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里秦淮画中游散文,本文共8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十里秦淮画中游散文

十里秦淮画中游散文

终于来到了南京,来到了秦淮河,这个无数次在我脑海里萦绕、在电影小说里出现的名字,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六朝古都、秦淮八艳、金陵十三钗…那些醉了浮生千年的或悱恻缠绵或豪迈悲壮的故事传说,都牵引着我一定要去一睹秦淮河的芳容,瞻仰那一段段历史的影像。

7月的江南如蒸笼一般,夜晚还是闷闷的,我和闺蜜3人都是初游秦淮河,异常激动。夫子庙一带是商业中心地,一到夜晚灯影幢幢,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流光溢彩的街道呈现着历代文人所称颂的“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的盛世繁华,也浸润着千年古都历史文化的醇厚。

为感受“薄幸才子”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的灵气,我们走进河畔的一家酒家,要了几道特色菜肴:麻辣小龙虾、鸭血粉丝、小笼包、肠粉,还有极具江南文化特色的咸煮蚕豆。大快朵颐后,我们来到了夫子庙大成殿广场下的泮池码头,排队等待坐船。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已久,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的梦幻美景,一定要坐船夜游才可以感受。

码头南岸有段朱红色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栩栩如生,画外一排排酒红色的灯笼,带着点纸醉金迷的历史遗韵悬于两旁,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北岸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在一排金黄色灯光的晕染下,显得庄严而肃穆。江南贡院自宋明以来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流才子唐伯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等都在这里考过试,火红的灯笼映着墙壁上的“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我们每人花了80元船票上了岸边停泊的画舫,一阵吆喝后,桨声汩汩划开水面,向秦淮河的深处驶去。夜晚的秦淮河,在周边柔和的灯火映衬下,仿若一个娇羞妩媚的待嫁新娘,朦胧恬静,河畔的青柳和夹竹桃飘来阵阵幽香。秦淮河的画舫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建造的,船头都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据说明太祖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上开了金口,下官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舫得以流传至今。可惜现在的画舫都是机械动力驱赶,没有千年前艄公们手摇桂棹拍打出的乐曲那么委婉动人了。

此时夕阳已去,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迟来的皎月,冷冷照得秦淮河的水碧沉沉的,一如饱经沧桑者深邃的眸子。红彤彤的灯火映得两岸明艳动人,这些红灯大小相近,整齐的悬在雕梁画栋的房檐下,灯底垂下的流苏在微风的轻抚下摇摆出婀娜的舞姿,像是古时娉婷而出的舞女。而岸边画着梅兰竹菊的灯柱倒映在粼粼波光里,顷刻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别有一番风味。这与朱自清所描述的“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透过这烟雾,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那种单沉色调,要艳丽得多了。

一路上处处可见“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徽派风格建筑,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回廊挂落,雕刻精美。岸边酒楼是最密集的,杯泛影摇之间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我坐在船头,由西向东展望,恨不能将风景悉数拍到相机里去,被闺蜜嘲笑了一番:“秦淮之美,是要用心领会的,相机照不出来那万种风情。”想来是这个理,遂将相机收好,认真体会秦淮河的美。

夜色中,一座座拱桥在颜色各异的灯光照射下,灵动绰约,愈远愈艳,秦淮河上共有17座桥,有着“十里珠帘”的妙誉,它们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游客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虽有广播员的讲解,但那些桥的名字都忘怀了,只依稀记得浣花桥和长板桥。

浣花桥是一座亭桥,高高的护栏上用牡丹、玫瑰、郁金香花型的五彩连成一个弧形的花环,倒映在水里,活像是双桥兢美。传说六朝时,每当春暖花开,秦淮河上的佳丽们相约到此,用清清的河水洗去花朵上的泥土,以此玩耍,嬉笑打闹,成为古金陵一道风景线。可惜时至今日,已没有一位浣纱的女子,少了我们的几许猜想。

