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1、形式特征
因讲史太长,一部小说遂分为若干章回,每回用单句或偶句作回目,用以概况本回主题。如“屯土山……,救白马……”;“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横海郡柴进留客)景阳岗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四大奇书”回目参差,对仗不严。特征二为每回须在故事紧要处打住。如47回庞统献连环计得手,正欲江边脱身,道袍竹冠一人扯住统识破了统计,唬得庞统魂飞魄散,“正是:莫道东南能致胜,谁云西北独无人?毕竟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水》30回武松离了大树十字坡,夜走蜈蚣岭,与“飞天蜈蚣”就月明之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道寒光旋成一圈冷气,斗到十数合,只听得山岭旁边一声响亮,两个里倒了一个。但见:寒光影里人头落,杀气丛中血雨。毕竟两个里厮杀,倒了一个的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两特征保留了“说话”孕育书面文学的胎记。
2、章回小说的渊源
初级阶段平话。多为对“说话”中“讲史”一类题材的记录整理。“平”通“评”,讲说历史而加以评论,所以叫平话。现存最早平话是元代刊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全相三国志平话》等。“评”主要体现在各卷首尾紧要处之开场诗,“一作论断之根据,二状事物之形容。此两者皆品评之意,故可以平字赅之”。(张政良《讲史与咏史诗》)平话是杂揉历史和传说而成。如《全相三国志平话》,情节的骨架依从历史,但故事大多采自民间传说。韩信、彭越、英布托生为曹、刘、孙,瓜分了刘邦托生的汉献帝的天下。张飞杀定州太守、刘关张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庞统变狗等情节,距离史实都很远。平话的体制已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全书分卷,每卷分细目,已有章回的意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二十三目。平话尚在历史框架与传奇故事的浅俗层面。叙事限于故事表层,追求的仍是情节的趣味性。如因果报应观念支撑下的思维模式,娱乐功能决定着俗文学必须给读者满足愿望的机会等。(恶人恶报,善人善终,大团圆,美结局,大快人心)
中级阶段 累积型小说。如《三国》《水浒》《西游》即是。题材由几百年若干代人的累积修订,最后由一位作家写定,这是一个从俗到雅的提升过程。如《三国演义》,罗贯中首先抛弃了因果报应观念,让《三国演义》成为历史的悲剧:刘备以民为本,礼贤下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奋斗一生,未成霸业;曹操一死,大权旁落,司马氏篡位;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联盟破裂,他死后,孙皓暴虐无道,人心背离。三雄均未成霸业。那些企图从中读出美满结局的浅俗读者,在雅化了的《三国》面前终会失望。思想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刘关张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属儒家文化的大传统,《演义》积聚了从晋到元上千年的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结晶。文学描写亦经历了一个从粗略到丰满的过程。如《平话》写“三战吕布”仅限60余字的平面叙述,《演义》则以260余字的篇幅,对坐骑、兵器、厮杀场面、人物神态进行形象化描写,且多次变换观察主体,张飞战吕布,是八路诸侯所见,云长加入夹攻,是刘备所见,三英战吕布是八路人马所见,八路军马乘胜掩杀,是无所不知的作者所见。如此叙事视角的变化,不仅使描叙更富立体感,而且扩大了小说世界的空间。这类情节的扩充,在篇幅上是量的增加,在艺术上却有质的飞跃。由于在长期累积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构思结构和叙述手段不能不受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不能超越原本“说话”的表现模式。
高级阶段 独创型小说。《金瓶梅》是也。非讲史题材的长篇第一部。成书方式:完全由作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按照作家的人生观和美学理想对素材进行提炼和编排,文人的独创。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虽然尚未完全脱尽“说话”的胎记(仍袭用“有诗为证”、“看官听说”套头),但却完成了从让人“听”到给人“读”的转变,在文体演变史上,《金瓶梅》是里程碑式的作品。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也是“说话”的胎记,即作家可以自由地进入故事的任何场面、任何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作者在情节的时空中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如《水浒》第三回,鲁达进茶坊,其形体特征,是史进眼中所见;接下去,史进长大魁伟,象条好汉,叙事视角马上转换给鲁达;二人邀李忠,鲁达轰散了观众,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不敢言,视角又转移给李忠;三人上酒楼,视角又转移给酒保;后又不断在金老父女等人间转换视角;到肉店寻衅闹事,两包臊子在郑屠脸上下了“肉雨”后,“两条岔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作者又进入郑屠的内心世界;后又以“假意道”“寻思道”揭示鲁达内心隐秘;后又进入经略的内心世界……此“全知视角”脂砚斋称为“水浒文法”。《金瓶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露式叙述,进行了严格控制,作者不透露人物的内心秘密,仅客观地记录对话,读者要弄清人物说话的真正含义,很要费一番捉摸。如西门庆:“……他(李瓶儿)要和你一处住,与你做了姊妹,恐怕你不肯。”妇人道:“我也不多着个影儿在这里,巴不得来总好。我这里也空落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倒只怕人心不似奴心,你还问声大姐姐去。”作者并未进入潘金莲的内心世界,直露揭示头号妒妇对头号敌人的内心隐秘,读者需结合对话的情势场合予以领悟。
明末以来,在文体上学步《金瓶梅》的长篇小说有《醒世因缘传》、《歧路灯》等。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出现、成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民族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果。
1、形式特征
