种细节描写,我都仿佛听到了他们彼此心里的算盘珠子响动的声音。最终胡小姐带着别人出了洋,余楠只好退而求其次假装给北京发了电报,来到北京谋了个文学研究的差事。借着余楠来京到的这个文学研究所的单位,各路“知识分子”粉墨登场了。其中着墨最多的两位就是这位余楠和许彦成了,余楠多少有点政治投机的意思,积极和领导靠拢,大会小会的积极发言和总结。许先生当年听到解放的消息不像有些知识分子唯恐避之不及,而是义无反顾的回了国,是个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在需要开会表态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怎么发言,逼的急了就又生出口吃的毛病。在工作中,这位有家室的许先生认识了姚宓,渐渐的生出了情愫,两人倒是发乎情,止于礼。感觉这位余楠和许彦成在人物刻画上很多是对比着来写的,余楠最开始为了和胡小姐的私情和老婆撒谎,这位许先生是为了清静生活和自己妈编故事;余楠和胡小姐的暗度陈仓,许先生和姚宓的互生好感等等,让读者高下立判。

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写了“三反五反”运动,俗称“洗澡”。就是给各位知识分子们揭揭疮,拔拔脓,认识下错误思想的根源,好好的“洗洗澡”!按说这段历史应该是沉重的,可不得不说杨先生是大家,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把这段历史描写的看上去没有那么“沉重”,却仍然能让你看出来这场运动给那些当事人带来的沉重的思想压力。

这本书给大家展示了旧时知识分子的面貌和人生百态。不管先生着墨多少,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挺鲜明。

篇7:《洗澡》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这一段时间看了几本书,也看了一些推荐感言和读后感,真的很是失望,广告气息太重,好像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一部书,好的不能再好了,等你真正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你的感觉和人家的简直是千差万别了。

《洗澡》这本书也是这样,附在书上的推荐感言上说可以媲美儒林外史,让我看这本书时都是战战兢兢的,为什么会如此呢,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有了些年纪,又看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传世之作,实在是不愿意去看过多曲折、狗血而又充满情色的故事吧。幸好,《洗澡》没让我受这份罪。

整部小说非常符合杨先生的一贯风格,平淡而贴合实际,每一个人物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自私的,有龌龊的,有高尚的,还有各种纠结的。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新中国后改组的文学研究所展开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骨三分,特别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洗澡运动,更是情态百出,形形色色,我想这才是人类社会,才是真实的人,表面的高调下面就是这样一张张真实的脸,没有完美的人,说的永远比做的要好。

其中的感情主线应该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纠葛,姚宓是改组前研究所所长的女儿,在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中风的坚难时刻,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退学并与未婚夫分开,专心照顾母亲。许彦成是向往新中国而回国的有志青年学者,有一个大学同学的妻子,一个彪悍的妈妈,还有一个假小子的女儿,我认为他是一个对人情世故有些不开窍的人。

这两个人的相遇,让他们对对方都有不一样的情愫,感情的发展突飞猛进,见到了姚宓,许彦成才对爱情开了窍,但是时机却不是最佳。

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是一个漂亮的人,有着标准美人的外号。许彦成是杜丽琳自已选择的丈夫,也为了他,放弃了和家人一起,陪同丈夫回到了国内。

面对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她是难过又理智的,理智到可以放任这种感情,真是感到悲哀,但是这就是现实存在的啊。虽然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始终没有突破最后的底线,但是在他们三个人的感情里,杜丽琳已成为了第三者。

我对这三个人的感觉不一,对姚宓是同情,对杜丽琳是可怜,对许彦成是有些厌恶的,担当是最大的理由。

读完了这本书后听说杨先生怕别人擅自续写破坏了她的作品,亲自写的续集《洗澡之后》,好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等看完了续,再补写一下感想吧。

篇8:《洗澡》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第一点体会:字句竟是带感情的,人物性格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字句之中散漫出来的。这绝对是功力。谁说的只言片语立刻使那人物立了起来,有血有肉,使你不相信是虚构。罗厚的血气方刚简直跃然纸上。

第二点体会:荒谬的事竟也被她稀疏平常地表达,娓娓而谈,仿佛愠怒已被碾平,剩下一颗历经岁月却也平淡如水的心。

尽管雷雨是戏剧,洗澡是小说,在我看来都是讲故事,只是讲的方式不同,讲的内容不一。我把雷雨和洗澡放在一起是因为雷雨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的确如一场雷雨,从酝酿,到积聚,最终爆发,虽潜移默化却是十分规律按常理,慢慢袭来,仿若一开始便能感知结局,却仍旧被结局震撼。而洗澡的前两章确如洗澡般闲适,但最后一章竟像是在洗澡盆里发现的鱼雷,瞬间轰炸,不带预兆,只是发生。在事情发生的节奏这一点上,洗澡的确是比雷雨高明,雷雨是在揭伤疤,洗澡却在扯伤疤。而洗澡却不如雷雨震撼,也许杨先生不求震撼,也许平淡无奇也是一种震撼。其实故事很平淡,三反这些背景读者大概也能猜到其无理,读者猜不到的是杨先生表达竟如此平和,大风大雨在她面前都失了颜色。前部分姚宓和许先生的地下恋其实平淡,但却是有味道的,像是蒙在葫芦里的味道,是陈年的味道,却不像老酒般陈腐,也还有新竹的嫩香。读杨绛的小说,观众读的流哈喇子竟不敢去擦,要吸回去,总期待发生什么,结果还是没发生,杨先生一带而过,我们也睁大了眼顺从。其实我读完最后一章总觉得有些许突兀,不知是不是杨先生别有用心,想借此讽刺这沧浪之水浑浊不堪,抑或我太期待姚宓会发生什么,而杨先生确实吊人胃口一般只字不提姚小姐。总之杨先生写东西如她这个人,如清风般带过,干净纯炼,字字珠玑却无丝毫矫饰之感,读来舒服,真如洗澡,而不用脱裤子,割尾巴。对于这本书我更欣赏杨绛老师的表达方式,而故事本身,只是杨老师的手掌上的细纹,她不过随意捡挑一二,没有震撼人心,但却丝丝入味。

更多推荐

《这些人那些事》读书心得个人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