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本文共5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研究生考试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不知道大家考的如何,今年论坛的帖子比较少,法学院的帖子几乎没有,本版主深感忧虑啊。为了对得起一直关注我帖子的孩子们,现在也写个法学院的复试指南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法学院的复试一般都是在清明左右,大约就是四月的第二个周末吧。复试通知一般是提前一周左右公布,所以,复试的参考书目或者复试方式一般都和去年的差异不大。法学院复试考了专业课笔试,专业课只有综合面试,但是考试内容都是相同的,也不用太在意。复试大概分为体检、缴费、口语、综合面试四个部分。

先说说体检,复试通知上说的是先去体检然后再去缴费,但先去缴费在体检也可以,每个学院都是指定了时间的,体检的早上大家一定要早点去,因为人非常非常多,去年我体检的时候,7点起床过去的,发现队伍从校医院排到了九号楼外面,搞了一上午才体检到,体检很快,抽血、心电图、身高、体重一大堆的。去了之后记得要去另个体检表,也要准备寸照,贴在体检表上面,如果忘了带也不要紧,佑铭体育馆对面有几个拍照的,但是都拍的很一般。

其次就是缴费,是在一号楼的底楼缴费,复试通知上写的是在法学院办公室,但一般会在1号楼入口处设点,在那缴费、签字、然后上交材料就行了。记得要领取一个复试流程单之类的,上面会告诉你你在自己专业排多少名,有多少人进复试,这些信息复试前是问不到的。今年法学院有一栋新的办公楼,是在国际交流园区,已经装修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开学就要搬过去。如果搬过去了,可能缴费和复试的地点就在那边了。

再次是口语面试,华师的面试口语和专业课是分开的,口语复试一般是一个老师在里面,然后大家按照序号进去,可能是按照初始排名,也可能是随机抽签。进去之后跟老师问个好,老师都比较好和蔼的,会让你坐下。一般每个人七八分钟到十分钟不等吧,问题的内容有可能是关于专业课基础概念比较的,比如法治和法制啊,也有可能是自己对研究生生活的规划,有可能是对自己家乡的介绍,也有可能是问自己的兴趣或者为什么考研。问题都是一些轻松愉快的,大家可以买本英语复试的书背背,还是比较有效。

最后是综合面试,所谓的.综合面试,其实就是专业课面试,可能会兼问些其他的。按着序号进去,进去之后会抽一个纸条,纸条上面有一个题,思考几分种之后就可以作答,答案之后导师会围绕你抽的问题再问一些相关的知识,一般10分钟左右,但也固定,如果抽的题实在是不会,可以给老师说,老师会换一些题目的,不用太紧张。没有规定参考书目,但是可以看13年的,我传在这个帖子下面了,大家可以下载,有些书比较旧,可以买新版的。如果是民商的,就看范建教授的商法学就行了,海商法可以略看,其他的都得看,去年保险法和证券法的题不少。复试完了之后,可以填一个服从调剂的表,填了之后,如果学硕没上,可以调到专硕去,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复试成绩和结果会在三四天之后公布的,大家复试完了可以在华师玩几天,或者可以回家等着。

篇2: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经验分享

好多同学都在联系让介绍介绍考研经验什么的,其实想想自己一路浑浑噩噩走来没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但这话肯定没人信的,就像我们当年一样不信我们得学长学姐。跟几个同学聊了几句,后来干脆找个时间写出一点儿感悟和经历,发到这里来与大家分享。

先说说背景,相信不少同学都曾经各种问题各种不同的纠结过。其实,我开始准备的是武大,珞珈山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象牙塔。高考本以为唾手可得,不料大意失荆州,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浑浑噩噩地填报了南师却不经意间在朋友圈创造了一段历史性的佳话,第一专业财管隶属金陵女子学院,限招女生,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校内专业调剂,于是一批第五志愿被河师大外国语学院补录,算是犬落平阳,至少我一直是这样以为。小学到高中,没有走回头路的习惯,于是果断背上行囊去了北方,在所谓的卫水之滨太行山下踩满了我的一直未变的大脚印。所以考研,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候就有的决定,那个暑假,在武汉突然就有了回到这里的冲动。

