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心童言童趣在教学中走进童心论文,本文共3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童心童言童趣在教学中走进童心论文
童心童言童趣在教学中走进童心论文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呀,童年是美好的、灿烂的,虽然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早已远离了童年,但是我们和正处于金色童年的孩子们一起共度美丽时光,觉得很幸福。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在教学生活中,我们就需要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聆听童言,共享童趣。
一、童心未泯,收获教学的精彩
童心像小鸟,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童心能给你带来许多美丽的故事,让你享受到清澈透明的快乐。
曾经听说过女作家乔叶的故事:她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堂语文自习课,她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练习册上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老师突然来到她身边,抽走了她的练习册,这令她惶恐不安。可老师并没有对她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大发雷霆,而对她的句子“花骨朵儿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产生了兴趣。老师真诚地夸赞:“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老师听了大加赞赏。从此,小乔叶文学的才能喷薄而发,走上了作家之路。感谢老师,感谢老师也跟她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理解童心,爱护童心。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经常发现,学生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会有许多跟我们大人不同的想法,也许这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也许这就是快乐的源泉,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精彩。
二、童言无忌,创造教学的快乐
孩子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想像力的,仔细倾听儿童的语言,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巧妙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也能创造出课堂上出乎意料的快乐。孩子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夏天煮好的绿豆汤,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无非就是绿豆加上汤水,可是孩子却说:“绿豆宝宝在洗澡啦!天气太热啦!”有一次三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问我:“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正在脑海里搜索所有相关的自然知识,绞尽脑汁地想该怎样告诉孩子雨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降下来的。孩子看我半天没反应,就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了。老天爷感冒了,打喷嚏又流鼻涕,所以又打雷又下雨。妈妈,你给他喂点小儿库克感冒冲剂就可以了。”小脸里写着无尽的得意。
老天爷,我真是自惭形秽,我怎么一点想像力都没有;不过,转念一想:这得多少“小儿库克”啊?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正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新学期的号召,鼓励学生吹起奋进的号角,我总结道:“本学期,我们的目标是——”有一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回答:“没有蛀牙!”那可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所有的学生屏息凝视着我。我正想勃然大怒,可转念一想:如果一开学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那以后还怎么相处啊?以后的教学工作还怎么开展啊?再说学生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我莞尔一笑,字正腔圆地说道:“对!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学生长嘘了一口气。我还模仿着电视上的广告说:“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请用蓝天六必治。”学生欢呼着,雀跃着。我想,就是因为一颗童心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心理距离,就是儿童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刚开始运用关联词写句子的时候,学生老是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愁眉不展。于是我给孩子们说了一个笑话。“老师要同学们用‘要么……要么……’造句,小明造了个这样的句子:早上,菜市场里的大婶在吆喝着:卖馒头喽,卖馒头喽!要么,要么?”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了关联词语的运用,同时也产生了兴趣。
珍视儿童大胆的语言,尊重儿童丰富的'语言,感动于儿童精彩的语言,运用儿童奇妙的语言,就能创造出教学中让人惊喜的快乐!
三、童趣盎然,舞动教学的灵性
儿童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教学工作者,就要让我们的课堂童趣盎然,让教学充满灵性。
课堂中,不是仅仅有感悟、理解、训练,还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猜谜语、唱歌、表演、画画等多姿多彩的儿童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儿童情趣。学生很爱插话,总是不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虽然可以看出他们思维很活跃,但是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个村子要招收一些游击队员,可是装备有限,于是,就召集村民开了个动员大会。村长脸红脖子粗地对村民说:“一个人一条枪——”村民们听了,无比激动,掌声如雷。村长清了清喉咙说:“那是不可能的。”村民叹了口气。村长又提高了声音:“两个人一条枪——”村民听了,还是很兴奋,终于可以摸上枪了,掌声四起。村长顿了顿说:“那也是不可能的。”村民垂下了头。村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手一挥:“三个人一条枪——”村民们觉得还有希望,还是不约而同地鼓掌。村长扫视了大家,不紧不慢地说:“那是木头枪!”全场一片寂静。学生听了这个故事,略有所思,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用一颗童心来点亮寒夜里的明灯;用一颗童心来笑看花开花落;用一颗童心来享受生命的精彩。走进童心,让我们心生期待,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感动,让我们的心灵更加鲜活,让我们的教学异彩纷呈。
篇2: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指语文基础教育者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的童真和童趣,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童心和本性,调动其对语文学习和课堂参与的热情,让小学生体会到童年的美好与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童心教育的意义,能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提高语文课堂中的童心教育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应用过程中总结的心得。
