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发(作者:)

20106 专业教学研究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l: 

刘春英 吴德华 朱国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摘要:通过论述“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和基础,以“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探讨7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说明了其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 

高素质技能人才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6—0075—02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 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显示出了我们 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 

岗位要求相结合、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 

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职 

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 

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 

情的、符合各高职院校校本特色的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 

者所在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国 

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 

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工 

学六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自己的特色 这些模式与工学结合、半工 

半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彼此间相互包 

容、渗透和替代,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 

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共 

性,但也有个性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 

景的学校。有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 

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通过六个方 

面的校企深度融合.使学习与工作相互 

交替、相互融合,将课堂的文化理论学习 

与未来职业紧密结合.培养会学习、重实 

践、长技能、讲道德、爱劳动的高技能应 

用型人才。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职业 

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他学校可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 国外职业 

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适合本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 

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加 

拿大的“CBE”等模式。我国则提出:“大力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 

高职院校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产教结 

以借鉴,但一般不可能照搬。因此.探索 

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有自己特色的人 

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工学六合”人才 

培养模式是笔者所在的学院创建的一种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不断创新办 

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紧贴 

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是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 “工学六合”的 

内涵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 

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教育部《关于以 

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 

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 

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 

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 

需求的关键环节” “工学六合”中的“专业 

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 

向.通过市场需求调研,认真分析产业、行 

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 

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发展态势。主动适 

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 

学生的操作情况 

检查阶段各小组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故障 

产生的原因.对实施方案进行纠错.并重新实施操作直至得到合 

格的产品。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并记录学生情况。 

评估阶段学生上交项目报告.自评、互评。教师审阅报 

告.组织项目答辩,同时结合项目实施阶段的实际操作情况,对 

学生个人和团体进行评价 

课程改革的效果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知识 

掌握的程度.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之后.在完 

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关注培养学生“工作方案的制定”、 

“工艺条件的确定”、“操作规程的编制”、“安全正确地操作”、 

“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从而使程 

序性的职业技能得到反复训练。同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引导 

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对资料归纳整理等.使学 

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更加牢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传质与分离技术》课程改革 

证明: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 

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通过工作任务,将学生置于 

未来的职业环境中.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使学生将学习内化成发展自我能力的需 

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L『1.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05。(25):l2—15. 

f21姜大源.指导优先原则与建构优先原则的特征及其融 

合——关于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思辨fJ1.职教通讯, 

20o5,(2):5-8.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小组工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协 

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规范操作强化了学生的劳动保护意 

识、经济意识及节能环保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生主 

导了从生产设计到产品产出的整个过程.在项目完成后获得了 

强烈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探索欲和求知欲,甚至对所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4】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o07,(4):54—56. 

作者简介: 

刘媛(198o_I),女,江苏江都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 

学院化学工程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及实施 

学专业的认同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比起传统的“满堂灌” 

}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GA20cl90o6)的部分成果 

专业教学研究 

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 

“零距离”上岗.实现顶岗实习与学生就 

2010.6 

项工作。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 

业相结合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校企合作是前提强化校企合作是 

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使人才培养更 

贴近产业需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 

强.与学生就业实现了无缝对接 

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 

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革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原因是 

课程体系难以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课程 

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 

教学方法难以培养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技 

能人才.课程教学改革与企业实际生产脱 

推行“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条 

件 行业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工学六 

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行 

业为依托.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 

六合”只能是纸上谈兵 只有真正地融入 

的一种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在“工 节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在 

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工学结合 

为切入点.以培训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 

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借鉴了加拿大 

的CBE课程开发理念、德国基于工作过 

程的课程开发思想.通过对与专业相关 

岗位的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 

区域经济之中,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 

参与,依托行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办学, 

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职业 

过程.整合各方面的职业能力的支撑课 

程.把职业能力中的各能力点的培养贯 

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构建基于工作过 

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 

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坚持“以能力分析 

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原则.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的有机 

结合 人才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 

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结合 

点.以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为切人点,把 

“工”与“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 

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 

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工学结合 

是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 

径。在“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 

院校不是孤立地办学.而是需要深入企业 

实际.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与课程相对 

应的标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 

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实施建议.加深企业 

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坚持向企 

业和社会开放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 

内容.使之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坚 

持开放课堂教学与实习.与企业真实工作 

环境相近的实训教学条件可以模拟真实 

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打造合格的人 

才:坚持引入企业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 

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 

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开放教学情境中养成 

职业精神.掌握实用技术,最终使学校在 

开放办学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性是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强调学生校内学 

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工学六合”人 

才培养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的原则.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产品为载体.推行 

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 

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 

做”。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效结 

合:积极推行“实习+就业”的顶岗实习模 

式.学生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 

的必备知识.完成必要的基本操作实习 

和专业实训.最后半年到受聘单位进行 

对口实习及顶岗培养.使学生掌握就业 

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技能与技术.提前适 

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有效促进毕业生的 

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一方面. 

学校融人行业发展之中.积极参与行业 

的科研和技术改造.搭建产学研合作的 

平台.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 

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 

程,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 

模式设计、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学生实 

训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并构建一批长期、 

稳定、运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 

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 可以说,学校与行 

业的融合程度是决定“工学六合”人才培 

养模式成效的前提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设一支符 

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 

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高职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温家宝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 

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或缺点就是动脑 

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推行“工 

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专业布 

局和建设发展的需求.重点抓好专业带 

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设.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 

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施动态管 

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素 

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 

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只有这样.才能保 

证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紧密联 

系.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先进技术、前沿 

工艺保持迅速对接.才能保证培养出符 

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础 加强实训、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 

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 

点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 

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达到“零距离” 

上岗。推行“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就 

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 

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种渠道、以多种 

形式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 

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 

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真实或虚拟 

的职业环境中.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 

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在校实践 

与未来职业工作无缝对接。 

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教学改 

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 

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 

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采 

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方 

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 

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专业实 

践的层次性、阶段性及统一性的结合。 

管理机制创新是保证“工学六合”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和企业 

两个客体,而且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及 

市场四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因此.要把 

“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不 

仅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i而且要创新管 

理机制,促进“工学六合”运作规范、有 

序、高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 

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制定激 

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为校企合作搭建良好平台: 

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促 

进教师走进企业.增加企业经验.使教学 

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特别是顶岗实习作 

为“工学六合”的一个重要环节.顶岗实 

习的学生具有“在校学生”与“职业人”的 

双重身份,涉及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的 

合作.其管理难度远远大于单纯的校内 

管理 学校和企业只有完善管理办法.创 

新管理机制,避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才 

能使“工学六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1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实践【J1.成人教育,2008,(4). 

『21黄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8,(3). 

『31吴劲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7). 

[41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 

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1.教育与 

职业,2Oo6,(35). 

作者简介: 

刘春英(1976一),女,湖南攸县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 

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 

吴德华(1970--),男,湖北蕲眷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剐教授。研究方 

向为自动控制。 

朱国军(1972一),男,湖南郴州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 

向为电子技术 


更多推荐

学生,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