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一、 关于“贡献率”和“命中率”指标的使用说明

在高三年级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个别学科“投

入不足”,如教学要求模糊,作业不落实,训练要求与实战脱节,讲评指导不到位

等等,一科低分拖累总分上线,是为“单科滞后”;二是个别学科“投入过度”,

如明争暗抢时间,挤占课间休息和自习课,超量布置作业并严厉督促完成,过度提

高复习要求等等,影响学生对自己薄弱学科的自主复习,一科高分拖累总分上线,

是为“单科冒进”。而高考录取最终主要看的还是总分上线与否,“单科滞后”和

“单科冒进”都会影响到总分的提高。

在以往的分析报告中,一直缺乏能够反映考生各学科成绩与总分之间相互配合

情况的指标。通过反复的理论研讨,尝试不同的数学建模方式,利用实际测试数据

进行多次模拟,并得到部分一线学校试用的肯定性反馈之后,我们选择了“学科对

总分上线贡献率”和“学科有效分上线命中率”这两项指标,来反映高考各学科的

单科成绩对考生总分上线的贡献与匹配程度。

1.

学科上线有效分

根据本次测试划定的总分各层次分数线,权衡各学科的平均分、标准差、学生排

位、单科满分值与总分满分值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特定的数学模型,

确定不同学科在一本、本A、本B、专A、专B各层次“学科上线有效分”的分数线。

考生总成绩达到总分各层次分数线的称为总分上线;考生某一单科成绩达到该学科

上线有效分的称为单科上线。

2.

贡献率与命中率

以总分和某一单科同时上线(简称双上线)人数为分子,分别以单科上线人数和

总分上线人数为分母,可以分别求得该学科对总分上线贡献率与该学科有效分上线

命中率。其计算方法如下:

学科对总分上线贡献率=(双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100% (简记为:贡献率=双/总)

学科有效分上线命中率=(双上线人数/单科上线人数)×100% (简记为:命中率=双/单)

3.

运用贡献率与命中率指标进行评价的初步建议

(1) 不同生源组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本、二本A、二本B、大专A

四条分数线中选择一至两条线的贡献率和命中率指标与本组或目标学校进行

比较。

(2) 建议生源1、2组主要看一本线;生源3组主要看本A线;生源4组主要

看本B线;生源5组主要看专A线;生源6组主要看专B线。同时也可适当

参考在其他分数线的情况。

(3) 纵向,可以比较本单位与本组(或目标学校)贡献率与命中率的数值差异;

——仅供参考

横向,可以比较本单位内部各学科之间贡献率与命中率的数值差异。

(4) 原则上,运用贡献率与命中率指标进行评价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以学校为单位评价时,总分上线人数应大于等于30,即样本数达到统计学

的基本要求。若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做比较,则可由学校自行确定标准。

②学科上线人数至少应该大于等于本校总分上线人数的80%,否则单科对总

分上线贡献不足。

(5) 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再按如下基本步骤,针对目标进行相对评

①先看贡献率的值。若贡献率较大(大于同组均值;或大于目标学校值;或

大于70%),则说明单科对总分上线贡献较大。这时还要分两种情况:

a) 若贡献率较大的同时,命中率也较大(大于同组均值;或大于目标学

校值;或大于60%),则说明单科与总分上线配合较好,当然命中率越

大越好;

b) 若贡献率较大的同时,命中率较小,说明单科上线人数虽然较多,但

单科与总分上线配合不好(至于到底是该科还是其他科的问题需要进

一步分析)。如果此时命中率过小,则单科就有投入过度之嫌。

②如果贡献率的值较小,则无论命中率的值大或小,单科对总分上线的贡献

都较小。如果此时命中率过小,则单科就有工作对象定位不准之嫌。

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结合平时的观察,看看是否支持上述初步判断。

价:

4.

