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坐落在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3200余年文明史的“江南第一古镇”梅村镇,同驰名中外的泰伯庙毗邻。 学校创办于1913年春,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积淀、达到省标的国家级示范高中。1960年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1年被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2000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0年4月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2005年成为江南大学附属中学。

于2006年8月由老校区整体迁入,校区占地217838M,现有建筑面积10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104000平方米。全校共有高中班49个,学生2000多人,其中寄宿生占97%,教职工245人。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历史沿革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创办于1913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时无锡县政府开一时风气,将“北夏乡第二国民初级小学”更名为“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长谈学周,校舍则借用泰伯庙。

1914年,钱挚、钱穆兄弟来校任教,钱挚是科学泰斗钱伟长之父,钱穆则更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国学大师。后来的著名力学家、资深两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钱令希,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系主任钱仁康均从这所小小的校园中走出。

1939年2月,在地下党中共无锡县委书记王承业的指示下,创办了私立吴风学校,校名取义“吴太伯遗风”,校长为陈东刍。

1943年,坚持在苏州敌后工作的孙洵同志自筹资金,在“黄埭乡师学校”废墟上,创办了一所“晓庄师范”式的初级中学——启新中学,孙洵任校长。

1946年9月,学校与启新中学合并,命名为“私立中华中学”。

1946年冬,孙洵在上海发起组织校董会,当时教育名流如俞庆棠、秦柳方、孙起孟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等纷纷参与,共襄此举,“私立中华中学校董事会”成立了,俞庆棠任名誉主席,秦柳方任主席校董。

1946年8月,无锡县立师范学校成立,共录取196名学生。

1954年,县师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学校更名为“无锡初级师范学校”。

1955年8月,学校开始招收普通初高中学生,11月,学校复更名为“无锡县梅村中学”。

1956年6月,私立中华中学改为公立,学生600余人,1957年与无锡县梅村中学合并,成为当时无锡县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

1957年,随着中华中学的并入,梅村中学成为无锡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

学校于1960年经审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1980年经审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得好的重点中学。

1985年由江苏省招办审定为可向全国高等院校推荐免试保送生的重点中学。

1991年经江苏省教委验收,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

1998年7月,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无锡县梅村中学复更名为“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1999年接受并通过江苏省教委“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

2004年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2006年,学校易地重建,新校区占地326亩。

2010年,学校创办梅村高中国际课程部,招收留学预备生,开设国际课程。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办学条件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办学规模

新校区坐落在无锡市新区梅村镇梅育路,于2006年8月由老校区整体迁入,校区占地217838M,现有建筑面积10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104000平方米。全校共有高中班49个,学生2000多人,其中寄宿生占97%,教职工245人。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硬件设施

教学设施

该校拥有教学楼3幢,艺体楼1幢,物理通用技术、化学、生物实验楼各1幢,图书信息大楼1幢,校建有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功能电化教室、图书馆、大型阅览室、音像资料室、天文台和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现有藏书10万余册,报纸、期刊300余种。

体育设施

该校拥有1片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13片篮球场,8片排球场,12片羽毛球场,2网球场片,35台乒乓桌。建造了设有篮球运动区、排球运动区、乒乓运动区的体育馆,学生礼堂有1200个座位。

网络设施

该校为一线教师配置了IBM笔记本电脑,接通了无锡城域教育网,实现宽带上网。全线改造了校园电脑网络,实现了升级扩建,达到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信息点通到每个教室、每张办公桌、校内每个教师宿舍;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和中央控制系统,统一制作了多媒体讲台。该校建有校园音频传输系统,该系统有三套发射设备,学生凭接收器可在校园任何一处自由收听英语广播;

生活设施

该校建有宿舍楼6幢,床位2472张,学校为每个教室安装了12000大卡柜式空调。学生住公寓式宿舍,每个宿舍均有卫生间、盥洗室、空调,淋浴房。食堂分设三层,两层供学生使用,能一次性满足近3000人就餐。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师资条件

教师合影

更多推荐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