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释义,本文共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释义

原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反而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实践读诵此经,却被人轻贱,以这个缘故,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已经经过很久很久了,我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白白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够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的几分之一。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於未来的末法时期,有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篇2:《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释义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怕人们疑惑,不明白大乘实相的妙法,就再一次的对须菩提说,假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的女人,他受持于心、持之于身、又能读又能诵这一部经典,人们还是轻贱他、讽刺他、挖苦他、轻蔑他,说他挂羊头卖狗肉、说他无所不为,又偷,又杀,又邪,又邪淫,又妄语,又饮酒,说他学佛简直是骂佛呢!就是轻贱这个学佛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人念经学佛还被人轻贱看不起,是有原因的。是这个人在前生罪业深重(杀过父亲,或者杀过母亲,或者杀过阿罗汉,或者破和合僧,或者出佛身血或者到处挑拨是非,挑拨离间)。本来他应该堕落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但现在他得到了微妙甚深的实相大乘佛法,前世的罪业就消灭了,重罪轻报了,不堕落恶道了,被世人一轻贱,他的罪业就消了。

正因为人们轻贱他,他前生的罪业也就没有了,都消掉了;如果人们不这样看待他,他的罪业就不能消。人们在轻贱对他的时候,也是看他有没有忍辱的功夫,如果觉得人们轻慢自己的滋味,就等于波罗蜜那么甜,就可以到彼岸了。所以说修行,逆善知识都是来成就自己的,真是应该感谢,这样一想就不会再生嗔恨心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忍辱心了。

在人们轻贱他的过程中,他没有消极,而是积极修行,用一颗包容豁达的心态来对待的时候,他的心量和智慧就会增长,把先世罪业消灭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佛果。佛用肯定地的言词,让大家一点都不要疑惑的。

所以当自己念经,有人骂你,有人打你,你都要谢谢他,阿弥陀佛。你承受的过程,前生的罪业,好像那个慧日销霜雪一样,雪照化了,罪业消尽了。业尽情空,就可以证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之后,证得八大自在我:

第一是,能以一个身变成多身。

第二是,能以一粒微尘那么大的身体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是,能以大身到很远的地方。

第四是,能以无量类身(佛身、菩萨身、声闻缘觉身、天身、人身,阿修罗身,乃至饿鬼身、畜生身等无量种类的身。)常居一个国土。

第五是,诸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六根的这种能力。

第六是,得一切法而无法相。不著一切相,没有法相。

第七是,能说一偈义,经无量劫,也说不完这一个偈颂的道理。

第八是,身遍诸处,可以遍满一切处,犹如虚空一样的。这是八大自在我。

释迦牟尼佛回忆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燃灯佛那里的时候,有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是一个陶师。那时候有一个古释迦一看这个陶师的机缘成熟了,应该去度这个陶师了。陶师一看见古释迦来了,就高兴得不得了!一听古释迦讲法,他即刻就发愿了,说将来自己成佛也和古释迦佛一样,自己的名字也叫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个佛前发愿去修道的。

在燃灯佛前的时候,遇着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释迦牟尼佛都供养服侍,没有漏掉一尊佛。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假使再有人,在这个后来末法的.时候,能以心受此经,身持此经,能读诵这个经典,所得的功德,和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的那个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就是所有的供养佛的功德也不及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其中的一分或者一千万亿分之一分。

我虽然供养过那么多的诸佛,那么大的功德,将来末法的时候有人只要能受持读诵这个经的功德,就比我那个功德高出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倍数,乃至于无法用算数来比喻。因为受持读诵的功德是无为的,无相的, 有相的怎么能和无相相比呢!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须菩提啊!假设有受持五戒修行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在将来末法的时候,能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如果详细的说出来,或者有一个人听见我这么赞叹受持读诵这部经的功德,他的心不但不信,而且会发起狂乱,说这是狂言,是乱说。狐疑不信,凡事都怀疑,不相信,这叫狐疑不信。须菩提你要知道啊,这实相般若的妙义是不可以用后天的思维和言语能衡量的,是无法想象的,福德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善根的人,听见这部经典也不会相信,是因为善根薄弱。

篇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楣,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楣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作好事,结果倒楣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这个问题,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上因果报应到那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覆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帐的。

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原故。其实很容易看,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为有个法子传你。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生就晓得了,尤其我们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把人生分三个阶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点,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现在生,明天就是来生。

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中国文化易经也讲因果,可是易经的因果,与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学说,与代表道家的老庄学说,个个都谈到因果的道理。金刚经的这一节,特别提出来,假使有人读念这个经典,结果为别人轻贱,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说现在的时代,最落伍的'是学佛的人。随便搞一个玩意都好,怎么去学佛?好像一学佛,这个人在社会上已经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极点,处处被人家轻贱、看不起。佛说你要知道,以因果报应来讲,是因为这个人先世的罪业,应该堕于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换句话说,将功折罪,抵那个罪。因为现在做好人、做好事,把过去生的业报减轻了,消灭了,而另外得一个果报;这一个果报太不容易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要成佛。