贡献率与命中率两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贡献

命中率

说明

单科上线对总分上线贡献较小。双上线人数较少,单科上线与总分上线匹配不好。

单科上线对总分上线贡献较大。但单科上线人数较多,双上线和总分上线人数相对

大 小 都较少,属于单科优势或单科冒进,原因可能是以下两者之一:(1)单科教学有效

性较高;(2)单科投入过度。

单科上线对总分上线贡献较小。单科上线人数较少,属于单科滞后,原因可能是以

下两者之一:(1)单科教学有效性较低;(2)单科投入不足。

单科上线对总分上线贡献较大。单科上线与总分上线匹配较好

5.

运用贡献率与命中率指标评定学科贡献等级的方法

为了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简捷明了,便于操作,我们尝试采用评定“学科贡献等

级”的方法,将单科与总分上线人数的比值、贡献率与命中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用

一个等级指标来表达。具体做法是:分学科,按一本、二本A、二本B、大专A四条

——仅供参考

分数线层次,分别依照下列规定评定该学科贡献等级:

(1) 全校在该层次分数线的总分上线人数≥30(样本数达到统计学的基本要求,以班为单位的标准

由学校确定),否则评为F等。

(2) 学科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的80%,贡献率≥70%,命中率≥60%,评为A等。

(3) 学科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的80%,贡献率≥70%,命中率<60%,评为B等。

(4) 学科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的80%,贡献率<70%,命中率≥60%,评为C等。

(5) 学科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的80%,贡献率<70%,命中率<60%,评为D等。

(6) 学科上线人数<总分上线人数的80%,评为E等。

各校在校内以班为单位评定贡献等级的标准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 运用贡献率与命中率指标指导高考备考工作的建议

(一)淡化单科均分,关注总分上线,形成正向合力

要想确保贡献率与命中率都有比较高的值,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淡化单科

均分,关注总分上线,形成正向合力”。所谓“关注总分上线”也就是要将工作的

重点放到工作对象,特别是各条分数线的上线临界生的身上。学校目标制订的基本

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学校预期的上线人数。重点关注的是一本、本B、专A三条线。

可根据学校生源情况确定其中一条线作为本校工作的重点。研制的依据有三个:(1)

市和区的工作目标及对本校的要求;(2)本校近几年上线的情况;(3)本校应届生

源的情况。

第二步:确定工作对象。确定的依据:(1)学校预期的上线人数,例如本B预

期上线150人;(2)高一和高二年级四次大考(四个学期)的排名情况;(3)把四

次大考都稳定排在年级前150名的学生视作本B上线稳定生;(4)把四次大考至少

有一次进入年级前150名的学生视作本B上线临界生;(5)把虽然四次大考都未能

进入年级前150名,但教师认为仍有潜力的学生也视作本B上线临界生。

第三步:确定班级的工作任务和对象。以班主任为核心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各科任教师必须确定自己的班级工作对象,关注他们在本学科的表现,并确认自己

的个别辅导任务(如工作对象在本学科的成绩提高幅度)。

(二)建议各校尝试在高三年级实施“包班”制度

以班级总分上线数(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以“班级工作团队”为高三备考评价

与奖励单位,适当淡化对个人的奖励,强化团队精神。

适当降低单科平均分的评价权重,用贡献率与命中率指标来衡量各学科高三备

课组的工作成绩,对学科的奖励也应以此为准。

每月召开一次“包班会”,由班主任主持,所有本班任课老师参加,每个班(尤

——仅供参考

其是需要重点监控的班)还可指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蹲点。

“包班会”讨论班级的备考任务,协调各单科间的关系。找出总分增分对象,

找出每个增分对象的增分学科与项目,落实每个任课老师的指导对象及指导任务,

明确后阶段的备考目标与措施。

总之,我市长期倡导高考备考应坚持“总分优先”的原则。用好“贡献率”和

“命中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较好地体现上述原则,真正做到优选增分策略,用最有

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增分效应。

——仅供参考


更多推荐

上线,总分,单科,人数,学科,命中率,指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