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李煜,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宋灭了南唐,李煜投降,被封为“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所杀。后人将其父李璟与他的词合编为《南唐二主词》
二、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本诗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身为囚徒之时,抒发了他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串讲
上片描写良辰美景中的愁思之情。
下片描写回首故国引起的无尽的愁思。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三、学习要点与难点
1.掌握该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季节中的美好事物,可是作者却期盼它不要出现。这是因为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因为它的出现只会引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伤痛;“往事知多少”,“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直接说明期盼春花秋月了结的原因。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囚禁之处东风又起,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无穷的思念与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往日的“雕栏玉砌”还在,而它的主人早已憔悴不堪。实际是在比喻江山易主,国土更姓,物是人非的感伤,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伤痛。
2.重点掌握几个句子的含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充满生机和美好,秋天的月象征团圆和光明,作者却希望它快完结,这不合常理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因痛苦而厌倦生命,及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伤痛。
“往事知多少”:去日苦多,不可复返。同时厌倦来日,不敢思量。包含追忆,痛苦,悔恨,不可企求等多种含义。“雕栏玉砌”指的是南唐的宫殿,以此说明江山易主;
“朱颜改”指自己本来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表现主题。
3.掌握词中的比喻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以春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李煜,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宋灭了南唐,李煜投降,被封为“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所杀。后人将其父李璟与他的词合编为《南唐二主词》
二、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本诗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身为囚徒之时,抒发了他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串讲
上片描写良辰美景中的愁思之情。
下片描写回首故国引起的无尽的愁思。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三、学习要点与难点
1.掌握该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季节中的美好事物,可是作者却期盼它不要出现。这是因为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因为它的出现只会引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伤痛;“往事知多少”,“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直接说明期盼春花秋月了结的原因。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囚禁之处东风又起,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无穷的思念与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往日的“雕栏玉砌”还在,而它的主人早已憔悴不堪。实际是在比喻江山易主,国土更姓,物是人非的感伤,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伤痛。
2.重点掌握几个句子的含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充满生机和美好,秋天的月象征团圆和光明,作者却希望它快完结,这不合常理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因痛苦而厌倦生命,及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伤痛。
“往事知多少”:去日苦多,不可复返。同时厌倦来日,不敢思量。包含追忆,痛苦,悔恨,不可企求等多种含义。“雕栏玉砌”指的是南唐的宫殿,以此说明江山易主;
“朱颜改”指自己本来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表现主题。
3.掌握词中的比喻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以春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更多推荐
自考大学语文——虞美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