我们听了佛这个话,只好对他老人家说,你老人家说的是对啦!但是我是不敢啦!只好客气一点。你要晓得,世间的福报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想大彻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禅宗的顿悟观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学禅,而且每个年轻人学禅,都等在那里开悟。还有个同学说,已经坐了一个月了,怎么还没有开悟?我说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刚经现在告诉你,你看懂了吧!要把过去、现在,自己身心的业报清理完了,开悟的那一点消息才会来,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所以金刚经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的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下面佛自己举一个例子:

诚敬努力的人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的经过,回忆过去无量无数时劫,曾跟随那由他诸佛修持。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悟时的老师是然灯佛;中国后来有一本小说封神榜中,就有一个然灯古佛。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发心学佛,可是他中间经过的善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供养过。

什么叫供养呢?像孝顺父母一样的孝顺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他说他都供养承事,他曾经都替他们做过事,做过弟子;他只要碰见一位善知识,自己绝对不敢放逸,没有空过的。换句话说,总要学一点回来的。他讲的这几句话,就是说自己的求学精神,勤劳而精进,谦虚而向学。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他说,其实当时啊!没有一个人给他讲过般若金刚经的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本人,说出来这个道理,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盘、电脑,算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著这本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他是这样鼓励我们。

不可思议的果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他告诉须菩提说,未来世上,有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说啊!我都不敢讲出来,我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觉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会发疯的。

佛是真的没有说啊!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文字看懂了,就以为懂了金刚经,它一层一层道理多得很。「当知是经义」,义是道理,这个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像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第十六品偈颂

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但了无心当下休

「业识奔驰相续流」,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是佛经专有名辞。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辞,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著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识的最后面,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体血液还在流,身上的感觉还是有,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帐,通通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啊?

「茫茫无岸可回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这一句话大家经常说,却没有去想岸在那里?岸就在回头那里,就是因为你回不了头。

所以我们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两个眼睛开著也好,闭著也好,你总是注视在前面,没有办法回转来,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已经告诉你岸在什么地方了。岸是什么呢?是广阔是空灵,到达了回头是岸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不要忘记金刚经的一句话:「此法无实无虚」。你说它空的也不对,说它有也不对,到这个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晓得回头本身就是岸,那就是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所以我们有一个感叹,我们众生,当然我自己也在内,都在茫茫苦海里头翻翻滚滚。要怎么样才真得解脱?怎么样才真得道呢?

「但了无心当下休」,当下无心,无心不是没有念头啊!说它是念头,把它压下去也是不对的。能记住金刚经上一句话,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大致上说来,对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点眉目了。希望大家在这里特别注意一下。

最后的结论也就是金刚经上这一品的原文,「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果报到达什么不可思议?可以使你成佛,这是成佛的捷路。

篇4:金刚经讲义-能净业障分

金刚经讲义-能净业障分

金刚经的八大金刚以及四大菩萨,各自有本愿,而这些愿力即为金刚经息增怀诛的简单具体化。下面是金刚经的'能净业障分的讲义。

(壬)次,约灭罪显。分二:(癸)初,标轻贱之因;次,明灭罪得福。

(癸)初,标轻贱之因。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复次之言,是明复举之义,虽与前义有别,然是由前义次第生起。或虽非前义生起,而与前义互相发明,必须次第说之者。则用复次二字以表示之。若但为别义,与前并无上说之关系,不用此二字也。

此中复举之义,与前义关系之处有三:一,约三要言。二,约生福言。三,约供养恭敬言也。

(一)约三要言者。前云以要言之,其下列举教义、缘起、荷担三项。以说明其福胜彼之所以然。然三要中,实以教义为唯一之主要。何以故?因教义殊胜,而后缘起,荷担,乃成殊胜故。然则教义既殊胜如此,其功德岂止如上所说之生福已哉。并能灭先世重罪,得无上菩提。故复说此科显之。

(二)约生福言者。上明所生之福,为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即是荷担无上菩提。然而荷担菩提,犹是造端。证得菩提,方为究竟。当知成就荷担功德,便能胜彼菩萨者,以其将由荷担而证得故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正以其能令信解受持者,证得无上菩提故也。且欲证得菩提,必先消其夙障。而是经教义为最能消除三障者。所以能令证得无上菩提者在此。总之,消除三障,福德方为圆满。证得菩提,福德方为究竟。惟此经有此功德,故须复说此科以显之。

(三)约供养恭敬言者。上来‘约因详显’之末云:随说是经之处,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经也,人也,并说在内。上科但云:有经之处一切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虽意中摄有人在,而未明显。故复说此科以反显之。知得为人轻贱,出于偶然。则知应当恭敬,事属常然矣。何以知轻贱出于偶然耶?经曰:若为,若者,倘若也,或者有之之意。非出于偶然乎?或问:既为人轻贱,天龙八部必亦轻贱之矣。答:此义不然。当知是人能于此经信心不逆,依教奉行,前云如来悉知悉见,其蒙诸佛护念可知。则护法之天龙八部,亦必如常拥护是人。可知经中但曰为人轻贱,不及其他,其旨深哉。为者,被也;轻者,不重之意;贱者,不尊之意。不被人尊重,正是皆应恭敬反面。云何轻贱?浅言之,如讪谤屈辱等;广言之,凡遇困难拂逆之事皆是。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明其被人轻贱之故也。先世既造重罪之业,其结怨于人可知。或虽未与人结怨,其为人所不齿可知。如是因,如是果,此其所以被人轻贱也。

