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曹禺原名,出生于天津一个家庭。
  2.曹禺在南开中学曾参加过易卜生的、和莫里哀的等剧的演出。
  3.1936年曹禺在《日出•跋》中公开承认自己年轻的时候沉醉于的深邃艰深的艺术里。
  4.1933年曹禺完成了处女作的创作,1934年7月经巴金的推荐,在第二卷第3期发表。
  5.是“五四”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也是曹禺的成名之作。
  6.《雷雨》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第一部,也是的成名之作。
  7.《雷雨》以“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8.1936年,曹禺创作了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幕话剧。
  9.和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
  10.1937年,曹禺创作了三幕剧《原野》,这是曹禺剧中唯—一部以为题材的作品。
  11.1937年创作的,是曹禺剧作中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12.《原野》通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13.《原野》中的地主形象是。
  14.《原野》的第三幕中运用手法来表现,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15.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又名《全民总动员》,号召全民总动员,参加抗战工作。
  16.曹禺1947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是。
  17.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是根据尼格里的《TheRedVellefcoat》的大意改写的独幕剧。
  18.曹禺的戏剧描写了一所医院在抗战初期的腐败现象。
  19.《蜕变》中的两个立志改革的爱国志士形象是专员和医生。
  20.曹禺的主要描写了旧中国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如何从“盛极一时”,到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的过程。
  21.曹禺改编巴金的同名小说《家》,以、、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
  22.曹禺改编的《家》是幕剧,作者选择、、以及四个情节 来集中揭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23.《雷雨》通过和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命运。
  24.《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带有的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25.《雷雨》中,在的情节 中,周朴园在家庭中专横暴戾的面目暴露无遗。
  26.《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是。
  27.在《雷雨》这部戏里,通过与的矛盾直接表现了两个阶级的互相对立。
  28.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话剧。
  29.《日出》是幕话剧。
  30.《日出》的主题是表现了一个的社会。
  31.《日出》在结构艺术上运用了的表现方式。
  32.《日出》的女主人公是,她既“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33.方达生是曹禺话剧中的人物。
  34.《北京人》发表于年,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以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
  35.《北京人》中,“自己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的人物是,奉行“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这一人生哲学的是。
  36.《北京人》的戏剧冲突在与以及与、之间都表现得尤为尖锐。
  37.《北京人》中,活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
  38.是《北京人》中的一代新人,她跟的几段对话,是作者揭示两位女性心灵的重笔。
  二、单项选择题
  l.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完成于()
  A.1932年B.1933年C.1934年D.1935年
  2.“五四”以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是()
  A.《雷雨》B.《日出》C.《原野》D.《家》
  3.《日出》是几幕剧?()
  A.独B.二C.三D.四
  4.1936年,曹禺创作的《日出》是以哪一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话剧?()
  A.20年代初期B.20年代中期C.30年代初期D.30年代中期
  5.曹禺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
  A.《原野》B.《日出》C.《北京人》D.《桥》
  6.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哪部作品又名《全民总动员》?()
  A.《正在想》B.《黑字二十八》C.《蜕变》D.《桥》
  7.曹禺的哪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如何从家运兴旺“盛极一时”,到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的过程?()
  A.《北京人》B.《日出》C.《蜕变》D.《原野》
  8.金子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北京人》B.《日出》C.《蜕变》D.《原野》
  9.地主焦阎王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北京人》B.《日出》C.《蜕变》D.《原野》
  10.《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是()
  A.周萍B.鲁侍萍C.周冲D.蘩漪
  11.《雷雨》中的罪恶元凶是()
  A.周朴园B.周萍C.周冲.D.蘩漪
  12.《日出》是几幕话剧?()
  A.独B.二C.三D.四
  13.李石清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14.潘月亭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15.黄省三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16.方达生是曹禺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
  17.《北京人》中懒到“自己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的废物形象是()
  A.曾皓B.曾文清C.曾思懿D.愫方
  三、多项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成熟的作品是()
  A.《雷雨》B.《原野》C.《日出》D.《北京人》
