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的温度、温度差与人体阴虚阳虚的关系本文简介:手心手背的温度、温度差与人体阴虚阳虚的关系上海水上运动场医务室季培201713祖国医学浩如烟海,有阴阳五行的理论依据;有四诊八纲的辨证体系;有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然究其根源,不外乎阴、阳、气、血。其中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所以阴阳辨证

手心手背的温度、温度差与人体阴虚阳虚的关系本文内容:

手心手背的温度、温度差与

人体阴虚阳虚的关系

上海水上运动场医务室

季培

201713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有阴阳五行的理论依据;有四诊八纲的辨证体系;有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然究其根源,不外乎阴、阳、气、血。其中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所以阴阳辨证在疾病的辨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阴、阳、阴虚、阳虚

阴、阳最初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后为古代医学家引入中医学,用以解释人体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现象。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对人体有凝集、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最后达到消涨平衡。在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下,临床上没有不适症状。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导致阴阳消涨的不平衡,表现出某一方面的过无或不足,即有临床症状。当阴份受损,表现出阴虚时,由于阴的“凝集、滋润、抑制“的功能不足,对阳的“温煦、兴奋“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表现出阳份相对亢奋的症状,如: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同样地,当阳份受损,表现出阳虚时,由于阳地推动、气化功能不足,不能制阴,表现出阴份相对亢奋的症状,如: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等。有诸内必形之于外,阴阳的任一方不足,必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与之对应。历代中医就是根据临床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加以诊断的。

然而由于阴阳的概念较为广泛,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临床诊断只能根据一系列症状进行,而临床症状又因人而异,对于一些症状不显的病人的诊断,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基础理论,通过某些客观指标与阴阳联系起来,提高阴虚阳虚诊断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就是本文的立旨。其实阴阳消涨的简朴实验,古人也曾做过不少,在《汉书·天文志》、《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根据空气中温度来验证冬至阴气重、阳气升;夏至阳气重而阴气升的实验。《淮南子·说山训》有“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的记载(1)。但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局限,古人的实验未能进一步进行。

张景岳曾经指出:“阴阳有别,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翻开《内经》,在《素问·调经论》重,我们发现有“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的阐述。能否用温度计测出这些或“寒“或“热“的具体温度数值,加以分析,以找出共性呢?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实验。通过对临床可明确判定为阴虚、阳虚的病人,以及正常人的手心、手背的温度测定,找出了阴虚、阳虚与手心、手背温度之间的一些共性,从某一方面,揭示阴虚、阳虚,为临床辨证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实验对象及方法

现在我们以某医院内科病房的病人,以及正常人群重的一些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心、手背的温度进行测定。实验中选用WMZ-03型半导体温度测量计作为测量工具。为了避免误差,我们选用同一测定时间,都是下午六点到八点,时节在清明前后,具体测量时以手心内劳宫穴、手背的外劳宫穴作为测量的选点。半导体测温仪的传感头紧贴选点皮肤,以不感觉疼痛为限度,观察指针上升,终止时所指示的温度值即为所的温度值。所有操作均由一人完成,以免测量者不同感觉不同而产生误差。除测量温度外,同时对病人的一般情况、临床主诉、舌苔、脉象、目前诊断等项进行调查,以明确病人是属于阴虚类型或阳虚类型。方法以问诊为主,结合望、闻、切诊,内容包括:自我感觉(五心烦热、畏寒肢冷)、刻下主诉、目前诊断、舌苔、脉象等。

三、实验结果及统计分析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调查了57例,在这57例中,根据临床主诉、平时感觉、苔脉等分成了三类:正常体质的人(即无阴虚阳虚证者)21例;阳虚证者19例;阴虚火旺者15例。另外还有2例属阴阳两虚型,由于样本太小,未作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详见下表1,统计结果见表2。对手心、手背的温度差,以手心温度值减去手背温度值所得。(若手心温度高于手背温度,则所得值为正;若手心温度低于手背温度,则所得值为负。)

表1、

各类人群手心、手背温度及温度差的测量值。

手心温度值(℃)

手背温度值(℃)

手心手背温度差

正常人群

31.51±0.24

30.86±0.26

0.66±0.13

阴虚火旺型

32.37±0.30

30.75±0.35

1.62±0.14

阳虚型

28.62±0.41

27.93±0.38

0.69±0.15

表2、

病理类型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较的差异及统计结果

与正常人群相比

手心温度值(℃)

手背温度值(℃)

手心手背温度差

阴虚火旺型

+0.86

P0.02<P<0.05

-0.11

P>0.50

0.96

P<0.01

阳虚型

-2.89

P<0.01

-2.93

P<0.01

+0.03

P>0.50

匡调元和王琦曾分别对临床体质进行过分类(2)(3),我们以此为参考,再参佐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所订得标准,在判断阴虚、阳虚时以以下项为准:阴虚(主要是阴虚内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急噪易怒、及盗汗中见二项;颧红升火、舌红少苔、脉细数中见一项。阳虚(主要是阳虚畏寒):形寒肢冷为必备之证;腹痛喜按喜暖、便溏、夜尿清长中见一项;面色晃白、身目虚浮、脉沉或微迟、目眩、内脏下垂、面色少华中见二项。

