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本文共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少有隽才,博学能文辞。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言时政利病。
先是,卢多逊贬,赵普罢相。其夏,河决韩村,寻复塞。旦献《河平颂》,太宗览颂有“逆逊、奸普”之语,召宰相谓曰:“胡旦献颂,词意悖戾。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其亟逐之!”即贬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坐檀离所部谒宋白于廓州,既被劾,特释之。徒绎州一稍复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素善中官王继恩,为继恩草制辞过美。继恩败,真宗闻而恶之,贬安远军行军司马,又削籍流浔州。成平初,移通州团练副使,徒徐州,以祠部员外耶分司西京,又为保信军节度副使,久之,以司封员外郎通判襄州。封泰山,改祠邗耶中,服母丧,既除,乃言父卒时尝诏夺哀从事,请追行服三年?已而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致仕,居襄州,再迁秘书监,卒。
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著《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三百余巷一斫大砚,方五六尺,刻而瘗之,日“胡旦修《汉春秋》砚”。晚尤黩货,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既死,子孙贫甚,寓枢民间一皇祜末,知襄州王田为言于朝,得钱二十万以葬。
(节选自《宋史·胡旦列传》)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B.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C.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D.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判,足宋为加强控制而置于各州、府,辅佐州、府处理政务并负有监察任务的中央官吏。
B.封泰山,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象征君枞神授的巩周皇枞、粉饰太平的仪式。
C.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称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可作贬谪,降职意,如迁客骚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旦才智出众,学识广博。年轻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多次上书议论时政的好坏,曾向皇上进献《河平颂》一定,用“逆、奸”等词形容前任宰相。
B.胡旦几次因好友关系而遭贬谪.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又因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叉革职流放到浔州。
C.胡旦仕途并不顺利,但喜欢读书立著。他官至直史馆、秘书监而已,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三百多卷书。
D.胡旦晚年特别贪财,但子孙很穷。他贪财,干扰州县的T作,喜欢拿捏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因为穷把他的棺木停放在民间。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胡旦献颂,词意悖戾。乃敢恣胸臆犴躁如此,其亟逐之!(5分)
(2)旦喜凑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5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根据“因为改姓名马周”,不能断开,排除A、D;根据“以为唐马周复出”不能断开,排除B。
5.C 【解析】“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解说有误,“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指正常退休。
6.B【解析】胡旦“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理解有误,原文巾“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是说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
7.(1)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辞语意违逆乖张。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是赶快放逐他吧!(“悖戾”“恣”“巫”各1分,大意2分)
(2)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丧明…隐几…不少辍”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胡旦字周父,是滨州渤海人。年轻时才智出众,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考中进士第一名,担任将领,充任监丞、升州通判。升任为左拾遗、直史馆,多次上书议论当时政事的好坏。
在这之前,宰相卢多逊被贬出京城,赵普被罢免宰相之职。这年的夏天,黄河在韩村这里决堤,不久就将决堤口堵上了。胡旦向皇上进献了《河平颂》一文,宋太宗读到颂文有“逆逊、奸普”之类的词语,召见宰相,对他说:“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词语意违逆乖张。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是赶快放逐他吧!”立刻被贬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一个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名叫翟颖,胡旦曾经和他关系很好,因而替他改姓名叫马周,把他当作唐马周复出,马周上书指责时政,并且自荐说自己能够做大臣。又举荐了能够担任辅助君王的大臣十人,上书的文词颇为雄壮。当时人们都认为是胡旦写的。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因为擅离管辖的地方到廓州拜访宋白,就被弹劾,后又被特地赦免。迁徙到绛州。不久恢复工部员外郎职位,管埋集贤院,身为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一向和太监王继恩关系密切,为王继恩草拟制书,文辞过于华美。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宋真宗听说这些事就讨厌胡旦,把他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又革职流放到浔州。成平初年,移任通州团练副使,迁徙到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分管西京,又担任保信军节度副使。很久以后,以司封员外郎的身份担任裹州通判。皇上封禅泰山后,胡旦又改任祠部郎中,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就上书说父死的时候曾经因皇上的诏令而改变守丧时间,请求追加服丧三年。不久,胡旦失明,在秘书省少监的任上申请退休,居住裹州。再升任秘书监,死去。
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他写了《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等三百多卷书。凿了一方大砚盘,五六尺见方,刻好后把它埋了,称之为“胡旦修《汉春秋》砚”。晚年特别贪财,干扰州县的工作,拿捏着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很穷,把棺木停放在民间。皇祜末年,裹州知州王田替他向朝廷上言,才得到二十万钱来下葬。