长板桥又称长桥,在明亮的灯光照射下它仿若穿上了梦幻的薄纱。据说,南朝时这里已经是佳丽如云,明朝时朱元璋实行官妓制度,专门建立了富乐院。这里就被开辟为教坊,成为秦淮河上歌妓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地方,才貌双全者选送宫庭以及贵族府第,其余大部分进入秦淮河两岸青楼中。桥后一首古诗写道:“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亿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桥选妓”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长桥也就成为南京最具风情的桥。

桨声灯影中,我们来到了“乌衣巷”,这是三国时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因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到东晋时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地,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曾住在这里。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此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徒留那一地的浮华掠影。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的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来到十里秦淮。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那一刻,仿若时空穿越般,有了“江东胜地最风流,十里秦淮画里游。美味香招天下客,纱灯红透水边楼。乌衣巷外明眸月,夫子庙前情侣舟”的意境。

“秦淮灵秀地,自古多风骚”。秦淮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的聚居地,从李白以来先后有岑参、王昌龄、杜牧、苏轼、王安石,曹雪芹、吴敬梓等都来过此地。灯影之下,我们看到了“王昌龄夜宴处”。这是一处临水的建筑,一座宽阔的厅堂面河而开,门前有王昌龄亲拟的对联“门映淮水绿,月照金陵洲”,熠熠生辉。厅堂里,橘黄色的灯光下,当时任江宁县丞的王昌龄,身着一袭蓝衫,与身着红衣的李白、身着黄衣的岑参,在两个艺人的伴奏下,吟诗赋曲,载歌载舞,一展大唐盛世的文坛盛况,使我们恍如身临其境,感到一阵阵欣喜。据说这里还有临近桃叶渡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吴敬梓旧居,可惜我们只能远远隐约看到红灯白墙和“秦淮水亭”四个字,无缘细观了。

流连中,来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渡,耳边似乎想起王献之安抚小妾桃叶的诗词“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个象征爱情的渡口,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女在此幽会谈情。可惜,画舫匆匆而过,没福分看到那些衣袂飘飘,婉转娇羞的李香君们和风流倜傥的侯朝宗们。

前方遥遥望见纯白的激光灯下,伫立着一座汉白玉雕像,傲然挺拔,神情飘逸,那是诗仙李白。他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成为这个白鹭洲公园的名字由来。公园内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卉争奇斗艳。旁边有个水上舞台,琼楼玉宇、湖光倒影,薄雾飘渺、火树银花,瑶池仙女、轻歌曼舞,风吹长袂、飘飘欲仙,方寸舞台演绎了六朝古都千年变迁。

最有意思的是七彩水街一排排斜着的美人靠,何谓美人靠呢?战国时期,美女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吴王夫差心疼她便在花园里设了许多斜靠,如今美女不再,但这段爱情故事已流传至今感动着无数的痴男痴女。

百般感叹中,游至灯影迷离的“红灯区”了,有名的“秦淮八绝”的旧居大多都在这里。南岸的台阶上,我们看到一处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上书“李香君故居”,这就是著名的媚香楼。透过门洞,柔和的霓虹灯下可以看见院内不少的名人题诗,据说都是歌颂李香君的刚烈之气的。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我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光辉妇女形象,后人有访媚香楼者,经几代而不绝。与她齐名的还有:痴情丹青马湘兰,公侯侠姬寇白门,万里悲情董小婉,倾国倾城陈圆圆,高风亮节柳如是,青灯古佛卞玉京,礼贤爱士顾横波等。她们的门前虽都挂着纸糊的烟花灯笼,可她们的心是洁白炽热的,远胜过那些卖国求荣、道貌岸然的须眉。

一路赏玩下来,十里秦淮如娇羞少女,轻拨珠帘,动人心神。模糊谈着“一带汝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秦淮河艳迹,恍惚间,我们的船成了穿越历史的时光机器,仿佛亲见了那时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萧瑟,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与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腔腔心酸与无奈。此刻我终于恍然为何要心驰神往、千里迢迢来游历这十里秦淮,并非是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就像朱自清散文里说的,是为了凭吊这里的历史。