另外在调查时,笔者发现,右手温度似乎比左手温度高,于是对左右手分别统计,(以正常人群为例,右手心温度是:31.53℃,左手心温度是:31.49℃,但不管是正常人群还是阴虚阳虚人群,左右手的温度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以上所有测量都是在室温17℃~18℃内进行的。

四、讨论

通过对五十多例对象的实验调查结果表明,祖国医学所认为的人体阴虚、阳虚,与用现代手段测得的一些常数之间是可以建立某些相关关系的,找到某些共性。

(1)、阳虚:阳虚之人,不管是手心温度还是手背温度,都明显低于正常人。其中手心温度比正常人低2.89℃,手背温度比正常人低2.93℃

,且在统计学上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一点与中医认为阳虚者形寒肢冷、喜静倦卧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诊断阳虚,历来是根据病人的主诉、感觉来确定的,然而现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客观的指标。但阳虚者手心手背的温度差与正常人相比没有差别(P>0.50,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手心手背的温度差不能作为诊断阳虚的指标。总之,凡手心、手背温度较低的人,其阳虚的可能性较大。

(2)、阴虚:阴虚之人,手心温度比正常人高出0.86℃,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0.02<P<0.05)。但手背温度与正常人相比区别不大(P>0.50,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手心手背的温度差却明显高出正常人(高出0.96℃),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就是说,手心手背的温度差在诊断阴虚时有其特异性。且阴虚时,手心手背温度差的增大,以手心温度的上升为主,而手背温度与正常人基本一致。在这一点上,实验结果与祖国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脉细数、舌红少苔)是一致的。

(3)、阴阳两虚:那么对于阴阳两虚之人情况又该如何呢?在所统计的57例中,只有两例属阴阳两虚,由于样本太小,故未予统计,其数值为:手心温度平均28.75℃,比正常人低2.76℃;手背温度平均26.97℃,比正常人低3.99℃;手心手背温度差平均1.78℃,比正常人低1.12℃。单从数值上看,似乎同时符合阴虚阳虚的诊断标准:手心手背温度低于正常人,手心手背的温度差高于正常人。但由于未经统计,其结果有无意义,尚不得而知,宜扩大统计量,继续进行这项工作。

造成这种阳虚之人手心手背温度偏低,阴虚之人手心手背温度差增大的机理是什么呢?本文只对其现象稍作揭示,然对其机理目前尚未搞清。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对阴虚、阳虚的研究资料从临床研究到形态学变化,都有较大发展。例如:阴虚之人的五心烦热、失眠、易于激动、盗汗、升火等,反映了机体大脑皮层抑制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偏亢(4)。不少学者曾从条件反射活动、肾上腺素试验、血管容积试验、前庭时值和痛阈、指端脉搏波描记、皮肤电活动、冷压试验(5~7)、溃疡病人手术前后体温、脉搏、血压(8)、唾液中K+、Na+含量(9)、静息仰卧体位压迫眼球后每分钟脉搏数、脉搏比较数(10)、及卧位、立卧位试验(11)等多方面对阴虚病人进行测定,结果均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阴虚病人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偏亢的表现。本文中阴虚之人手心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是否也与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关呢?我们认为有这种可能,因为交感神经兴奋,使手心、足心的微循环过度开放,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手足心热等,故而手心手背的温度差也随之增大。那么,阳虚之人,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肢端血供不足,温度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可能还有其它机理。另外,作为阴虚、阳虚这两种证候,其涉及面很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单从一个方面,通过一、二个数据是很难反映其全貌的。在这里,仅从一个方面探讨,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不能定论。然而本文通过调查,找出手心手背温度、温度差与人体阴虚阳虚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方法是行之有效。

通过以上实验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祖国医学的许多认识,许多理论,与现代手段下找出的参数之间完全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上,都可以为中医的现代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仅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加以研究阐述,似嫌不足,能否从更多的方面,利用更多的参数,找出更多的结合点和相关关系,使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正是今后研究发展中医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医药学报》1983年第4期第4页,阴阳消涨的简朴实验。赵璞珊。

(2)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0。

(3)王琦:中医体质学说,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52~53。

(4)戴维正:中医杂志(5)69:1983。

(5)林果为:肾的研究,第二版,7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孙孝洪:新医学(3):155,1980。

(7)上海高血压研究所:中华内科杂志(1):12,1961。

(8)杨秦:上海中医药杂志(8):41,1981。

(9)王琦:河南医药杂志(5):39,1981。

(10)王少椒:上海中医药杂志(12):21,19***。

(11)吉凤霞: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18,1982。

更多推荐

手心手背的温度、温度差与人体阴虚阳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