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复活读后感1000字范文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
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复活》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活》读后感篇1
《复活》是我很多年读的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书里的主角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当他还是一个大学
生的时候,又一次的暑假去到他的姑妈的家里的时候遇到了玛丝
洛娃,并与他发生了肉体关系,后来只是给了她一百卢布就走了。
多年后两人又相遇了,但他们的却是以罪犯和陪审员的身份
相遇的。玛丝洛娃因为聂赫留朵夫而堕落,成为了一个妓女,并
且受一桩命案牵连入狱。聂赫留朵夫知道玛丝洛娃是因为自己而
堕落到这种地步后,很后悔愧疚而努力去为她伸冤,在这过程中
看到了劳苦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腐败,最终为了救出了玛丝洛
娃,抛弃了他的贵族生活,进行了精神上的复活。
每个人在事的时候,或许不会发现能够对他人造成多大的影
响,就好比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他在她姑妈家的时候诱
奸了玛丝洛娃,事后只是给了她一百卢布就走了,他没有想到玛
丝洛娃会因为自己的一时放纵和不负责任而堕落。她在地主家里
过得虽然虽然不是丰衣足食,但还是开心的,因为他的出现而堕
落。
没有考虑后果就去做了,才会导致玛丝洛娃成为妓女,并受
一桩命案牵连,同时也是因为这件事,他为了赎罪而去营救玛丝
洛娃,看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腐败,,并因这件事使他的灵魂得
到了进化。很多事都是这样,开始是没有注意到结果,事后才会
发现因为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
记得我曾在一篇*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读《复活》是给人
灵魂的一次洗礼。的确,读了这本书之后才会发现有的人的思想
是那样的邪恶,从书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官、将军、省长、国务大
臣这些上层社会的腐败,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恶。从书中
还可以看到人地灵魂深处的那种利己思想。
女主角玛丝洛娃本来可以说是一个快乐的人,但在她堕落后
却认为很多人都需要她,并且去利用它。当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
监的时候,她也是认为聂赫留朵夫需要他。她的丑恶的思想就是
在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之后出现的,本来被她深埋的的丑恶人性
因为抛弃,因为生活的压迫,因为当时社会的影响而控制了玛丝
洛娃。但在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影响下,她原本的纯真品质又出
现了,她也进行了人生的一次复活。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什么也不懂,读完后只是知道讲了
一连串的事,只是知道里面的情节,并没有留给我太多的体会,
虽然如此,但我始终都忘不了这本书,现在慢慢想起来可却以有
更多的体悟。就好比如现在觉得书中的那些法官、省长、将军这
些人的堕落腐败,这些人可以说是没有了人性,只是在行尸走肉,
没有经历精神上的复活,他们永远都是在行尸走肉。
希望真的能够像人们说的那样,读《复活》能够进行一次人
灵魂的洗礼。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读书心得,《复活》里还
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体会,等着我去发现,等着我进行精神的
洗礼。
《复活》读后感篇2
在暑假的刚开始,我就让妈妈给我网购了托尔斯泰的全部著
作。拿到《复活》,刚开始没在意,以为只是像《培根随笔》写
的那种无聊书籍。
我喜欢读书,且喜欢读有意思的书。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的有意思。”我长舒一口气,久久的沉静
在混乱的故事情节中。书中的故事有点色情,但是一般名家大师
的作品多会于此,他们注重的是深蕴。有同学和我探讨这本书时,
都纷纷面红耳赤,可能是很少接触此类的作品吧。
茨威格,托尔斯泰,莫泊桑他们都有一个特点:揭露社会底
层穷苦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尚开朗的品质却最后被黑暗
社会扼杀。这与骆驼祥子有些相似,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
《复活》却与众不同,托尔斯泰正用他特别而又平缓的腔调
向我们娓娓道来涅赫柳多夫与玛斯洛娃的精彩故事。 涅赫柳多
夫是一位高贵的公爵,在他年少时初遇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便
一见倾心,冲动之下,他引诱玛斯洛娃后参军,但她怀孕并被赶
出家门。后来,玛斯洛娃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
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
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
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
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
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这情节的坎坷,种种爱恨情仇的表面皮囊下,更隐藏着令人
深思的东西。
有些名嘴认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虽然以最清醒的现
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
腐败,但是小说结尾,仍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宗教。把自
己的宗教观强行植入小说当中,并且几乎否定了资本主义的一切
作用,是小说思想上的一个遗憾。
我却认为,这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作家抛弃了贵族的观念,
用底层人士的眼光重新探寻了社会,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栩
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个故事具有真实
性。
其实小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作家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
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
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
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
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
他不仅批判了这个社会的腐败,更是侧面烘托出俄罗斯妇女
高尚,善解人意的一面。玛斯洛娃不是一个放荡的妓女,而是这
人世间派来拯救男主人公的美丽天使。我想托尔斯泰也许有这个
意图。
我想你应该发现复活的含义了,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都
“复活”了。
《复活》读后感篇3
当我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我心里就产生了疑问:
谁,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
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
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
卡秋莎产生了爱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人回
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
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
陪审员,目睹了审理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马
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
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马斯
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
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
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
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
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
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
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
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奸了那个曾经
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
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
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斯洛娃,一个艺伎,囚犯。于是经过多日
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
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
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
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
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
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
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
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
只因一个艺伎、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
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艺伎、囚犯近乎于
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
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
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
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
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
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
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
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
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
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
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
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
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
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
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
落”。
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
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坚
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生不学习,也可以适当休息。但是
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
好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
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
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
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
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复活》读后感篇4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
