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形成过程,就是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过程。正是因为文化的包容性,才使得古代文明一脉相承延续至今。所谓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族群的共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再简单一些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类似性,精神信仰方面有认同感。

文化的包容性

人们在说到佛、儒、道的时候,往往会想到他们的不同处,而忽略了他们的相通处,那就是立足传统文化认知上的同根同源,唇齿相依。一个主要的误解在于,不知道佛学、佛教是化了的佛学、佛教。

关于化这一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但为了方便读者朋友理解,顺便说一下。佛教初来,面对着两个方面的强大的对手,一个是皇权化儒学,一个是拥有牢固民间基础的道家思想,为了发展,必须按照儒、道两家学说进行教理教义方面的改造,甚至不惜降尊纡贵,以承认老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的代价,引进老子理论,以老解佛。当然在长期的交叉磨合过程中,最终形成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融合局面。

今天要说的重点是:不管佛学也好、道学也好,儒学也好,其核心只用一个相同的汉语拼音中的三个字,就能概括。这个汉语拼音就是jing,而且是同音同调的jing。

这个jing到底有多神奇?同声同调的jing有多少?

竞、竟、净、径、敬、痉、竸、镜、靖、静.你可以百度一下,估计不下50个第四声的jing。那么,哪三个字可以代表的三教呢?

这三个字就是:敬、净、静。儒家是敬,佛家是净,道家是静。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镜字。

三个字代表三教精髓

孔子问禮于老子,这个禮是什么?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很明确:神示旁代表神灵,曲是从原始的敬献玉器的形状转化而来,曲是酒曲、酒母,即以美酒取代美玉,是祭品。下边的豆是盛器,即盛放祭品的礼器。因此,禮的意思就是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儒家的禮是从敬拜天地祖先神灵,推及到人伦秩序管理的,敬而无妄敬贯动静便成为儒家实行禮的基本要求。能做到敬,则于禮不远也。

佛教讲净而无染,就是净土、净身、净六根,舍此,无以修佛。

道家修行重在致虚极,守静笃,核心在心的宁静,心如潭水静。

但是,三家在修行上都重视同一个字,那就是镜。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儒家为学为人的基本功。这个反省就是对照儒家学说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那面镜子,时时反省;道家强调至人之用心若镜,意在修道者空明透彻无私欲杂念;佛家讲人心透彻无染,似明镜一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儒家的敬

敬,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的本意在于表达对天地祖先神祗的敬畏之心,后延伸到对人的尊重和待人接物的庄谨、当心,意思是自重且敬重别人,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

《礼记曲礼上》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就像若有所思样子,态度诚恳和蔼,句句在理。社会才能安定。若是对人对物不能以敬待之,自欺欺人,尔虞我诈,道德秩序混乱,就会人人自危,天下大乱。

《论语》要求执事敬,就是做事的时候,要把握中庸,心怀虔敬,小心翼翼,不可懈怠,即便是做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也要认真对待,敬以表诚,心诚则灵。

《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答问鲁哀公的对话,说明了孔子仁政思想的核心:爱与敬,其政之本与。为政者的根本就在于爱与敬。还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孝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关系着爱与敬。

儒家讲仁爱,仁爱,由亲亲而尊尊,爱自亲亲始,唯如此,才能不独亲其亲,才能泛爱众,才能建设和谐大同社会;敬自尊长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没有敬畏之心,则无以为君子。

更多推荐

神奇的汉字:佛儒道三家的精髓,都在同音同调的汉字“jing”(敬、净、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