一、从儿童的视角结合课标的要求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进行语言知识、技巧、理解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同时还承担着审美和传统文化渗透的使命,是一个体验和享用的过程。语文教材文本是教学开展的直接精神资源,教师要本着儿童本位的原则,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同时兼顾文化的深度进行教材解读。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寻恰当的儿童视角切入点和兴奋点。例如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中,教师让小学生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小学生充分分析和表达自己对幸福的自主、独立、个性化的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观点,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天真浪漫的展现舞台,给他们体验和分享的空间与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儿童的发言和感受进行总结,对教材从人文、社会、审美、语文常识等角度进行逐步的点拨和提升,让课堂中的精华部分成为儿童成长的助推剂。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理性思维较差,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内容的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出与文本相适应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乡下人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该文图文并茂的特征,创设出田园风景画式的课堂。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片、田园风情的影视资料,将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到画面美和音乐美中,提升小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乡村生活的向往,为深刻理解文章体现的乡村之美与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教师必须沉浸在课堂气氛中,和小学生一样保持着童心,对教材进行再次熟读分析,细心体会乡下人家的静谧、淡泊、亲切、淳朴,引导儿童进入到乡下人家的意境中。最后,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每人画出自己心中的乡下田园图,并配以文字描述,在音乐的播放声中,小学生自由书画与表达,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编织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和幸福。
三、开展具有童心的教学活动,在快乐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性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约束力,教师应该把握其年龄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适应童年的童心、童趣特征,促进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活动要生动有趣,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小学生在开心快乐中积极主动研究语文知识。例如二年级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活动的道具,将装着小金鱼的小鱼缸藏在桌子里,然后按照教材的讲述,向装满水的杯子里分别投入橡皮、铅笔等东西,让小学生真正观察到了水从杯子中溢出的现象,调动了小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发问: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回答:水杯装满水,放入东西会使水溢出来。教师提出和教材中法国科学家朗志万一样的问题:把金鱼放进杯中,却不是这样,那是为什么呢?小学生会提出各自观点,思维再度深化和调动,教师顺势引入课题,师生共同阅读和欣赏教材《动手做做看》,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在教材中得到释疑,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最后,教师可以将藏着的金鱼拿出来,为大家当众演示金鱼进入水杯的过程,随着水漫出杯子,小学生欢呼与感叹,自觉得出感悟,对动手和动脑的意义认识更加深刻,享受了语文教学的快乐,对小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思维方式都能产生深远影响。
四、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唤醒被压抑的童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儿童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尊重和唤醒小学生的童心,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小大人”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被压抑的童心本性。在诗歌的讲授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童心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例如在三年级《乞巧》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铺垫讲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让小学生在对神话的向往和想象中,朗诵和体会诗歌,研究乞巧的含义。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为小学生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张力,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思维活跃程度,使小学生主动探究字、词等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启发小学生进行练笔:今年乞巧节,你打算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如何实现呢?教师通过对写作训练的作业布置,为小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与生活相融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加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鼓励小学生质疑教材和教师保护童心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认知能力比较差、知识结构简单、社会经历和体验不丰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但是儿童的心理天真、纯洁、美好,从儿童的视角和情感看,与成人的理解和观点又很多不同,有时很新颖。教师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尊重不同的声音。教师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程度,语文教师要多进行开放性评价,努力寻找促进儿童发展的切入点,善于抓住小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儿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激励性和多元化评价,会使儿童视野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教师必须怀着人文精神和成全的心态,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快乐。没有疑问的课堂是被动的,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能主动进行质疑,以此为引导积极钻研语文教学内容,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残疾青年为什么不直接给作者钱呢?非要买不需要的青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辩论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增加了人文主义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钓鱼的启示》讲授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质疑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自主提出疑问:父亲必须放掉大鱼吗?那种情况下自己会如何选择?父亲的选择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课堂在思维的碰撞和灵动中得到锻炼,灵魂和觉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篇3:让童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飞翔──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让童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飞翔──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让童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飞翔──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摘 要】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有效的教学拓展能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进行有效拓展,点燃思维火花,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理解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所以,要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教学拓展不可缺少。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以阅读为基础,听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阅读来促进。作为语文能力基石的阅读,如果仅仅靠有限的课文,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于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借力“拓展”了。
