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青青子衿赏析,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全诗赏析

《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全诗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心上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他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下面是《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篇2:诗经子衿全文及赏析

诗经子衿全文及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下面是诗经子衿全文及赏析,请参考!

诗经子衿全文及赏析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篇3:《诗经·子衿》赏析

《诗经·子衿》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子衿(《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鉴赏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篇4:诗经经典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经典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经典子衿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子:男子的美称。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纵:纵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译文1: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译文2: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衣带,我的心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等我?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玉佩,我的脑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站在城门口,踮起脚来眺首远望(你)啊。一天没见到你,好像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啊。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赏析:

《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

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习,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所以说呢,毛诗本身所具备的修政劝世之意,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未尝没有教育意义。

篇5:诗经子衿的赏析

诗经子衿的赏析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囊括了很多的诗歌。下面我们就《子衿》原文赏析。

子衿

作者: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为受到阻碍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待恋人过来这里相会,可是望穿秋水,都不见人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的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为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一共只有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我们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了无限想像,此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那句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之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此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篇6:《诗经》之《青青子衿》翻译鉴赏

《诗经》之《青青子衿》翻译鉴赏

古往今来,能细腻准确地描述女人心事的诗词作品恐怕不多,一则大多数此类作品由男性直接代笔,二则能被大家公认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李清照的词作以女人心写女人情,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少女时期的一首词《浣溪沙》在我读《诗经·郑风·子衿》时反复萦回在脑际。词中这样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态表露无遗。北京大学文学副教授康震在解读李清照时说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感受和一瞬间的动作,并且能用通俗的语言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他说“娇恨”一词恐怕是一种创新,那是种一边恨着一边撒娇,因爱生恨的心情。我觉得把《青青子衿》结合李清照的这首词来解读再恰当不过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余冠英今译]

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

青黝黝是你的佩玉带,心悠悠是我把相思害。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

走去走来多少趟啊,在这高城望楼上啊。一天不见哥的面,好像三个月儿那么长啊!

同样是眼波流动的少女情怀,同样是急不可耐的焦急等待,同样是因爱生恨的娇怨之态。女性的心理活动最难写了,如果不是身为女人是很难准确把握得住的。即使同为女人,也极少有写得妙的,因为人看自己更难。但是李清照做到了,《诗经·郑风纷玉啤防锏淖髡咭沧龅搅耍我敢肯定,这诗的作者一定是个女性,而且是一个敏感的女性。她把女性特有的心理活动用短短的几句四言诗表达得精准而深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青色的。“青”即蓝,一种深深的蓝,注定这思念是深沉的。也许在我们女人的内心里都有着这样一位“蓝颜知己”,他可能是我们最爱的人,却不是携手相牵共度一生的那一个。因此,对他的爱慕和眷恋只能长久的盘桓在我们心里。“悠悠”地荡漾着,在心湖中旖旎出一圈又一圈相思的涟漪。

多年以后,一个男人也用了同一样一句话,但是境界却完全不同了。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男人之思,是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是对雄伟霸业之忧思。

男人和女人终究是不同。

唉!女人一旦爱了,便傻了。以为一个男人和自己有了肌肤之亲便是相许了,就会和自己一样什么都围着对方团团转,实在是天真的可爱!

你看这位郑国女孩子怎么说:“就是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捎个信给我吗?”“就是我不曾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能主动来找我呢?”唉!由爱生怨好像是我们女人的通病。明眼人一看,这分明是单相思嘛。试想啊,如果两个人真的是彼此相爱,即使男的再怎么忙,再怎么脱不开身,总得有句话吧?且不说洋洋洒洒的情书,只字片语总该有吧?哪怕只一句“我想你!”这女孩也不至于着急的在城楼上团团转啊,还要剖心挖肝的哀鸣“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我想此刻她的内心是有恨的,但是她还抱着希望,不是真的恨他。

聪明的女人是懂得舍弃的。爱就爱了,如果人家不是真爱你,只是玩玩而已,她们不会抱着“男人一夜,女人一生。”的信念不放,绝对会认清形势,决绝抽身。

我很同情《子衿》里的这个女子,她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好女孩,为了爱执着地等待,即使在我看来这希望很渺茫。但是,我愿意相信,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写《浣溪沙》的李清照终于盼得有情郎,两人志趣相投,恩爱有加,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女人,终其一生,爱是主宰。没有爱,生活是贫乏的。如果心中有爱,即使“一日三秋”,又算得了什么呢?