  2.属于曹禺剧作《蜕变》中的人物有()
  A.梁公仰B.大星C.仇虎D.丁大夫
  3.属于曹禺剧作《原野》中的人物有()
  A.梁公仰B.大星C.焦阎王D.仇虎
  4.以下对《原野》的判断,正确的有()
  A.仇虎的复仇是由小农意识决定的B.剧中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C.焦阎王的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D.这是一部三幕剧
  5.曹禺抗战时期发表的剧作有()
  A.《黑字二十八》B.《蜕变》C.《北京人》D.《桥》
  6.以下对曹禺剧作《家》的描述正确的有()
  A.以觉新、鸣凤、瑞珏为剧本的主要线索B.是四幕剧
  C.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D.着重表现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的反抗
  7.对周朴园形象的正确分析有()
  A.专横暴戾、虚假伪善B.家庭里的专制暴君,社会上的剥削者
  C.对侍萍的情感有真实性D.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
  8.对蘩漪形象的正确分析有()
  A.悒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B.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C.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D.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9.对鲁侍萍形象描述正确的有()
  A.纯朴善良、饱经风霜而又有着顽强生活意志的劳动妇女
  B.对周朴园的伪善面目认识得较为清楚
  C.她对命运的反抗是十分软弱的D.有了相当的阶级觉悟
  10.《日出》的艺术特点是()
  A.“横断面的描写”B.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表现
  C.环境气氛很有戏剧性D.人物性格塑造真实可信
  11.对《北京人》中人物表述正确的有()
  A.吝啬、自私、非常怕死的曾皓B.笑里藏刀、自私自利的曾思懿
  C.不懂世故,时时做梦想发财的江泰D.奉行“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的”瑞贞
  12《北京人》的尖锐戏剧冲突主要有。()
  A.曾皓与曾思懿B.曾皓与曾文清C.曾思懿与曾文清D.曾文清与愫方
  四、简答题
  1.简析《原野》的思想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简析曹禺改编《家》的艺术特点。
  3.简析《雷雨》的思想主题。
  4.简析侍萍形象。
  5.简述《日出》的思想主题。
  6.简析《日出》的结构特点。
  7.简析愫方形象及其美学价值。
  8.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五、论述、分析题
  1.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周朴园形象。
  3.分析蘩漪形象。
  4.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5.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
  6.比较《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1.万家宝封建官僚2.《国民公敌》《娜拉》《悭吝人》3.契诃夫4.《雷雨》《文学季刊》
  5.《雷雨》6.多幕话剧曹禺7.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8.四《日出》
  9.《雷雨》《日出》10.农村生活11.《原野》12.仇虎复仇13.焦阎王14.现代主义
  15.《黑字二十八》16.《艳阳天》17.《正在想》18.《蜕变》19.粱公仰丁大夫
  20.《北京人》21.觉新瑞珏梅小姐(或钱梅芬)
  22.四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诞和寿终瑞珏之死23.家庭纠葛劳资冲突
  24.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25.强迫蘩漪吃药26.蘩漪27.周朴园鲁大海28《日出》
  29.四30.“损不足以奉有余”31.横断面的描写32.陈白露33.《日出》34.1941棺材
  35.曾文清愫方36.曾皓曾思懿曾思懿曾文清愫方37.曾思懿38.瑞贞愫方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D4.C5.A6.B7.A8.D9.D10.D11.A12.D13.B14.B15.B16.B17.B
  三、多项选择题
  1.AC2.AD3.BCD4.ABD5.ABCD6.BCD7.ABC8.ABCD9.ABC10.ACD11.ABC.AC
  四、简答题
  1.《原野》是曹禺剧作中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作者在表现仇虎复仇的前后心理时,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仇虎内心的心理活动,神秘色彩很浓重。
  2.曹禺改编的《家》,不拘泥于原著,对整个故事情节 作了新的艺术构思,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着重突出反抗封建婚姻这一方面,描写觉新、瑞珏和梅小姐这三个善良的青年在婚姻上的不幸”。在四幕剧里,作者只选择了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诞和寿终以及瑞珏之死四个情节 ,集中揭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展现戏剧的主要冲突。
  3.《雷雨》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它以“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4.鲁侍萍是一个纯朴善良、饱经风霜而又有着顽强生活意志的劳动妇女。她的遭遇是那样悲惨,那样值得同情。她与周朴园见面相认后,不幸的遭遇便像恶浪一样,一次接一次向她袭来,她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历尽艰辛、备受折磨的侍萍见到周朴园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她悲愤欲绝,悔恨交加,但她既没有幻想,也不图报复,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周朴园对她30年来所受的苦难给予补偿。相反,为了爱护儿女,宁愿自我牺牲,承担“命运”的惩罚。她不像蘩漪,一下子把周家的假面具扒得精光。她的反抗是十分软弱的,她认命、信命,认为冤孽是她造的,“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这是鲁侍萍的可贵品质和一颗“金不换”的心,同时也是对伪善者的最有力的抗议和揭露。生活经历使她对“有钱人家”怀有一种天然的仇视与警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阶级对立,虽然侍萍还缺乏明显的阶级觉悟。作者把侍萍的不幸与黑暗的社会对一个善良妇女的迫害联系起来,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揭示侍萍所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命运观念的精神摧残,从而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5.《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以陈白露寄居的豪华大旅馆和小东西陷身的下等妓院为活动场景,通过众多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揭露和鞭挞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丑恶和腐朽的本质,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社会,暗示了“一个伟大的未来即将来临”的光明前景。
