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三是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如曹操的出言吐语,无不含诈;孔明的言谈声貌,处处有智;张飞的语气口吻,逼现出豪气;关羽的音容语态,包藏着傲骨。但总的说来,比起善用口语乃至方言的《水浒》、《金瓶梅》来,《三国演义》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六、《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包括部分佚书),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其中列国系统、隋唐系统的若干作品较有特色。
  (1)列国系统的历史演义 较著名的是明代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所叙故事上起武王伐纣,下迄秦并六国,达800年的历史。虽描写简略,文字粗率,但脉络清楚。后来冯梦龙又将此书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由原来不足30万字扩大到70万字,删去了西周一大段历史,从周宣王滥杀臣民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集中叙述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故事,成了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冯梦龙《新列国志》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衰过程为主要线索,在广阔的背景上描绘诸侯之间争夺霸权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思想情趣、和智谋胆略。作者把这样一个动荡纷乱的漫长历史过程写的眉目清晰、脉络分明。在比较注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保存了不少具有经典意义的民间故事,像郑庄公掘地见母,卫懿公好鹤忘国,百里奚认妻,晋公子重耳出亡,程婴匿孤,孙武演阵杀美姬,孙庞斗智,伍子胥复仇,河伯娶妇,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都写得曲折生动,有声有色;一些著名的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龙门山大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决胜,秦赵长平鏖兵等等,都写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另外,小说也塑造了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像朱亥、程婴、西门豹、秦始皇等等。总体说来,尽管此书史学味儿较浓,叙述拖沓、结构松散,但语言朴实晓畅,还是能吸引较多的大众读者。到清代,乾隆时期,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夹注评点,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成了以后最通行的本子。
  (2)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 较早的是《隋唐两朝志传》(120回,署名罗贯中)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较为简略。稍后,在文学方面有较大突破的是《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两书。
  《隋炀帝艳史》8卷14回,题“齐东野人编演”。小说以批判的态度,描写了隋炀帝一生的风流艳事,揭示了隋王唐兴的历史原因。全书结构严谨,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隋史遗文》12卷60回,袁于令作。此书一改过去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以正史顺序敷衍历史的写法,而专注于一群乱世英雄,把小说写成了一部有关秦琼和瓦岗寨的英雄史,有一种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将上述三书剪裁连缀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隋唐演义》

更多推荐

历史演义体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