一直很喜欢区域发展研究,也很喜欢城市规划,加之遥想当年地理也曾侥幸考过全校第一,于是果断定位了人文地理。另外大学没有好好学高数,正好武大华师都不考数学。如很多同学一样,大三上学期便心急火燎买了武大的参考书, 然而四月份得知武大资环院的研究生不论是人文、自然还是GIS都只跟着导师做遥感。个人觉得,遥感虽陌生,但时间充足,最多半年也能搞定,可是这毕竟与我的兴趣志向背道而驰。况且武大虽好,但人文与华师实力相去千里(华大城环院是湖北地理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华中代表处挂靠单位),遂再三思量,转而由珞珈山投向了桂子山。

严格来说,我是四月中下旬才开始准备的。放暑假前就把两本书各看了一遍多一点儿。相关的重点内容如条条框框及其拓展的重点语句用笔划了出来。也去尝试过做笔记,买了两个笔记本,也各自做了约一章多一点。但是后来发现与其去copy书上的文字还不如乘机多背诵几遍,笔记的确是一件费心费力的活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做任何笔记,导论不说,中国地理会随手在空白处写下我所联想到的知识,有时记不下还会粘上小纸条。比如:书中在谈到天津的情况和城市群的'情况时篇幅并不多,我便随手在旁边简单写下了滨海新区的规划和中国现如今十大城市群名称。当然,其中部分知识都是手机搜索出来的结果,但是绝大部分时间搜索着搜索着就上了空间上了微博,一看就是一小时,一天上个三五次时间就过去了,所以后来最后的两个月干脆不再带手机。

暑假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留在学校复习,我却直接离校去了宁夏。信誓旦旦说要好好看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假期下来,也就是把第二遍看完。留校的同学据打听也没怎么好好学习,比如我上铺那位,考上了北大法硕,暑假在校外租的房子信誓旦旦说是要学习,结果看了一假期电子小说,书本总共翻了四页半。

九月返校后,由于觉得自己浪费了一个假期,颇有忐忑不安之情,于是发奋看书,感觉九月是最勤奋也是效率最高的一月,估计跟刚刚休息了两月有关。后来就抱着那两本书反复研磨直到12月中旬,一般上午背导论,下午看中国地理。这期间大概把书翻了有十来遍,当然大部分是最后一个月翻的,因为书是越看越快的,以至于考前四五天背一遍都很正常。

也是在9月的时候突然发现同是我们外国语学院的,他们旅游管理专业还有6个跟我考得学校专业一样。可能本院他们旅管专业上一届有一个学长两个学姐考上的缘故(这些师兄师姐在我们考研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引导和帮助,在此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她们大多是暑假实习回来,九月才开始确定学校开始买书。再后来在社发院历史系和旅游管理系也零星发现几个。中间我们联络了一次,分享了下各自的信息。到11月底的时候,我们八个人一起做了一个brainstorming猜测今年可能考的热点,然后汇总起来再分发下去各自搜集了一些资料。事实证明这还是挺有用的,她们都还考的不错,其中我们院旅管两个女生初试分别考了2、3名。像今年中国地理最后一道气候变化的题,我直接复制了资料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高铁那题,我本来在第一次聚的时候提过,后来大家收集意见时提的人不多,就没列入。

其实我的专业课考的不怎么样,都不理想。单单从拟录取名单里来说,不含少骨和推免共39人,我的中国地理考了第六,而导论正好倒数第六。其实导论我背的还是很熟的,本来是最有信心的。但是却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参照往年出题规律,只重视了较为重点的内容,对于一些极不显眼的问题或者认为不太可能出题的内容都没怎么注意,结果今年出题比去年偏多了。比如土地承载力那道题,根本没想到会考。算是重大战略失误,分数出来后发现QQ群里基本上是个人导论都比我高十分以上,呵呵。