不知不觉中,画舫又回到了文德桥,就是这座桥将秦淮河与夫子庙相连,一衣带水。一边是贡院的谦谦君子,一边是阁楼红帐里的二八佳人,因了“公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话,衍生了渡才子过河会佳人的画舫,这大抵就是文人的滑头。

绕过文德桥,游船结束游览回到了码头。此时,已近深夜,夫子庙依然热闹,秦淮河依然艳丽,彤红的灯笼和绵延的古建筑依然矗立在秦淮河畔,无言诉说着“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的千古风流。

篇2:秦淮女儿散文

秦淮女儿散文

历史无论怎样前行,每个时期都有她不同的故事。或悲壮的,或委婉的。淮河的水依然清冽,载着厚重的情感,一年又一年,经年不变。

一曲《秦淮景》唱了多少年?歌声柔娜里,又道出了多少秦淮女儿的心声。没有谁能挽住一去不返的岁月,在秦淮河上,许多故事一如沉香。日子久了,让人咀嚼起来更是甘醇,清香四溢。从前的秦淮河,无论夜晚,白昼。永远是一处温柔富贵之乡,沿河两岸矗立着无数酒肆歌楼。每日里都上演着犹忆笙歌昨夜欢的繁华景象。

多少人寻花问柳?多少人背井离乡?这小小的淮河两岸,又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只是偶尔看了张某子的一场电影《金陵十三钗》,十三个普通的青楼女子为了救下数名学生,毅然踏上了不归的路程。她们的善良竟生生的改变了我的看法,居然从此对那些青楼的女子产生了许多好感。原本对风尘女子含厌恶情绪的我,那一刻起,开始怀疑自己的'薄凉,冷漠。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走路如杨柳扶风似的女子,一姣一嗔,居然是如此惹人怜爱。

没有哪家的女孩一出生就甘愿堕入风尘,这其间一定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从前是,现在也是。对于那些女子,我没有一丝轻视,相反在心里产生了许多敬畏之情。在我的印象里,古时的歌女,舞技都是多才多艺的绝色佳人。

只是人们真正曲解了她们,故有人题诗骂之无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谁见过她们含泪抚琴?谁有怎知她们心里真正的伤痛?

如果没有那些自恃豪放的男人纵酒寻欢,灯红酒绿。我想,她们一定是一个个清纯可爱的女子,如江南的莲,在清冽的湖面上绽放鲜艳。

我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将一个风尘女子刻画得活灵活现。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我始终会是一个落魄书生,在微微荡漾的船尾,看着她们摇曳玲珑的身姿。对着淮河月高声吟唱,挥毫泼墨。

淮河流经苏杭,江陵一带。地处江南腹地,自古以来盛产美女,才子。《红楼梦》里的女子个个皆是风流绝色的人物,让人见了自是神清气爽,耳目一新。我想自是跟淮河水有着直接的关联。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致使吴三桂开关放清入关的陈圆圆。都是天姿国色的女子,到头来终究是红颜祸水,乱了君王的社稷江山。

历史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没有人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她们可能是大家闺秀,也可能是小家碧玉。但唯一相同的是聚集了山川日月之灵秀,才出落得如此风华绝代,妖娆怜人。

淮河的水,终日奔流不息。河水养育着秦淮美丽灵秀的女儿。在古时文人墨客中,流传着秦淮八艳的故事。她们有的出生贫寒被买入大家作了丫鬟,有的从小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

在男人眼里,色艺俱佳的女子生来就是祸水。清人入关,终究还是因为陈圆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又怎么能操纵金戈铁马,指点江山?

杜十娘,我不知她是否是秦淮的歌妓?但她的的确确的找到了心仪的郎君。从她从良的那一刻起,她心里充满了多少美丽的幻想?