篇2: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B.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C.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D.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B.“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C.“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
D.“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清正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泅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谨小细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富有慷概。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2)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
参考答案
4.D【解析】注意“民”“曰”“至”“如此”等词语。
5.C【解析】根据“愿得制度狭小”中的“狭小”可以确定,此处为“规格”。
6.D【解析】沈伦借粮给百姓并在一年后烧掉借条契约,体现的是他体恤百姓,而不是富有慷慨。
7.(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2)(沈伦)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仅叫“伦”。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
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建隆四年,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他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开宝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赠侍中一职。
篇3: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后数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矜恤孤羸 矜:矜持
B. 皆以供宾客 供:供养
C. 坐遇下促急 坐:因为
D. 多见纳用 纳:采纳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
① 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
② 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③ 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
A. ①乃 ②何 ③其 B. ①乃 ②于 ③之
C. ①以 ②于 ③之D. ①以 ②何 ③其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B.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C.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D.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泽为官之前曾开馆授徒,跟从他学习的人常达几百人之多。
B. 周泽因为克己奉公的表现,得到皇帝的嘉奖,并视之为榜样。
C. 孙堪任县令时拜谒太守,因行步迟缓遭呵斥,立刻解印离开了。
D. 周泽生性简朴,不重威仪,不适合任宰相,但敬奉宗庙却非常尽心。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 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
② 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3分)
(2)周泽和孙堪品行相类,被合称为“二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其中一点相类之处。(3分)
参考答案:
5A
矜:哀怜,同情。
6C
7D
8B
周泽得到皇帝的嘉奖的原因并非“克己奉公的表现”。
9.(10分)
(1)(7分)
①(4分)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或:毫不在乎),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
答对“陷敌”“数”“赖”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3分)
到了(孙堪)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
答出省略主语“孙堪”给1分,答出被动句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3分)
示例:
①周泽与孙堪都十分清廉。(1分)孙堪的俸禄都用供养宾客,甚至不顾及妻子儿女;(1分)周泽生性简朴,以致代行司徒之职时,清朴得有失威仪。(1分)
②周泽与孙堪都敢于直言进谏。(1分)周泽敢于直言,多次据理力争,还因此获得皇帝的嘉奖。(1分)孙堪在从政期间,多次直言进谏,且意见多被采纳。(1分)
意思答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周泽字稺都,是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学生),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征召大司马府,授任议曹祭酒。才几个月,征召试博士。中元元年,升任黾池令。奉公克己,哀怜孤老羸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爱戴他。永平五年,升任右中郎将。永平十年,授任太常。
周泽果敢直言,多次据理与朝廷争论。后北地太守廖信因为犯贪污罪被捕入狱,没收他的财产,显宗把廖信的赃物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三个特蒙赏赐。这时京师安定,任职的官员都互相勉励。
孙堪字子稺,是河南缑氏人。精通经学,有志向有操守,清白正直,爱惜士大夫,但是从没有在别人身上夺取过哪怕一根毫发,凭耿介气盛自居。王莽末年,战乱四起,宗族中的老弱者也(不得不)在战场上,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郡中人都佩服他的忠义与勇敢。
建武中,(孙堪)在郡县为官。公正廉洁,俸禄不给家用,都用供养宾客。到了(孙堪)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孙堪为官)离官与就职态度分明。(他)曾经被任命为县令,拜见太守,行步迟缓,门亭长谴责孙堪不敬上官,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后再次为官出任左冯翊,因为对下属严酷,司隶校尉举奏免了他的官。几个月后,征召为侍御史,再次升任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授任光禄勋。
孙堪清廉,勇于从政,多次直言(进谏),很多(谏言)被采纳的。永平十八年因病请求退职,担任侍中骑都尉。在任上去世。孙堪的行事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师称他们为“二稺”。
永平十二年,(朝廷)用周泽代理司徒的职务,相当于实际授官。周泽生性简朴,不注重威仪,有失宰相的人望。仅几个月,再次担任太常。(他)为政清廉,循规蹈矩,敬奉宗庙。经常带病仍坚持在寺庙中斋戒,他的妻子可怜他老病,进去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大怒,认为妻子触犯斋禁的规定,就收捕她并送至牢狱表示请罪。那时社会上还怀疑他偏激,行事背离常规。当时的人为此事编了一句话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永平十八年,他被授侍中骑都尉。后多次退居三老五更之位。建初中退休,死在家里。
更多推荐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