至于公共课,很多人都曾纠结报不报班,我反正是没报任何班。前不久还在跟他们开玩笑来着,说你们这些报班的哪个有我考得高,早知道我给你们开班得了,呵呵。其实想想也是,讲基础班的时候不想去听,去了一两节后就瞌睡,讲冲刺班的时候没时间去听,更重要的是,大学本科真人讲课都没人好好听,考研辅导班的视频课又有几个不是去睡觉走神玩手机的,虽然之前都是满腔热情,信誓旦旦。而且有一点可以确定,辅导班发的政治英语资料都很烂,绝大部分拿到手可以直接当废纸。个人觉得,如果感觉自己正好缺临门一脚,去报个班认真听听也不错,作用肯定还是有的,如果你真的好好听了的话。不过不要太依赖。

政治我十一后才开始准备,因为那时候新版大纲以及相应的辅导资料才刚出来。把书前后翻了三四遍,主要是应对选择题。还做了几本题库,像任二,肖秀荣1000题,世纪高教1000题什么的,做题的时候也没太认真,只记得当时只忙着打钩去了。大题都没看,主要是做选择题练手,顺便查补漏洞。最后一个月各种押题资料出来后,几种主要的都买来练了一下。尤其是大题,重点背诵了世纪高教绝密三套题(据说今年最后五套也押中不少)、肖秀荣最后四套。考场上押中的便挥毫如行云流水,没押中的就天马行空。

英语我其实没什么发言权。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情况特殊,主要是适应普通英语和考研英语的模式问题。个人觉得,单词首先很重要,没词汇量一切基本可以免谈,大神除外。能背多少背多少吧。我买的星火真题里面送的一本历年真题核心词汇(实际只有1000多),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有用。以前做题都是云里雾里,背完那本词汇后做任何题就茅塞顿开,得心应手了。当然,这首先需要一定的基础词汇。考研试题阅读很重要,我每次做题都只做到新题型那儿,后面的都没做,最多口头看下翻译。买了一本世纪高教阅读理解(提高版),觉得这本书选材和出题都非常有水平(我最后模拟题也是用的他们的最后五套题,跟政治合订的那个),共16单元,我十一月上中旬的时候一下午用一小时做一单元,17天做完。当然提高版相对很难,我最开始20错8、9个甚至更多都很正常,到后来就控制在5个以下了,一般2、3个。到考试完对答案,阅读加新题型共25题只错了一个,还不错。至于其他的翻译写作我结合个人情况只在最后半个月训练了一些。最后的结果个人来说不是特别理想,英语政治分数跟预期正好考反了。

和研友们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梦想而努力,虽不一定有子期伯牙的知音之交,也是一种莫大的缘分。不要目空一切,轻视别人,胸无点墨谁也不敢考(尤其是跨考)地理。当然,更不要轻视自己!有些事情你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得有多好,而不到最后回忆你也永远不知道你曾经做得有多好。

附上我们曾经brainstorming做得资料。

祝各位学习生活愉快!齐聚桂子山!

大学网考研频道。

篇3: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考研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这事吧,感觉已经离我远去了,就好像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现在讲讲自己的考研感想和准备的过程,与考华师外院的学弟学妹们共勉。

其实考研这个想法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是完全不知道研究生为何物,只知道我想要学习好多好多的知识。到了大二才真正开始关注考研的事情,那时寝室里没有电脑,很多关于考研的东西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来的,那时向往的是上外和复旦,那时有点肆无忌惮,不计后果。大三下学期,在华师和上外这两所学校中犹豫不决,最后梦想战胜了理智,我选择了上外。我怀念那次准备考研的过程,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梦而努力,怀念的是那时的纯粹。虽然最后没能考上,我一点也不后悔,即使败了,那也是我宝贵的经历。

这次选择考华师,因为华师外院有实力,也因为我想考上,不想再经历第三次考研。说实话,我讨厌考试,特别是强制性的考试,比如政治。感觉这次复习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太想考上了吧,感觉自己被一股力量驱使这往前走,想停下来也不行,十分讨厌这种状态,讨厌被控制。感想就说到这里,下面重点说复习嘿嘿。

