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本文共13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问题应子多层研讨.本文以现代语言学习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对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的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英语教学的操作观念.
作 者:赵晓丹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外语教研室,163319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主体 意义与操作篇2: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已为我们耳熟能详了,但英语这门语言技能课如何贯彻这一原则仍是不少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建立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Learn to swim while swimming”。本文从两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一、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爱学。
兴趣的力量不可低估,有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而持久的兴趣更是积极进取的保证。
1、重视每一课的引入,与学生进行非语言性的交流。
自然而恰当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如 Abraham Lincoln, How Marx Learn Foreign Language等可用背景介绍法;地理知识、风景名胜,如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swan Dam等可用图片设问法;故事、戏剧,如 The Lost Necklace, The Secret Is Out, At the Conference等可用简介-悬念法,即简介重要情节,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设悬念;科普文章、社会现状,如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Paper等的话题可用直接提问法。总之法无定法,只要注意引言的整体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并尽量使用学过的词,就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
长期从事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权威查尔斯.格勒佛博士指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际信息总量的93%是非语言渠道传递的,其中,脸部表情传递55%的信息,声音、语调传递38%的信息。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效果自然就比沉闷地照本宣科来得好。
2、重视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中文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一个主要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即理解上的困难。这一点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广博的知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法宝。
然而,文化的内涵是极丰富的,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人物、艺术……,小至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在英语课上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可注意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交际用语。如:问候语、隐私(或私人问题)、身体语言等等,不应见面就问“Have you had your lunch?”或“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题;其他如:年龄、收入、婚姻情况、政治倾向、所购买物品的价格也不应涉及。2)惯用语及对事情的不同态度。常用的idioms,如:as busy as a bee; a lucky dog, the apple of one’s eye,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可以不时地教给学生。又如:对白色、动物内脏、狗、十三、老年人等的不同态度,在中国,老人们大多毫无顾忌地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而外国则不同,old 一词会引起他们的不快。3)历史、社会背景、名人轶事等等。
3、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认为:成功,即被认可,是人的需要之一。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满足的乐趣,对不断激发求知欲、表现欲,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极为重要。如: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可提问中下层次的学生,对细节和内涵的理解则提问中上层学生;对workbook中的大部分练习采取one by one 的方式提问,既可提高效率,又能扩大参与面。
老师们一直争论着这个问题:学生答问时出错要不要纠正?有的论点认为我们讲中文还有错呢,对学生的口语错误不必纠正。笔者认为:教师如不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个错误就会继续出现,并被牢记,这十分不利于长期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答完后,注视着学生,重复错误的句子,将错误之处重读,不必中途打断学生的思维,既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达到了纠错的目的,效果很好。
二、精将巧练,让学生会学。
机械地朗读课文、分配角色表演对话;上课抄写笔记,测验考试时死背这些都是对语言学习活动的狭隘理解,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而非简单的重复。笔者坚持尝试以下几个较新颖的课堂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制造悬念、深入浅出。
英语的课堂练习有很多类型:提问、对话、复述、翻译……,对于重复较多的知识点不必在堂上过多重复。给出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句子或小对话,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SEFC 第一册 25单元所学的短语 get through,文中出现的意思是:接通。同时可用投影胶片列出下列几句:
1. When you get through with your work, hand it in at once.
2. She got through the written test.
3. He got through all the money in a week.
乍一看,这几个较为口语化的句子似乎没什么关联,但当他们知道均可填入get through都很新奇,而这个短语及其扩展用法很快就被容易地记住了。
2、讲求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实效。
剑桥大学教育系的Michael Heafford教授通过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研究把用外语开展戏剧活动列为“有较高价值的学习活动”。笔者在所教班每学期搞两次名为“汇报演出”的表演活动,做法是:每四个同学必须出一个节目,主题与所学课文相关,演出人数不限,形式不限,不能看原材料,准备时间为三天。平时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让他们体验了成功感,到学期末给每个参与者加两三分到平时成绩,更是大大地激发了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
鼓励查词典是又一有效的活动,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只适宜查一些容易混淆的重点词,如高一学的allow, consider, advice, suggest, supply,……等词的用法,只需查词典,并对比记录,就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亲自查过的词印象最为深刻,比死背老师抄出的笔记更显实效。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自《学习的革命》)总之,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不是传授语言知识,只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像电影的导演,看电影只能欣赏演员的演出,当人们为他们的精彩表演而鼓掌时,是不会忘记为那用心尽力的导演而喝彩的!
