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谢谢,因为是抒发自己委屈的情感,因为当时仕途不顺,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长恨歌》是白居易前期的代表作之一,非常的出名,里面的许多词句也被我们广泛的传颂。
但这首诗歌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争议。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也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探讨。
从这首诗歌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要重点表达的是“长恨”二字。
但是这恨从何而来,又恨的是什么,就要从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中作者的描写来寻找答案了。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此时的白居易刚从秘书省校书郎调任至盩厔县尉,从800年中进士到806年任县尉,顺风顺水,白居易便想以诗歌增加自己名声的同时得到皇帝的赏识。
他对前朝玄宗皇帝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遗憾的同时又对李隆基作为一代明皇却重色轻国感到痛恨失望。
于是,在好友的推动下,有了这首千古绝唱《长恨歌》。
知道了创作背景和动机,我们从诗中来进行分析,诗的前半部分花费大量笔墨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重点描写了杨贵妃的倾国风姿以及讽刺李隆基的不理国政,荒淫误国。
也表达了作者对李隆基的痛恨失望之情。
紧接着后半部分又以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旷世爱情故事,动人心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用充满同情的笔触描写了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入骨相思,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和向往。
讽刺,感叹,伤感并存。
最后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做结尾,也充分包含白居易对李隆基重色轻国之恨,以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
更多推荐
长恨歌是谁写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