初试

这次考研是从7月开始准备的,暑假在家里主要是把日语拿出来复习了。好久没看,忘得差不多了,假期主要是休息,因此看完了初级上和一半初级下。英语方面没有特别训练。每天在bbc的网站上听新闻,下了几个英文电影的剧本,权当热身运动吧。可以说整个暑假都是悠闲的复习。

新学期开学了才开始正式复习,学校9月11号才上课,新的.学期有好些东西要准备,十一的时候BF来看我,事情很多。所以事实上十一过完了才安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是我这人爱好太多,冷不丁就走神了,整个考研过程也是我和音乐、小说、电影、还有闲逛斗争的过程。大家千万不要学我,适当的放松是应该的,但是像我这样一走神就是一两个星期就不好了。

我一直都在强调,华师的初试特别注重基础。基础这东西有点无形,并不是说看了某一本书就能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个积累的问题,而且是个长期积累的问题,让人不太好准备。幸好我一直都喜欢英语,从一上大学开始就没有给自己玩乐的机会,因为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我的整个大学时代好像基本都在学习,学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自己学得远远不够,但觉得自己的基础还说得过去,跟积累有关吧。

华师的初试分为基础英语、翻译与写作。这两张试卷其实都是考基础,基础英语就不用说了,就是考基本功。翻译与写作是建立在基础只上的,基础好了,自然就好了。打基础是人让人郁闷的过程,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很茫然,大家一定要坚持。关于基础,我建议大家把听说读写译结合起来。

虽然初试不考听力,可是这5个环节相互作用,练习听力和阅读是个输入的过程,有了这个输入的过程才有可能有说写译这三个输出的过程。我建议大家练习听力的时候采取听写的方法,一边听一遍写,把每一个词都写下来,写完了再对答案。每天大概坚持30-45分钟,不仅练习了听力,顺便还可以学到很多单词和句子的表达,效果不错哟。

基础英语没有参考书,但我自己还是把《新编英语教程》7、8册做为早读的材料练习语感。这块的练习我基本没怎么做,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大家有决心的话,可以每天选择课文里的一小段来背诵。背诵是笨方法,但是是学外语最好的方法,口语和表达都能练习。我曾经背过一两篇课文,几首短诗歌,感觉挺有用,可惜没有坚持下去。

阅读的话,速度和理解都很重要。每天英语报还有杂志都是必看的,虽然21century和《英语学习》都显得简单,但实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阅读材料。阅读一些原著小说也行,可是时间不好控制,还是报纸和杂志文章比较适合训练。读的时候不要逐字逐句的读,影响速度,遇到生词如果影响理解可以先做记好,整片文章读完了在查字典,最好是看英文解释。网上有各大国外报纸的网站,但是我不习惯对着电脑看太长的东西。如果有条件,每天上网浏览30-60分钟外国报纸网站其实也不错哦。再就是考前找雅思阅读来训练训练,在规定时间内一定要做完,考试是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我觉得那个没有选项的完形填空比较难,这个我找的是人事部的笔译考试综合能力测试里面的练习来做的。这题主要考的是句子的连接和结构。比如说代词还有介词的限界和搭配。少数几个空是根据短文的内容写词。还好今年考的不算难。

翻译和写作本来就是是我的弱项,练习也不够充分,没考好的。这个也没啥多说的。就是要多练,建议大家每天坚持练习汉英和英汉翻译各一篇。两本参考书其实还挺好,特别是那本汉英翻译的,认真看看,对于哪些例句,不要光看,一边看一边做,看看自己翻译的书上的有啥不一样。翻译练习是很枯燥的,特别是一对答案,发现自己的译文简直惨不忍睹,这时候最郁闷了。大家一定要坚持,翻译练习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如果坚持下去真的会有很大的提高。坚持坚持再坚持。

篇4:暨南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

暨南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

工作郁闷了,来写写自己的考研经历,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法学院的其他高材生来写写复试经历。

本人女,本科为普通二本,大学期间考研失败后,不甘心,还想考研,所以就继续报名考研究生了。报名时报的是民商法,但差几分入围,后幸运的老师电话询问是否愿意调剂到法律硕士(法学)参加复试,接电话时大喜,因为本身以为与暨大无缘了。现在总算被录取为法律硕士(法学)了。