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
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
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
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
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
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
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
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
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
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
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
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
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
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
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
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
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
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
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
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
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
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
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
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
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
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
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
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
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
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
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
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
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
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
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
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
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
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
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复活》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之一《复活》。
在此书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
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
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
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暑期住
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
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
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再次体验了
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
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
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
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
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
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
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
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
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
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
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西蒙松结为伉俪。聂赫留朵夫也
从《圣经》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启示。
《复活》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生活画面,高度的艺术概括;
心灵描写:描写内心的矛盾斗争,怀疑、探索的痛苦。丰富多样
的对比手法,揭示心灵世界的肖像描写,辛辣的讽刺。
1、结构,流浪汉小说结构,聂赫留朵夫的奔走,情节随聂
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开,不同于《战》、《安》。
2、非小说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经常中断情节,进行长篇大
论的议论,类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细节描写,如对监狱的描写。
4、三种形式的批评方式,非小说因素正面批评,通过聂赫
留朵夫的心灵感受,通过人物的命运批判,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批
判性。
《复活》的写作背景是1905年革命前夜的俄国社会,在这
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中,“审判者”代表着资本主义、沙皇官僚、
官方教士、贵旅代表。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掌握生死大权,制定
法律,控制着整个俄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在书中适时地
对统治阶级及其人物进行讽刺: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
的”、“大腹便便的”、“纤细的双脚”。
此书名为“复活”,但这不是肉体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两个
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正如书中说的“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
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同样是人,却有高低贵贱,出
生在官僚贵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乐、压榨底层人民的权
力,就如森林中凶猛冷酷的虎豹,书中一位律师的话引起了我的
注意。“我看见他们不能不感激涕零,因为我没有坐牢,您也没
有坐牢,我们大家都没有坐牢,那就的感谢他们的恩德。至于要
唬夺我们每人的特权,流放到不很远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过的
事了。”其中的“他们”就是检查官和有权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
这话真是让我深思,如果“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那还要法院干什
么呢?这法院不正是统治阶级剥削百姓的平台吗?真是讽刺!而底
层人民就只能听天由命、苟延残喘,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就如
森林中不堪一击的弱小动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玛丝洛娃代表
着这些底层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听着审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审判
者扯淡、空发议论却不得反抗,结果被错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
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声痛哭、大呼冤枉:“我没罪,我没罪啊!”“这
是冤枉人,我根本没那个心,连想都没想过。我说的是实话啊!”
但无人理睬。
在《复活》中,这个黑暗社会出现了一丝曙光,是精神复活
产生的光芒。聂赫留朵夫本来也是审判者的一员,但是他与其他
审判者不同,他曾有过纯洁的时候,肮脏的灵魂中仍然存有纯洁。
而玛丝洛娃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
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
的花言巧语,结果上当受骗。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
自暴自弃但这样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
这些都说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
熟,他们精神上就会“复活”。
另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
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
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
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
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
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
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
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想想聂赫留朵
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
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
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
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
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
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
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
子。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
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
生不学习,也可以适当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
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好 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
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
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
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
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
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希望每一个有幸
阅读本书的同学,都能寻找到前进的动力!
复活读后感1000字范文
更多推荐
复活,环境,社会,小说,没有,贵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