先世有两义:一指前生。前生者,通指今生以前而言,非但谓前一生也。一指未持说此经以前,三十年为一世。谚亦云前后行为,如同隔世,是也。下科之今世亦然。一即今生,一谓持说此经之后。恶道者,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所作之罪应堕恶道,其重可知。盖指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等言。应堕者,明其后世必堕,盖罪报已定,所谓定业是也。

此中要义有三:

(一)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谓何果先熟,即先被其牵引受报。故此科所说前生造恶,今生未堕,待诸后生者。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果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尚未堕落者,因此。然而有因必有果。若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者,定业之报,其何能免!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是也。应堕恶道句,正明此义。古德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此言万事皆空,惟有因果在。由是观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真如木偶人做戏,被业力在黑幕中牵引播弄。若非摆脱羁绊,则上场下场,头出头没,做尽悲欢离合,供旁观者指点,自己曾无受用,曾无了期,不知所为何来也。又观本科所说,可知凡论因果,必通三世观之,乃不致误。盖人之造业,纯善纯恶者少。大都善恶复杂,因既不一,果遂不能遽熟。所以必应通观三世,方能知其究竟耳。

(二)造业,业障也。堕恶道,报障也。而是人先世不知罪业之不可造,惑障也。惑、业、报,亦谓之烦恼、业苦。名惑为烦恼者,惑于我见,故生烦恼。名报为苦者,约凡夫说也。明凡夫之报,虽大富大贵,乃至生天,到头免不了一个苦字也。此惑、业、苦,皆名为障者。凡夫不知此三,皆是虚妄相想,自无始来至于今日,执迷不悟。遂被此三,障其见道,障其修道,障证道,故谓之障也。所以学佛唯一宗旨,在于除障。所有小乘、大乘、最上乘、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此科先明三障,以为下科除障张本。

(三)此科是明业力不可思议也。受持读诵此经,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今以夙业故,反而被人轻贱。业障之力大矣哉。当知业起于心。心何以造业,惑也。惑也者,所谓无明也。无明者,无智慧也。一切小乘大乘法,虽皆能除障。而惟最上乘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尤为除障之宝剑。何以故?金刚者,能断之意,即谓断惑。般若者,佛智之称,以佛智照无明,则无有不明。故喻以金刚。波罗蜜者,到彼岸之谓。盖起惑为造业招苦之根。惑灭则业苦随之而灭。三障既消,便三德圆成,三身圆显。是之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达于彼岸矣。故观此经经名,便可知其是断惑除障,达于究竟之经。所以经功不可思议。下科正明此义。

(癸)次,明灭罪得福。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科正明经功不可思议也。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两句,昔人有释为转重业令轻受者,(见圭峰纂要及长水刊定记。)此释不宜局看。若局看之,便与佛旨多所抵触。何谓与佛说抵触耶?试观上科,于为人轻贱之下,即接曰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正明其被人轻贱,是由夙业所致,亦即应堕恶道之见端也。其非别用一法,转而令之如是也,彰彰明甚。此中消灭之言,不可误会为善恶二业两相抵消。佛经常说因果一如之理,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足见善恶二业,各各并存,不能抵消矣。即如本经,前云能信此经,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若可抵消者,先世罪业早已抵消矣。何致今世依然应堕恶道。将前后经文合而观之,其为各有因果,各各并存,不能抵消,显然易明。而转令轻受之言,含有抵消之意。故曰多所抵触。

然则奈何?惟有极力消灭恶种之一法耳。何谓抵消?譬如帐目,以收付两数,相抵相消,只算余存之数。善恶因果不能如是抵消,只算余存之或善或恶以论报也。何以故?帐目中虽各式银钱,无所不有。然有公定之标准,可以依之将不一者折合为一,故可抵消。若善恶之业,轻重大小至不一律。既无标准,以为衡量折合之根据,从何抵消乎?故经百千劫,其业不亡也。

何为消灭?譬如田中夙种,有稻有稗。今惟培植稻种,令得成谷。稗子发芽,则连根拔去,是之谓消灭。人亦如是。八识田中,无始来善恶种子皆有。惟当熏其善种,令成善果。则恶种子,无从发生。纵令夙世恶种,已经发展。但能于恶果尚未成熟期间,勇猛精进,使善果先熟。则恶果便不能遽成。若久久增长善根,则枝叶扶疏,使恶果久无成熟之机会,将烂坏而无存矣。此约世间善行及出世间法不了义教而言。若依最上乘了义之教,修殊胜因,克殊胜果,便可将夙世所有恶种,连根带叶及其将成未成之果,斩断铲除。岂止善果先熟,不令恶果得成已哉。

