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摘要: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情境交融;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时,必须精心设计每一步,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简单地说任务就是做事,就是运用英语做事。然而,教学本身是个性化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教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一个实事求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如果缺乏理论基础,盲目照搬现成的任务,我们就可能无法面对和处理具体情况下所发生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英语教师不能坐等专家把现成的任务型活动的教案送到自己手里,而应当积极地学习并运用“任务型学习”的理论,自己去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提高。

一、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1、贴近生活,情境交融,学会口语交际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有趣的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可以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在学习水果名称时,我事先让学生收集自己知道的水果名称,并把它们画在一张白纸上,染上颜色,把英语单词写在画的下面,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水果名称多,学生们也非常感兴趣。在学生们准备的同时,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免学生在课堂上问一些不常见的水果名称,准备充当学生的“活字典”。在教学询问姓名的对话之前,我让学生们制作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头饰,以备上课时用,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情景,结果学生制作了刘德华、赵薇、刘亦菲、陆毅、苏有朋等头饰,真是“明星大荟萃”,学生们异常兴奋。训练对话后,我又设计了一次记者采访“外宾”的任务活动,当采访到女性“外宾”时,问年龄时都一律回答“It’s

a

secret(秘密)”,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英美国的女性忌问自己的年龄,符合英美文化礼仪,从而明白中外文化的差异。

2、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所设计的活动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的学生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要兼顾两头,但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合作完成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编对话,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进行背诵表演;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稍加改编后并进行表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根据语境,改编和拓展对话,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视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促进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性的原则。它的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积极、主动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并且在这个任务中,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这就是一个习得过程。

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及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Leading-in/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Pre-task(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While-task(设计了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Post-task(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Homework(根据课堂任务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做相关项目)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完成。任务呈现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task-driven)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不呈现任务,而只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任务和让学生完成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那么强烈。在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呈现也要精心设计,可分为两方面:

1、

课堂任务呈现的设计

对学生来说,任务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识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完成这个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因此,在上新课文之前,我总是有一个任务呈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起着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动状态,促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例如,在教JEFC

Book

3

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ive

Up时,我拟了以下的问题:

(1)

Have

you

heard

of

Thomas

Edison?

If

you

heard

of

him,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How

many

famous

scientists

do

you

know

?

Who

are

they

?

(2)

How

long

was

he

in

school

?

(3)

How

old

was

he

when

he

became

an

inventor

?

(4)

Why

was

he

able

to

make

so

many

inventions?

学生有了这四个问题,带着问题就进入了能动状态。对于第(1)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偏离了主题,但是我认为,教师不宜过多地干涉或纠正学生们的讨论,否则的话,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会让他们不敢讲、不会思考。作为老师,我只有一个目的,让我的学生尽量思考、想象,开口说、动手写,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而

(2)、(3)、(4)个小问题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课文里面找到答案,过渡到了新课文,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

学生自然过渡到了新课文,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阅读新课文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讲的内容。然后,教师再讲解课文当中的疑难点(这一点最好由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老师来解答问题)。

2、课后任务呈现的设计

任务呈现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而课文结束后的任务设计除了巩固新知识外,还起到了一种扩散思维的效果,它可以是生活当中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创新的。例如,在牛津英语8A

Unit

4

的课文Reading

“The

story

of

Xi

Wang”结束后,我就给了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并要求不用书上的答案:

(1)

Why

do

you

think

wild

animals

will

die

out?

(2)

How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animals?

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所想到的答案很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有效的教学途径。

它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充足的语言学习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任务环境中,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尽可能多地学习英语。总之,在英语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4

更多推荐

任务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