到底还是男人让她彻底失望了,在钱财面前,指天指地的誓言比飞絮还轻。她最终散尽了金银,投江自尽。风尘女子的骨性,足以令许多道貌岸然的男人汗颜。

秦淮河的水,苏州城里的桥,秦淮八艳的故事仍在人间广为流传。我的耳边经常流过《秦淮景》这首优美的曲子,她如一眼甘醇的清泉流过心间。在她们屈辱的经历中,曾写下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爱情,成就了千年绝唱。就像秦淮河里流不尽的水,春流到夏,秋流到冬……

我们铭记更多的不是她们的人生崎岖,而是她们的风流艳史。

也许这就是男人,宝玉眼里的男人。泥做的骨头,注定混沌……

篇3:秦淮风月散文

秦淮风月散文

河流,或汹涌澎湃,或清流潺潺,有的灌溉万里沃野,有的任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默默流淌。历史总是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细细去聆听这尘封的记忆时,十里秦淮的名字总是不停地在耳边回荡、鸣响。

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如此紧密地与历史人文揉在了一起,揉进了血与泪里,于是,人们一次次地将目光聚焦在这片舞台上,浓酒笙歌,轻歌曼舞,丝竹飘渺,细细地品味着秦淮的千年风月。

生平第一次来到古城南京,觉得能配得上金陵风韵和厚重历史积淀的,非十里秦淮莫属了。“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当时的繁华景象。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秦淮河一定是商贾云集,青楼林立,笙歌漫舞,不绝如缕了。如今,走在河畔的青石板街上,商店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更添上一笔浓浓的现代气息。最有意思的应该是游船了,坐在如叶的轻舟上,荡漾着清波涟漪,观赏着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镂窗,雕梁画栋,华灯灿烂,若是能加上一杯清茶,怎一个雅字了得!

六朝时,秦淮河一带便成为文人骚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流传后世。“王与马,共天下”,辅佐了东晋王朝的王导落户乌衣巷,王氏家族才人辈出,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是中国书法界的明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因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典故而成为一代佳话。另一大家族谢氏,谢安、谢玄因淝水一战,以区区八万兵力,如摧枯拉朽之势,击溃苻坚百万雄师,势如破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又有东晋才女谢道韫,天下第一女辩才,文武双全,巾帼不让须眉,“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堂哥谢朗也自愧不如。秦淮因为王谢两大名门望族而誉满天下。

早闻得正始名士,魏晋风流,魏晋人的风度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潇洒自如。魏晋人喜欢清谈,那景象一定像王右军所写的兰亭雅会一样,曲水流觞,列坐其次,一盏淡酒,纵论浩浩寰宇,人生抱负。如此说来,秦淮河不仅蜚声海内,更有一番清淡的“玄”味儿了!

市井繁华,人文荟萃,难怪秦淮河被称作“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了。于是,秦淮河激荡了,发出银铃般的回响

然而不管是短暂即逝的东晋,还是政权更迭的宋齐梁陈,金陵似乎历来都是短命王朝的象征,于是,秦淮河也背上了一腔幽怨,诉说着无可奈何。“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杜牧这首著名的七绝,打小的印象中,秦淮,这个烟柳繁华地,笙歌艳舞的背后,是亡国之音在缭绕。亡国的前音一次又一次的宣告,而那些达官贵人却还在这金粉楼榭里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可是秦淮河能干什么呢?它只有默默地流淌,轻轻地拍打着岸堤,发泄一下满腔的遗恨。然而这与秦淮河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许只有韦庄说得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秦淮河与台城柳一样,我本不是活物,只是因花开而荣,因花败而衰。

思索间,对岸雄浑的歌声吸引了我,一个小伙子手持吉他,对着麦克风自弹自唱。嗓音低沉浑厚,大气磅礴,十指如抽丝剥茧,鼓瑟齐鸣。我不禁浮想联翩,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董小宛、柳如是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初春的秦淮,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楼台上的秦淮八艳青衣姗姗,眉清目秀,初见时让我感到一股矜持的冷。秦淮河因为秦淮八艳又重新激荡着,翻涌着。