接着就是准备复试了,大概是5、6号接到通知,就赶紧将承诺书寄过去,查看复试方案,知道要考民法、刑法、行政法和民诉法,民法、刑法因为初试就要考,还算好;但是行政法和民诉法就真是丢了一段时间,事前也没准备,连新版的教材都没有,只能赶紧去买了,然后就是啃书了。因为民诉要笔试,是无论如何要啃的,面试要考行政法,可能就不会考的那么仔细了,我又托在暨大的同学问了问往年面试的情况,就决定,把看书重点放在民诉法上了。

看民诉时,还算有点印象,翻翻书还知道大致是讲什么,再回忆暨南大学的历年初试的考题,觉得还是前面理论性强的'部分要多看,后面的那些比较技术性的东西,实在是没时间也没法耐心记住了;后来拿到试卷的时候,还是觉得比较幸运的,考的都是理论性较强的部份。试卷有两道论述、两道案例,一个案例是关于反诉与反驳的区别的,另一个是一个论述是阐述诉的利益(记得不是很清楚,总之我答的时候是写了诉、诉的标的、诉的利益几个的联系区别),另一个论述题一时记不起来。

法律英语实在是我心中的痛啊。复试方案明写要考英语,可是我这居然看都不看法律英语,只知道死背自我介绍,结果面试的时候是中文介绍。英语总分50分还是60分,记得不太清楚了,开篇就是英译汉,然后是汉译英,最后写一篇200字的短文,主题是法律在发展的中国(还是国家?)的作用。英译汉就是一篇关于英美习惯法的文章,翻译其中3个还是5个句子;汉译英是翻译3个还是5个单独的短句,楼主很紧张,因为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紧张的结果就是我连翻译合同的定义是“协议”都一时想不起来除了contract还能用什么。其他的还要用到的法律英语大致就是“责任”、“义务”、“惩罚”之类的,总之汉语句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英语就so so了。英译汉的话,单词实在是很多不认识,但是楼主侥幸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大法院、判例法之类的东西,凭着勉强过关的语感,再结合平时自己看到中文阐述的这方面的内容,硬着头皮翻译出来。作文的话,因为我的自我介绍里有搭到一点边,写的时候情况还算好,当时因为想在还比较有把握的地方多拿点分,结果写作文时间用的有点长。还好,老师手下留情,让我过关了。

从这两场笔试,个人认为考试的通用法宝还是威力无穷的:

第一,考试时间一定分配好,不能因为某一或某几道题目浪费太多时间。

第二,心态要调整好,别搞得自己在考场上最基本的知识都忘记了。

第三,本专业知识一定要扎实,不能寄托于老师不考,给自己找偷懒的理由。

面试也是很重要的一场考试。我为了面试特意穿的比较正式,收拾了一下自己。我觉得穿的比较正式也代表你看重这场考试,尊重老师,尊重自己。当然也可以提醒自己这次面试的重要性,打起精神来。但是如果你觉得穿着正式,会约束自己,影响发挥的话,就不要强行改变自己了。

考研频道。

篇5:考研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2013考研经验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以下考研经验为同学们收集的关于翻译硕士(MTI)考研经典成功案例,希望能对奋战在2014考研路上的学子们有所帮助。

我是大二就准备考研,大三下学期才确定考华师。其实学校不用纠结太多,确定了就直奔目标而去,坚持到底会有惊喜的。

英语考研特别需要功底,大家可以暑假才开始背百科,背英语词汇,准备专业课(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安排好就行)。但是不能暑假才开始搞学习。

就先拿翻译基础开八吧。怕有的同学不清楚,略微解释一下,翻译基础分三个部分,英语词汇翻译,汉语词汇翻译,篇章互译,英汉各一篇。

一、英汉词汇互译

英语主要会考国际组织,科技以及其他缩写,还有一些政经文的专有名词。英译汉大多就是反应中国国情和热点的词汇,比如13年考到了秒杀的翻译。

我用了《新实用英译汉教程》(华先发)《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上面的词汇翻译最好都记住,2010和2011、2012年真题考了陈宏薇那本书的词汇,尤其是最后几页纸上面的词语。但13年反了过来,考了华先发书上的词汇。所以都要好好背下来,不要偷懒。有许多考翻硕的同学包括我也用了《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如果买不到也有下的)主要是ChinaDaily的词汇。说到这里,又有人要吐槽ChinaDaily了,可是翻硕就爱考这些~大家看看人笔就知道翻硕还是挺反应中国国情的。