篇7: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衿-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 诗经

子衿-诗经原文:

子衿

佚名 〔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衿,衣领。②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③宁(ning):难道。④嗣音:继续通信、传音讯。嗣,继续的意思。⑤佩:这里指系玉佩的绶带。⑥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⑦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

子衿-诗经拼音解读:

zǐ jīn

yì míng 〔xiān qín 〕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sì yīn ?

qīng qīng zǐ pèi ,yōu yōu wǒ sī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lái ?

tiāo xī dá xī ,zài chéng què xī 。yī rì bú jiàn ,rú sān yuè xī !

相关翻译

你青青的衣领,是我悠悠的思念。就算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传音讯给我?

你青青的佩带,是我悠悠的情怀。就算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

我在这高高的城楼上,走来走去,四处张望。一天不见你的面,觉得像过了三个月那样长!

相关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的前两句便是从《子衿》中得到的灵感,不过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改了主旨,换了意境,借“子衿”抒发自己渴求资人的心情。而《子衿》谱写的则是一曲热恋中的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候情人来相会的恋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丽动人。”子衿”的意思是“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忘记的是你那青色的衣领,那样整洁干净、它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有许久,你的样子和农着我还依稀记得。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不知什么原因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这个不来看望她的男子满腹抱怨。面她没有去看他。却是出于女子的矜持和羞怯。在女子自己看来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忘不了那青色的佩带,现在不知它是否还紧贴在你的身旁。上次离开这儿的时候,佩带还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即使我没有去看你,你怎么就不知主动来

看我?女人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刻骨的想念

这一章大致是对上章的重复,以反复递进、层层深入的写法,将长相思之苦,提升至极。从上段的“子衿”和本段的“子佩”都可以看出女子的心上人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年轻人,纵不是官宦子弟也绝不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想你的心情抑制不住。你不来,我又不能过去找你。我就每天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希望能看见你的身影。一天见不到你的身影,就如同隔了三个月那么长。这一段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焦急难耐的心情。她等不了男子来看她,那对于她来说简直是无尽的煎熬,于是她吃力地爬上城门两边的观楼,不时地向远处眺望。结尾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成了男女之间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对他们即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从科学时间概念的角度衡量,三个月怎能与一日等同呢?这当然是悖理的,然而从抒情的角度看,这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便似是三个月那么长,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不符合常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巧妙地传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此诗章法之妙历来被学者称颂。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区区四十九字便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全依赖于作者对心理描写的挖掘。

从全诗来看,从开篇对心上人衣服的描写到埋怨男子没来看她,都是主人公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表现,第三章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更是表现了女子焦灼的心情。结尾一处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此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诗·王风·采葛》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此以后便成了表达思念的妙语,虽有夸张,但唯美动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不衰。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 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篇8:子衿,子衿诗经,子衿的意思,子衿赏析

子衿,子衿诗经,子衿的意思,子衿赏析 -诗词大全

子衿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篇9:诗经子衿原文及古诗赏析

诗经子衿原文及古诗赏析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鉴赏

这首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诗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为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为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为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为衣领和青青为佩玉。于诗她登上城门楼,就诗想看见心上人为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为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为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诗一首难得为优美为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为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为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诗以恋人为衣饰借代恋人。对方为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为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三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为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为焦灼万分为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不艺术效果为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为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为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为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为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为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为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为反差,从而将三强烈为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三源,此诗已开三先。

这首诗诗《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为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为女性所具有为独立、自主、平等为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为情感,即对情人为思念。这在《诗经》以后为历代文学作品中诗少见为。

赏析:

《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

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习,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所以说呢,毛诗本身所具备的修政劝世之意,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未尝没有教育意义。