  6.《日出》在艺术构思上有了新的发展。《雷雨》采用了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日出》借鉴了契诃夫“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剧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只是把“有余者”和“不足者”中“人生的零碎和分散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在技巧上,以交际花陈白露和她的旧友方达生作为全剧穿线人物,由他们联结了腐朽没落的上层社会和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社会,让“有余”和“不足”的两个世界展现出来,使人们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生活的全貌。
  7.《北京人》中的愫方是生活在曾文清和曾思懿之间的苦恋者,也是曹禺最用心刻画的人物。她出身江南名门之家,受过封建士大夫思想文化的熏陶,温柔文静,承受着沉重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负担。她父母双亡,长期寄居在姨父曾皓家里,看人眼色过日子,忍受着曾皓和曾思懿精神上的折磨。她总希望向人们,向生活奉献些什么,自己不惜作出任何牺牲。她把“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奉为生活信条。作者从她和曾文清的微妙的关系以及和曾思懿的尖锐矛盾这里深挖下去,发掘了这个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这个人物性格中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并不是那种近乎“逆来顺受”的“容忍”,而是宁愿牺牲自己,但愿能使别人快乐的道德情操。作者把人物放在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激烈冲突中细腻地描绘她的内心世界。愫方人物的魁力是在于她真诚演绎人生,她与瑞贞的谈话显示了其坚强的一面,在善良温顺的感情底下埋藏着一颗炽热的追求真人生活的心。
  8.《北京人》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吝啬、自私、非常怕死的曾皓;笑里藏刀、阴险泼悍、自私自利的曾思懿;懒到“他自己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的废物曾文清等。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北京人》一是把人物活动放在古都北平特有的典型环境里来进行考察,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二是对戏剧中人物的性格作了细腻的刻画,把剧中人物的兴趣、癖好、心态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表现了曹禺一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的关注。《北京人》不借重情节 的大起大落,而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之间勾心斗角、唇枪舌剑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感情深沉而不外露,平淡而隽永,自然而不加雕琢,饶有诗情又富哲理;“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技巧是相当圆熟的。
  五、论述、分析题
  1.①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特点。例如《雷雨》这出戏,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连起来,随着侍萍的到来,矛盾不断被激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各种矛盾的爆发,使周朴园自诩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片刻崩溃。其结构之严谨,戏剧冲突之尖锐,情节 安排之巧妙,无不令人击节 赞赏。《日出》的结构与《雷雨》不同,它是用众多人生的零碎来揭露3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
  ②在人物形象方面,曹禺在《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剧作品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③曹禺的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内涵丰富。《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每个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揭示自身的内心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互倾积愫的那大段台词,写得荡气回肠,诗意盎然,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2.①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是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富于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他的性格特点是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虚假伪善。
  ②在家庭生活中,他君临一切,像一个暴君,为了显示他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抗。在强迫蘩漪吃药的情节 中,作者把他专横暴戾的面目暴露无遗。在与鲁侍萍重逢相认的那场戏里,又将他性格的另一侧面——伪善刻画得淋漓尽致。
  ③他是《雷雨》悲剧的罪恶元凶。年轻时他荒淫无耻玩弄侍萍;当他为了娶得一个大家闺秀时,又逼得侍萍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的晚上投河自尽;当他感到侍萍的出现对他的社会形象已构成严重的威胁时,他便企图用沾满工人血汗的金钱买得他一贯以最“正直”、最“仁厚”的上层人物自居的社会尊严。
  ④他更是心狠手辣的剥削者。他的发家史就是一部掠夺、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罪恶史。他为了掠取高额利润,便使哈尔滨的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小工;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他是凶暴的食人者。
  3.①蘩漪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她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了。