我也从另外从网上抄了一些词,这得处处搜罗,像百度文库,考研论坛,甚至豆瓣翻译小组上面都有,平时挤点时间上网还是很必要的。还有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口笔译高级词汇词典》,圣才教育出版的翻硕真题(就是绿色的一薄本)。其他应该还有,同学们可以自己淘。这些加起来还是很多的,而且容易背后面,忘前面,没办法,只能跟它死磕,重复才是唯一的捷径。这两题加起来有30分,比重不大但也不小,能拿的分还是要拿到,千万吝啬点。

二、段落翻译

英语两段,汉语一段。英语考的偏杂,通常一段较正式,一段较文学。汉语喜欢考中国文化,考过中国的龙,华师介绍(参考书上后面有,汗),还有传说之类。13年考的是中国古籍英译的序言,也是很多文邹邹的文字。我考研期间没用很多书。大三用过冯庆华的《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爷爷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刚开始翻不好很正常,但是千万戒骄戒躁,翻完一篇好好研究跟参考译文的差距,重质也要重量,后来又老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文章翻译,主要是英语,偏文学的。暑假开始后,我就着手练人事部二级笔译教材配套训练,上面也有译文及讲解。顺手之后,翻译的基本套路也熟悉了,那就继续坚持吧。。等这些书都用完了,我又对照圣才的真题和模拟题练习,但是个人感觉它的翻译有些简陋,所以基本用来研究题型,或者找译文较好的来做。这些一直要坚持到考研前个把星期,也为培养手感。

三、汉语百科

题型是二十五个名词解释加应用文写作加作文。(有些学校会不一样)这是一门永远也没底的.科目,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考什么!!!我开始去抄百度百科,结果发现它比四库全书还全。主要会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和社会现实,等(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吧)。不过有几点非常重要。第一,多看新闻,我就是失算在这里了,比如13年就考到了微信和pm2.5,平时碰到了新词热词就去查查,吃饭的时候翻翻手机,说不定你无意间就消化了。

第二,在翻书的时候,碰到很熟悉的词自己组织一下语言,尝试用官方客套的话语讲出来,因为要复习得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提供了一种很应试的方法,具体说法参见百度百科。还是要说道圣才的百科真题,还是要多多研究,另外,上面的一些名词解释很有背的必要性。我还有同学用了《中国文化读本》,也蛮不错。网上供下载的百科资料,也蛮不错。还是那句话,多上网查资料。个人感觉华师考的偏稳,不会特别文艺小清新,正儿八经复习就可以了。不过背过的就一定记下来,至少要有映像。

四、应用文写作

可以在网上买书来看,主要是学习它的套话还有格式,每个星期练上两三篇,毕竟是母语,临场的时候会写,语言顺畅正式,符合题意就可以了。还有大作文,我之前是每个星期写一篇,华师去年考的给熊活体取胆,叫你些看法,所以还是偏理性和研究社会文题。每年可能会有变动,最好作两手准备。

英语那一门(具体名字忘了)。

考的单选(语法词汇),词汇(就是近义词替换),阅读,作文。

单选可以按专四准备,语法薄弱的也可以买星火考研基英,上面的题好难,但是语法部分讲解都很详细,而且分门别类,一天看一点也好消化。阅读不是很难。作文真得好好练,分值大,字数要400个词。华师还是很重功底的,作文写得好可以为自己加分,和阅读一样,都可以拿着专八练。另外,之前还背了专八单词,考研的同学单词应该不在话下。

最后,大家可以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是英汉对照,有刚出锅的新词热词,既可以用来积累英汉词汇互译,又可以用作百科复习,一举两得。祝2014考研学子研路顺畅,考出好成绩!

更多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