此中所说消灭,正是此义。经文三句,一气衔接,展转释成。不能将灭罪,当得,看作两事。则为之为,读如字。则为消灭者,就此消灭之意,经意盖谓是人先世所作应堕恶道之罪业,虽犹未堕,然已行将果熟。故已有被人轻贱之见端。若非受持读诵此经,必堕无疑。危乎殆哉。幸是人夙有深厚之般若种子,能依是经,修殊胜因,离相见性,一超直入。故其殊胜之果,亦将成熟。则本应堕落者,但以今世被人轻贱之故,先世罪业就此消灭。因其正念真如,有当得无上菩提之资格,洞见罪性本空故也。可见经中当得句,正是释成罪业消灭之所以然者。须知不灭罪业,固不能证果。然经中是说当得,不是现已证得。说当得者,明其因有决定证得无上菩提之可能。则虽甚重之罪业,已有应堕之见端者,便可就此消灭耳。当得之当,当来之意,亦定当之意。现虽未得,当来定得,决定之词也。应堕亦当来定堕之谓。然因是无上极果,故不待先熟,但有决定成熟之望,恶果便连根除却矣。以其所修,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功夫。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业自灭。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是也。此正极显经功处。由于未能领会得经旨所在,遂致误会是以人轻贱之故,罪业被其消灭,故有转重业令轻受之误解也。

总之,以今世(重读。)人轻贱故,先世(重读)罪业则为(重读)消灭两句,是明后世决不堕落之意。其中故字正是点醒此意者,岂可误会成,若非受人轻贱,罪业便不消灭耶!上科说为人轻贱,是明定业不能幸免。说罪业、说应堕,是明业报二障。而业报由惑来,故说业报,即摄有惑障在内。此科所说,是明除三障。盖受持此经,能观三空之理,且有当得极果之可能,是其观行甚深可知,则惑障可从此而消。根本枯则枝叶便萎,故虽不能幸免之定业,已有应堕之见端者,其业力亦就此消灭。业障消则报障亦随之以消,应堕者遂不堕矣。迨至三障除净,则三德圆明,故曰当得菩提,皆所以显经功不可思议也。当得者,隔若干世不定,全视其三德何时修圆,便何时得。然虽时不能定,以三障能除故,终有得之之时,必得无疑,是之谓当得。此二字既蒙世尊亲许,即是授记。如后文曰: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是也。彼曰作佛,此曰无上正等觉,名不同而意同。无上正等觉,是约果法言。佛者,是约果位言。证此果法而登果位,称之曰佛。如来者,是约果德言。证此果法而性德圆彰,名曰如来也。可知曰佛,曰如来,便摄有无上正等觉之义,而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摄有佛及如来义。以非佛如来不能称无上正等觉故。故三名皆是究竟觉果之称。但或以显究竟法,或以显究竟位,或以显究竟德,故立三名耳。

世尊说法,善巧圆妙。一语之中包罗万象。其出辞吐句,譬如风水相遭,毫不经意,而勾连映带,乃成极错综极灿烂之妙文焉。即如此科,如但曰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者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显经功,于意已足。乃带出为人轻贱,以今世人轻贱故云云。其中所含之义,遂说之不尽。兹再略举其五:

(一)令知因果可畏,恶业之不可造。幸仗金刚般若之力,得免堕落,而犹难全免也。

(二)令闻上来恭敬之说者,不可著相。著相则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三)令遇拂逆之事者,亦不应著相。应作灭罪观也。

(四)一切众生夙业何限。令知虽极重夙业,果报将熟,已有见端者,此经之力亦能消灭之也。

(五)令知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

上生福科中明示三要,以鼓励学人。此灭罪科中,亦暗示三要,以诰诫学人。一要者,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应生顺受心。二要者,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于金刚般若生皈命心。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心。三要者,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五略三要,皆此科要旨。佛名经曰:行善之者,触事轗轲,况当兹乱世乎!以此要旨时用提撕,庶不致为境缘所扰耳。

顷言勤求忏悔。当知受持读诵此经,正是忏悔妙门。何以言之?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念即是观。)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经之体,即实相也。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即是离相离念。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此即忏仪中之理忏门也。经中又令行离相之布施六度,以利益众生。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忏仪中之事忏门。盖古德之造忏仪,于理忏外,复令供养礼敬别修事忏者,正为熏起广行六度之心。岂第叩几个头,便算了事哉。观本科所说,因受持此经,而得消灭夙业。其为忏悔妙门也明甚。盖受持者,解行并进之谓。解,即是观,即摄理忏;行,即摄事忏也。且由此可知受持亦即观行之别名。寻常视受持为读诵,大误。果尔,既曰受持,何又曰读诵乎。当知读诵原为熏起受持。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只能增福,不能开慧。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更不能得无上菩提矣,当如是知。

总而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说至此科,方为显尽。而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之所以然,亦至此科,方为说彻。本科标名不曰灭罪授记,而曰灭罪得福者,正为点明胜彼之福,至此方得之意也。

此极显经功一大科,千言万语,其唯一宗旨,可以数言统括而说明之曰:学佛者若不从此经入,纵令苦行无数劫,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是也。此正发挥前生信科中结语所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之义趣,以劝一切众生生信焉耳。由此可见本经章句极其严整,义理极其融贯。前于说生信科时,曾云:生信一科,已将全经义趣括尽。向后不过将生信中所说道理,逐层逐层,加以广大之推阐,深密之发挥耳。观于此一大科所明之义,当可了然。