  ②蘩漪的性格是很复杂也是很独特的。她悒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但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既是周萍的后母,又是这个前妻儿子的情妇;她不愿再过情妇不像情妇,母亲不像母亲的生活,但她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
  ③就思想来说,蘩漪的思想境界并不高。她追求的只不过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的自由,“得到一个人真正爱她的女人”的生活。大家只看见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又损害了别人的幸福;她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这是蘩漪对人性长期受到压抑的一种反抗,一种冲击。她最痛恨周朴园的专横、虚伪,她活得不像人样,她感到无比屈辱。因此,不管蘩漪个人的追求带有多少利己主义的动机,都不能掩盖封建社会的罪恶。
  ④蘩漪是中国现代派出走的“娜拉”,她一直寻找属于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她在周公馆既是一个被损害、受压迫的女人,同是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人,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族的种种罪恶。在一个雷雨的夜里,她像一道闪电,把周朴国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
  ⑤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4.陈白露是曹禺继蘩漪之后塑造的又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悲剧人物形象。她出身“书香门弟”,学生时代受过新思想的影响,追求过自由和幸福。作者通过方达生之口告诉读者,陈白露曾经有过少女青春、美丽、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作者赋予陈白露以眼睛明媚动人,举止机警,神色不时流露出倦怠和厌恶的她那种飘泊人特有的外型特征,她不甘心这样地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丑恶的鬼地方。在剧中,作者着力写了她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一面,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享受,她对潘月亭强颜为欢,用各种手段,博取对方的欢心。陈白露典型的心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陈白露是一个受害者,她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她曾试着逃出去,但她又像金丝笼里的鸟失掉了在自由的天空里盘旋的能力,不得不回到自己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却又不甘心这样活下去。陈白露虽然堕落放荡,但也还有“人心未尽”的一面。她虽然不能自救,却还想救人,在陈白露决心要拯救小东西的情节 中,我们看到了她敢作敢为的性格。陈白露有时是清醒的,终究是糊涂的,她是个清醒的糊涂人。她的灵魂是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肉体在慢性自杀中腐朽。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配沉没在黑暗中,陈白露已成为鬼影憧憧的社会的寄生物,到头来她只是黑暗的殉葬品。金钱把人性异化了,人性被扭曲了。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金钱统治的社会把一个年轻的女人逼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恶,让人们明白:人吃人的社会再也不能让它继续存在。
  5.①《北京人》的戏剧冲突在曾皓与曾思懿以及曾思懿与曾文清、愫方之间都表现得颇为尖锐。②曾思懿装出一副十分孝敬温顺的样子,实际眼里盯着曾皓银行里的存款,她向家翁诉说节 日到了,外面的许多债务要还,请曾皓作主。其实她是要曾皓交出银行存折。但曾皓并不糊涂,从不说自己有钱,也不说自己没有钱。中秋节 上门讨帐这出“戏”是曾思懿策划的,她要债权人趁中秋节 请客吃饭的当日骂上门来,使曾皓下不了台。接下来的第一场“戏”是第二幕里曾思懿不顾众人反对,强要把曾皓送进医院,曾思懿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钱,因为她知道曾皓银行存折上已不名一文,害怕曾皓死在家里,将来房子卖不出去。在第三幕杜家讨债,要曾皓的寿材抵账,曾思懿不管老头子如何难过也使尽计谋让棺材抬出去,把押给杜家的房子留下来,等着日后好卖大价钱。曾思懿这个用心,曾皓也洞若观火,但也无可奈何。
  ③曾思懿与曾文清、愫方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夹杂着微妙的感情纠葛,显得更加复杂曲折。曾思懿与曾文清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夫妻,两人性格上的对立是那样明显。曾文清是在封建家庭中培育起来的只有一个生命空壳的人物,外表上温文儒雅,清奇飘逸,深受士大夫文化的渲染,会下棋、赋诗、作画、品茶,但不图上进,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不能做。曾思懿也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熏陶出来的女人”,却缺少曾文清那种文化“素养”,不过她自恃聪明,自私泼悍,骄横恣肆,笑里藏刀,她在家里没有一天给丈夫好气受。她明明视愫方为眼中钉,却装出一副关心、同情愫方的样子。曾文清一再忍让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自杀了。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把曾思懿、曾文清、愫方等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6.《雷雨》成功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它采用封闭式的结构方式,戏剧在危机中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待前因。同时又运用了易卜生《群鬼》中的用“过去情节 ”与“现代情节 ”相结合的艺术技巧,创造了曹禺的特殊艺术方法:“回顾法”,使剧情紧张、强烈、紧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
  《日出》在艺术构思上有了新的突破。《雷雨》采用了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日出》借鉴了契河夫“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剧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只是把“有余者”和“不足者”中“人生零碎和分散的现象”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在技巧上,以交际花陈白露和她的旧友方达生作为全剧穿线人物,由他们联结了腐朽没落的上层社会和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社会,让“有余“和“不足”的两个世界展现出来,使人们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生活的全貌。

更多推荐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九章综合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