作为艺妓,她们落入红尘,卖艺为生;作为才女,她们个个工诗善画,谙通音律;作为女人,她们渴望与自己羡慕的郎君长相厮守。然而,身处社会动荡的年代,有太多的不得已。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精。与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朝宗相遇,一个是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一个是柔情娇俏的婷婷玉女,两情相悦。未想惹怒了阮大铖,接着是侯朝宗被迫逃亡天涯。香君闭门不出,一心等着夫婿的归来,不料,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田仰还要坚持,香君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最终,在栖霞山与夫婿侯朝宗偶遇,坎坷的经历,加上岁月的洗礼,才子已不是当年的风华正茂,玉女已不是那时的月貌花容。此时相遇,我猜想一定感慨良多,看破世间沉浮后,携归故里才是内心的共鸣。

秦淮八艳虽身处社会的底层,但在国家危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让那些贪生怕死,贪恋荣华富贵,勾心斗角的权贵们相形见绌。如今的秦淮河,依旧静静地流淌着,历史兴衰,让人们自己评论去吧!

我望着那悠闲流淌的河水,船桨轻轻拍打着水面,删繁就简,朴素典雅,在滚滚红尘里清澈着,动人着。而那弯曲的河道,连同那悠悠的历史,被一起揉在了我心的最里面

篇4:泛舟秦淮散文

泛舟秦淮散文

早就向往那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了。几位同行的朋友戏言,泛舟秦淮,当煮一盘茴香豆,热一壶小酒,于醉眼朦胧中,摇着羽扇,看那身着一袭素衣的佳人弹奏琵琶。然而,当一行人匆匆赶到那里时,却已经是夕阳垂暮时分了。有朋友担心时间有些晚了,而我却觉得正是时候——再过几十分钟,华灯初放,秦淮两岸溢彩流光,岂不正是泛舟秦淮的好时候?

买票、登船、解缆,伴随着游船上机器的轰鸣,画舫驶离了二龙戏珠的画壁,逶迤驶向雾霭深处。翻过尘封的历史扉页,那些个一袭素衣的歌者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烟,不见了往日的踪迹,茴香豆与小酒却也不曾备着,唯有一船的游者凭栏远眺,用手中的相机不时地抓拍四处迷人的景致。

此时,天色尚明,东船西舫横七竖八停泊在码头,而弯弯曲曲的秦淮两岸嘉树葱茏,各种不知名的花儿正悄然怒放。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高大的玉兰,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蝉儿隐匿于肥硕的树叶深处,聒噪个不停。一丛丛栀子熙熙攘攘拥挤在一起,花事正浓:或淡红、或粉色、或浅黄、或纯白,竞相展露着自己的芬芳。在绿树掩映中,画檐飞角时隐时现,偶尔在树木低矮之处,雕梁画栋不失时机地探出头来,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与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繁茂的树木不同,秦淮河水更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婷婷袅袅,沿着河岸曲曲折折轻轻流淌着。河面并不宽阔,游船开过,船头激起浅浅的浪花,而一圈圈涟漪就像琵琶女弹奏出的音符般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开去。水色碧绿,映着绿树的倒影,宛若温润的碧玉,没有喧闹,没有往日繁华的印迹。脱尽了脂粉气的秦淮河,恬淡而不失热情,柔婉而不失娇媚,浅笑嫣然,清丽脱俗。静静地,她阅遍了世事沧桑,以她宽广的胸襟荡尽了世间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天地之间,尽展自己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与淡定,默默地承载着满船的游人,让他们尽享金陵古都无穷无尽的韵味。我不禁为她的美所折服,在这位身居闹市而“心远地自偏”的佳丽面前,所有的贪欲、所有的恶念都将会化作清浅的波纹而渐行消逝得无影无踪。同船的几位女士不时嬉闹起来,她们哪里懂得,这样宁静的秦淮河应该是以淡然的心态畅游的,也唯有静静地品味,才能领略她与众不同的风韵。