篇10: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再读《诗经》有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最近为了给女儿取名字,又翻出来通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是阅读越是觉得诗经作品的厚重、隽永、耐人寻味。诗经的大部门作品都是写在两三千年前,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那时百姓家浓浓的生机和情侣间脉脉的情怀,仍能感受到王宫内的歌舞升平和战场上的车马萧萧。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或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它可以带你穿越时空,带你感受百姓心声、爱侣之情、家国情怀。

百姓心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政治课本里总是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纵观史书,真正描写人民这个主体以及生活状态的史籍寥寥无几。然而我们可以透过诗经读到几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让你感同身受。“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国风・魏风・十亩之间》描写百姓家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诗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这个画面热闹中透着安详,忙碌中带着欢乐。中国的农耕社会的耕作方式,据说从汉代到近代都没有怎么改变,这首诗也让我还原了儿时的记忆,夏季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人在割麦、打场,累了大家嬉笑几句,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时,大家牵牛赶车,背后的夕阳余晖散落满地。历史总是被描写的狼烟四起,成王败寇,正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丰碑后,堆叠的都是无数百姓的森森白骨,而这些百姓的家人,则在等着他们早点回家。“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鸡已经上架休息了,太阳落山,羊、牛也从山上回来了,丈夫还是没有回来,一个妻子开始思念丈夫,担心他在外受饥渴之苦。同时也是在描述战争,看不到金戈铁马,看不到尸横遍野,只看到一个女人夕阳下的背影,她在门前远望,望穿秋水,黯然神伤。这首诗出自王风,王,是东周王都的简称,王风主要产自洛阳一带,每当路过王城广场,我总想着,两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个地方,一个农妇,在某个角落,孤单影只的思念着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一个兵卒,战祸、破乱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现在,我们真该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

爱侣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句,出自《国风・周南・关雎》。此诗位列“诗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爱侣之情的重视,足以看出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连孔夫子都为之叫好,可见此诗的写的漂亮。它描写的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他们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诗经》中还有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诗出自《国风・卫风》,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之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卫风在今淇县一代,离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边上,小时候经常去淇河边玩耍。二是这首诗产生了一个成语:投桃报李,三是这首诗还产生了一个名人的名字:爱情小说集大成者,琼瑶。读了诗经,你会发现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诗经,或者诗词中引用诗经,足见诗经影响深远。《诗经》中爱情诗不胜枚举,所刻画的爱情样貌,应该是华夏儿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轰轰烈烈的爱情总会归于平淡,普通琐碎的温暖才是真。

家国情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邶风・击鼓》,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描写的夫妻之情,而是写士卒征战之悲。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邺,主要指我老家安阳一带,每读此诗读,总能感到老祖宗征战的豪迈与悲壮,家国情怀,战友之情,溢于言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诗出自《王风。黍离》,成语黍离之悲就是出自此诗。平王东迁洛,周室走向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虽保有天子称号,但地位等同于列国。这首诗就书写了古人在周王室迁都洛阳时难舍家园之情。对于亡国之痛,有忌讳,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来愈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秦风・无衣》,读完这首诗,你就会觉得秦国统一六国是必然,秦军虎狼之师如此同仇敌忾的气势能不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每当读起此诗,我总会想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我为数不多喜欢的国产剧中它算一个,剧中冒名顶替的团长龙文章在带领败退远征军突破日军重重阻击和追击返回祖国时,口中念叨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凭着个人魅力和这句“岂曰无衣”,愣是将一群流窜的兵痞带成了一群岳武穆,让溃军炮灰团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对抗日军的民族脊梁。其实无衣跟剧中阿译长官唱的那首歌是一个意思: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快团结莫作老病夫,快奋起莫贻散沙嘲!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情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这次趁着给女儿取名字的机会重读经典,有侥幸心理,最后却也学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学子之服,后多指知识分子、贤才贤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后可以多读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正家风重传承,成为家国需要的子衿。

――陈晓寒

篇11:《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作品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篇12: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作品鉴赏】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更多推荐

诗经青青子衿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