所谓的教学拓展就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更为直接地说,语文教学拓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所以,有效的教学拓展能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挖掘课文中的训练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与启示。
一、巧挖契点,训练思维
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的结尾写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最后的省略号就是一个难得的思维训练的“契点”.因为这个省略号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小男孩后来扔鱼的情形,也包括他的思想情感,这无疑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这个省略号,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第一,小男孩捡了那么多鱼,他累不累?他最后有没有放弃呢?第二,假如你是小男孩,你心里会怎么想?第三,假如你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怎么感激小男孩?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从这个省略号里能看出小男孩捡了很多很多的鱼,他一定也很累,可能腰都酸了、手都疼了,但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小男孩很爱这些小鱼,很在乎小鱼的生命,他一定会挽救小鱼的生命,决不放弃。被救的小鱼儿一定会非常感激小男孩,它们会对小男孩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会永远记着你的。”“谢谢你还给我生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生活了!”“我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是你救了我!”……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课堂变得活跃而充满灵动。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体验到了文章带来的深厚情感。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思维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语言表达融为一体,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写话基础,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如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地震过后的悲惨景象、被污染后的浑浊河流、被破坏的土地与森林等。图片播放出来,孩子们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仿佛一下子从课本的小世界走向了社会的大世界。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世界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在孩子们说完自己的愿望之后,我出示课后练习,让学生把“我要给……”这个句式补充完整。()学生很快就能按照课文的格式进行述说,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续写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看,他们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奶奶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她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可怜的流浪狗画许多好吃的食物,它再也不会在街上苦苦寻食。”“假如我有一双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孩子画一座座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安静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我不由得佩服起孩子们来了,他们的思维就像一口深井,让你带着喜悦越挖越深。
让孩子有感情地读课文,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拓展活动,打开孩子思维的天窗,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塑造孩子关心自然、贴近生活的金子般的心。让孩子在感受课文和拓展活动之后提高写话的能力,学会仿照课文形式续写课文,养成关心周围世界的习惯,培养善于想象的能力。
二、续编故事,激发思维
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编写故事。我先出示编写要求:“可以改编课文的故事,也可以写其它动物当上‘万兽之王’之后的表现等等。”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编写故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他们很有兴趣。这同时也是紧扣教材开发的一次书面语言训练机会,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写小松鼠当上万兽之王后的得意忘形,有的写大老虎当上万兽之王后的气焰嚣张,有的甚至写小兔子当上万兽之王后的无所适从。可见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是多么的宽阔。
三、诗意仿写,发展思维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儿童的语言原本就是充满诗意的,从他们嘴里不禁意间流淌出来的稚语趣言,常常令你忍俊不禁,亦或令人童心飞扬。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语文园地六》中有一首可爱的小诗《谁和谁好》,诗意浅显易懂。读完后,我让孩子们快速仿写一节诗,要求结构相似,内容有新意,最好能押韵。不大一会儿,一节一节的小诗便珍珠一般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了。“谁和谁好?小鸟和树好。小鸟来唱歌,大树伸手抱。”“谁和谁好?鱼儿和水好。鱼儿水里游,浪花哈哈笑。”“谁和谁好?我和小狗好。我将小狗抱,狗儿尾巴摇。”……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这就是孩子们灵感的创作。
再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词语丰富准确,“缕缕白云”、“座座山峰”(AABC)等词的修饰使作陪衬的景物(白云、山峰、花草、湖水)显得特别美丽,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完后让学生学着写一写《我爱……》的开头,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话题丰富,而且用词优美。如“朋友,在万紫千红的百花里,你最爱什么呢?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是出污泥不染的荷花?是香飘十里的桂花?还是傲霜挺立的花?……至于我,我却要向梅花献上一片痴情。”“同学们,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是热情奔放的夏天?是果实累累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至于我,我却喜欢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进行诗意仿写,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借鉴作者的手法,发挥想象力,点燃思维的火花,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童真、童趣、童心!
四、整合教材,点燃思维
《我是什么》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又进行了教学拓展,就是让孩子说一说水还可以为人们做哪些好事,水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因为联系到了生活实际,孩子们一个个显得那样兴奋,争相表达。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一句谚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旨在教育学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有两面性,人们如果想要完全降伏大自然,就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待孩子们理解之后,我继续追问,课本中还有哪篇课文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了《风娃娃》。是呀,风娃娃既可以帮人们做好事,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人类如果要征服它,就一定要想出科学的办法,解决风带给人类的危害。这样将课外的知识引入进行有效地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拓展时,应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脚点等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若能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拓展教学的时空,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中尝试着理解与发现,感悟着快乐与收获,同时也开启了智慧的门窗,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更多推荐
童心童言童趣在教学中走进童心论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