游船在十里秦淮上缓缓行驶着,船上装着的音箱里,甜美的女声一路上介绍着两岸的景致、古今文人骚客的传说以及他们传诵至今的诗篇。这些或美好、或凄婉的故事记载了秦淮的繁华,也叙述了秦淮的落寞。听着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我的思绪也如一轮轮的涟漪氤氲开来。人的生命相比于千古流淌的秦淮河是何其的短暂!无论冠绝当时的“秦淮八艳”,还是曾定居于此的王谢两大望族;无论吟赋《桃叶歌》的一代书法大家王献之,还是慨叹亡国之恨的杜牧;不管他们曾多么盛极一时,不论他们曾经彪炳千古美名远扬,此时,难道不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吗?也唯有那巍峨的紫金山、烟雨朦胧的玄武湖,还有这千百年来潺湲至今的秦淮河依然盘踞在这金陵城的周遭,不以繁华为喜,不以衰落而愁,默默经受着历史风云的荡涤。

人生也如这十里秦淮的变迁,也曾有过绚烂的景致,但更多的却是平淡的流年。在生命最美好的季节,我们大可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尽享这场生命的盛宴——就如今日之泛舟秦淮。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我又在何处,是否还如今朝般康健,是否还如今朝般在这里伤古悼今?恐怕,也会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杳无痕迹了。在这场生命的盛宴中,能够保持一颗宁静、平和与淡然的心,也许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吧——一如这从容、淡定、不事雕琢、静静流淌的秦淮河。

这样想着,河两岸的华灯次第亮了起来,装点着暮霭沉沉的十里秦淮,如梦似幻,碎影婆娑。朦胧中,我们乘坐的游船靠岸了。远处,渺茫地传来声声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又给这十里烟雨秦淮平添了无穷无尽的神秘色彩……

篇5:散文:秦淮文学

散文:秦淮文学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在当时的`繁华景象。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并且各自都写了一篇游记散文,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在他们清新优美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卖艺歌女的同情与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对茵陈如酒的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

篇6:秦淮烟雨散文

秦淮烟雨散文

仲春之末,季春伊始,利用睽违多年的春假时分,邀约三两同道,一起前往大陆南京,进行学术参访。从禄口机场下机,一路沿着高速公路往北驰骋,两旁景色,新旧交替,不断在绿野田畴与新式房舍中频频换景。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已在多次造访之后,逐渐由朦胧的历史印象中趋向清明。记忆中的南京,钟山龙蟠、石城虎踞,雨花台奇石缤纷,莫愁湖水光天色。梧桐绿荫,文史历历,路湿秦淮河畔石版;雪松矗立,烟雨蒙蒙,根寻中山陵台古阶。冷锋初降,春寒料峭,在天气骤变、忽雨乍晴之中,感受南京特殊的人文与自然风情。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的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极有名气。由于后人误认此水乃秦时所开凿,所以称之为“秦淮”。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两条,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区,也是游客最常流连之地。

秦淮河两岸,全部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画栋雕梁,再加以夜色河中的画舫凌波、桨声灯影,乃成为人文荟萃、市井繁华的金陵古都风光带。清朝余怀《板桥杂记》序云;“金陵,古称佳丽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的心目中,秦淮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她不仅是古城金陵的起源,也是南京文化的摇篮,因此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首次抵达秦淮河畔,是在暑期八月,傍晚雨霁之后。华灯初上,景色换妆,从餐厅窗户往外望去,一座画中的江南凉亭映入眼帘。晚饭后抽空游走,微风细雨相伴,人影屋影相随,秦淮河畔,美景如画。徜徉于这古韵的绵绵细雨中,可真是满怀诗情画意,就只差手中的那支油纸伞而已。

四度参访秦淮河,总是在晚霞余晖或是夜色朦胧中抵达。此次则系在大雨过后的黄昏时分,再度走访夫子庙附近的秦淮河段。夜幕渐渐低垂,景致慢慢调色。河畔建筑,华灯盏盏争艳;石版道上,涟漪串串流连。雨后的秦淮河畔,果然与天晴时分截然不同。晴雨景象固然有别,古今建筑则无差异,在这传统建筑与人文荟萃之境,让人不禁引发思古之幽情。

