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三、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5、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说你的人才观。
四、小结
五 、作业布置
更多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