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有三种方法来确保音频与视频得以准确同步:打板、时间码和同期声。在实际工作中,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样可以确保其中一种在失败的情况下,不必在后期制作中用眼睛来同步声音,这是非常麻烦让人头疼的工作。

一、打板

打板的做法可以一直追溯到电影制作历史的早期阶段,标志性的做法是使用一小块黑板,写上当前场景、镜号、镜次。当演员就位以后,第一副导演会喊『开机』,然后负责打板的工作人员就会将小黑板举到摄像机镜头前,并读出黑板上的信息,最后拍手(或使用两块木板,题图是一种更高级的带有时间码的版本)发出响亮的声音。

在进入后期工作时,你就可以通过画面上的信息和声音(或波形)来准确匹配视频和音频文件了——拍手或打板的声音提供了一个清晰和准确的时间点来同步这两个文件。

你也许会觉得这一方法低级或单调,但实际上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简单也最可靠的。

顺带说一下,由于小黑板的内容也被拍摄进视频中,所以后期剪辑人员也能通过视频的第一帧就知道画面的准确内容是什么,这是其它方法所不具备的附加好处。

二、时间码

时间码是以帧为单位行走的时钟编码,它的单位不是秒。在摄影机和录音机中,它跟踪视频和音频的录制时间,然后将此信息作为元数据存储在数字文件中。在进入后期制作环节时,你可以在NLE软件中使用这一信息来匹配音频和音频。

使用时间码进行同步时,要求在摄影开机以前,需要确保不同的设备之间时间码也是同步的,这一同步过程可以借助一些专业仪器进行,否则实际上是很难完全同步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设备制造商用来产生时间码的方法略有差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会出现误差。

这就像三个戴着手表的人互相对时一样,如果他们同时与第四个人的手表对时,并以其为准,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一些。总之,确保时间码在多台设备中保持一致,则在后期中它们就能几乎自动的匹配好音频与视频。

三、同期声

几乎所有能录像的设备都有内置麦克风,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其都能提供录制同期声的功能。这一随着视频文件一起的音频数据,虽然在波形上与现场录音机录制的略有不同,但它们足够相似,相似到大部分的NLE软件都能通过算法得以将它们进行自动匹配。

不过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摄影机离演员的距离比较远,无法足够清晰的录到他们的声音。这时,可以让录音师将人声话筒的信号再分一路出来输出到摄像机,以确保两者所得的波形尽量相似。

使用同期声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在现场几乎不需要太多的额外工作,只需要多一点点额外的硬件或电缆罢了。

不过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它要求摄影师同时监听声音是否得以正确录制,也要求录音师录制的音频要有较好的质量。

更多推荐

影视制作:确保音频与视频准确同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