此一秦淮河段,其实相当狭窄,几座石桥横跨,两旁房舍栉比,在古檐飞椽、灰瓦白墙建筑中,衬托出江南的楼阁亭宇之美。只是无法如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般惬意,在月夜灯影中乘船游河,体验不一样的秦淮意境以及历史风华而已──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彷佛亲见着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所使然的。”

尽管隋唐以后,秦淮河畔渐趋衰落,但是仍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凭吊吟叹。明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此场景有深刻的描绘。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借喻引述,也让人有风华无常的感觉。“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于当时所描绘的秦淮河畔之繁华景象。

孔尚任的《桃花扇》戏曲,系以秦淮河为背景,描写了明末清初国破家亡的悲剧,歌颂歌妓李香君的高尚情操。对照于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无奈心境,一样的国破家亡,两类的现实写真,也真让人有不胜唏嘘之感!

走过了人烟稠密、金粉楼台的繁华岁月,在两座“古秦淮”牌楼中,正是刻意保留的乌衣巷、夫子庙、江南贡院等历史景点。只是当我们面对“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的对联时,看着眼前万头钻动的人潮、以及喧闹的商家街景,着实让人很难想象──以往骚人墨客的那份闲情雅致,究竟系从何处而来?

乌衣梦回,朱桥斜阳,巷口难觅燕呢喃;秦淮夜泊,商女已远,琵琶声断后庭花。秦淮河水依旧,商女情怀难寻,往事已矣,盛筵难再,仅能在这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的浆声灯影之中,凭空杜撰几许秦淮风华而已……

篇7: 秦淮烟波散文

秦淮烟波散文

晚明一季,文人骚士,多捧以万历以来东林骨气,顾宪成被放逐之流好论朝政时事,引以为天下之事为己任。东林书院在宋时儒者杨时所在书院,今在无锡之地,东林党好言论,常纵论天下之事,自熹宗立,东林讲学日甚。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等和宦官势力不予苟同。由于东林涵盖朝野正直之士。魏阉怎能不憎恨?左光斗、赵南星等人最终被魏忠贤害死在诏狱中。东林党在万历到天启三朝,争国本、争京察、斗阉宦,天下之事,几十余载,在大明风雨飘摇的最后岁月里,可见党争是当时政坛、文坛的司空见惯的一大主线。

明末的江南,烟柳繁殷、歌舞升平、市井俨然。应当说,中国近代经济的肇始于江南织机中。明末是一个乱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科举在这个时代应当是高峰的时代,特别是江南这个润土,出了许多名士。若论中国古代文学一笔值得吹捧的地方,此处应当赘述一二。明末的文人不仅有傲骨,有才气,散文有多少派?公安文派、竟陵文派、豫章文派、嘉定文派、桐城文派等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坑儒,而破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者。”顾炎武论述如斯,八股禁锢了文人思想,使得仕子没有了格物致知,只有维护伦理纲常。你看明末,文人们诸如李卓吾何以狂悖无道?顾亭林先生何以经世致用?刘宗周、黄道周的殉国意气,黄梨洲先生的节气,张陶庵的梦忆,王船山的学问,钱谦益论杜诗,吴伟业的诗才,四公子方以智、侯方域、冒襄、陈贞慧的才华,这个时代注定是中国一个不朽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的国运是昏庸相悖的,但是仁人志士常出于乱世的基调是不会变的。

一个时代,虽然像放晴后雨点消磨的没有痕迹,但是我们有必要拾起那个时代的点滴琐碎。他不仅属于他们的,也属于后世万代的.财产。想起晚明秦淮那些悲情的女子和她们所处的时代、回眸那些人、那些事。不经然,将他拾起,使他从历史的信封中来,到人们的视野中来,这叫“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