(壬)三,约供佛显。分二:(癸)初,明供佛;次,显持经。

(癸)初,明供佛。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即无数之意。劫字,已是指极长之时间而言。今曰阿僧祇劫,则是经过无数的极长之时也。不但此也,又曰无量。无量者,华严云:‘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是将僧祇之数,积至僧祇倍,名为僧祇转。又将此僧祇转之数,积至僧祇转倍,始为无量。复以无量之数,计算阿僧祇劫。简言之,可云无量之无数的长劫,所谓微尘点劫是也。言其所经劫数之多,如点点微尘,非算数所能计,非譬喻所能言,惟佛能知耳。此等劫数俱在然灯佛前也。

准之教义常谈,由信位修至初住,须经一万劫。或谓须经三阿僧祇劫。而由初住修至佛位,亦须三阿僧祇劫。又有一说,由信位修至佛位,统为三阿僧祇劫者。其说种种不一,今以此科所说劫数,参互考之。我世尊是在第二僧祇劫之末,遇然灯佛,证无生忍,遂由七地而登八地,即入第三僧祇劫。据此,则于遇然灯佛时,逆推至初住时。按之教义,只有一个第一阿僧祇劫也。即连第二僧祇并计,(遇然证时是在第二僧祇之末,故可并计。)亦只两个僧祇劫。于无量僧祇中,除去两个僧祇,其所余者,仍无量也。然则由信位修至初住,乃是无量阿僧祇劫。岂止三阿僧祇劫,更岂止一万劫哉。若依由信位至佛位统为三阿僧祇劫之说计之,则于此经所说劫数,不符尤甚。每见有人,因之发生无数疑问。今故不得不引而说其不同之理。

当知经中有如是种种不同之说者,实有深义。其义云何?所谓对机方便。如法华云:我说然灯佛,皆以方便云云是也。世俗每将方便二字,看成是随便。如言论、行为、不合于定轨者,则曰方便。此非佛经所说方便义也。佛经中凡是于理无碍,于事恰合,本来不可拘执者,则用方便二字表示之。故凡方便之言,方便之事,皆是对机而然。劫数多少,不一其说,亦是此意。盖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经历时间,或延或促。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岂可拘执。因是之故,遂有种种不同之说也。若明此理,则凡佛经中类此之言,皆可以此理通之。不可泥,不必疑也。

然灯亦名锭光,过去古佛也。值者遇也。那由他,此云一万万。将一万万,加八百四千万亿倍,亦是极言其所遇之佛,非算数所能计,非譬喻所能言,惟佛能知耳。劫数既有如彼之长,当然遇佛有如是之多。

供养者,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事供养,就上言之四事,更加推广。法供养,谓依法修行。)承事者,左右事奉。悉皆正指无空过言。无空过者,谓无有一佛不如是供养承事也。以上备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者,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

(癸)次,显持经。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后者,后五百岁,正当末法。又通指后五百岁之后,以及其末而言,故曰后末世。于我之于,比较之意。谓彼之持经功德比我供佛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盖供佛功德百分不及彼之一分。千分、万分、亿分、乃至算数不能算之分,譬喻不能譬之分,皆不及其一分也。言百分,又历言千万亿分,算数譬喻分者,以持经者根器之利钝,功行之深浅,有种种不同。故比较不及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此第五次较显经功,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后。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盖供养承事,只是恭敬服劳。而荷担如来,则为绍隆佛种。悲智行愿之大小,相差悬远。故曰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此中说比较处,不能以历时长短,授记迟速,为言。因持经者,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其历时之长,遇佛之多,正复相似也。亦不能泛以闻法为言。以彼此值遇多佛,承事供养,种诸善根,岂有不闻法之理。故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不能及者,理在于此。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故供养二字,应兼以法供养为释。方显此经一切法所不能比。不能专以四事供养说之。以自身之事较显,并点明然灯佛前者,正明此经为佛佛相授之传心法要,而为自身多劫勤苦修证所得,语语皆亲尝甘苦之言,以劝大众信入此门,同得授记,共证菩提耳。

前四次皆言其福胜彼,是以劣显胜。故言福德,不言功德。以显胜者既具般若正智,则所修福德,皆成无边功德,所以胜彼。此次言供佛功德,不及持经,是以胜明劣。故言功德,不言福德。以明劣者因缺般若正智,虽不无功德,亦只成有漏福德,所以不及。

经中虽但说受持读诵,赅有广为人说在。

独以后末世为言者,其意有四。(一)后末世众生,斗争坚固,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然而尚有受持读诵之者。则非后末世时,大有其人可知。故说一后末世,便摄尽余时,此说法之善巧也。(二)以如是之时,而有如是之人,故特举后末世言之,以示不可轻视众生,此摄受之平等也。(三)此经最能消除业障,故独言后末世,以此时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此救度之慈悲也。(四)此经为三宝命脉所关,故举后末世为言者,为劝现前当来一切众生,应力为宏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此咐嘱之深长也。

(壬)四,结成经功。分二:(癸)初,明难具说;次,明不思议。

(癸)初,明难具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此结成经功一科,为前半部之总结。不但总结开解一科已也。且不但结成前半部,并以生起后半部。其中初难具说一小科,是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次不思议一小科,是结成前半部之真实义趣,即以生起后半部。两小科中,皆含有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章句极整严。谛理极圆足。兹逐层说之:

何以知其为垂诫学人耶?试观上云,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生福、灭罪、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是所得功德,亦已说尽。何故此中乃言未具说乎?又上来言,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又是人之成就荷担如来,当得菩提,即是果报不可思议也。是两种不可思议,早已明说令众知之矣,何故此中复云当知?其意不同前可知。盖此结成经功之文,并非说以劝信,乃是垂诫之意。狂乱,狐疑,当知,皆垂诫学人语也。

何谓狂乱。狂者,狂妄。指妄谈般若者言也。谈何故妄?未解真实义耳。真义不明,自必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惑乱众心,不但自心惑乱已也。故曰心则狂乱。何谓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也。此指怕谈般若者言,亦由未解真实义,以致惊怖疑畏,不能生起决定信心,故曰狐疑不信。世尊悬鉴后末世众生有此二病,故下科叮咛诰诫之曰:当知云云也。

我若具说者,意谓难以具说,此含两义:

(一)是说明分五次校显,而不一次具说之故。意谓我若不由浅而深,分次显之,而于一次具说经功者。既不易说明,必致闻者或狂或疑,反增过咎。因利根人往往见事太易。闻具说之功德,便狂妄自负。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惑乱众心。其钝根者,又往往著相畏难,既闻一切无住,又闻具说功德,不敢以为是,又不敢以为非。狐疑莫决,不生信心。世尊之为此言,是诫闻显经功者,应于由浅而深之所以然处彻底领会,则不致颟顸真如而心生狂妄;亦不致莫明经旨而心起狐疑。

(二)是说明既已五次说明,更不具说之故。意谓我前来广说受持此经者,所得功德,意在示劝而已,以后不再多说。恐闻者不明其意,或者著相而求,是狂乱其心也。或者求不遽得,反狐疑不信也。世尊之为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说所及,惟证方知。必须一切不著,真修实行,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以是之故,后半部较显经功,只略略表意,不似前之注重矣。因前半部正令生信开解。若不极力显之,云何能信?云何能解?后半部正令向离名绝相上修证。即菩提心、菩提法、菩提果,尚不应著,何况功德。若再广说,便与修证有碍。然亦不绝对不说者,又以示但不应著耳,并非断灭也。或有者,深望其不多有也。

(癸)次,明不思议。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也。何故狂?何故疑?由其不知是经义趣,及持说此经所得之果报,皆不可思议故耳。故诫之曰当知。果报,即暗指所得功德。所得功德非他,即上文所谓,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是也。

何谓经义不可思议?当知是经义趣,专明离一切诸相,离相方能证性。所谓离名绝相,惟证方知。故曰经义不可思议。何谓果报不可思议?当知受持此经,原为证性。欲证无相无不相相不相俱无之性,必须离一切诸相。分分离,便分分证。果报非他,即是自证究竟,性德圆彰。故曰果报亦不可思议。总以明经义果报,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拟议。皆应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若能知此,则妄执未遣,何可贡高?狂乱之心可歇矣。虚相遣尽,净德自显,狐疑之心可释矣。

前于灭罪科中,曾云:极显经功,正是发挥前生信科中所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之义趣,以劝信。此结成科为极显经功之总结者,又正是发挥皆从此经出之下文,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之义趣,以开解也。世尊之意若曰: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前所谓佛即非佛者何耶?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故也。盖即非者,简言之,即离相之谓。

详言之,性体空寂,一丝一忽之相不能著。著则即非空寂之性体矣。故曰即非也。我前来分五次以显经功,不欲具说者,为令闻者深心领解,功德以离相之浅深而异。不致口谈空,心著有而狂妄自乱;亦不致一闻离相,便怕偏空,而狐疑不信。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所谓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心行处灭,不可思也。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之谓佛法即非佛法。若不知向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中观照契入,便与经义乖违,那得果报可证,有狂与疑而已矣。受持读诵此经者当如是知也。

知即是解。以此为开解一大科之总结束。正是显示所谓开解者,当如是深解也。亦正是显示此开解一大科中义趣,皆是逐渐启导学人,令得如是深解者。真画龙点睛语也。总以明修行以开解为本。依解起行,乃克胜果。不然,非狂则疑。其开示也切矣,其垂诫也深矣。而末世众生读诵此经,犯此二病者,正复不少。由其于五次较显经功之所然,多忽略视之。故并此结成科中所说之道理,亦未能深切明了耳。颟顸儱侗,岂不深负佛恩也乎。

极显经功一科,既是发挥一切诸佛乃至即非佛法云云之义趣,则此处结成一科,不但将开解科中义趣结足,并将生信科中义趣,亦一并结足矣。盖非如此以后义显前义,前半部义趣不能发挥透彻。(一切诸佛云云,是生信一大科之总结。极显经功一科,是开解一大科之总结。今以后之总结,显前之总结,则前半部之义趣倍加彰显,而纲领在握矣。)亦无以生起后半部来。后半之文,正是专明言语断、心行灭、不可思议之修证功夫者也。故前后经文,得此当知两句,为之勾锁。章法,义理,便联成一贯。岂可局谓前浅后深。此两句是统指全经而言。且与后半紧相衔接。岂可局判前后为两周说,若各不相涉者耶!至视后半所说语多重覆,则于经旨太无领会,不足论矣!

