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

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治世,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我们

所使用的汉字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历程,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

字。

甲骨文(商朝及商朝之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字,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骨文”。是有

记录的最早的最成熟的汉字,主要用于商朝晚期王室的占卜、记事等。

是中国以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

与古埃及的圣书体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并称世界上最

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不过后二者已经失传。

古埃及圣书体对照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在考古中已发现有4500字左右的甲骨文,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

字。

甲骨文对照表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

结字、章法,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时期。

金文(周朝至秦朝时期)与甲骨文同期,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又称为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是其代表作。

散氏盘

毛公鼎(台北故宫收藏)

金文又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至前1046年左

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左右),东周金文(前

770年左右至前222年左右),秦汉金文(前221年左右至前219年

左右)。

金文在盘庚迁殷之后开始出现,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到周初,已

达千二百字。及至周代商,金文渐兴,天子事迹如“昭王南巡”“穆

王西狩”等多有记述。平王东迁之后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比如王公大臣的战功、音阶等都有铸录。

秦始皇帝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皆

为小篆,且不在铭刻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逐渐衰落,到汉代,民间

多铸于铁器上青铜器不在使用,金文也就不在见于史书。

小篆(秦、汉初)秦始皇帝一统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

和六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和整理,制定了小篆,作为官方标准书

写字体,统一了中国文字。

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秦小篆《峄山刻石》临帖

秦小篆 大皇帝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

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古文字。

隶书(汉代)隶书的出现取代了小篆成为了主要的书写字体。奠

定了现在汉字的字形结构的基础,是古今汉字呢饿分水岭。

隶书和小篆对比

隶书又分为秦隶和汉隶,一般都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

横长而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秦隶《商承祚》

汉隶《曹全碑》

隶书始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

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

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汉末)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个现代,长盛不衰。也叫楷

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但是更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中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而称作楷书,

颜真卿楷书《千字文》

楷书也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发展

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

明、清)。

草书(汉末)许慎《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

汉初,其特点是:“存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 怀素秋兴八首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有三国时期吴皇象《急就章》

的松江本,

明拓 松江本 皇象书法急就章

今草有晋·王羲之的《初月》、《得示》

王羲之草书初月贴

王羲之草书得示

狂草出现在唐代,有张旭的《肚痛》,怀素的《自叙贴》

张旭《肚痛》

怀素《自叙贴》

行书(汉末)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

于东汉末年。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中说:“魏初,有钟繇,胡

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

“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

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中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

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行书

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一种文字符号,实用性高

且见功夫。相较而言,草书则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甲骨文和金文由于书写和铸刻的不便,被逐步淘汰。而小篆作为一种

过渡性的字体是小篆到隶书的一种演变。


更多推荐

小篆,文字,楷书