女子,虽然放在一个久违的时代里,尤其是中国古代这个封闭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女子的地位是不值得一提的,女权的保护根本提不上,广大女子甚至没有姓名,但正是这样白卷如洗的历史画卷,浓墨重彩的却是明末这个耐人寻味的时代,不经意间,她们影响了她们当世之人,也影响了今天的我们。他们不仅在于貌美而被世人所铭记。她们的情操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今天虽然已经为了忘却她们,所以必须铭记。有必要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重开经筵,播种他们在书中的田野。这里的八艳,身份都十分卑微,但还记得柳如是当年劝夫坚决不降,李香君不屈阮大铖、马士英、血溅桃花扇,侯方域为其立传,《李姬传》那种婉转令人至今难忘。才有了孔尚任的桃花扇。董小宛那样对冒辟疆的不舍。更有一批批不舍的和愤世嫉俗的女子,她们叛逆权贵,不为所动,在民族大义、人间情义面前展现了她们的不屈,真是令人赞许。

水波粼粼,没有曹孟德的观沧海的豪迈。江南注定是这样的委婉的美人,羞答答地,文人骚客总是痴醉于此。想起使君观罗敷, 罗敷是那样的美艳但有骨气。这里的水波是这样的淡淡,伴着烟花,柳絮。我总是不能接近那种妩媚妖娆。

烟波淡淡,我心如醉。那些女子自这里来,造就了秦淮,也终结了秦淮。在人们的回忆中,赞颂他们当年的事迹,游览当年景观,也成就了今日的秦淮。

我站在秦淮河畔,十里河水映衬如入画轴,抬头看着天上的月光,皎洁地让人如痴如醉。地上的人们此时忘却了他们这片沃土的前世,只记得这里的今生,纵情娱乐,欢声笑语。斯人不禁嗟叹:一个人倘若没了精神,他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时代没了文学,便是死寂的夜晚,没有黎明。

篇8:秦淮绝恋散文

秦淮绝恋散文

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朝古都,粉黛笙箫,莺歌燕舞,人声鼎沸,郁郁苍苍,繁花集锦,融融恰恰。这是,诗人第一感,游船摇曳,叮叮当当,摇船的老生尽然自顾自地唱起来,吴语浓郁,歌唱:歌夕今,秦淮月,烟雨遥,少年俏,女子娇,哥哥把船摇,只瞧见船外的.美娇娘……歌声时起时伏,婉转流畅,让人赞不绝口。小酌一杯的诗人,仰卧帐中,灯火将熄,朦朦胧胧。

夜朦胧,云朦胧,鸟朦胧,寒气生,月盈缺,水面,波光粼粼,照出个海市蜃楼。行至桥洞下,酒旗招展,这里酒香四溢,但求抱坛,长做酒中仙,一叶小舟飘荡,划出一道道水纹,水中鲤鱼翔游,跳到水中,也许是另一番世界,不知是否有酒?复行十数步,但闻曲调飘渺,百转千回,沉静如处子,高昂处似战鼓。“船家!与我一同寻那天上曲。”“好嘞,相公,稳坐。”

曲径通幽,灯熄人寥,少有人气,空空荡荡。见一处灯火明,戏台是也。小阁楼,红横梁,雕梁栋,凤钗头,笑面脸,作揖,一颦一顾,五步一抬头,十步一回头,纤纤作细步,妙不可言。再歌:怜门外,战鼓鸣,可怜兮,美人泪先流,探楼里,人去楼空,见庭院,玉树留……惨惨戚戚,催人泪下,青衫湿。

遥见佳人,空心盛夏,至此断肠。商女不知亡国,后主呵,后主呵,楼外韩擒虎,门内韩丽华,敌军致,美人同赴黄泉路,香消玉殒,散了体香,断了念头,年年朝朝,与卿再相会。原来,爱美之人都是那黄泉路的同路人。何以舍我忘谁?

灯火阑珊,天高月黑,船身倾,铃铛闹,手心凉,原来诗人酒醉梦游,水涤荡诗人的手,那一曲——《玉树后庭花》乱了诗人的心。何以青衫凉,明了。

一夜一觉秦淮梦

一顾一思肝肠断

一心一人佳人去

一月一泪青楼中

更多推荐

十里秦淮画中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