主要参考文献:
许灵倩 《英语教学引言设计的七种方法》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总112期
钱建源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107期
篇3: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
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
唐燕妮
(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茶店民族中学)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多是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主,学生以接受者、被动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没有发表个人见解和想法的机会,这种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遵循新课改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主体;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这一论题展开几点说明和论述。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要想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我们就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坚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Our School Life”这一单元内容时,首先,我为学生出示了几张呈现学生一天活动的图片,并依次选出几组学生让他们对这些图片用英语进行描述,句子多的一组为胜利。然后,我又教授了学生本单元的新词汇、新语法、新句型,并且让学生四人为一组,编一组对话,对话内容主要为谈论交通工具、上学方式、日常生活以及校园生活等,其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校园新闻、海报、遗失声明、失物招领等,要求用上本单元新学的词汇、句型等,如at the school gate/on foot/by bus/ride a bike/ have a short break/in one’s free time;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library?……这样,我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景,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既加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美国着名学者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对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且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依靠自己能力获得英语新知,从而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活动主体。
比如,在学习“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这一单元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技术或者是查阅课外资料等方式,搜寻各种食物的英文名称以及各国美食节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美食节的海报以及邀请函,课堂上,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用英文对本组所制定的海报和邀请函进行展示和讲解,最后,选出制作最优秀的一组。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搜索、分析、总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英语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总之,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使初中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有效、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张文寒。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07)。
篇4: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成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英语学习者.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下,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以及对现有主要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从学生自主学习、面授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第二课堂的开展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优化成人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
作 者:刘苏景 LIU Su-jing 作者单位:上海电视大学,上海,33 刊 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8(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篇5: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基础质量.多年来,我们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为保障”的原则,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新<要求>),给大学的英语教改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新<要求>颁布后,我校组织有关部门和承担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积极申请并经批准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单位.近一年来,学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取得了新的进展,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作 者:孙逢春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刊 名:中国大学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篇6:善于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善于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学生,要重视问题教学;重视造句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现实.
作 者:于重扬 作者单位:上师大四附中,上海,1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问题教学 造句训练 社会现实篇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贵州省罗甸县董架中学 罗成
【摘要】把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培养;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22-01
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多是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教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这种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根据自己从教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础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语言来肯定学生。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报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氛围。教师还应相信学生。师生之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仅能促进教学相长,而且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学生的“幼稚”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和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的否定,而是通过延迟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善于倾听。学会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高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说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听每个人的讲话,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并且提倡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综合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3.激发、鼓励。在教学中,教学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担任一定地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历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五、参与教学评价,凸现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给学生以选择、发展、发挥的权利和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让学生共同提高。小组间参与补充,争辩。以小组为单位,“让一部分学生先优秀起来”,“让一部分小组先优秀起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自己加个问题使其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学生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班上的后进生平时课上应付,而在交流、讨论、争辩的参与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互评和自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充分地凸现出来。
总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篇8: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
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
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有感
常熟市中学 朱惬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被学生戏称为“听书”。由于其主、辅位置的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亦只能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本人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准备”、“课上发挥”和“课后延伸”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点滴小结如下:
一、“课前积累”作铺垫。
按常规而言,在上新课之前,教师总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课前积累”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通过这种“课前积累”的“自由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如在江苏版初中美术课本第二册第一课《中国古代雕塑、建筑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达三千多年),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陵墓文化等),图片多(有二十多张)等特点,提前两周就向同学提出了准备的内容与要求:
例:1、请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类型和特点;
2、请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类型与特点;
3、请了解中国宫廷建筑类型与特点;
4、请了解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与特点。
并将这些内容分配给四个小组分头进行,而每个小组内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A、作有关资料的收集(如图片、照片、影象带、实物等);B、作有关知识说明的准备;C、把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学生容易阅读的书籍和有关内容的因特网网址,同时宣布将引入竞赛机制,将对各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并纳入小组总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发挥”是关键。
所谓“课堂发挥”即围绕书本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讲述式、抢答式等与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我称之为“兵教兵”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因为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课堂发挥”就有望成为“有米之炊”。
再以上述欣赏课为例:首先分小组讨论,综合本组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推荐一位学生有重点进行介绍。同学们显得情绪高涨,充满自信,侃侃而谈,大概是因?quot;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缘故吧 。其次,有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相互问答,各抒己见。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介绍的内容作一些补充。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部分常识性的抢答题供大家回答(用以拉开各组积分差距),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意见相左或概念模糊的地方作好记录,以备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解释。第三,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标准设定,此时由学生评委按标准进行打分,平出优胜小组,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纳入到个人期末总分。而评分标准主要以鼓励为主。例:1、介绍内容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简练、清晰、流畅;2、准备充分,回答问题正确;3、提问、抢答积极;4、小组协作精神好,参与性广热情高等。第四,教师总结。首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进行释疑;其次对学习内容作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条理。在教师总结中,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自主学习中认真的态度与热情加以肯定与表扬,这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性学习、更积极的思考发言和对研究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课后延伸“成双赢。
所谓”课后延伸“是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去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课的最后,教师可提出学生课堂上尚未涉及的有关问题,提示学生到教师制作的开放性网络课件上去查阅,并鼓励学生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还可以设一个自主性学习心得园地,专门发表同学美术欣赏自学经验介绍等。通过”课后延伸“活动的开展,就教师而言,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就可以有备而来,并做到及时沟通,从而缩短师生距离 。就学生而言,可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现代化信息渠道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后延伸“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前积累“不但把握了书本有关知识,介绍时还加上了自己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附上自己拍摄的照片、旅游纪念品等,再加上课外书籍与网上的相关知识的补充,有效地拓展了课本知识的层面,使之形象更生动,记忆更深刻。?quot;课堂发挥”与“课后延伸”则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如口语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创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方向。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拙见,愿以同行商榷。
篇9: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10: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凌桂泉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几下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马蹄型”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物理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练”字,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就是“讲练法”。为了做到以练为主,以讲助练,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练--讲--练”,这是因为采用“讲练法”,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由于缺少了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练”的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是“停留在记忆或初步的理解”的水平。有了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变,促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再从另一层面看,更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优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
篇11: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篇12: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www.xfhttp-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
[1] [2]
篇13: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更多推荐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