不可思议一语,具有三意:

(一)即上来所云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果报所得者,得此。此本义也。

(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句,并加释明。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科也。前但云经有如是功德。今明之曰:言经有者,因其教义如是也。(前判为教义胜者,根据此处之言也。)何以知教义有如是功德?以依教奉行者,能得如是果报故也。不可思议,是法身,是体。(见前释。)得体乃能起用。证得法身,报化自显。故但言不可思议已足。不必说不可称量云云矣。况兼以明言语断、心行灭之本义,更不能杂以他语。

(三)以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故虽但说不可思议,便暗摄有不可称量无边之义在内,善巧极矣。

详谈本分两总科。初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即上来已讲之前半部经。次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即向下将讲之后半部经也。后半与前半不同处,兹于未讲经文时,先当说明其所以然。入文方易领会。且从多方面说明之,以期彻底了然。

(一)前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教以如何发心,如何度众,如何伏惑,如何断惑。后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盖发心而曰我能发、能度、能伏惑断惑。即此仍是分别,仍为著我,仍须遣除。后半专明此义。须知有所取著,便被其拘系,不得解脱。凡夫因有人我(即执色身为我。)之执,故为生死所系,不得出离轮回。二乘因有法我(虽不执有色身,而执有五蕴法,仍是我见未忘,故名法我。)之执,遂为涅槃所拘,以致沈空滞寂。菩萨大悲大智,不为一切拘系。故无挂无碍,而得自在。此之谓不住道。所以少有执情,便应洗涤净尽,而一无所住也。

(二)人我执,法我执,简言之,则曰我执法执,寻常说,本经前破我执,后破法执。未免疏略。前半启口便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以及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等,说之再再,何得云但破人我执乎?当知我、法二执,皆有粗有细。粗者名曰分别我法二执,盖对境遇缘,因分别而起者也;细者名曰俱生我法二执,此则不待分别,起念即有,与念俱生者也。此经前半是遣粗执。如曰:不应住六尘布施,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住心,应生无住心,应离一切相云云。皆是遣其于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著之病。所谓我法二执之由分别而起者是也。故粗也。云何遣耶?离相是已。后半是遣细执,即是于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著。若存有所念,便是我执法执之情想未化。便为取相著境之病根。是为遣其我法二执之与心念同时俱生者。故细也。云何遣耶。离念是已。

(三)前令离相,是遣其所执也;后令离念,是遣其能执也。前不云乎?所执之幻相,起于能执之妄见。故乍观之,本经义趣,前浅后深。然而不能如是局视者,因遣所执时,暗中亦已兼遣能执矣。何以故?若不离念,无从离相故。故前半虽未显言离念,实已点醒不少。如能作是念否;我不作是念;应生清净心;应生无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皆令离念也。即如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之言,利根人便可领会得,所发之心,亦不应住。何以故?明言有住则非故。前云信心不逆者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是人必已领会得离念。不然,未足云荷担当得也。所以昔人有判后半是为钝根人说者,意在于此。谓利根人即无须乎重说。因世间利根人少,故不得不说后半部,令钝根者得以深入。此昔人之意也。不可因此言,误会为后浅于前。虽然,离念功夫,甚深甚细。若不层层剖入,不但一般人未易进步。即利根已知离念者,若不细细磋磨,功行何能彻底。如剥芭蕉然,非剥而又剥,岂能洞彻本空,归无所得乎?当知后半部自明五眼以后,愈说愈细。至于证分,正是令于一毫端上契入之最直捷了当功夫,所谓直指向上者。不明乎此,圆则圆矣,顿犹未也。若局谓后半专为钝根人说,于经旨亦未尽合也。此理不可不知。

(四)前半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方为利益一切众生之菩萨。是空其住著我法之病。后则云: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语。是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也。故前是二边不著;后是二边不著亦不著。前是发心应离相;后则并发心之相亦离。当知但使存有能离之念,仍是我法宛然,便已分别取相。故又云非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我见即非我见,法相即非法相。皆所以遣荡微细执情。遣之又遣,至于能所皆离。并离亦离。方证本来。所谓证者,非他。但尽凡情,本体自现。非别有能证所证也。岂但凡情不可有,即圣解亦应无。存一能修所修,能证所证,便是圣解。即是所知障。正障觉体。故弥勒菩萨金刚经颂曰: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则障于心,违于不住道也。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本经前半不外此义。圆觉经又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本经后半部,不外此义。

(五)前半部是明一切皆非,(如曰:非法非非法,有住则为非住。)以显般若正智之独真。盖此智本一尘不染,而一切相莫非虚幻。故应一切不住,而后正智圆彰也。后半部是明一切皆是,(如曰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盖此体为万法之宗,故一切法莫非实相,故应菩提亦不住,而后理体圆融也。

由是观之。一部金刚经所诠者,真如二字而已。最后结之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里许矣。又复前明一切皆非,令观不变之体也,所谓正智者,乃如如之智,即体之智也。后明一切皆是,令观随缘之用也,所谓理体者,理者条理,属性用言,用不离体,故曰理体。此与宋人之言理气,截然不同。彼以浑然一本者为理,以流行万殊者为气。后儒辨其言理之非是者,详矣。又复前既一切皆非,故虽则非与是名并举,而意注则非,所谓虽随缘而不变也。后既一切皆是,故虽细遣法执,而曰于法不说断灭相,所谓虽不变而随缘也。综上五说,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于心目中矣,不止入文时,易于领会已也。