因讲史太长,一部小说遂分为若干章回,每回用单句或偶句作回目,用以概况本回主题。如“屯土山……,救白马……”;“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横海郡柴进留客)景阳岗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四大奇书”回目参差,对仗不严。特征二为每回须在故事紧要处打住。如47回庞统献连环计得手,正欲江边脱身,道袍竹冠一人扯住统识破了统计,唬得庞统魂飞魄散,“正是:莫道东南能致胜,谁云西北独无人?毕竟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水》30回武松离了大树十字坡,夜走蜈蚣岭,与“飞天蜈蚣”就月明之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道寒光旋成一圈冷气,斗到十数合,只听得山岭旁边一声响亮,两个里倒了一个。但见:寒光影里人头落,杀气丛中血雨。毕竟两个里厮杀,倒了一个的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两特征保留了“说话”孕育书面文学的胎记。
2、章回小说的渊源
初级阶段平话。多为对“说话”中“讲史”一类题材的记录整理。“平”通“评”,讲说历史而加以评论,所以叫平话。现存最早平话是元代刊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全相三国志平话》等。“评”主要体现在各卷首尾紧要处之开场诗,“一作论断之根据,二状事物之形容。此两者皆品评之意,故可以平字赅之”。(张政良《讲史与咏史诗》)平话是杂揉历史和传说而成。如《全相三国志平话》,情节的骨架依从历史,但故事大多采自民间传说。韩信、彭越、英布托生为曹、刘、孙,瓜分了刘邦托生的汉献帝的天下。张飞杀定州太守、刘关张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庞统变狗等情节,距离史实都很远。平话的体制已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形,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全书分卷,每卷分细目,已有章回的意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二十三目。平话尚在历史框架与传奇故事的浅俗层面。叙事限于故事表层,追求的仍是情节的趣味性。如因果报应观念支撑下的思维模式,娱乐功能决定着俗文学必须给读者满足愿望的机会等。(恶人恶报,善人善终,大团圆,美结局,大快人心)
中级阶段 累积型小说。如《三国》《水浒》《西游》即是。题材由几百年若干代人的累积修订,最后由一位作家写定,这是一个从俗到雅的提升过程。如《三国演义》,罗贯中首先抛弃了因果报应观念,让《三国演义》成为历史的悲剧:刘备以民为本,礼贤下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奋斗一生,未成霸业;曹操一死,大权旁落,司马氏篡位;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联盟破裂,他死后,孙皓暴虐无道,人心背离。三雄均未成霸业。那些企图从中读出美满结局的浅俗读者,在雅化了的《三国》面前终会失望。思想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刘关张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属儒家文化的大传统,《演义》积聚了从晋到元上千年的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结晶。文学描写亦经历了一个从粗略到丰满的过程。如《平话》写“三战吕布”仅限60余字的平面叙述,《演义》则以260余字的篇幅,对坐骑、兵器、厮杀场面、人物神态进行形象化描写,且多次变换观察主体,张飞战吕布,是八路诸侯所见,云长加入夹攻,是刘备所见,三英战吕布是八路人马所见,八路军马乘胜掩杀,是无所不知的作者所见。如此叙事视角的变化,不仅使描叙更富立体感,而且扩大了小说世界的空间。这类情节的扩充,在篇幅上是量的增加,在艺术上却有质的飞跃。由于在长期累积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构思结构和叙述手段不能不受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不能超越原本“说话”的表现模式。
高级阶段 独创型小说。《金瓶梅》是也。非讲史题材的长篇第一部。成书方式:完全由作家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按照作家的人生观和美学理想对素材进行提炼和编排,文人的独创。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虽然尚未完全脱尽“说话”的胎记(仍袭用“有诗为证”、“看官听说”套头),但却完成了从让人“听”到给人“读”的转变,在文体演变史上,《金瓶梅》是里程碑式的作品。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也是“说话”的胎记,即作家可以自由地进入故事的任何场面、任何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作者在情节的时空中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如《水浒》第三回,鲁达进茶坊,其形体特征,是史进眼中所见;接下去,史进长大魁伟,象条好汉,叙事视角马上转换给鲁达;二人邀李忠,鲁达轰散了观众,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不敢言,视角又转移给李忠;三人上酒楼,视角又转移给酒保;后又不断在金老父女等人间转换视角;到肉店寻衅闹事,两包臊子在郑屠脸上下了“肉雨”后,“两条岔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作者又进入郑屠的内心世界;后又以“假意道”“寻思道”揭示鲁达内心隐秘;后又进入经略的内心世界……此“全知视角”脂砚斋称为“水浒文法”。《金瓶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露式叙述,进行了严格控制,作者不透露人物的内心秘密,仅客观地记录对话,读者要弄清人物说话的真正含义,很要费一番捉摸。如西门庆:“……他(李瓶儿)要和你一处住,与你做了姊妹,恐怕你不肯。”妇人道:“我也不多着个影儿在这里,巴不得来总好。我这里也空落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倒只怕人心不似奴心,你还问声大姐姐去。”作者并未进入潘金莲的内心世界,直露揭示头号妒妇对头号敌人的内心隐秘,读者需结合对话的情势场合予以领悟。
明末以来,在文体上学步《金瓶梅》的长篇小说有《醒世因缘传》、《歧路灯》等。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出现、成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民族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果。
更多推荐
章回小说的形式特征及渊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