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人,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出处:《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战国·孟子及其学生扩展资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

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

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

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

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更多推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