篇5:《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释义

原文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麽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篇6:《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释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一切众生,悟为佛。佛一迷,变成凡夫。凡夫一念觉,就为佛。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这是在问须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们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您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时候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得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老禅师那里去参禅。老禅师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说:在哪儿呀?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他没听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自己去悟。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是从自己心中开启。怎么开启?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不留他,这个禅师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发毛退了回来。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这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老禅师为什么把蜡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自心里头发出来,自己的心光就是天灯。天灯不灭,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自己的心灯,才能照明自己的道路。只有心灯(天灯),才能使自己回归佛国。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大家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我考虑来考虑去有三种:

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心净自然国土净。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觉悟了,就是佛。只要一迷失,佛就变成人。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气功练的是旁门,魔走的是左道。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么?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就是在这句话上开悟的,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

这部经里有五种菩提心,先是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参与了,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惠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智慧无南北,也就是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们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这一天你们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也是觉者。如果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你们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自己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对竞争对手不会平等。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 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这个时候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是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照着、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烦恼黑暗不来了,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么原因呢?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如何能打开心量呢?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篇7:《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释义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威仪寂静。威仪就是行、走、坐、卧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儒家、道家都讲究威仪,四威仪也是我们人应该具备的四个形象。寂静,从字面上来讲是人心净安详,打坐身心轻安,平稳,平静。

从密意上讲,威仪寂静还是说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本身就具备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自性清净无为、圆满无碍、湛然常寂的。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从字面上讲,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来去,有坐有卧,那是不了解我所说的意思呀。你看到虚空坐下了或躺了吗?都没有。躺的、坐的、来的、去的'都是有为的色身色相所体现出来的。

道由心悟,如果言说如来若坐若卧,都是行邪道。如来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没有来去相,没有坐卧相,是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如来就是圆满的自性,原本的大我遍虚空,是如如不动的,是无形无相的,但又不执著于空,不落空相。自性如同虚空,谁看见虚空来了?谁又看到虚空去了?虚空没来也没去,也不说来,也不说去。道家讲大象无形,大象就是我们自己原本清净的性或者说是无位真人或者说是无我。所以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都是没有明白如来的真义啊,是邪见啊。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接着佛又解释什么叫如来?如,是如实、真实、不变的,就为如。来,非去非不去,非来非不来,叫来。真实不虚的,本身是如如不动的,叫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无修。

如来从外相上讲如虚空,是不来不去,虚空就在那里,没见它多,也没见它少,是圆满的,但又不落于空。

从自性上讲,我们原本的自性心本身就在虚空中,本身就是如如不动的,没看见它从哪里来,也没看见它到哪里去,所以叫作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自性原本就是如如不动的,说它是什么都可以,不说它是什么也可以。所以说自性在我们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就是常常处在清净、平稳、圆满、无碍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如来。

我们的自性如来是一切具足的。如果不明白,说明我们还是无明,不是觉悟者。觉悟的人是知道自己是圆满无碍的,不需要学什么法术道术。道术、法术是我们有为法中的方便法门,是为了体现无为的东西,才有了有为的法。

如果自性当中真的圆满无碍之后,无为大法随便用,怎么用都行。现在世间上那些小巫小术比比皆是,都是生灭法,生灭法是不实在的。只有我们内心中自性体现出来的无为大法才是真正的宇宙大道法。

六祖言:“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我给你们推荐几本书:第一部是《妙法莲华经》,写的非常正义,正义可以度无边的众生,总共有六万九千五百个字。

第二部经是《维摩诘经》,这部经跟禅宗说的都是不二法门,证的无生法忍,总共有两万七千多字。

第三部经是《金刚经》,四生九类都可以证到无余涅槃,可以证得实相般若,总共有五千多个字,和《道德经》差不多,开智慧的。

第四部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它可以消灭我们的一切罪业,增长我们的善报,三千多个字。

第五部是《佛说阿弥陀经》,意义非常好,将来可以往生极乐国,一千八百多个字,早晚课是要背的。

第六部是《观音或者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将近七千个字。

第七部是《实相法义经》,三千多个字。

第八本是《医佛治心经》,两百六十个字。

以上八部经也是大乘经典的经要。《妙法莲华经》稍微长一点。有机缘可以看一看《楞严经》《法华经》。大家读经读多了的时候,智慧自然就会打开。

首先大家要了解这些经典是干什么的,《楞严经》是开悟的,《法华经》是成佛的,《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华严经》是教化众生的,扶持的律宗是《涅槃经》,《涅槃经》是释迦佛临终之前所说的一部经典。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教化的华严,扶律的涅槃。

《楞严经》是让阿难彻底的明了了有为和无为之间的一些妙用,因为《楞严经》里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道理,所以说阿难最后明白开悟是通过《楞严经》。

因为阿难鬼迷心窍,释迦佛讲了《楞严经》,讲完《楞严经》的时候,很多罗汉菩萨开了悟了,当下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大家喜欢修行想明白一些道理最好是看一下禅宗的书,禅宗的书读明白之后,再往深里如法修行就会快。

篇8:《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释义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麽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更多推荐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